分享

罕见百年前十三陵旧照惊现 这才是真正的帝陵形胜上风上水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16-11-17

居庸关旧照

现在科技发达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好了,买个单反,拍拍照片都很随意,但如果把时间倒回100年前,神马相机、相片那都是稀罕物,但凡能留下的,都是经典。

南南前一阵花了不少心思,整理了一批关于咱昌平的百余年前的老照片,想知道一百年前的昌平是什么样子吗?往下翻起来O(∩_∩)O~

南口城旧照

这些所谓的老照片,基本上都是清末民初外国人来中国拍摄的,那个年代,照相技术日臻成熟,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强制改变,来中国从事摄影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开照相馆给皇亲国戚、贵族地主、外国使节拍照,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人们对于它想要了解的太多太多,所以很多摄影师就游历中国、尤其是游历中国的首都——北京,一路将一些标志的建筑、人文自然景观相机记录下来,做成画册、明信片在本国售卖,足足是赚了一笔,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大量的清末民初时期关于中国的照片留存于世,让我们能够一睹那些早已逝去的景观

以上所说的这类老照片的拍摄目的和方式还算是客气的,还有一些老照片是出于文化窥探侦查目的,先拍下来做记录,然后图谋不轨,还有一些老照片是侵略中国的外国列强军队中随军记者拍下的,这类照片既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景物建筑,同时又是其侵略中国罪行的铁证。

昌平鼓楼旧照

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出于侵略目的,这些照片都客观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北京、昌平,一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把这些照片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说了这么多关于老照片背景的事儿,下面咱们就来说说昌平的老照片吧……那个时候来中国拍照的外国人,一准儿要去帝都北京,来北京,往北走有2个地方是必须去的,一个是明十三陵,一个是万里长城八达岭,所以,在南南搜集的所有关于昌平的照片中,十三陵占了4成多,从南口到八达岭的关沟古道占了4成多,小汤山汤泉行宫、沙河南北大桥、昌平县城加一块占了1成。

沙河安济桥旧照

要说整体的数量,南南找到的大概有1500余张,这些照片都被公布在相关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官方网站上,高清、大图、无水印,真心是仗义,唯一的门槛就是网络和语言,所以南南找到这些照片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找了很多网站,拜访了很多专门收藏老照片的高人。

今天南南也算是借花献佛,把昌平古迹爱好者大槐树老师编写的关于十三陵的老照片古今对比文章分享给大家,带着大家看一看一百年前的十三陵是何样子……

细细翻来古人拍摄的关于明十三陵的旧照,神路、长陵是入镜最多的内容,大概占到了全部照片的9成以上,剩下一些照片还有拍摄其他帝陵的,但是所占比例很小,来,闭上眼睛数个三二一,咱们开启时光倒流模式。

本篇文章部分内容转自【大槐树微信公众账号】,部分文字转自【北庭小白杨盆友】、【空游无依盆友】,部分图片转自【中华遗产杂志微信公众账号】,在此表示深深滴感谢。

作者简介

张建明,网名大槐树下好乘凉,昌平南邵景文屯村人,酷爱历史文化,近几年来,利用周末业余时间,从昌平地区文物古迹开始游历寻访,逐步向北京、乃至全国扩散,通过新浪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将这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保存现状传递给更多关心关注它们的文物爱好者。

明十三陵

神路篇

大爷,请问十三陵怎么走啊?

你问的哪个陵啊?

我就想问十三陵!

对啊,那具体是哪个陵啊?

……

很多人只知十三陵,却不知十三陵的含义,十三陵,顾名思义,是由明朝皇帝的十三个陵组成,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被复辟的英宗赶下皇位的代宗朱祁钰(今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以外,共十三位可是都葬在这里了,方圆45公里的陵区内,可谓浓缩了整部明史的风云。

明十三陵的总神道,也称神路,是明十三陵的导引性建筑,南起陵区南面的石牌坊,北至长陵陵门,全长约7.3公里,因其他明陵神道均由此分出,故又有总神道之称。神道由南往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下马碑、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华表、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建筑设施,神道两旁还曾建有时陟殿等建筑,现除三孔桥、七孔桥残坏,时陟殿等无存外,其他建筑保存较好。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

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明十三陵

长陵篇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明长陵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匾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位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长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顶部为中国古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面阔超过了故宫太和殿

长陵祾恩殿的用料和工程质量比太和殿更讲究,殿内有12根金丝楠木大柱,中央四根大柱的直径达1.17米,高约23米,质量之高,形体之大,在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祾恩殿建成至今已逾六百年,经历过雷击地震,毫无闪失倾斜,依然巍巍挺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