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空尺度的不同周期的冷热交替变化,叫做广义上的“四时”概念。地球自转与绕太阳公转,形成地球赤道与绕太阳公转轨道面(黄道)23.50的黄赤交角,所以有了地球一天24小时的时差与温差,产生了一个月28~31天的朔望月及弦月,产生了一年365天的春、夏、秋、冬四时和二十四节气,产生了以赤道为轴心的向南北两极对称分布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带,南北极地极昼与极夜各半年相对称交替。假如地球不是椭圆形,不是椭圆形公转轨道,不是23.50黄赤交角,那么就不会有上述的各种周期的冷热变化。
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宇宙中稳定的天体系统大部分都是这种椭圆形结构体(不包括正在爆发或死亡的星系),子午极轴距小于卯酉赤道距,使赤道带周围的引力大于极轴带,就使得次一级天体大部分都分布在赤道带周围,形成天体的公转轨道带,而且这个轨道面是椭圆形。这种“类太阳系”模型在宇宙天体的运动演化中具有十分普遍的代表意义,具有全息性,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宇宙天体都在自己的系统内部围绕中心进行着公转与自转的周期运动,同时又参与更高一级系统的公转与自转的周期运动,由于不同强度的热源距离、辐射角度的变化而形成多种不同周期不同时空尺度的大、中、小四时周期变化,较大四时周期中包含着若干较小四时周期,小周期四时的冷暖程度决定于它所处在较大四时周期的哪一个阶段。这个规律对地球适用,对于整个宇宙其他天体也适用,并由此而引起生物圈周期性的繁衍生息与灭绝。这就是“全息四时理论”的基本概念。
形成宇宙四时全息时空变化的原因是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层层连环套连环式的自转与公转周期运动。地球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全息周期系统运动所形成的综合天体引力作用下,使地球极轴处于23.50倾斜与周期摆动(钱德勒极移周期),从而使地球形成以来不断经历着大小周期的四时变化。天文、地质、化石等各方面大量证据表明地球上确实存在和经历了许多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周期的四时变化规律,有一年及数年的小四时,也有500年、2000年、数万年的中四时,还有长达500万年、2600万年、2.5亿年(太阳系绕银心的运动周期)等多种不同周期的大四时及周期和时空尺度更大、更长的特大四时。
生物周期突变论(反对达尔文进化论)。
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形成昼夜交替,这是地球有实际意义的周期最小的四时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5.2426日,产生地球周期的四时变化;太阳系围绕本星系团运行一周为12万年,使地球产生周期性的冰期变化,这是地球在本星系团的太阳系周期的四时变化;本星系团带着太阳系的行星围绕银河系旋转一周为2.5亿年,期间太阳系两次穿越银道面附近的星云聚集区,由于星云对太阳光的吸收作用,会给地球带来2.5亿年内经历两次本星系团周期的银河系四时变化;银河系围绕着河外星系团旋转一周约12亿年。如果地球以46亿年的寿命计算,上述五种四时变化层层叠加作用于地球,使地球产生平均4亿年一时的星系团四时(已历3.8星系团年),产生625万年一时的银系四时(已历18.4银系年),产生4万年一时的本星系四时(已历3833万本星系年),它们同时作用于平均365天的地球太阳回归年时节变化。此外,地球自转轴的岁差运动周期为2.6万年,对地球气候影响最明显。
地球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全息四时的作用下,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也具有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周期性。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动物群化石证据表明,5.6亿年前的生物多为单细胞原核生物,而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距今5.4亿年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千姿百态的多门类生物化石:低等植物各种藻类、原始多细胞动物节水母类、低等底栖管栖生物类、海绵动物类、腔肠动物类、蠕虫动物类、一种奇特的毛虫状生物叶足类、软体动物软舌螺类、腕足类、纤毛环超门类、水母类、节肢动物类、真节肢动物类、和较高等脊索动物类等等60余种,尤其是奇虾、抚仙湖虫和脊索动物始祖云南虫的发现,说明了包括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乃至人类都起源于地球上这一最早期的生命组合。地球上的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经过数10亿年的不变和缓慢生存状态,到5.4亿年前的突发性产生众多形体多样、结构复杂的生物类群,这一壮观的地球生命演化杰作,被地质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地球生命首次大爆发”,中间缺少生物循序演进阶段和类型,从开始到结束大约只有250万年左右,对于坚决反对突变论的达尔文的自然均变进化论来说,这一“生命大爆炸”是一个致命打击。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本星系团四时的夏时。
恐龙生活在全球处在最热的宇宙大四时的夏天,其以前是生命发生并演化为恐龙的春天,灭绝于秋天,耐寒的哺乳类灵长类逐渐演化,冬天的后期人类诞生。大体上第16银系年秋分之后,距今约1000万年左右类人猿出现,500~400万年间真正的人类出现,在后来的300万年,进入第16银系年的冬至阶段,形成了近200万年的地球最近一个大冰川世纪。
地质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呈现周期性大灭绝,就最近一亿年来说,曾发生了4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在9100万年前,第二次是在6500万年前,第三次是在3800万年前,最近一次在1100万年前。每两次灭绝周期都是2600万年左右,显示了大约650万年为一时的银河系大四时周期,从一个夏时到另一个夏时,正好出现2600万年的周期性生物大灭绝。体现大时空尺度上的“生、长、化、收、藏”的中医司天理论。
大量考古学证据表明,地球经过相当大的四时周期的火热与寒冷造成的生物周期性大灭绝,而在大周期的春天和秋天里,生物圈又重新回到地球,生物物种又开始新的一轮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周期突变进化。由于太阳系、本星系团、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等在宇宙中的运转而形成的大尺度上的大周期的冷热温度与能量变化,造成生物物种周期性的大进化与大灭绝,使地球生物物种经历过多次生物有低级向高级周期性循环性的进化过程,这就是生物周期突变进化论理论。物种的进化并不是象达尔文所说的均变,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用生物周期突变进化论理论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史前文明、地外文明等世界之谜。
地质周期升降论(反对大陆板块学说)
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近10万年地球气候及地理、人类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
冰期时期地球变冷,使海水凝结成冰,极地冰盖变大变厚,海水大幅度下降,海底裸露变成海滩或平原;大陆架突露为地表,原来沉入海底的山脉或平地高原因此而连成一片;即使有岛屿,水也很浅,很容易渡到对岸。温暖期的地球,冰盖融化,高山雪线下移,内陆湖海密布,海水回升,海岸线深入内陆,陆地被大片淹没,沉入海底。大约每3万年海水大进退300米,这是由于章动岁差周期所导致。
距今10~7万年时的间冰期,全球气候变暖,使“黄海湖”海平面迅速升高,突破了舟山-济洲岛一线,将其全部淹没,通过对孔虫化石的研究,发现10~7万年间黄海西岸的海岸线在苏北平原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一带,以东都被淹没。这时黄海之滨是潮湿的亚热带气候。
距今7万年开始,全球气候变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扩展,全球最近的一次冰期来到。在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使面积为36000万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100米。地球上冰雪覆盖的范围,其南端到达太行山山尾、秦岭。海水退去,山东变成一马平川的黄海大平原。距今7~4万年间,属于最近一次冰期早期阶段,处在陆地边缘的陆架浅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东南亚海域等都裸漏成陆地,这时的古长江越过济洲岛及男女群岛,注入冲绳海槽,比今日长江长1000多里,为14000里。
距今4万年以后,最近冰期结束,进入间冰期,全球变暖,海水回潮。4~3万年间,地质学上称为晚更新世中期,黄海海域扩大到苏北平原的兴化-淮阴-灌云一线。在黄海西岸的黄海暖流与现代从东海流过的黑潮暖流相似,温度高,盐度大,很可能是4~3万年间的古黑潮暖流的一部分,它从炎热的低纬度北上以后,穿过东海进入黄海,拐向黄海西岸,海平面比现代低20~10米。
距今3~1.2万年间,是全球最近一次次期中极寒冷气候时期,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世界大洋海平面最大下降150米。到2.5万年时东海海平面已经下降110米,使最大水深只有100米的黄海完全干涸为一望无际的黄海大平原,东海大部分裸露,猛犸象、披毛犀出没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黄海大平原。古人类捕捉野兽,把160万年~2.8万年以来华北的细石器传统带到日本列岛,并由华北平原、山西峙峪(2.8万年)和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宁夏为东西两个起点,经过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东北亚,到阿拉斯加、北美洲。黄海气温比今天的温度低了7.5℃。当时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干枯,通往日本列岛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华北的动物群(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野驴、野牛等)通过黄海平原直接进入日本。在东北平原,猛犸象动物群也容易越过枯竭的鞑靼海峡、库页岛、拉比鲁兹海峡到达日本。科学家在日本列岛找到了与中国东北猛犸象动物群和华北萨拉乌苏期动物群相似的哺乳动物化石,证实了这一点。
距今1.2万年时全球气候迅速转暖,延续了7万年的大冰期结束,黄海海面上升50米,中国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从此海平面迅速上升,原来裸露的海底平原重新成为海洋,到1万年时海平面又上升30米,陆桥消失。在距今1.2万年时,刚进入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遇到了第一次大洪水期,这次洪水期直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才短暂停滞,略有下降。
1.1万年时中国境内第一次大洪水的始发地在今内蒙古海渤湾的乌达。自1.2万年内蒙古高原的冰川迅速融化,冰水蓄积为大大小小的内海,中国大陆到1.1万年时,冰川融化达到高峰期,先前未及剧烈融化的青海高原的冰川和祁连山的冰川巨量融化下泄,蓄积在黄河上游,形成《山海经?西山经》所说的“无达”内海和泑泽。无达内海初时当在今阴山(白道山、无达山)南的河套、银川、大黑河三平原地带,其盛时曾扩大到鄂尔多斯高原的低地,以至腾格里沙漠、居延海。山海与底水连成一片,自乌达波及宁夏、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持续19年,主要淹没淮河流域,迫使当时先民退向山地,直下江南。
10000~7700年间为冰后期的初期阶段,此时为盘古伏曦时代,中国进入上古文明时期。
约9200年出现全球性大洪水,中国境内发生了比1.1万年洪水还大的第二次大洪水。同时伴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灾。这次大洪水引发了黄海海浸,黄海大回潮,渤海莱洲湾黄河入海口利津之利水为洪水源头,洪水高峰10年,持续15年,受灾区波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内蒙古和河西走廊的洪水泻入塔里木盆地,这是毁灭人种的一次大洪水。东夷民族受灾最重。
8500~5500年是中国的第二洪水期。大约8500年时出现了中国境内的第三次大洪水,这是伏曦氏后期黄河泛滥造成的一次小洪水,始发地为河南,导致先民迁徙,迁徙路线自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再分两路,一支入藏进缅甸(创造藏羌文化),一支入川进老挝(创造巴蜀文化、傣泰文化、苗蛮越滇文化)。
7800~5500年间为冰后期的中期阶段,世界称为大西洋期,是气候最适宜时期,到6000年时,海平面上升到较现在高2~4米,中国内陆气温比目前高2℃。6000~5500年间,出现温热潮湿气候,黄海沿岸气温为15.5℃,与今天苏州、无锡相似。这时海面随着气温升高而达到冰后期的最高位置,目前在高出海面约5~10米的海岸地段,保存了许多海水侵蚀过的遗迹,这是距今7800~5500年间黄海处于高海面的可靠见证。因此5~10米等高线的沿海陆地,皆沦为海。在这次海浸期,内陆湖沼密布,大约7400年的时代,海岸在太行山东麓,山东半岛、泰山为海岛,华北平原被淹没,大约7000年后,海平面缓慢下降。
5500~5200年间,出现了中国境内第四次小洪峰。洪水始发地从山西黄河龙门壶口开始,受灾区域主要是共工氏地域和颛顼地域,所谓共工氏布水阵攻击颛顼氏,颛顼氏命祝融氏诛共工氏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受灾地域有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主要在黄河中游。这期间,全球气候由温热潮湿变为暖而干燥,海面下降约5米,原来的近岸海底裸露为陆地。
在距今5000年以后,气温出现波动下降趋势,洪水在总体下降过程中,发生过距今4700~4000年、3800~3000和2500~1100年等几次较小的波动和1~2米高海面的存在,直到今天,海平面再没有发生过大的起伏。在4700~4000年之间又一次洪水期发生,洪水最高峰期在距今4200~4100年之间,虽然没有前两次规模大,但此时人口较前两次洪水期密集,各氏族经济、文化有较大进步,所以这次洪水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就较前两次深刻得多,此时正是尧舜禹治水时期。
宇宙全息周期四时造成的气候、冰川与洪水的进退、升降变化,与上古人类的生息、演化、文明的创造密不可分。这是上古时代文明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形成的原因。纵观中国上古历史中记载的著名部落,如燧人、伏曦、神农、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以及夏、商、周,甚至秦汉以降,无一不是沿着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的路线向河洛中原地区汇集、融合,创造和接受新文明文化,再向东向南向北迁徙。
中医人体科学将五大行星的五体旋机时空系统列为继日月地三体旋机时空体系之后的又一重大时空体系,即五行时空。她不同于阴阳时空,虽然二者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属性,但是阴阳时空是日月地系统,而五行时空是五大行星系统。另外,虽然五大行星系统中的每一个行星都具有自己不同的速度、方向、密度、温度、质量、构成、大小、轨道等等,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围绕着太阳做相对简单的旋机运动,不同于日月地系统复杂的时空连环体系。同时由于我们主要考察研究的是五大行星系统绕日旋转过程中通过对日月地时空系统的影响,既而影响到地球时空的规律,所以这个五体周转时空相对于三体连环时空要简单一些。五行时空是阴阳时空的必要补充,二者缺一不可,阴阳五行时空共同决定了自然界万物各个层次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与功能。
………………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七曜指的是日、月与金、木、水、火、土等太阳系五大行星。《内经》称木星为岁星,火星为荧惑星,土星为镇星,金星为太白星,水星为辰星。九星是指北斗九星,7000年以前北斗七星还有玄戈、招摇两颗星,后来逐渐淡出恒显圈了(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历史至少万年)。
五星是太阳系的五大行星,与地球同样围绕太阳在公转,同时自转。若以地球为静止参照物。那么五星也伴随太阳围绕地球作右旋运动,从而与日月共同对地球产生了综合时空力学效应,即阴阳五行时空力学系统。所以《史记?律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汉书?艺文志》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张衡说:“五星,五行之精”。五星在天,五行在天,五星产生五行,五行推演五星,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五星五行是制造日月地时空系统阴阳灾变的决定性、关键性时空因素之一。五星的运行规律如何?《内经》认为,五星向前的视运动称为“顺”,向后的视运动称为“逆”,迟缓的视运动称为“徐”或“迟”,意外的快速视运动称为“疾”,停在某处视之不动称为“留”,停留超过20天称为“守”,逆行转为顺行,在轨道上画出一圈称为“环”。五星的亮度可分为常、常一倍、常二倍、小常一倍、小常二倍五个星等。这种亮度变化与五星距离地球的距离远近有关,因此,对气候、物候与人的影响也有“过”与“德”的不同影响,同时认为,五星运行距离地球的远近可以影响人类的情感与祸福,从地球上看去,内陆行星在恒星中间出现了顺行——守——逆行——又守——又顺行的视觉现象。冲前后地外行星逆行,而在合前后地外行星顺行,顺行与逆行之间转变经过“守”。在“上合”前后,地外行星最亮。五大行星在“留”时对地球的时空力场影响最大最长。
………………………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
地支的时空拓扑定量力学虽然以日地关系为根本,但是它的功能属性却取决于五星五行的运行时空。若某年月日时临某地支(距离某行星的距离近)为该地支对应的某五行之气(系统时空属性)旺盛、力学强度大。如月令为巳,表示该月为火气当令而旺,力学强度大,力学作用大,但是实际上该月30天并不是都是火气旺盛,巳火之时辰120分钟也不是火气持续旺盛,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这是由于五星五行时空混合交叉作用的结果,五星五行并不是单独以某星某行作用于地球,它是五星五行同时作用于地球,而使地球周围时空的时空力学以五星五行的时空混合气场为真实表现形式。五星五行由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地球时空力学角度不同,而将五星杂气强调变化交叉作用在五行时空系统上,但是整个一个月必有一个主要的星体作用于地球参考系的五行时空系统,且时间较长,即本气,传统中一般忽略了杂气。一个月中五星对地球的时空力学强度影响的空间(远近)和时间由五星的公转角度决定:
水星:4.09度/天 火星:0.52度/天
金星:1.60度/天 木星:0.084度/天
地球:1.0度/天 土星:0.034度/天
正是由于地支杂气的存在,才出现了地支“生克冲合刑害”等复杂的时空力学效应,其实都是生克时空效应及五星空间与时间力学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搞清这些时空力学效应的天象机制,人们将永远迷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地支五星五行杂气的时空拓扑分布如下:
十二月(丑月):含水、金、土三气,其中小寒日至第9日由亥水值旺;第10日至第12日由酉金值旺3天;第13日至第30日由丑土值旺;该月主气为湿土。
………………………
地支相冲:根据地支杂气的五行生克原理,阴阳相同、方位相对、属性相克。子与午冲(子水克午火,午藏土克子水)、寅与申冲(寅木克申藏土,申金藏水克寅木藏火)、卯与酉冲(酉金克卯木)、巳与亥冲(巳藏金克亥藏木,亥水克巳火)、丑与未冲(丑藏金克未藏木,未土藏火克丑藏金水)、辰与戌冲(辰藏水可戌藏火,戌藏金克辰藏木)。其中子与午、寅与申、卯与酉、巳与亥为冲中带克,而丑与未、辰与戌只冲不克,以“去皮”论。
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如午与未合,而子来冲午,使未失合无援,即子害未,余类推。
我们知道,地球公转自转一周均为360度,由一年12个月和一日12时辰完成,故周天或周期循环为360度,十二地支分阴阳、五行时空分布期间,以360度除以12,则每一地支时空原有度数为30度,我们将地支时空的度数称作地支时空的含气量(阴阳之气与五行之气的综合,即节气,其计量单位是度数)。由于地支时空含气浑浊且杂,除本气外还有杂气,而时空交叉作用于地球时空系统的变化中,故地支时空的五行本气不一定是30度,这样就会对地球时空系统变化造成复杂性、不专性,从而显现出客观世界与地球时空的万千气象与精彩纷呈。(见地支时空含气原值表)
……………………
世事知多少?
弹指轻一笑;
出尘不寂寞,
我知玄中妙!
风月惹人怜,
色相舞翩跹;
看尽世上美,
不过一丝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