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汾河的自然地理景观见证了山西这块古老厚重的黄土地千百年来的巨大变迁。
打开山西地图,汾河裂谷犹如巨人用有力的双臂把三晋大地掰成了两半,“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从他们中间缓缓流过。
汾河裂谷中依次
坐落着五大盆地: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汾河等河流将它们连接起来。据考证,五大盆地都是远古大型湖泊泄干形成的,地质特征各有特色。大同盆地是由几万年来火山熔岩焊接凝成的;忻州盆地是10万年前滹沱河强行切穿系舟山,泄干了湖水形成的;临汾盆地是南面万荣台地近万年来隆起,从晋南盆地分离出来的,汾河也因此改道西行,由河津注入黄河;运城盆地是盐水泡大的,万年前形成的盐湖,早在商周就为中原提供食盐,直到成为中国的“死海”。
关于太原盆地,形象的说法叫做“打开灵石口,控干晋阳湖”,说明了太原盆地由湖泽变为黄土盆地的历程,也道出了古老汾河的历史变迁。太原盆地原为一片茫茫的湖水。受湖水长期侵蚀,大约10万年前,湖水打通了灵石峡谷,疏导出大半晋阳湖水。至此,汾河形成了今天的模样:从管涔山一路奔涌而下,穿越宁武、静乐、娄烦、古交的崇山峻岭,进入太原、临汾等著名盆地,纵贯山西南北。于是,一条完整的汾河第一次出现在三晋大地上。
1万年前,太原盆地尚处于狩猎状态,晋阳湖畔水草丰茂,禽兽频繁出没,后来逐渐转入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商周。那时,山西经济文化中心尚在晋南。随着湖水逐步退去,农耕文明逐步北上,到春秋时扩展到太原地区。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进程。在夏朝,汾河上只有两座城市,晋阳和平阳。《史记》有“尧都平阳”的记载。直至春秋时期,太原尚有一半被水面覆盖。今天晋中所辖各县市几乎都在此时建制,县城都建于边山地带,而且都处于750米到800米这一水平面上。晋阳也不例外。在那时,太原至晋中一带,汾河尚未形成,晋水还是太原盆地最大的河流。所以,太原附近的地名许多都从晋水而得名,而晋中以下则多从汾水而得名,比如汾阳、临汾、襄汾等。到汉代,晋阳湖水完全“控干”,盆地最深处的祁县开始建县。从地质上看,晋阳湖是灵石南部韩信岭隆起阻断古汾河形成的。灵石口被冲决后,太原盆地出现了,汾河也出现了。
晋阳最早见于《春秋》:“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一般认为这是晋阳城的创建时期。但一些研究者根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记载,认为晋阳城的前身是故唐城,创建当在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确地把晋阳标注在《夏时期全图》的汾河之滨,就是明证。
太原的变迁与太原盆地的自然地理变迁有着莫大关系。太原盆地尚为一片湖泽时,晋阳建城于西边山一带;随着湖水逐渐泄干,城市中心逐渐下移,并最终在汾河两岸定型,一直延续至今。湖水泄干后,太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泽国变成了今天的盆地;最后,人类活动逐渐频繁,植被被破坏,汾河也由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三晋文明史上,汾河一直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晋水远无法与之比肩。巧合的是,由于三晋文明初创时期,汾河尚未成型,或许人们还没有找到它的源头,而把太原地区的晋水当成了源头。晋水流入晋阳湖,出晋阳湖后称为汾河。于是,太原得名晋阳,山西得名晋国。
太原可能不是汾河上建成的第一座城,却最终成了汾河裂谷里面最重要的城市。汾河裂谷这块古老的大地并未从汾水而得名,而最终选择了晋水;太原之为晋阳,山西之为晋地,或许是历史的自然选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