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五 山东籍文物

1】国博的南庭院新竖起的旗杆,这是开国大典国旗杆,原立于天安门广场北端,高22.5米,当时物质匮乏,用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而成。当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操作自动升旗的开关,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1991年由新国旗杆替换后立在原革命博物馆内。2007年拆装下来后运至馆内库区收藏。

2】与旗杆相对,国博的北庭院,争议不断的孔子像默默的站立在这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任众说纷纭,兀自独立。

3】走近“古代中国”----我爱极了的展览。
这个“狗形陶鬶”,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74年山东胶县(青岛前称)出土。俺在青岛博物馆见过复制品,当时就认出它的原件是在国博,对比看看,右下角的复制品是不是一样的?

4】和狗鬶一起出土的还有“猪形陶鬶”,长21厘米,器身塑成猪形,四腿已经缺失,但小猪的欢快贪吃的情绪被古人表现的淋漓尽致。右上角的图是远古猪的体型和现代猪的体型对比。俺脚得远古的猪更显得健美

5】陶豆,也是青岛胶县出土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点非常鲜明。陶制以夹砂红陶和泥制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的硬质白陶。

6】彩陶盉,古代的水器,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7】白陶鬶, 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鬶是古代陶制炊具,有流(出水口)、提手和三个空心足
白陶是用高岭土经1200度窑温烧制而成,质地细腻,胎薄,色泽艳丽。

8】彩陶背壶,可以用绳子穿上背在身上,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9】骨刮刀,出土地还是青岛胶县,现场看,它和我们现在刮土豆皮的刀很像,它是干什么的?
修整陶坯的工具。

10】锥形玉饰,胶县出土,长3厘米到9.5厘米。拍的不太清楚,底部尖尖的,像一根截取一半的铅笔,也不知它们是怎样的装饰品。

11】骨梭,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没照清楚。长16厘米,织布工具。由宽扁的兽肢骨制成,一端有尖刃,一端钻有一孔,可用之穿引纬线,是原始织机的组件。
蛮荒时代,蔽体御寒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12】 镂雕旋纹象牙梳 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长16厘米,用象牙制成,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雕出3行条孔组成一个“8”字图案,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牙工艺的最高水平。
俺当时就在梳子前目瞪口呆,1.当时的人们是多么重视梳理头发啊 2.当时的中原大地一定还有很多大象 3.谁能告诉我,这是用啥工具做出来滴

13】黑陶罐,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青岛胶县三里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200年,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在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山东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文化。1928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下层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为了和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同时代的文化区别,它也被称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
哎,做一位合格的文化人真的不容易

14】黑陶鼎
鼎,古代的炊具,后来发展成祭器。
古代人把能吃的东西一起放入陶鼎里,底下生火烧煮,形象的说,是个大火锅。

15】薄胎黑陶高柄杯
山东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在新石器时代文化较为突出,在众多遗址中普遍出土精致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和薄胎磨光黑陶器。黑色陶器群成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器壁仅厚0.5毫米,薄如鸡蛋壳,还在柄上刻出镂孔,真是令人赞叹。

16】白陶鬶,龙山文化,1957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它像不像引颈高歌的雄鸡?

17】玉钺,1958年山东日照出土。
据说它表面还有美丽的刻纹,下次俺要仔细看看

18】“齐侯子行”青铜匜(yi),春秋,齐,1977年山东临朐出土,此器是山东齐侯之子行所做。
匜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19】“鲁伯大夫”青铜簋,春秋,鲁,1970年山东历城出土,此簋是鲁伯大夫为季姬婧做的陪嫁器
簋,是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现在国博用的“簋”字已经改了,但字库里没有,俺还得延续拼这个字。

20】“薛子仲安”青铜hu,这个字打不出来,就是“匢”字中的“勿”改成“古”。
春秋,薛,1973年山东滕县出土,薛国最初位于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迁到江苏邳县西南。
这个家伙,好像也是盛食物用的。
古人很重视吃,一直延续到现在

21】“邾(zhu)公华”青铜钟,春秋邾,传山东邹县出土,此器为邾悼公所作,邾即邹,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迁都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战国时为楚国所灭。

22】“陈侯”青铜壶,春秋,陈,1963年山东肥城出土,此器是陈侯为其女儿妫(gui)橹(lu)做的陪嫁器
青铜壶,盛酒器

23】鎏金银盘,战国秦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1980年山东淄博临淄出土

24】“子禾子”青铜釜,战国,齐,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高38.5厘米,口径22厘米,实测容积20460毫升。
釜,是齐国量器中的一组,“子禾子”是战国初年齐国国君田和做大夫时的称呼,此釜是田和未立诸侯时所铸造的器物。器上刻铭记录了该釜容量大小的参照标准,反映了战国初年齐国已制定严格的量制管理制度。

25】公区(ou)陶量,战国齐,相传山东临淄出土,齐国制定的标准量器,有豆、区、釜等量制单位。

26】双骑士纹半瓦当战国齐 山东临淄出土

27】人形青铜灯,战国齐,1957年山东诸城出土,高21厘米,一人双手挚灯,脚下是曲卷的蟠龙,灯盏的盘子下有子母榫口与盏柄插合,可以任意拆卸。左边是一个加油用的长柄铜勺。
很早就在教科书里喜欢上了这个灯
28】琅琊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曾五次巡视郡县,以示威强,并刻石颂扬统一海内的功德。这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今山东胶南西南)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
这块刻石在青岛博物馆也有复制品。
刻石为长方体,书体为秦篆,相传为李斯所书,现在残存13行86字,此刻石本来在山崖上,清代被人凿下保存,是秦刻石的稀世珍品。

29】金籥(yue)青铜戈 长22.5厘米,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山东淄博临淄出土 这件铜戈的形制与战国时期的相仿,装金制筒形籥,顶上装饰一只回首的鸳鸯,堪称西汉铜戈的精品。

30】鸳鸯的细节 这样的铜戈主要用于宫廷仪卫。

31】银釦(kou)圆形漆盒,东汉(公元25--220年)山东莱西岱野村出土
这是汉代贵族妇女放置化妆用品的漆制妆具,当时的高级漆器制品边缘常镶嵌金、银、铜等金属,被称为“釦器”。

32】绿釉陶壶,高47厘米,东汉,山东潍县出土,是盛酒或盛粮食的,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

33】绿釉陶楼,东汉,1956年山东高唐固河出土

34】针灸画像石,东汉,山东微山两城出土

35】在画像石的中层,刻着一人面鸟身的神医正在给病人做针刺治疗

36】冶铁画像石,东汉,1936年山东滕县出土,描绘了东汉时期冶铁生产的情景

37】陶案,三国,魏,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

38】陶耳杯,酒食器,长11厘米,三国魏,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右下为我们在北京大葆台西汉墓里看到黑漆衣耳杯,一个模样
曹植是曹操之子,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受时代风气影响,行为失检,饮酒不节,最终失去了继承曹操成为皇帝的机会,忧郁死去。

39】彩绘石佛像,北齐(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40】

41】贴金彩绘石佛像,北齐(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42】

43】

44】“韩小华造”石弥勒佛像,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45】贴金石佛头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46】“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长12厘米,宽13厘米,宋(公元960年--1279年),这是用于印刷商品广告的青铜版,上面有广告词和店铺标识,印版上方标明店铺的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并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为广告词,这个青铜印版是现存最早有关商品宣传广告的实物。
这个,也常在教科书里出现

47】继续发三张不在古代中国展览的青州佛像,它们位于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也是不许拍照的,它们......真的好美

48】

49】

50】哦,最后实在忍不住要发一张,这位女娃,可知在国博,这样的穿戴让我们这些老古董很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