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俗社百年赋

 文山书院 2012-08-24

易俗社百年赋

孟建国 (西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4日   16 版)

    电光石火,百年只一瞬;日更月替,百年亦漫湮。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易俗社华龄百年;追远抚今,点数风流,感事者情逾万端。

    挟辛亥之风云兮,诞生于社会巨变之际①;应时代之潮流兮,崛起于神州破晓之时;开文明之新风兮,蜚声于华夏觉醒之秋。宗旨宏远兮,意浸忧患;主张进步兮,百年不替。改良社会兮,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兮,开启民智。蹊径独辟兮,文人与艺人结合,育人与演艺同步;架构别开兮,剧团与学府兼设,创作与编审并重。管理先进兮,民主选举社长,设立导演、监督;创新制度兮,既引领于当时,尤启迪于后世。

    推高台教化臻于极致兮,弘扬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催古老秦腔焕发青春兮,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兮,戏曲文化改革先锋;慷慨激昂与绮丽清秀并美兮,秦声昂扬闪亮华夏。艺术精湛韵调清新兮,改造秦腔呈空前之多姿彩;百年编创经典无数兮,坚守“一台戏演尽社会人生”。曼声哀怨兮,惹男女老幼悲愁涕泣;曼声长歌兮,使城郭内外欢喜抃舞。

    从乡野庙会入城市剧场兮,脱原生态而呈市民化;从江湖质俚到高堂大雅兮,去边缘状而入主流型。数进北京兮,声遏黄河上下;几下南国兮,唱响大江南北。誉满京华兮薄燕云,音绕江南兮俏楚吴。“狂风儿吹动长江浪”,易俗人唱彻大秦腔。红牙铁板兮,高唱江东;繁音激楚兮,热耳酸心。秉萧史弄玉之遗响兮,形肖情真;继汉唐歌舞之流风兮,委婉悠长。戏谐柳七之词兮,谁家花月;腔承魏三②之句兮,地道秦声。

    百年薪火瓜瓞兮,传统与创造并重,肩负审美文化大担当;一路风雨兼尘兮,精品与人才频出,开创戏曲艺术新境界。荟名作、名导、名演于一炉兮,聚时代文艺之精英;集文馆、学府、剧社于一体兮,极秦腔百年之胜概。千锤百炼好戏纷呈兮,百姓口碑啧啧;风淘雨洗群星璀璨兮,名家光彩熠熠。《三滴血》红透北国,轰动江汉;《柜中缘》意趣横生,梅氏称妙;《蝴蝶杯》传神入胜,历久不衰;《火焰驹》名角荟萃,家喻户晓。李桐轩奠基创制,百年一人;孙仁玉剧作颇丰,辅佐有功;陈雨农导演磅礴,大气恢弘;范紫东巧谋精构,东方莎翁;高培支四掌社印,波澜迭兴;王韶猷著戏论史,点述秦声;封至模编导唱演,满行皆通;刘箴俗梨花带雨,色艺双绝;王天民彩云追月,西京梅氏;刘毓中衰派一绝,须生泰斗;贺孝民静美动俏,卷月舒云;樊新民诙谐雅趣,袍带魁丑;孟遏云旦开女声,音容过人;肖若兰清幽甜美,立派开宗;陈妙华英俊不凡,流水行云;全巧民自然活泼,神气天成。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大匠小俊,创“易俗之风”。鲁迅题词:古调独弹。梅兰芳赞曰:精湛动人,震撼人心。欧阳予倩赠诗:秦声动京邑,古艳呈新妍。曹禺论道:《三滴血》可与莎士比亚剧作媲美。田汉评说:离奇曲折,妙趣横生。

    波澜百年,数尺戏台演透人间;坎坷百年,栉风沐雨艰难玉成;辉煌百年,雅剧清声响彻云天;风流百年,称荣享誉冠绝梨园。环顾世界兮,百年犹存之演艺团体寥寥;纵览中华兮,百年持续之演艺硕果仅存。观当今兮,新兴文化传媒之挑战方兴未艾;望未来兮,传统戏曲之前途出路安在?民众之瞩目兮,百年名社能否传承;社会之殷忧兮,秦腔古树可绽新花?

    溯易俗社百年之行迹兮,盛衰有自;析高台教化辅助社会之使命兮,日月不磨;究潜移默化影响人心之功能兮,价值恒存;看坊间百艺之勃兴兮,潮流涌动;察民众旺盛之文化需求兮,焉能消歇;喜文化繁荣之善政普被兮,化雨东风。感事者释然欣然,期然信然,曰:大秦腔生命力勃然宛在,易俗社新百年再造辉煌!

    注释:

    ①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戏曲改良,1912年8月,李桐轩、孙仁玉等人成立了具有全新意义的综合性戏曲团体——陕西易俗社。

    ②魏三,指魏长生,清代中叶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他把秦腔三次带到北京,使秦腔名播大江南北。

    (作者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