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还要不要去挽回,他/她和小三断得了吗,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吗,你坠入了层层的迷雾之中......
由此我想到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原本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的惊恐、躲避反应。它分三个过程
最初阶段——婴儿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
第二阶段——婴儿在无人理踩、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变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享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适应新的环境。
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其身心受到影响,他们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力的发展。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内化了的亲子关系,将会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充分地展现出来,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在分离焦虑这一点上有高度的共性,几乎人人都有这种反应。依恋是人类的天性,亲密关系的断裂,会带来心理创伤及创伤下的阵痛。只是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幼年时候,亲子关系发展不好, 这种阵痛会更加强烈,康复的时间会更长,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从失恋痛苦中走出来得快,有的人走出来的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回头思考一下,为什么婴儿在遭遇分离焦虑时,会惊恐地不知所措,会无助地哭喊,那是因为婴儿看不到未来,他(她)不知道妈妈会回来,所以才哭嚎。同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亲子关系没有发展好,他/她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挫折时,一样地看不到未来,会感觉天都要塌了似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

难怪艾里克森在论人格发展阶段时说,0~1岁阶段的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的品质。这句话非常值得玩味,有其深刻的内含。心网很多朋友在遭遇心理创伤时,把希望丢失了,其实这是一个成长点。
遭遇外遇的朋友们要懂得,当对方绝情时,当我们的呼唤唤不回远离的脚步时,要知道想办法去适应眼下的环境,要知道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要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减少对对方的幻想,慢慢地从与对方的心理上融合状态中渐渐剥离出来,这是心理上走向独立的非常关键的一步,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阵痛。为了获得这种安静的环境,我们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的,以此避免恶性循环。因为,在最初对方坚决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多一分企求,多一个电话,多一条信息,常常是多一分失望,多一回打击,多一次心理创伤,在反复的创伤下无形又加重了你们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让你久久不能够走出来。在当下的情形下,要给心灵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尽量避免反复创伤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生长和发展出心理的独立,应对环境(逆境)的能力,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能力,觉察自己性格偏差的能力,觉察自己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能力,这就是成长!
事物常常是变化的,当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当自己的心境相对平和下来时,你才有心理能量去应对不管是对方回归还是确实离你而去的现实局面。所以,在遭遇外遇之初,最最重要的是把目光内敛回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和变化,平息自己激越的情绪,尽量努力做到去适应的环境。道理很简单,只有修正了自己性格上的缺失,主动权才能真正回到你手里。这就是所谓的去留随意吧。
外遇非常复杂,外遇下的心理创伤也非常复杂,我只就一些共性的东西谈谈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