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催人泪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szspeed1680 2012-08-26

金缕曲


其一

季子平安否 ) h" I0 m" w( ~" c; h3 E% h  q0 z
便归来 平生万事 那堪回首 # ]& h) k5 o9 N: v( X
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 从前杯酒 0 M3 u" J% a1 j. g# Y: F" U
魑魅搏人应见惯 总输他翻云覆雨手 3 W7 ^, q7 a5 s- h# M( r8 T
冰与雪 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4 |" L, F9 i9 j) _6 O
数天涯 依然骨肉 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 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 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成一诺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f3 ^, T/ u3 j2 D9 N, @" Y
置此札 君怀袖 
+ Y! p' x' ]- ^Y! p' x' ]- ^

其二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 深恩负尽 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 试看杜陵消瘦 4 R& \7 H( f  i  e$ n
曾不减 夜郎潺愁 
薄命长辞知己别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2 `- T, ^/ I+ P1 ?5 G/ O
千万恨 从君剖   U( K/ F! Y1 X* d7 t
: A/ `/ ]  T6 Y% Y0 p& j7 \" A+ Z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些时 冰霜摧折 早衰蒲柳 , b. w$ o0 c' ~3 r$ K) z
诗赋从今须少作 留取心魂相守 % J, f, Z. N- o( k4 G7 U$ x
但愿得河清人寿 $ `' d: f" d, \% g
归日急翻行戍稿 把空名料理传身後 
言不尽 观顿首 % V* D+ Y# }3 O* m
  
    (   词中的朋友之情  真是义薄云天  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  !)
 
  附此词背景:
  吴兆骞(1631~1684年),字汉槎,号季子,江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市)人。他7岁读书,9岁时写出了数千字的《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少年的吴兆骞性情狂放。据清人笔记记载:吴兆骞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见同学取下帽子,他常拿来小便。同学告诉先生,面对先生的责问,他竟然回答:“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先生叹息:“此子必以名大惹祸。”他曾对好友汪钝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从此看出少年时候的吴兆骞便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怪人,史料也说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 - a5 S0 ?( Z9 Y- j/ M
   
吴兆骞后随父宦游楚地4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吴兆骞归隐乡里,与江南士大夫互唱,少年的吴兆骞为吴伟业赏识,并随之游。 ; H7 j4 V: A' J3 O' F2 V4 B
   
清顺治六年(1649年)吴郡成立“慎交”“同声”二社。此二社都与松江的“几社”一脉相传。松江陈子龙殉难以后,“几社”群龙无首,社事逐渐削弱,其势力也转移到苏州。由于各立门户的缘故,“慎交”“同声”二社势同水火。吴兆骞,尤侗,计东,顾贞观都是“慎交社”的重要人物。顺治十年(1653年)在钱谦益的授意下,吴梅村出面为“二社”士子讲和,合九郡之人才齐聚虎丘广场,从而组织了盛况空前的结社活动。在虎丘大会上吴兆骞与诗人吴伟业即席唱和:“吴梅村嗟叹,以为弗及”。一时吴下英俊,都以结识吴兆骞为荣。时人把他和陈其年、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吴伟业更与宾客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林吴兆骞,才若云锦翔”。从而奠定了吴兆骞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 
   
青年时期的吴兆骞名声大振。然而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命运之神却将这位江南才子抛入了苦难深渊。 ( C& w# N0 ]/ p9 q0 {9 |1 V. E
   5 u1 h% F4 N: s7 ?& p8 S. M% Y- q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乡试中举,这本是一件喜事。不久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闱科场案”,主考官被处死,一大批考生受到牵连。吴兆骞“为仇家所中”,遭人陷害,含冤下狱。最后查来查去结论竟是“审无情弊”,但仍被发配到极边之地宁古塔。 ' n$ p7 E6 h. z  m9 @8 ~& B
   
宁古塔的生活异常艰辛,冰天雪地、饥寒交迫。这对于一个生活在江南,一个富裕家庭里走出来的吴兆骞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考验。为了这件案子吴家已经是一贫如洗了,他只能以粗粮为食,冬天还要亲自拿斧头敲凿冰块来取水。 + ]! B' ~3 A- Y; h
   8 K# e; ^1 J- ^+ K  N
生活的艰辛和困顿不过是对于肉体的小小折磨,精神的孤寂与苦闷更使得吴兆骞痛苦不已。“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飘零。”流放地的吴兆骞有时候只能够用诗句化解心中的苦闷。还好得到流放地好友方拱乾一家的关照,才使得痛苦不堪的吴兆骞稍稍感到了一丝温暖。 6 {$ D3 ]: b1 s- d! c- Q
   8 r, Z+ J* A% F" K
康熙二年(1663年)吴兆骞妻子葛采真和妹妹吴文柔从苏州千里迢迢来到关外,“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吴兆骞也开始从这个时候开始了教徒生涯,是教那些流人子弟。后来少数民族子弟也有来学者。当时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发现了吴兆骞的才华,这位满族将军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聘请吴为衙门书记兼家庭教师,给他的两个儿子授读。巴海礼贤下士,十分尊重吴兆骞,“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冬天还赠裘衣以御风寒。这对长期没有任何收入的吴兆骞来说,不啻雪中送炭。 - D; b3 R# s6 _
   
这一流就是20余年。然而,吴兆骞更为幸运的是,在流放前结识了一些称得上是真正知己的朋友,为他的获释而四处奔走。其中最积极的就是顾贞观。顾贞观是晚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曾孙,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顺天举人,擢升秘书院典籍。他与吴兆骞私交甚厚,情同手足。吴兆骞被流放后,作为朋友的顾贞观为了吴兆骞救助他,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历尽艰辛后,终于使得吴兆骞晚年得以重返家园。顾贞观等为朋友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义举,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2 @: v6 m/ N8 m& p% H
   ; {: h/ _, {: }( N. e& o/ m/ o8 ^
顾贞观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入京,馆于当朝太傅明珠家,与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交。当时顾贞观曾为营救吴兆骞,向纳兰性德求援,纳兰性德并未允许。那年冬天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环顾四周冰雪,顾贞观想起当年的诺言,想起远在天边生死未卜的好友,写下了那篇催人泪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金缕曲》: 
   . d* ^* p/ S/ k/ d, z/ ~3 X& q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知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 A; g) H7 g/ F8 Y4 n1 v! `% d  b! L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8 j- r- Y# s0 U7 p
   
词中关之切,情之深非一般友谊所能替代。纳兰性德见之,也被深深感动,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一听纳兰性德要以10年为期来营救吴兆骞就急了,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0 u2 l8 `' e' `9 c& q
   ( s" @3 G( L) z1 P) G
感动万千的纳兰性德也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以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当义不容辞:“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9 a0 b8 x4 |3 Y/ V- d: n; \3 m
   , R+ p# W3 ?% |
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纳兰性德,徐乾学等人在朝中斡旋,费赎金数千,吴兆骞也献上《长白山赋》取悦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以放归,徐乾学就是顾炎武的亲外甥,此人人品很是一般,顾炎武和他也很少来往,但是对于吴兆骞的赎回,他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 U& y  n% T# I" b. M$ z
   
23年,弹指一挥间,吴兆骞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他一直住在徐乾学家里。后来明珠邀请他作为小儿子的老师,总算在北京也有了生计,一次因一些细故他和顾贞观闹不和,顾贞观也不辩护,明珠带他到自己的书房,当他看到:“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的时候不禁大恸,声泪俱下。正如一名叫顾忠诗人写到:“金兰尚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吴兆骞很快就返回苏州故里,并在友人童年好友汪钝的资助下,筑屋三间。自己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竟然大病数月,后来一直病情没有好转。 " t* u+ y/ `7 ~0 F" D2 d! X3 [- i
   ! l6 ^. q% b  V" M5 h6 e5 O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吴兆骞复去京师。那时他已疾病缠身,一年后在贫困潦倒中逝于京师旅邸。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终化为一抔黄土。 
   
时年吴兆骞54岁,因为家境贫寒,纳兰性德为他料理了后事。吴兆骞流放宁古塔23年,一生著有诗集《秋笳集》8卷、《归来草堂尺牍》1卷以及与友人合编的《名家绝句钞》6卷,还有部分著作现已失传。 
   9 o% X) ^  `! }. f* \
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吴兆骞总算是这场大悲剧中的幸运儿。如今,站在宁古塔历史的废墟上,见到的只是斜阳古道,衰草荒烟,耳边仿佛仍然响起流人们血泪的呻吟和绝望的呐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