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与苏州有段奇缘

 苏迷 2012-08-24
保存于双塔碑廊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刻,图为拓片。
保存于双塔碑廊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刻,图为拓片。
  一个苏州僧人,在苏轼贬谪时不远万里徒步探访;一件珍贵墨宝,与苏州演绎“归去来兮”佳话;一次苏亭建造,曾引发文人题咏苏城轰动……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似乎便是文化巨人苏东坡与苏州的最大渊源。然而昨天,在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的蒋稚翼给《商报探秘》报料,苏东坡和苏州的关系密切着呢,而且颇有佳话流传,定慧寺以前还有东坡手迹“归去来辞”碑刻,以及专为纪念东坡而建的“苏亭”。他说:“如今不打东坡牌,也是一桩憾事也。”

  苏东坡从没在苏州做官,真的会和苏州很有渊源吗?蒋稚翼带记者来到定慧寺巷双塔公园内的碑廊前,他指着墙上两块清代碑刻说:“它们一直不被注意,但其实非常有价值,印证着苏东坡与苏州的关系。”记者看到,其中一块为“苏文忠公宋本真像”,正中刻着苏东坡人像,人物四周有许多书法,论证此像在众多版本中最接近东坡原型,并记录了道光时期苏州为东坡建亭修碑的史实;另一块为“李超琼重修苏公祠记”,记录了光绪时苏州重修苏公祠的事件。那么,为何当时苏州屡次修建东坡旧迹?究竟其间有何渊源?蒋稚翼说,这得从苏东坡与苏州的缘分说起。

  蒋稚翼介绍,苏东坡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曾数次游历苏州,均借住定慧寺附近,称其居所为“啸轩”,后与该寺僧人卓契顺传出一段佳话。

  苏东坡仕途失意、贬谪惠州之时,定慧寺僧人卓契顺作出一个惊人决定,他要徒步从苏州到惠州探望苏东坡!在那样的年代,千山万水路途遥远,徒步到达之艰难可想而知。当“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东坡十分感动,问他想要什么,卓契顺并无所求。东坡“苦问不已”,他才求一墨宝,东坡便写《归去来辞》相赠。此事经东坡《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一文记录,僧人义举也得以千载留名。蒋稚翼说,卓契顺得墨宝返回,路经江西陶渊明故居时,觉得《归去来辞》与该处更为契合,便毅然将书法留在那里。墨宝从此与苏州失之交臂,然而却引发后人对此事的纪念活动。

  到了明代,苏州太守况钟及江苏巡抚周枕得知此事,特命定慧寺僧人赴陶渊明故居,将苏东坡书写《归去来辞》原碑拓回,复刻于定慧寺内。这也是东坡这一著名书法首次以碑刻形式回归苏州。

  四百多年后,到了清道光年间,《归去来辞》碑已模糊剥蚀,时任苏州按察使的李兰卿提议并捐俸资重新修葺,盖亭奉碑,名为“苏亭”,这一盛事轰动苏城,文人名士纷纷题咏,影响力巨大,并由顾沅辑成《苏亭小志》刊行。双塔碑廊保存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刻碑上,留有李兰卿题字:“道光癸巳十二月彦章(注:彦章即李兰卿)在苏州祀公,适访得定慧寺归去来辞碑,乃于寺后创建公祠,修复啸轩旧迹……”蒋稚翼说,这段文字足可说明苏东坡书法《归去来辞》与苏州的渊源,也可印证苏亭苏公祠和啸轩的史实。

  可惜的是,咸丰年间遭遇战火,苏亭、苏公祠及《归去来辞》碑刻尽皆损毁,直到光绪年间重修。双塔碑廊的“李超琼重修苏公祠记”碑,碑刻记述了光绪18年元和县令李超琼和吴县知县、长洲知县同时发起重修苏公旧迹的缘起及过程。不过,他们重修的遗迹也早已荡然无存。

  苏东坡与苏州的这些故事也渐被遗忘和湮没,蒋稚翼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再造那曾经轰动一时的苏亭,重设“归去来辞碑”(苏东坡书法中收有此篇名作,可以依此刻碑)。他说:“再造苏亭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还有两大好处,一来苏东坡影响力巨大,可以给苏州文化和旅游带来新的亮点;二来定慧寺巷去年已被命名书画一条街,苏东坡在书画史上地位极高,他和《归去来辞》可给书画街增添浓重的文化元素。”

  蒋稚翼和同事特地写了 《苏东坡与定慧寺》一文,详细记述了这些缘分。

  东坡与苏州渊源究竟有几许?

  作者 蒋稚翼 周强

  东坡足迹远远不止虎丘

  苏东坡与苏州的渊源关系,今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他还写过一首《虎丘诗》,描述景色之幽美,这在其文集中可以找到,由此也可见他确实游过虎丘。

  东坡曾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 “闾丘”,即闾丘孝终,苏州人,曾在黄州任太守。苏东坡曾被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在闾丘孝终手下任职。闾丘孝终为人正直,他知道苏轼才高八斗,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由此,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后来闾丘孝终辞官回苏,居住在一条小巷里,小巷之名即用他的姓氏命名,称“闾丘坊”,此巷名至今仍用。东坡写过一首浣溪沙,注明“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词曰:“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也算是东坡居士与苏州人的一段佳话。

  另一个与苏东坡比较有关系的地方是孔付司巷,宋时苏州的孔庙即在该巷内,相传苏东坡在孔庙书写后,便在庙前星池内洗笔,令池水尽黑。

  虽然没有在苏为官,但苏东坡的诗词文集中,多处提到苏州。而与苏东坡关系最为密切的则首推定慧寺了,他虽未曾在苏做官,但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曾数次来苏州游历,每次来苏均借住城内定慧寺或其附近,并称其居所为 “啸轩”,以寄托啸傲林泉之志;另外现今定慧寺巷那边还有一条苏公弄,便是纪念东坡而命名的。而他与定慧寺僧人卓契顺的结交,更引出一段历史佳话,为苏东坡在苏城的游踪添上点睛之笔。

  卓契顺与归去来辞书法

  苏东坡虽才情豪迈,诗文书画名扬天下,但他的从政道路却坎坷多艰,尤其在新旧两党的交锋中,往往因率情耿直而遭遇双面受夹,后来更是连遭贬谪,被流放到了惠州和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成了“新旧党争”的牺牲品。

  就在苏东坡贬谪惠州,人们避之不及之时,定慧寺僧人、他的好友卓契顺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他要徒步到惠州探望苏东坡(一说是东坡谪居儋州,卓契顺徒步到儋州探访),试想在当时条件下,从苏州到惠州不啻于天涯海角奔波,要想徒步到达,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所以当卓契顺沿着苏东坡被放逐的道路,一路化缘,风餐露宿,来到东坡面前时,苏东坡大为意外。他的笔记小品集《东坡志林》的“卓契顺禅话”一节,记录了此事。 “苏台定慧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候无恙于东坡。东坡问:‘将甚么土物来?’顺展两手。坡云:‘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顺作荷担势,信步而去。”

  东坡与他开了个玩笑,问他大老远过来有没有带什么东西,然后说空手而来有些可惜,而卓契顺也似乎回应了一个玩笑,作挑担的样子,信步而走。文字如几句禅语,流露出两人神仙般的洒脱。

  而在东坡文集《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中,也记载了此事,细节有所不同,但同样佐证了卓契顺千里探寻之事。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大意为,东坡谪居后他儿子很忧愁,卓契顺说惠州不在天上,愿意徒步探访,一路艰辛到了东坡那里。东坡问他要什么,他说“无所求而后来”,最后东坡苦问不已,他才说:“从前,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明远大老远地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鲁公敬佩他的壮举,将这件事情写到书里,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虽然契顺没有米给苏公,也仅仅走了几万里,你可以也像明远那样为我写几个字可以吗?”所以东坡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他,希望这些文字也能让契顺不朽。

  据清代的《苏亭小志》记载,卓契顺怀揣苏东坡墨宝返回,当他路过江西陶渊明故居时,却觉得《归去来辞》放在那里更适合,便毅然将它留在了彼处,使得苏东坡这一传世墨迹和苏州失之交臂。所幸的是,卓契顺回苏后,如实将此事告知定慧寺守钦长老,并记录了下来。

  建苏亭立碑刻轰动一时

  时至明朝,苏州太守况钟及江苏巡抚周枕得知此事,命定慧寺僧人赴江西彭泽陶渊明故居,将苏书原碑拓回,复刻于定慧寺内,以纪念一代文豪在苏游踪,供后人瞻仰。

  此后历经400余年至清道光年间,由于岁月侵袭,《归去来辞》碑已模糊剥蚀,时任苏州按察使的福建人李兰卿提议并捐俸资重新修葺,盖亭奉碑,名为“苏亭”,一时轰动苏城,文人名士纷纷题咏,由顾沅辑成《苏亭小志》刊行。

  苏州前些年一次拍卖中,笔者曾见清代黄鞠所画长卷《苏亭图》,可与此事印证。长卷引首四个大字“坡仙遗迹”,意思便是苏东坡的遗迹。款识是:“苏亭图。兰卿大公祖大人访得苏文忠公书《归去来辞》于吴城之东定慧寺,修复古迹翼亭以覆名曰:苏亭,并购亭傍馀地,迭石疏池遂成名胜。爰写是图以纪念其事即正,黄鞠。”可见当时修复《归去来辞》石碑、建造苏亭之史实。

  更为难得的是,此手卷共有石韫玉、吴廷琛、朱訵、陈用光、陈延恩、吴兼山、韦光涫、蒋泰均、顾沅、褚逢椿、陆毓元、蒋赓昆题跋,均为当朝状元、进士、名士。从中可知当时造苏亭之盛况,也可见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东坡之追捧。

  定慧寺巷双塔碑廊有一块碑刻为“苏文忠公宋本真像”,刻着李兰卿从翁方纲处得到的比较可靠真实的东坡图像,李还题字:“道光癸巳十二月彦章(注:即李兰卿)在苏州祀公,适访得定慧寺归去来辞碑,乃于寺后创建公祠,修复啸轩旧迹……”这段文字足可印证之前苏东坡书法《归去来辞》与苏州的渊源,也可见当初定慧寺附近曾有啸轩旧迹。

  可惜的是,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战乱绵延,苏亭、苏公祠及《归去来辞》碑刻损毁并湮没于历史。

  光绪十八年,苏东坡的同乡,时任元和县令李超琼,因仰慕苏东坡的文采及为人,遂和吴县知县、长洲知县共同捐出俸禄,再次对苏公祠进行修复,并亲自撰诗文记录。此碑同样还保存在定慧寺巷双塔碑廊。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东坡如在九泉之下能知苏州人民对他的爱慕和眷念,当觉欣慰。而卓契顺、况钟、周枕、李兰卿及李超琼等为仰慕纪念苏东坡所做的一切,见证着东坡的魅力,记录着这位文化巨人与苏州的无尽渊源。(来源:城市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