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吃的不是蝉,是乐趣

 兰黛公主 2012-08-23

  

前几天回老家,村长(我的发小)专门在河滩桃园的农家小院里为我上了一道菜——“油炸金蝉”。还说:“放心吃吧,都是新鲜的。听说你要回来,昨晚刚从树林里捉的。活的!”
    这盘菜,要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宾馆酒店里,少说也得三四百元。
    “油炸金蝉”,又叫“油炸雷震子”,有的地方还叫做“油炸知了猴”,不论咋叫,那做法大抵相同,就是将捉回的金蝉若虫(幼蝉)用清水洗干净,在淡盐水里浸泡一个时间以入味,然后捞出箜干。一种是姜切丝,锅中放油,多放些,油多才能炒出外酥里内的口感,油烧热后,放入姜丝煸出香味,然后放入金蝉大火爆炒,并快速翻炒,以免糊掉,再加少许的盐,再继续翻炒至表面焦黄;另一种是将控干水分的幼蝉放在油锅里,待炸至五六成当金蝉飘上来变成金黄色时即可捞出,少顷再二次焦炸,而后撒上麻辣胡椒孜然粉之类的佐料。我眼前的这盘是经二度油炸的,看着金灿灿,闻着香喷喷,吃着焦嘣崩,品着脆酥酥,好吃极了。
    迄今为止,在我的“吃史”中,记忆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油炸金蝉”了。它没有猪肉的腻,没有羊肉的膻,没有牛肉的柴,没有鱼虾的腥,曾被誉为“唐僧肉”之美称。
    金蝉,又叫知了猴,幼蝉又叫金蝉若虫,据资料介绍,和其它动物比,它的蛋白含量是牛肉的3.5倍,瘦猪肉的4.3倍,羊肉的3.8倍,鸡肉的3倍,鲤鱼的4倍,鸡蛋的6倍,同时又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素,对促进人的生长发育、补充机体代谢的消耗、体虚患者康复等,都有极佳的辅助治疗作用。它不仅是具有高蛋白、高营养、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这三高一低的膳食佳品,还是难得的天然无公害高级营养补品。不惟如此,它还是上好的中药材,《中国药材学》记载,金蝉有益精壮阳、生津止渴、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蝉蜕富含甲壳素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是我国一味常用中药材,可以说蝉的一身都是宝。
    据说,蝉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地下,只有月余时间生活在地上。从它爬出地面的那一刻起,方才迎来它生命的第一缕曙光。出洞后,它旋即褪去外壳,振羽展翅,一鸣飞天。这个小精灵,抓紧生命的月余辉煌,日夜不停的寻欢交媾,在欢歌笑语中产卵生子,然后无怨无悔地奔向死亡。它的卵子,经风吹雨打雷震,落在树下,嵌入泥土,从此开始了生命的又一轮回。再一次历经四年漫长的黑暗之后,像他的父辈那样,又一次地掘地而出......如此循环繁衍,生生不息。
    盛夏酷暑,正是金蝉出土时,那蜗居地下四年之久的小精灵都要爬出洞穴迎来生命的新曙光。这是一种神奇的虫子,在古代中国的文化里也有一席之地,并且还赋予了一个更响亮的雅称——雷震子。这种身怀遁地道术的精灵,就像是夏天的闹铃,叫醒了春困,告知人们火热的夏天来了。
    在我们这里,几乎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是伴随着金蝉度过的。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微风送爽,雨后的林间树下,树叶沙沙作响,我们拿着手电筒,在河岸旁、树根下忘情地寻找它的身影。
    记得很清楚,那天吃过晚饭,我们一群小家伙出发了,走到一棵大桃树下,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小洞口,约绿豆大小,而且很明显,洞口是一层薄薄的泥土覆盖着的,毫无疑问,这就是金蝉的窝了。于是,我们蹲下身去,小心翼翼地用小拇指抠开洞口的泥土,再用食指把洞口弄成约大拇指般粗细的口子。呵呵,隐隐约约看见一只黄褐色的家伙在慢慢地蠕动着。此时的它,经过了漫长的黑暗蜗居和日夜不息的掘地奋斗,正沉浸在即将重见天日的期盼与兴奋之中,冲破这黎明前的黑暗,马上它就要羽化成“知了”了。
守候在洞口的我们,和洞内的小家伙同样的激动亢奋。金蝉出洞,即入我囊,马上就要到手的猎物就在眼前,这是何等的快意啊!我们仿佛闻到了那焦黄酥脆的油炸金蝉香喷喷的诱人美味儿,涎水不住地涌上腮帮......
    谁知,正当我们准备用一截细树枝把它挑上来的当儿,即将爬出洞口的那厮,经一番拨拉,机警的它居然发觉了洞口的异常动静。惊骇之下,只见它果断地作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惶惶然“嗖嗖嗖”退回洞底,眨眼不见了踪影。
    那洞深约15—20厘米,用小树枝往外扒拉是根本不行的;用铁锨挖吧,费事又怕截断了幼蝉。怎么办呢?
    “用水灌,把它淹出来!”不知哪个家伙提出了这个伟大的建议。
    这个办法得了大家的认可。随着一阵欢呼,大家开始找水。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家里吃的用的水都是到村头井里挑来的。这个洞离家近还好办,拿瓢舀一瓢水灌到洞里就是了。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如今已经越过村边的大沙岗,跑到村东的大桃园子里了啊,往哪儿弄水去?
    伟大的行动必能造就出伟大的人物。我忽然想起了电影《上甘岭》,三八线阵地上,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英勇的志愿军叔叔在坑道里喝老鼠尿,最终保住了阵地。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众里寻水千百度,蓦然想起,那水就在裤裆小鸡处。
    “快,尿!把洞灌满!”几个孩子围成圈,对准洞口开始撒尿。还比着谁尿得准,谁尿进去得多,谁的贡献就大。
    幼蝉是抵挡不住淹的,更何况还是温热的尿臊便溺。很快,它就它就像《上甘岭》战役中被俘虏的美军大兵那样,举着双爪乖乖爬出洞来。
    我们也不管脏净,拣了它,装进铁盒子里,又去寻找下一个了。
    有的幼蝉出洞较晚,往往到吃过晚饭才能捕捉到。这时幼蝉正爬出洞来,寻找脱壳的树枝。如果有月亮,清凉的月光照得村庄冷冷地亮。树在风中瑟瑟索索,摇晃着身影。借着朦胧的月光,我们就顺着树干,一路用手摸将过去,挨个探找那些已爬到树上正在破蛹而出的“肉知了”——我们这里又称“白胡子老头儿”。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摸二十多只。排在一起,有一大溜儿。运气不好,就只能摸到几只。
    爬到树上的幼蝉找到喜欢的枝条,就静静地爬在那里,和着月光,就着微风,开始了它那具有伟大的脱胎换骨的美丽蝉变,这种蝉变,具有划时代的新生意义。你看,它背部的壳开始裂开,由一条小缝,慢慢变大,露出幼黄的“脊背”;背上的壳越裂越大,整个的身体也越来往外挤得越多。挤出背部脱出眼部头部,这时候,柔软的它做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动作,它的头往后仰过去,再仰过去,几乎要头朝下倒过来一样,这样它先把腿从坚硬的壳中拔脱出来,然后再把翅膀从硬壳中挣脱出来;它颤抖在微风中,慢慢地伸展开翅膀,那双羽翅就出来了。就在担心它要掉下来的时候,它突然一个翻身,头一下子就朝上了。一抻身子,尾部也从壳中脱了出来。经过这一美丽的蝉变,它不再被称为“若虫”,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只成蝉“知了”了,成了一只经过几年甚至数年暗无天日的劳作,终于重见天日,可以振羽展翅自由飞翔的蝉了。这时的它浑身嫩黄色,很软,不会飞,它爬在自己刚刚蜕出的壳上,抖动着,腿脚摸索着,稚嫩的大眼瞧看着眼前这个孕育它的现在却己成空壳的蝉蜕,好像在说,再见了,我美丽的巢壳!不大一会儿,它的身体渐渐变黑,身体也变得硬朗起来。这时,如果是雄的,它会欢快地嘶鸣一声飞去,永远离开那个包裹它躯体数载的壳。倘若是雌的,不会鸣叫,就只有默默地飞去了。
    这类蝉,刚刚出土蜕壳,油炸烹调后,比之带壳幼蝉,色香味形更佳。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精灵,大都喜欢光明,蝉尤其如此。漫长的黑暗生活使它们视光明为希望,为理想。于是就有了它们喜欢火光、弃暗投明的本性。而这种本能,又往往导致它们不明就里地去“赴汤蹈火”,死于非命。
    夏日的夜晚,往往是群蝉争鸣大合唱的时候,也是男女金蝉交配行欢的时候。此时,在它们群居的树下,忽地腾起了耀眼的亮光。于是,正在引亢高歌的“男高音”嘎然止闭了歌喉;正处于热恋中的蝉姑娘也挥泪撒别了她心中的“白马王子”;正在行交媾之欢的蝉夫蝉妻们也雨收云散,忍痛中止了它们爱意缠绵的伟大的甜蜜事业,纷纷欢快的扑向那幢憬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它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诱人光芒,并不是它们的希望,而是它们的绝望!那熊熊燃烧的火堆,并不是他们心仪向往的乐园,而是它们的葬身之地!它们哪里知道,这在它们看来是生命之光的火堆,正是我等高智商的人类为其精心准备的火葬场!可见这人类,真的比蝉类聪明啊!
    看吧!顷刻之间,随着众多的飞蝉呼啸而下,火光中响起了“扑扑愣愣”和“噼里啪啦”的声响。伴随着声声凄厉的嚎叫,飞蝉落在火堆上溅起的火星四散开来,一股股焦糊的蝉香向飘溢出来。随即,四周爆发出人们雀跃般的欢呼。少顷,火熄烟散;薪柴灰烬中,只见那只只被烧得焦糊的僵蝉,横七竖八地躺卧在那余火尚存的烬冢里。人们带着无限的乐趣,从火堆里拨扒出焦蝉,有的连蝉屁股也顾不得掐掉,塞进嘴里,大口大口的嘴嚼着,匝品着。
    呵呵!古有“烽火戏诸侯”,今有“篝火诱金蝉”。想不到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竟被咱如此巧妙地借用。看来,这历史与现实,古代与今朝,昆虫与人类,生存之道是多么的相似啊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眼下的我,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浇铸的高楼大厦,行走在碎石混凝土铺就的宽阔的马路上,那给我带来无限童趣的幼蝉再也不会钻透水泥到地下,再也不会顶破水泥爬出来了......
    一盘炸若虫,满口蝉留香。望着眼前这盘焦香酥脆香飘四溢的油炸金蝉,我的脑海里那难以忘怀的蝉情蝉趣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那如歌如弦的蝉鸣蝉唱......
    哥吃的不是蝉,是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