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与十三陵

 黑龙江波涛 2020-08-31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距北京60公里,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八达岭”。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我们的车就在“沟”内行驶,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的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云台创建于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台高9.5米,上顶东西宽25.21米,南北长12.9米;下基东西宽26.84米。南北长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门道可通行人、车、马。券门与券洞上镌刻着大鹏金翅鸟、鲸鱼、大象、龙、曼荼罗和佛像。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俘雕橡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云台可谓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精品。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增添了这座雄关的风采。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便于此设防,当时已称“居庸塞”。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19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敌台16座。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1961年3月“万里长城-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北京】终到八达岭长城成好汉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神道是长陵的附属建筑,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神道起点是石牌坊,中经大红门,神功圣德碑,石象生,龙凤门,过五孔桥,七孔桥,直达长陵陵门之下,其它各陵的神道则从这条神道分出,因而又称总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石牌坊,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结构,共五间六柱十一楼。大红门,制如宫门,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竖碑一座,龙首龟缺,高8.1米,碑阳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三千馀字,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过了碑亭可以看到石象生。古时陵寝前放有石象生是象征虽然皇帝已经故去,但依然有百官和神兽辅佐和护卫着他。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到后来历代皇帝都效仿秦汉。可朝代不同石象生具体的个数和摆设的姿势都略有不同。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明十三陵长陵神道上的石象生是摆放在一条800米长的神道两侧。神道开头处,有一对六边形石望柱。石望柱以北,就是石象生,共18对,分石兽和石人两种。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石兽是12对,分两种姿势,一种站着,一种卧着。它们分别是:两对石狮、两对石獬豸、两对石骆驼、两对石象、两对石麒麟和两对石马。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石人有6对,它们是将军、品官和功臣。这样算来,共18对,有36个。36个石象生造型生勤,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过了石象生就是棂星门。棂星门是象征天门,从棂星门穿过就是象征神住的地方。神道上的棂星门中间开三个门洞,门上有火焰宝珠,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从这座门穿过,接下要参观的就是十三陵的首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神道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日。明洪武三年(1370年)4月7日封燕王,十三年3月11日,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6月17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7月征漠北,18日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12月19日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9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是明朝历代皇帝陵寝中建筑规模最大,原古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历经近600年,仍然金碧辉煌。工程浩繁,用料严格,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的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后面的圆形部分就是宝城,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2014年8月,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和大红门进行了大修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将对碑楼的墙体、瓦面、木结构房檐等重点部分进行修缮,并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其原貌。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长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长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因此,它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地上部分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大峪山与蟒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上。陵前一条神道全长3千米,由长方形青石板铺就,从七孔桥以北100米处向西北延伸,经三孔桥和金水桥,便可直抵陵园门口处的无字碑。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因其迥异于常见石碑,通身光洁不留一字而得名,也成为后人心中的谜。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祾恩门在清初曾遭八旗子弟损毁,乾隆皇帝曾将其重建,但在民国时又遭焚毁,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宝城之下的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

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定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定陵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明穆宗朱载垕,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四十六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穆宗(隆庆)朱载垕在明朝16帝中是个平庸的皇帝,登基6个月便不愿意过问政务,在位6年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穆宗皇帝也是最好色的一个。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从定陵出来后,临近就进入了昭陵。十三陵有三座皇陵和十三陵总神道开放,但是一般游客都是只去定陵和长陵,也有去神道浏览的,去昭陵的却很少。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昭陵是明嘉靖皇帝原本为自己父亲选的陵址,后来因为越制而遭到大臣极力的反对,工程弃而未用。穆宗突然驾崩,没来得及造陵,选址的时候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建了陵墓。昭陵给人的感觉很完美。布局严谨,施工精细,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裬恩殿、配殿为五间,裬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度。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昌平山水记》记之为“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十分讲究。宝城为前低后高形式,城内的封土则是中高外低。宝城的内侧设砖墁凹形水槽,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各设方井两眼,井上覆盖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沟前通哑巴院内的两侧排水孔道。每当大雨降后,城内雨水能顺利地从哑巴院两侧的排水暗沟排出,有效地保证了玄宫上面封土的干燥。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列颠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裬恩门、裬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昭陵于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依明代遗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复原性修建,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陵恩殿内陈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后的生平介绍,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北京】世遗文化明十三陵昭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