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二月河的清帝三部曲和姚雪垠的《李自成》。我的感觉是,两人的作品都是佳作。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作为小说,必然要虚构一些东西,否则那就不是小说而是纪实了。 在二月河的三部曲中,均有一名超凡人物出现。这名超凡人物总是有一些超常人的能力,会什么法术、神功之类的。这种人物的出现影响了事件的发展。或许,历史上真有类似于书中所述的这种事件,当然在现实中是不会有什么超凡人物的。那么,当书中也记载了同一件事,但因为有超凡人物的出现,它的可信度自然就降低了,因为按照正常思维,人们不可能相信史实会受到这种本来就是虚构的超凡人物的影响。 除了明显虚构超凡人物外,二月河作品中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偶然性太强,虚构的痕迹明显。当然小说就是小说,本不应该当正史读。但是,二月河小说中一个最能误导读者的做法就是,竟然虚构注解! 比如,在提到康熙皇帝的第十三阿哥胤祥时,就说他是蒙古王公的孙子。如果从正史上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的观点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即使在小说中,情节可以编,但身份不能编。就我的惯性思维而言,看小说时,我不可能完全相信其情节,因为虚构情节对小说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必须。除非是古典小说,否则如果书中人物是历史上曾真实存在过的,那么我会相信书中对他身份的叙述。胤祥当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其身份在史学界是有定论的,即他是纯满族贵族。 如果说出于创作需要,二月河故意在正文中虚构了胤祥的身份,假如不像我这么较真,那也还是说得过去。读小说的人,往往不会把情节当真,那么,如胤祥的身份,虚构也就虚构了吧。但是,二月河不但在正文中虚构胤祥的身份,连注释中还再次强调:胤祥是蒙古王公的孙子。 这太不可思议了吧!小说的正文虚构,是为了让情节更吸引人,这样做是创作上的必须,而注释,是像字典一样,是很严谨的东西。虽然它是解释文中不容易让人懂的地方,但也仅仅是解释,可以作为正文的补充,但绝不能作为正文的一部分。 我看过的中外小说也不算少了,除了二月河的作品外,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注释是作为虚构情节的补充的。在二月河的作品中,胤祥的身份已经是虚构了,而在注释中再次为虚构的成分作强调,如果不是像我的确知道胤祥的真实身份的话,一定会被这样的注释所骗,会真的认为胤祥就是蒙古王公之孙了。 再说姚雪垠的《李自成》,作品里全是凡人。或许作者会对某些人物进行拔高或者贬低,但即使这样,他作品里的那些人物的行为,不会让人感到反常,会认为那是常人所为。至于事件,当然会有虚构,因为这是小说创作的必须。 但姚雪垠对事件的虚构,虚构的痕迹很小,往往是事件总体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虚构的只是细节。所以这样的虚构,显得自然、合理。 这样一比较,我的感觉是,二月河的作品华丽,而姚雪垠的作品朴实。同为历史小说,二月河的作品更像古典的演义,不敢太当真。姚雪垠的作品更像纪实,但作为虚构、加工后的小说,比干巴巴的纪实更有可读性,更精彩,更刺激。剔除它极少的虚构部分,要把它当作史实,我看没什么不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