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北运河北辰区张湾村段整治清淤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一处明代沉船遗址,共发现沉船三艘,这是天津考古史上第一次发掘与发现大运河沉船。
沉船埋藏于距离地表约5.5米深的现北运河河道内的沙土层,第一艘损毁严重、整体结构无存,仅在现场发现大量不完整船板,在沉船点周围散落丰富的遗物,城砖和韩瓶数量最多,还见有青釉瓷碗、刷子、骨簪、船钉、铜钱等遗物,伴随出土的还有牛、狗、猪等动物骨骼。通过考古勘探,在第一艘沉船的南侧约20米处,又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整体保存完好,两侧舷板有损坏,呈东西向覆扣在北运河河道底部,头东尾西,全长约12.66米,底部最宽处达2.2米,整体为齐头齐尾、平底。在船板之间的缝隙处有明显的用防水材料修补的痕迹。专家说这只有等到沉船整体吊装回室内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才能解开这处裂缝的造成原因和修补材料之谜。在这艘船周边还散落着大量船钉,以及瓷碗、陶罐、铜钱、麻绳等文物。根据沉船所在层位和出土器物的年代初步推断,两艘沉船的年代应为明代。说起这第三艘沉船被发现和出土的经过,颇有些戏剧性。原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古沉船考古队队员并未想到河道上还有第三艘沉船。他们在北运河清理第二艘沉船周边的泥土——向北侧“扩方”时发现异样,感觉周边河道下还有东西,于是一点点小心发掘,慢慢第三艘沉船的木底板“浮现”出来。与第二艘出土的沉船一样,这艘船也是倒扣着的,位置与第二艘沉船“相邻”。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古沉船考古队领队介绍,第三艘沉船也是一条平底船,但残损严重,船头和船尾都有破损,不过仍然具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
6月2日,保存最为完整的,“体长”12.66米的2号沉船被整体打包吊装,准备转移至河东区大直沽的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进行室内发掘整理。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古船的发掘过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13日举办“揭秘运河古船——张湾明代古沉船发掘公众开放周”活动。
昨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也是“张湾明代古沉船发掘公众开放周”的第一天,早上,我来到了天妃宫遗址博物馆,2号沉船停放在博物馆的院内,并为此临时搭建了板房以便考古发掘。进入现场,正中就是2号沉船,当然目前的沉船被泥沙覆盖,而考古队员们正分别站在船上划分的20个探访上进行发掘。我这外行看热闹,感觉他们主要是在一点一点的清理泥沙,被铲下来的泥沙专门由一位考古队员用小袋子收集起来送到室外冲水过滤。沉船四周围满了观众,其中还有不少的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








板房内最左侧展出的是此次考古室外发掘出土和采集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