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顾炎武

 苏迷 2012-08-23

重温顾炎武

韩墨

近人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尽处有余温。

中国学界,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古往今来,几多学人,为追求这三位一体的人生境界,潜心问学,淡泊名利,自甘清贫。顾严林先生将此三者融为一体,执着追求,终身以之,操守高洁,人格傲岸,为儒林之楷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实旷世之大儒。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亦自署蒋山佣,昆山千灯人,生于望族,嗣母启蒙,蠡源公授学,但又生逢乱世,一世坎坷,早年抗清,侨南京以经商,足迹遍及江淮。山东种地,山西垦荒,几度下狱,身陷囹圄,九州行其七,五岳登其四,文化苦旅,羁旅天涯。

十四岁补诸生,十七岁与诸生一起参加当时东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团体“复社”进行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他屡试不第,从二十七岁起不再参加考试,从事社会史料搜集工作,开始编撰《天下群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1645年,清兵南下,他投笔从式,参加苏州昆山人民自发的抗清起义。昆山常熟相继失陷,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遗言“勿仕二姓”。在以后的十年中,他以洞庭东山为据点,改名换姓,奔走大江南北,进行反清活动。1655年春,他被告发入狱,出狱后弃家出游。

他在北方生活了近25年,以二马:多累相随,遍历华北要塞,遍访民俗,联络同道,不忘复兴。1668年,有因“黄培诗”入狱,从此离开山东,到西北,定居山西华阳,探究学术,著书立说,清政府征他“博学鸿词”又责他修《明史》都被他拒绝了。1682年,卒于山西,享年七十岁。他的著作宏富《日知录》,《离学王书》,《亭林诗文选》。

今天我们纪念亭 林先生,首先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每个社会成员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压迫,主张众治,《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中谈到“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易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曾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又云“后人不忘其生民,忠也”。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世风沦丧,保国是少数上层统治者的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焉耳矣”。意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振兴国家民族的责任。

亭林先生的诗,学杜甫沉郁苍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口即事》写史可法督师扬州《秋山》二首写家乡昆山抗清起义失败后所遭受的屠杀掳掠,“一旦长年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以无限的悲愤,抒写深切的亡国之痛,他在《精卫》中说:“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献身祖国的决心。此外,“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日望河清”,“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等也抒发了他抗清之志,至老不衰。

在顾炎武故居里,面对顾炎武的生平,沉思良久,今人学习顾炎武应着重他的爱国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兴衰,民族的兴亡,经济的发展进步,国家的振兴,与我们每个人切实相关。可大可小,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我们不平凡的力量吗?古为今用,这也许就是亭林先生对我们后人的启示吧。

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若亭林先生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