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养生

 suan91 2012-08-27

健康与长寿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重要话题。如何才能健康,又怎样才能长寿?途径和措施尽管非常之多,其中重要的还是饮食养生。“食养尽之、无使过之”,这是《内经》关于食养之总原则,它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的生命健康需要饮食物的滋养作用,只要活着就要吃,“饮膳为养生之首务”。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要注意:食养不可过量,如《本草纲目》里说:“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一、 饮食有节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人们对饮食要有严格的节制,要适量,起居生活要有规律。饮食物是人体从自然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它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要的非致病因素。古人把“饮食有节”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养生之道,随心所欲,一味追求想吃什么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甚至高兴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往往造成饮食失宜,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的发生。隋代大养生家葛洪就说:“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吃得多是福”和“吃得多可以长寿”,其实正好相反,吃得多会短寿,吃得多使人提前衰老。有资料介绍:百岁以上老人中有70%以上都有节制饮食的习惯。科学研究发现:让老年人胃肠经常保持在微饥状态,对大脑、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有学者通过试验认为:生命早期过度进食会促进发育早熟,而成熟后过度进食又可增加某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如脂肪肝、肝硬化等,从而缩短寿命。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就有大量的谚语和俗语,如:“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忧多伤食,食多伤胃”,“每餐八成饱,保持身体好”。所以说:适当的节制饮食,是长寿的秘诀。要做到饮食有节,关键在于控制饮食的量和遵守进食时间。

1、 定量:指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亦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储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人一生中接触最多的便是饮食,饮食无度岂能壮身?平时饮食应注意“五戒”“四不”。“五戒”为:饥戒暴饮、累戒即饮、喜戒犯饮、愁戒不饮、幕戒饱饮;“四不”为:不饮空心茶、不饮无量酒、不贪喜食之物、不吃相克之食。归结一点,人生在世应忌避一个贪字。贪是人之弱处,就饮食而言,贪食者多病,只有饮食有节度,才能体健寿长。

饮食宜不可过少,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强迫自己挨饿,其结果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

2、 定时:一日三餐,是人们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就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而且有规律的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的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人大脑消化中枢的工作节律决定人的用餐一定要定时,否则就会产生饥饿感或饥食感,并会引起食欲减退,胃纳不佳等。

不吃早餐弊害多:不吃早餐不但易使人饥肠饿肚,而且还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弊害。

第一、长期不吃早餐易患胆结石。不吃早餐的人,胆囊中胆固醇含量比吃早餐的人高33%,而众所周知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很容易在胆囊中形成结石,空腹则会加速胆结石形成。

第二、不吃早餐可增加上午突发心肌病的危险。一些研究证实,不吃早餐可能显著增加血小板粘附性,健康志愿者血清标记蛋白β-凝血球蛋白(β-TG)的平均浓度一般为30mg/ml,而未吃午餐者清晨(β-TG)浓度则增加7倍。

第三、不吃早餐易诱发胃炎。如不进早餐,则胃收缩得很小,中午饱一顿,来个“早餐损失中午补”,势必会造成胃急剧膨胀而损伤,甚至使为粘膜撕裂引起疼痛,日复一日,长此以往,便会导致胃炎。

第四、不吃早餐易致肥胖。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新陈活动在一天的各个时间内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从早晨6点起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8-12点得到高峰。所以早餐吃得多、吃得好不会发胖,相反,如果不吃早餐,中午和晚餐必然多吃一点,就容易导致肥胖。

晚餐四不宜:第一晚餐不可过迟:第二晚餐不宜暴食;第三晚餐不宜厚味;第四晚餐不宜饮酒。

一日三餐又怎么吃才好呢?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阴阳有盛衰之变,白天阳盛,活动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幕阳衰阴盛,即待寝息,以少食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如清代的马齐,在《陆址仙径》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需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无怪乎一位学者诙谐的说:“早餐自己吃,中餐分给朋友一半吃,晚餐分给敌人一半吃”。

3、 控制食欲。要做到饮食有节,这里的关键是要控制自己的食欲。做到“按需进食”。“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里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进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的“随心所欲”。“按需进食”与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

二、 合理调配

根据营养学家们的分析,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必需营养成分很多,如果仅食某一种或某一类食物,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因为人是杂事动物,必需食用各种食物,通过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在这里,古人全面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有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但补益精气的前提是 “合”,即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就必需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日三餐的选择越来越讲究了,以主食而言,优质大米和优质面粉倍受青睐,而五谷杂粮则几乎销声匿迹了。在副食上,人们过分追求肉、鱼、虾等,而粗菜、豆类制品则倍受冷落。其实,这并非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粗米、粗面、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并不亚于精米、面,甚至营养价值更高。这一现状,近几年来开始了改变,人们在逐渐改变其饮食结构。

吃荤与吃素,亦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的人常常莫名其妙的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倦怠、头晕、头痛、思维及判断能力降低等症状,然而又查不出原因,其实这既不是过度疲劳,也不是器质性食物所致,而是过量使用肉类、鱼虾等水产品及糖类、核桃等酸性食物所引起的。吃素长寿,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一条“真理”,最有代表性的事例莫过于清心寡欲、粗茶淡饭、素不食晕的出家人。人们往往认为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寿星大多出自山门。最近安徽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报告对上述见解提出了挑战。他们对九华山里一些寺庙中的90多名僧民做了大量营养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中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原因是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脂肪不足,鸡、鸭、鱼、肉缺乏。人体在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优质蛋白和脂肪酸,素食中除了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其他食物中含量较少,而营养价值低,不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鱼、肉中,尤其是鱼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能够降低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人体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在日常的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比例适量,使之既可口又有营养。进入人体的食物酸性和碱性物质要相对平衡。因猪肉、鱼肉在体内代谢会产酸性物质,故宜配以含钙、甲、纳的碱性较高的蔬菜,如芹菜、白菜、萝卜等青菜,可达到食物的酸碱平衡。

五、五味调和

食物之五味,即酸、甘、苦、辣、咸,它们分别补养心、肝、脾、肺、肾五脏,综合而补养气血。饮食中若调剂适当,对人体健康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但若调配不当则不利于健康。

甜味(即甘味)由糖类产生,有和缓及滋补作用,能养阴和中。甜食能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还有解毒作用。但甜食过量会导致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身体发胖,影响青少年发育。

酸味由醋酸、枸橼酸、苹果酸等有机酸产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食可加强肝脏的功能,防止某些脏病的发生,并可健脾胃。但食酸过多,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使人易疲劳,尤其是胃酸过多或患关节炎及胃功能不佳者忌酸食。

苦味由有机碱组产生,有燥湿和泻下作用,尤其是夏季吃苦食可除燥湿,清心利尿,但脾虚和便结的人应少吃,食苦过多会引起恶心、呕吐,或发生其他疾病。

辣味(辛)由多种不同的特殊化学成分引起,有发散和行气活血的作用。辣食可消除体内气滞血瘀等病,并可开胃健脾,增强食欲,但辣味有较强的刺激性,多食会使肺气过盛,使口舌生疮,肛门灼热,故咽喉炎、痔疮、便秘及胃、十二指肠患者不宜食。

咸味来自食盐中的氯化钠,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间的渗透平衡及正常的水盐代谢,兼有软坚润下的功能,咸味是人体血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可增进食品滋味,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五味这样才能调和呢?

首先,要浓淡适宜,即所谓可口,这是指饮食的浓淡程度。其次,各种味道的搭配,即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第三,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