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相悖于自主、创新、个性等价值追求
碎片化学习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你我可能都是在碎片化学习中成长起来的。那么,现在为什么要重新审视这种学习方式呢? 仅从应试效果看,碎片化学习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近几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特色的新学习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的碎片化现象之所以十分普遍,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应试需求,它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追求。 碎片化学习源于一种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成人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学生必须接受成人的教育。所以,凡成人所要求学生学习的,学生无需问其意义,无权要求过程的快乐,必须无条件服从。这种貌似对学生负责的价值观念,潜在着一种极其落后的思想: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支撑碎片化教学的思想是:我是成人,我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我是对你的将来负责任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话,按我的要求做。这种观念和行为最大、最深远的后果是:最有效地培养了、培养着未来国民的服从、听话、卑微。碎片化学习是家长制传统、专制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它的土壤。 碎片化学习的代价是牺牲了学习者的生存质量,以明天的成功、成就、成才为理由,换取了今天对知识之功能、学习之意义的体验,换取了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存在意义。碎片化的知识点犹如人体的各个部件,一旦脱离人体这个有生命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件都会失去意义。在碎片化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行为源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动力;源于学习活动以外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源于知识以外的表扬、鼓励,而不是探究本身的乐趣。如果没有学习以外的压力或诱惑力,碎片化学习就难以持续。把生命世界中的最伟大、最神奇的活动——学习,把用来满足人探究未知世界、领悟活动意义的基本权利行为——学习,蜕变为类似于强迫、诱引动物表演的训练,是何等的悲哀! 碎片化学习既是传承性文化、服从性文化、划一性文化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它天然地相悖于自主、创新、个性等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追求。学生越是被动地准备、回答教师一个个细小的问题,完成教师一个个细小的任务,就越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无时间、无机会去整体把握学习对象时,学生就不可能去欣赏或批评学习的对象,也就不可能去创新,甚至连创新意识都没有。越是小问题,越是知识性问题,就越会走向标准化答案,就越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有个性的思维习惯。 生命需要成长而不是“组装” 整体化学习意义何在? 在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更想说的是,在于有助于减少学习成绩的破坏性代价,增加学习成绩的“绿色”含量。近年来,一批学校在积极尝试以问题导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教学模式。新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体化学习的思想。而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大都在稳步提升。这是非常有力的事实依据。更令人欣慰的是,新模式带来了学校的“转型发展”:从破坏性的苦教苦学到与自主、探究、合作等先进教育理念渐行渐近。 在于对学习者的人格、情感、权利和幸福的尊重。这句看上去很大、很空的话,恰恰是衡量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性质的基本尺度。与经济发展比较,教育发展更要看方向和性质,而绝对不能只看速度和数量。整体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根本分歧在于,整体化学习的落脚点是人,出发点也是人。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有权利知道当下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意义驱使、意义指导下的活动就是积极的、有趣的、人性的活动,就是可以感受成就与尊严的活动,也就是高效的和有持续效应的活动。整体化学习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的人格、情感、权利、幸福,其次才是学生明天的成绩、成才、成功。 在于对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尊重。知识形成的规律就是学习的规律,也是成长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遇到或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就与喜悦。这就是整体化学习:整体的人,面对整体的问题,经历整体的过程,获得整体的结果。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强调“整体”呢?请想想生命的成长过程:一株幼苗,不论如何幼小,也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幼苗的成长不是碎片化的:先长大、长好第一片叶子,再长第二片、第三片,再长枝干。幼苗是整体性发育、成长的。婴幼儿的成长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婴幼儿是先准确地学会一个字的标准发音,或先准确地学会如何迈左脚,然后才去学下一个字或下一个动作。婴幼儿的学习都是整体性的,都要经历不断完善的过程。幼苗或婴幼儿的成长顺从它自己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菜农或家长的设计“塑造”出来的。再想想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过程:比如电视机,一个外在于电视机的设计师设计好了图纸,然后生产一个个合格的部件,然后组装。学习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生产产品的过程。整体化学习不期望一个个独立于、外在于、高于学习者的培养者、塑造者、权威者的存在,不期望把产品生产思维引入到教育过程。 让学生快乐地“先见林” 整体化学习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文化。它可能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和同事们常谈到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在此与读者共享。在我家的厨房,我永远是配角。多数情况下,我乖乖地站在我爱人身旁,一件一件地完成着她布置的任务:或洗菜,或剥蒜,或清理案板,或准备碗筷。我很认真,很服从,也很省心。有一天,她突然换了一种领导方式:她只负责炒菜,其余的事全由我负责。我顿时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我可以独当一面做事了。我所要做的,不再是听话,而是筹划:我得整体考虑有多少事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快。这就是发生在我家厨房的故事。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听过许多同事、朋友聊过的故事,这里举一例。一日,一个小孩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小诗。爷爷读了后感慨多多,夸小孙子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有才气。奶奶看完后皱起了眉头,很严肃地说:孩子,短短的几行字,就有几个错字,还有句子不通的地方。 记得亚里士多德在讨论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时说过,奴隶只知道要做某件事,自由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哲学家的意思:除了权利、财产等因素外,人的自由与否体现在人对所从事活动本身意义的领悟和享有上。奴隶知道活动以外的意义:报酬、待遇。自由人知道活动自身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奴隶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时至今日,奴隶式的生存还比比皆是,人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上文用过“无形的手”的表述。读者能看出,这是在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市场经济并不是绝对排斥“有形的手”,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行,政府的宏观调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无形的手”是内在的,“有形的手”是外在的。“无形的手”占主导地位,“有形的手”占辅助地位。学习过程是否也有两只手?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是否可以给教育带来某些启示? 回到文中提到的芬兰教育。几年前我在和英国、法国、德国的教育同行交流时问过一个问题:中国人在考虑国际交流、学习时,首选的是欧美国家。你们关注哪些国家的教育?西欧同行的回答惊人的一致:芬兰。芬兰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谈到了芬兰教育的有关情况。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也欣赏芬兰同行的做法。该书谈到:芬兰式的教法,是让学生快乐地“先见林”。基础游泳班上,让孩子在轻松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先学什么自由式、蛙式的标准动作;数学课上,他们不主张反复做题,而是着重对题型的理解。“善用先见林,再来看树,能让孩子在渐进式、多元化的教学中,看到事物与学科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