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茂斋老架太极拳

 松柏藏书楼 2012-08-23

[武术交流] 茂斋老架太极拳 [复制链接]

太极拳大道之源发端于上古,传于道门之内,宗老子,崇“张三丰”。自陈氏第十四世陈家沟的陈长兴把拳传于河北永年的杨禄禅,使太极拳从封闭的陈家沟传出来,促使中国近代太极拳自杨氏架的传播而繁盛起来。
在杨禄禅首传的弟子中有这样三人,分别是全佑、万春、凌山,但鉴于封建等级制度,由于三人出身低微,便奉禄禅之命拜班侯为师,拳艺仍由杨禄禅传授,时称三人得杨禄禅的筋骨皮。全佑(1834~1902年),满族,任王府护卫。全佑公的拳架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杨氏太极拳传统架与练法传给了儿子艾绅(后取汉姓吴,名鉴泉)和徒弟王茂斋、郭松亭等人。
王茂斋(字有林,1862~1940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少年时在北京学徒,生性忠诚仗义,勤奋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王茂斋极力维护吴氏一门在武林中的地位,为了弘扬师门,他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人结合宋书铭所传宋氏太极功及宋谱理论,不断参研拳架与拳理,使所习太极拳形成了有别于杨氏架的极具特点的太极拳架。由于全佑之子艾绅从了汉姓“吴”,武林同道便给吴鉴泉、王茂斋等全佑弟子练的拳械均冠以“吴氏”或“吴式”,时称吴氏太极拳。由于此拳架演练中强调龟缩蛇伸,动静有序,先紧后松,大开大合,兼要窜蹦跳跃,发力发声,每动先动腰,长功夫快,技击性强,所以一时学者踊跃。
据吴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讲,1926年前后,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袁良,因系行武出身,所以有心想在武学上有所进步,便托请“北平体育讲习所”的许禹生先生寻找一位高水平的师父。许禹生介绍了诸如“快手刘”刘恩绶在内的几位名师,但经过试手,袁良均感不如意。后来拜访到王茂斋先生,两人见面搭手试功,举手间,袁良便被王茂斋先生发放到客厅沙发上,反复几次均遭失败。袁良心悦诚服,执大礼拜王茂斋为师,此事很快在武林中传开。消息传到了上海帮会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等人耳中,于是上海武术界就托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赴北平请王茂斋南下。王晓籁通过北平市商会会长与王茂斋接洽,议定此事。由于王茂斋重传统,守规矩,品行忠厚,一心要回报恩师,光大师门,借故称北平的砖瓦商店生意缠身不便南行,而举荐师弟吴鉴泉,并再三说明师弟吴鉴泉的武功在自己之上。经上海方面的首肯,吴鉴泉得以南下教拳,时1928年。吴鉴泉宗师的应邀南下教拳,既标志着“吴氏太极拳”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太极拳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和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世称吴氏太极拳)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在传承上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了太极拳杨氏架(世称杨氏太极拳)之外的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当时与吴鉴泉在南方教拳的太极拳名家还有杨澄甫宗师。他们在教拳的过程中,出于容易教、容易学的教学需要,也为了应付王公贵卿及墨客们赶时髦,考虑到大多数人不愿意下苦功练拳的心理,将传统架的低矮下势、抻筋拔骨、用功出汗的练法,均改为松软轻动、不做开裆下势的贵族文人风格,门内称此练法为社会架、养生架。至于传统的功架练法,只在少数门人弟子中秘练。故吴氏北派架的教拳活动也同样受到了吴氏南派“社会架”教学方法的影响,这也是从对外有所统一的门户角度考虑。
王茂斋宗师传有弟子一百多人,其中较著名的弟子有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王步曾、董焕堂、易仲贤、杨小华、李文杰、文朗清和吴季康等。
王茂斋的著名弟子杨禹廷先生在1961年著有《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在书中的太极拳问答中曾这样写到:“早年练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练拳只知拳架名称,老师教导时虽很耐心地一招一势教学,但学生只是照样子模仿姿势而已,苦无教材可循。学生之间又因资质不同,领悟程度不一,日久无形中就改变了姿势,所以在当时虽然同期学拳,练出的样子就不一样,真可以说是'百人百样’。学生当了老师再教学生,变化就更大了。鉴于上述原因,当我正式教拳之后,为了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的人有所遵遁,经过自己在锻炼中和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体会,曾在1924年左右写出太极拳讲义的初稿。当时主要是规定了基本步法,定出动作的起止路线,并将每个姿势划分若干动作,动作又分奇、偶数,以符合太极拳变转、虚实、开合的原理。初稿写出后,经王茂斋先生仔细审阅之后,说:'写的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使学的人有了准绳。’”(李秉慈、翁福麒编辑的《吴氏太极拳拳械述真》NO.408)即使是在王茂斋的大多数徒弟中,后来也因为教拳谋生的需要,而放弃了传统的练法与教法。能够按部就班,始终不脱离传统规矩练法与教法的仅有刘光斗、修丕勋、王子英与郑和春等少数门人。
郑和春,1909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因体弱家贫,被父母舍到山东掖县固山道观(当地人称为庙),出家当了小道士。当时山庙主持为于万东,另有胡万祥、张万秋、姜万年、刘万春等多名道士,每人都有小徒弟,郑和春的师父就是主持于万东。郑和春被赐号为“宝山”。当时道士们正课时念经礼拜做道场,课余时间便是种地打粮,练拳护卫。主持于万东师父的罗汉拳,远近百里闻名,不过胡万祥师父却对罗汉拳不太感兴趣。

当时,在武林已名震京城的太极拳名家王茂斋就是掖县大五官村人,五官村离固山庙不过二十里地。王茂斋由于学练的是道门绝学武功——太极拳,所以每逢回老家探亲,便到庙中与道士们讲经论道。开始道士们并不知王茂斋已在北平做生意时向全佑公学到了太极拳,而且已成名家,后来被胡万祥等道士们知道了,便产生了学拳之意。开始于万东不同意,但是经与王茂斋切磋后,方感到自己差距太大,而王茂斋的太极拳功夫高深莫测,非常奇妙,于万东也就同意庙内的道士们学练太极拳,但不许郑和春练,只让他伺候人。因王茂斋只是逢年过节才从北京回来探亲,所以道士们只能是一点一点地学习,待王茂斋下一次回来省亲时才能进行检查、纠正,因此道士们学拳的进展很慢。

胡万祥是郑和春的师伯,郑和春又深得师伯的喜爱,所以胡万祥就私下里教郑和春学习太极拳,当时郑和春仅有七八岁大。在郑和春十岁那年,王茂斋又来到庙上教道士们练拳,道士们正练拳之际,郑和春挑着水打旁边经过,王茂斋拉住郑和春说:“孩子,别人都在练拳,怎么没见你练呀!”郑和春十分害怕地看看师父于万东、师伯胡万祥,不知如何回答。王茂斋接着又问:“孩子,你会不会练?”郑和春点点头。王茂斋便和蔼地对郑和春说:“那你练给我看看。”郑和春放下肩上水挑,把私下里学练的太极拳架一招一势地比划出来。王茂斋看后感慨地说:“这么多人正正规规地学竟都不如你,你想学吗?”郑和春回答“想”。师伯胡万祥趁机推了郑和春一把说:“还不跪下,磕头拜师。”郑和春赶紧跪下磕头,从此成了王茂斋的入门弟子。在后来的十几年中,王茂斋每年都去庙里指点郑和春,郑和春也常同师伯胡万祥到王茂斋的家中聆听教诲。所以到了20世纪30年代,郑和春在山东掖县一带已无人能与之相敌。

郑和春在向王茂斋学艺的过程中,除了向王茂斋学艺,还学到了王茂斋所独具的淡泊人生、不争名利、不好张扬的道家风骨与品格。王茂斋后传给郑和春《同门录》一册,以示郑和春为嫡传门内弟子。20世纪30年代初,郑和春因为庙内师父师伯矛盾加重而无法平衡长辈间的关系,便走关东,靠出苦力谋生。1936年,郑和春到大连,做了码头工人。有一天,实在是累极了,便躲在货垛缝中歇了一会儿,不巧被工头看见,两工头抡起手中的镐把儿当头就打。郑和春出手以太极拳采拿之法夺下工头手中的镐把儿,并制服了他们。从此工头再不敢小看、欺负郑和春,工友们也觉得有了依靠。而俩工头又觉得郑和春的功夫管用,便想讨好郑和春,以便能学两手。俩工头经过多次的拜求,在大连寺儿沟码头工人的居住地——红房子租了几间房,替郑和春办起了武馆,这个武馆是大连市第一家太极拳武馆。从此王茂斋传下的太极拳在大连地区撒下了种子,郑和春是把太极拳传到大连地区的第一人。当时学拳的人不多,武馆办办停停,有时教拳的收入只够交房租的,糊口都成问题,后来的一百多个学生也都是断断续续地跟他在家里练。郑和春虽然在大连的武术界很有名气,但真正了解他的人没几个,加上他出过家,长年剃个光头,名字里又有一个“和”字,所以人们背地里都称郑和春老师为“郑和尚”。

郑公早年出家,半生为生活奔波,四十多岁才成家。在成家前,其亲侄郑玉庆从小就和他生活在一起。因此,在郑和春所传的学生中,真正能继承其全艺的只有侄子郑玉庆。

郑玉庆出生于1943年,6岁时开始随伯父郑和春练功,二十多岁时,便代伯父教场子传艺。曾有天津李姓拳师(大连人称“天津老李”)来大连以武会友,未逢对手,颇为自负。郑玉庆听说,前往与“天津老李”切磋,接连发放三次,均使“天津老李”跌倒,此事在大连武术界震动颇大。郑玉庆从中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后,更加刻苦修炼,从不间断。文革中,尚有一名造反派头头听说郑师太极功夫奥妙,心生不服,扬言功夫再好、拳法再好也没有手枪好使。郑师听说,立即约人与该造反派头头见面。双方见面彼此相距有五六步远,约定以拔枪为始。一连几次,对方刚要拔枪,郑师已欺身近前,不待对方反应过来,已将对方手枪夺下,令该造发派头头百思不得其解。

1985年,吴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在国家体委教育司长的陪同下来大连理工大学举办“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教师学习班”时,获悉同门消息,约而相见,时郑玉庆先生拿出伯父郑和春所传《同门录》(传谱)请王培生先生阅鉴。王培生先生阅后,惊喜不已,连说这可是老谱,并在《同门录》的底页上欣然题词:“此谱为老谱,应妥善保存。”王培生先生看了郑玉庆演练的太极拳架后,说:“我小时候曾见师爷(王茂斋)练过,但我没学过。”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迎亚运的一次全国性太极拳比赛中,郑玉庆先生又演练了这套太极拳架。王培生先生的一位弟子看过后,去请教王培生。王培生先生在比赛后的第二天,于天坛公园举办的名家讲座大会上,说:“吴氏太极拳是有传统的,早年的老架子不是现在这种练法,现在已基本上没有练的了。昨天,我一名学生就对我说,大连的郑玉庆先生练的拳怎么和您练的不一样。我说,郑玉庆的练法是老练法,那是老架子,他的练法完全正确。”郑玉庆先生与王培生先生在后来的接触中,王培生先生一再嘱咐郑玉庆要好好地继承和保护这套拳,并希望发扬光大之。

吴氏南派传人吴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及弟子徐文、钱超群见到此拳后,均说:“这是老架子。”马岳梁先生还指出:“老架子是技击用的,现在吴氏太极拳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我们练的吴氏快架子就是老架子。”

1997年,经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力学专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荐,研究生院聘请郑玉庆师父为研究生院的太极拳教师,目的是增加研究生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1998年10月,经大连市武协批准,成立了太极拳社,鉴于此套太极拳架虽然出于全佑,但又和当今流行的所谓吴氏南北两派太极拳架有极大的不同,也为了纪念王茂斋先师,就像当年上海为纪念吴鉴泉宗师而成立鉴泉太极拳社一样。同时,也采纳了马岳梁、王培生等吴氏太极拳前辈和名家对此拳的肯定与叫法,把这套太极拳架定名为茂斋老架太极拳,把太极拳社的名字也定为茂斋老架太极拳社,并请王培生先生题写了社名。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参加学拳的人数已逾五百人,其中有十几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奖牌。

太极拳茂斋老架自郑玉庆师父进理工大学教拳之时起,真正打破了过去内部传授不对外的保守隐秘的做法,使这一传统的太极拳架走进了课堂,走上了社会。


茂斋太极拳谱
  
1、    太极起势(南)
2、    左提手上势(南)
3、    揽雀尾(西)
4、    斜单鞭(东南)
5、    提手上势(南)
6、    白鹤亮翅(南)
7、    左搂膝拗步(东)
8、    手挥琵琶(东)
9、    左搂膝拗步(东)
10、    右搂膝拗步(东)
11、    左搂膝拗步(东)
12、    手挥琵琶(东)
13、    高探马(东)
14、    进步搬拦捶(东)
15、    如封似闭(东)
16、    抱虎归山(东)
17、    十字手(南)
18、    左右搂膝拗步(西北)
19、    揽雀尾(西北)
20、    斜单鞭(西南)
21、    撇身掌(东)
22、    肘底看捶(东)
23、    倒撵猴(3)(东)
24、    斜飞式(东南)
25、    提手上势(南)
26、    白鹤亮翅(南)
27、    左搂膝拗步(东)
28、    海底针(东)
29、    闪通背(南)
30、    翻身撇身捶(西)
31、    卸步搬拦捶(西)
32、    上步揽雀尾(西)
33、    单鞭(南)
34、    云手(3)(南)
35、    单鞭(南)
36、    左高探马(东)
37、    右分脚(东南)
38、    右高探马(东)
39、    左分脚(东北)
40、    转身蹬脚(西)
41、    左搂膝拗步(西)
42、    右搂膝拗步(西)
43、    进步栽捶(西)
44、    翻身撇身捶(东)
45、    二起脚(东北、东南)
46、    右左打虎势(东)
47、    披身踢脚(东)
48、    双封贯耳(东)
49、    进步蹬脚(东)
50、    转身蹬脚(北)
51、    右搂膝拗步(东)
52、    左搂膝拗步(东)
53、    手挥琵琶(东)
54、    高探马(东)
55、    上步搬拦捶(东)
56、    如封似闭(东)
57、    抱虎归山(东)
58、    十字手(南)
59、    左右搂膝拗步(西北)
60、    揽雀尾(西北)
61、    单鞭(西南)
62、    手挥琵琶(西)
63、    野马分鬃(西南、西北、西南)
64、    玉女穿梭(西南、东南)
65、    手挥琵琶(东)
66、    玉女穿梭(东北、西北)
67、    下琵琶势(西)
68、    上步揽雀尾(西)
69、    斜单鞭(东南)
70、    云手(3)(南)
71、    斜单鞭(东南)
72、    下势(东北)
73、    金鸡独立(2)(东)
74、    倒撵猴(3)(东)
75、    斜飞式(东南)
76、    提手上势(南)
77、    白鹤亮翅(南)
78、    左搂膝拗步(东)
79、    海底针(东)
80、    闪通背(南)
81、    翻身撇身捶(西)
82、    进步搬拦捶(西)
83、    揽雀尾(西)
84、    单鞭(南)
85、    云手(3)(南)
86、    单鞭(南)
87、    高探马(东)
88、    扑面掌(东)
89、    转身十字摆莲(西)
90、    右搂膝拗步(西)
91、    搂膝指裆捶(西)
92、    上捶(西)
93、    上步揽雀尾(西)
94、    斜单鞭(东南)
95、    下势(东北)
96、    上步七星(东北)
97、    退步跨虎(南)
98、    转身扑面掌(西)
99、    转身双摆莲(东)
100、    右弯躬射虎(东)
101、    左弯躬射虎(东)
102、    上步错捶(东)
103、    揽雀尾(东)
104、    单鞭(北)
105、    上步错掌(西)
106、    揽雀尾(西)
107、    单鞭(南)
108、    合太极(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