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2023

 jqy911 2023-07-25 发布于北京

五、明十三陵

    (一)明十三陵概况、神路(神道)及长陵

介绍十三陵的历史沿革;十三陵现状与特点;神路(神道)概况与主要景观;明成祖朱棣简介;长陵的布局;长陵的祾恩殿。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北京十三陵景区参观游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希望我的讲解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知识,陪同大家度过愉快、美好的一天。今天我们行程是首先到十三陵的神路参观游览再到十三陵的首座陵寝-朱棣的长陵参观,最后到达定陵博物院参观。

路上车程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三陵的历史沿革。

一、十三陵的历史沿革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的西北方向,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距天安门约4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这里被称为十三陵,是因为一共十三位明朝的皇帝埋葬在这里。有很多游客都会提出疑问:“明朝一共 16 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座陵寝?其实这里确实少了三位皇帝的陵寝,这要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当年在南京建都、在南京登基,最后也在南京去世,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寝;还有一位是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在其兄长朱祁镇发动的“夺门之变”中被废,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脚下,所以这里一共有十三座皇陵。

要说十三陵一定先说到朱棣这个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10岁时受封燕王,20岁时就藩北平。是众多藩王势力最大的一个。

当年朱元璋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因太子朱标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经过再三的考虑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性格平和,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崇尚儒家的仁政,纠正了洪武年间的很多冤假错案,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但是由于朱允炆年纪轻、资历浅,众多藩王的存在始终对于年轻的皇帝来说是个巨大威胁,于是亲信大臣建议皇帝对于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希望这样可以去除藩王对皇帝的威胁,于是先后废除了几位实力较小的藩王,这些藩王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软禁,有的不忍其辱自焚而死,由于朝廷的削藩导致矛盾激化,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王之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开始讨伐,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一直打到南京,南京故宫一场大火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年号“永乐”,庙号“成祖”。

朱棣在位的 22 年中,生活简朴,体察民情,勤于政务,做了很多有益社会发展的事,比如治理江南水患、疏通漕运、巩固海防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以扬大明国威,五次北上远征蒙古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分别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

朱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被诟病的事,由于靖难之役受到了一些太监的帮助,登基后成立东厂,给太监干政创造了条件。

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并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

  政治方面的原因:

朱棣在南京当皇帝并不顺心,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政权,对朱允炆朝臣和亲信残酷镇压,但终究人心不服,这对朱棣的统治始终是个威胁。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就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战略方面的考虑:

明朝初年,逃到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依然强大,而南京距离前线太远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搞不好还会重蹈宋朝的覆辙。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修建皇陵,这种天子守国门的举措极具战略意义。明朝的276年中没有出让过一寸领土、没有签署过一份不平等条约,没有一个皇帝逃跑,朱棣建陵于北京的决策可谓深谋远虑。

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这时有人建议南迁(迁都南京)。反对者提出,朱棣定陵寝于北京的目的就是防止后之子孙有逃走的想法,要是迁都那祖坟怎么办呢,难道丢给敌人吗?最终是保住了大明江山。而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本来有机会南迁,但最终选择发覆面自缢在煤山,以示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徐皇后:

朱棣的皇后徐氏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徐氏不仅贤淑,而且喜好读书,很受朱棣敬重。徐氏给朱棣生了 3 个儿子和 5 个女儿。徐氏死后,朱棣没有再立皇后。

迁都北京首要的事情就是选择皇帝陵墓,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江西术士廖钧卿等人前往北京选择风水好的陵址,最终选中了昌平黄土山。这一带青山环抱,植被茂盛,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为龙,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朱棣亲临观看后,十分满意,于是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择吉日动工兴建陵寝,这是十三陵中第一个皇帝陵寝,也是最大最豪华的一个。

(二)清朝对明陵的管理

  清朝人关以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以缓解明朝遗民的反抗情绪。比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考、重用汉人等等,其中包括对明朝陵墓的管理。

  1.寻找明太祖直系后裔

  康熙皇帝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为收抚人心,他每次南巡都会去南京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他进入孝陵神道,必走路之右侧,至为恭敬。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为了大局的安定,他曾有谕旨准备找明朝皇室直系后裔,来承祀明皇陵的香火。但这件事在康熙朝未能落实。

  雍正元年(1723),清世宗胤禛看到这道谕旨,下令求访明太祖支派后裔。第二年找到了男爵朱廷赦,他是朱元璋第三子代简王后裔,谱系明白。遂于同年十月封朱廷赦之孙,时任直隶正定知府的朱之琏为一等侯,列五等之班,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其族内人丁也由镶白旗抬旗转入正白旗。乾隆十四年(1749)赐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袭。

  2.对明陵的管理

(三)民国年间对明十三陵的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住在北平东城羊管胡同,其时他虽贵为侯爷,却已然穷困潦倒,狼狈不堪。1929年,延恩侯朱煜勋以“生计奇窘,无法维持”为由,“呈请国民政府格外抚恤,委以末职,俾维生计”。民国政府内政部经研究决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员之职。月薪50大洋,列入财政部预算。孰料朱煜勋不但白拿钱不干活,又被控参与盗挖雀山妃坟墓地等事,有监守自盗之嫌。1933年10月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务,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护陵警察所,抽陵户为护陵警察。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清廷对明陵的管理是有效的。清初明十三陵很多陵寝都已破败不堪,清廷不惜工本加以修葺,所以明陵一直保护较好。在机构上设立了守陵太监,具体负责相关事宜。另设陵户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陵区内树木。规定每陵设陵户若干,分配土地若干,每年缴租银若干,以为祭陵费用,多余的收入归陵户所有。但这些待遇对定陵比较苛刻,大约是万历年间,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七大恨告天”的缘故。

十三陵的现状与特点:

清朝人关以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以缓解明朝遗民的反抗情绪;比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考、重用汉人等等,其中包括对明朝陵墓的管理。

清廷对明陵的保护比较好。清初明十三陵很多陵寝都已破败不堪,清廷不惜工本加以修缮,在机构上设立了守陵太监。另外设立陵户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陵区内树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明十三陵的保护和修缮。1956年5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成立了定陵博物馆。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现在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体系最完整、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石牌坊

大家请往左看,前面的这座石牌坊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间(1540 年)。石牌坊以青白石为原料制作而成,这座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的中门正对天寿山的主峰;在东西方向上,石牌坊与龙山、虎山相应。

大红门

前面就到了大红门,明朝称为大宫门,它是陵区的正门,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有三个券门。正门是帝后棺椁经过通道,左门是皇帝祭陵专用的门,右边的是大臣祭陵时通行门,在东西两侧的村庄边上还各有一块下马碑。

神路概况与主要景观

各位游客十三陵的神路已经到了,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下车参观。这是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总神道”长约 8公里,一条总神道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总神道就像一颗大树的树干,而各陵寝就像树枝一样分散开来,我们参观的这段长度约800米,是总神道中最核心的一段。

碑亭:

面前这座建筑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的碑亭,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券门。碑身正面上刻有朱棣一生的丰功伟绩,碑身另外的三面原本是空白的没有文字的,清代乾隆和嘉庆都先后添加了诗词。明代碑亭顶部为木结构,至清代已经腐朽。乾隆五十年(1785 年),命大学士刘墉等人督办修缮十三陵,将碑亭顶部改建为石券顶,至今保存完好。

华表:

在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华表源于古代的诽谤木,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成为皇陵和宫殿不可缺少的礼制建筑。

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建筑。如今除三孔桥、七孔桥已毁外,其他建筑均保存完好。

《大明律》中有明文规定:“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此外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不分首从,全都凌迟处死。

大红门两侧红墙设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人。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二方,各高5.32米,正反面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门内路东为拂尘殿遗址,原有寝殿与配房60余间,是帝后嫔妃谒陵时更衣、休息的地方。拂尘殿四周原栽数百年老槐树500余株,今俱无存。

神道:

大家向前走可以看到神道两侧有许多石兽和石人,称作“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象征着死者生前的仪卫,此后历代帝王一直在沿用,只是数量、神兽形象有所区别,十三陵的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在之后8神道上排列有石兽 12 对,石人 6 对。每侧的石兽都是一卧一立,排列在神道两侧。

  这是石狮:狮子的形象雄壮,不可侵犯,陵前摆放的石狮为镇物,起避邪的作用。

  这是石獬豸: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被认为有“能别曲直”“触不直者”的能力明清司法官员补服上的图案多是獬豸,陵前摆放獬豸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

  这是石骆驼:在帝陵中将骆驼列为石像生始于明孝陵,骆驼是西北边疆的运输工具,摆放在陵前象征着国家疆域辽阔。

  这是石象: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并且象征祥瑞,帝王生前仪仗中也多有大象。

  这是石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盛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摆放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

  这是石马:历代陵墓前多置石马,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

  这是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武将。

  这是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  这是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有功之臣。

尽头这座建筑名叫“棂星门”,象征天宫之门,门上中间分别装饰有火焰宝珠,所以又称“火焰牌坊”,因帝后入葬都要经过此门,所以也称“龙凤门”。

穿过“火焰牌坊”,神道就游览结束了,请大家抓紧时间上车,我们继续前往长陵参观游览。

长陵的布局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长陵,在正式游览之前,大家先看一下长陵导览图。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

其中“前方”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清朝中期,第二进院落的大门为祾恩门,门内即为祾恩殿,第三进院落内有棂星门和石几筵。

“后圆”部分由宝城、宝顶、方城、明楼组成。

六、长陵的祾恩殿

我们进入陵门后穿过祾恩门,就来到了祾恩殿,明初这里称为“享殿”,嘉靖年间皇帝祭陵时改称祾恩殿,“祾”是“祭而受福”,“恩”为“罔极之恩”的意思,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陵祭祀活动的场所。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十分珍贵,其珍贵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筑等级,长陵祾恩殿是仿照紫禁城奉天殿的规制建成的,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九五开间,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大殿内陆面“金砖墁地”。

二是建筑用材,长陵祾恩殿的所有木构件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其中支撑大殿的 60 根巨柱尤为珍贵,中间四柱最粗,直径达 1.124 米,二人相抱也无法合拢,这些金丝楠木采自云、贵、川一带的深山老林,木料的采伐非常困难,因山里常有毒虫猛兽,所以当地就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

三是研究价值,明代没有留下官修建筑工程标准的文字资料,长陵祾恩殿便成为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大家请看,祾恩殿中央矗立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铜像,这尊铜像重达 5 吨,是根据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建议,按照《中国历代帝后像》中的朱棣画像设计的,于1998年铸造落成。

棂星门

大家随我继续往后游览,出了“内红门”后,我们眼前出现一座独立的门,称为“棂星门”,大家对这个建筑比较陌生,古人认为天上有28个星宿,其中有个星宿叫做“角宿”,他被看作是天门所在的位置,而棂星就是角宿中的一颗星,自然就成为了天门的代表。因此棂星门就成了象征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当棺椁进入棂星门后象征入天门,进入了另外一个极乐世界。

石几筵

棂星门后面的有“石几筵”,“石几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下面是须弥座形式的供桌,上面是石五供组成,这石五供指的就是佛像或神位前的五种器具,分别是中间一个香炉,两边各有一个花瓶和烛台,这些用品都是石头刻的,象征着炉内烟火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神火永明,墓主人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他们后世子孙对她的孝心。

棂星门之北有一处南高北低的大土坡,称芦殿坡。因帝后梓宫人葬或谒陵时在此搭建蓆殿,故名。此处届时或为停放帝后梓宫;或为停放神帛、祭品;或为随行百工歇息,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

方城、明楼

现在我们站到了方城之上,所谓“方城”,就是指方形城台,它是宝城的一部分,位于宝顶正前方。 方城上这座高楼称作“明楼”,作用相当于碑亭,楼内立有“圣号碑”,就是皇帝的墓碑,碑首刻有“大明”二字,碑身刻着“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通体涂有朱砂。

宝城、宝顶

这环状城墙叫作“宝城”,它对坟冢起到保护作用,长陵宝城周长约一公里,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宝城内隆起的部分称为“宝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坟头,是由多层的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结实且不透水,宝顶之下就是地宫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护地宫的安全。

各位游客,长陵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30分钟后我们在长陵门口集合,再到定陵参观。

长陵地宫中不仅葬有朱棣和徐氏,还有殉葬妃嫔。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往往用大量的奴隶、牲畜为自己殉葬,到了秦汉时期,已多用木俑、陶俑来代替,帝王葬礼中已基本禁止人殉。明太祖朱元璋使这种野蛮的人殉制度死灰复燃,他死后竟用了 38 人殉葬,其中有朱元璋的嫔妃,也有被圈定的宫女。朱元璋的子孙依例而行,明成祖朱棣用16 妃殉葬,仁宗朱高炽用 5 妃殉葬,宣宗朱瞻基用 10 妃殉葬。明英宗朱祁镇遗诏禁止人殉,英宗虽昏庸无能,宠信奸佞,但废止人殉这件事做得符合人意。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