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华时报:掌掴暴力伤害让座公德

 兴趣怡然 2012-08-27

不让座属于公德范畴,存在道德瑕疵,可以进行教育说服引人向善,也不妨有些道义指责训人向善,但绝对不能挥舞道德大棒,滥用暴力“打人向善”。

公交车上,一些年轻人占着“老幼病残孕”专座不让,承受着乘客的目光压力,乃至无声的道德责备,这并不少见。然而,如果一个年轻人因为坐在“照顾专座”上不动,而被连扇5个耳光以致鼻血横流,又当如何看?日前,杭州K192公交车上发生的这一幕,引起热议。

这个不让座的小伙子,让人想起电影《搜索》中的女主人公叶蓝秋。所不同的是,“白富美”叶蓝秋因为不给老人让座,遭遇了强大的舆论压力;而瘦弱的小伙子不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立马就领受了赤裸裸的掌掴暴力。艺术源于生活,有的时候,生活本身比艺术的呈现更复杂,也更真实。

就事论事,看着抱小孩的乘客,小伙子定在“照顾专座”上不动,确实不够文明,于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公德有亏。但事情又不是失德那么简单。且不论小伙子不让座是不是有腿脚不便等隐情,关键是面对不让座的不文明行为,如何文明地对待?

道德要靠自觉,激发道德行为更需要友善沟通、相互体谅。很多时候,实现由“不让到让”的转变,除了让座者的思想变化,也需要乘务员的耐心催促、乘客的善意提醒,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事先的“谢谢”。但因为不让座,就对人恶语相加、暴力相向,这种做法比不让座更加不文明,更加背离公德,而且打人行为还涉嫌违法。有道是,有毒汁的种子结不出善果,事实证明,巴掌和拳头打不出让座的自觉,只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由此反思,对道德世界的问题,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议事规则和行为规范?不让座属于公德范畴,存在道德瑕疵,可以进行教育说服引人向善,也不妨有些道义指责训人向善,但绝对不能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挥舞道德大棒,滥用暴力“打人向善”。

这种戾气四漏的野蛮行为,其实隐藏着一个扭曲的逻辑:道德要求就是铁定义务,打着道德旗号就有了索取的权利、“审判”别人的优势,乃至动用“私刑”的理由。掌掴不让座者是这样,对让座者不但不感谢,反而进行“本就该让”之类的指责也是这样。这种想法与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利己主义,早已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背道而驰,有的甚至践踏了法律的底线,如果任其泛滥,伤害的不仅是不让座者本人,对社会道德环境也是可怕的污染。

公交车被视为流动的风景线。一车虽小,人情世态、世道人心都可以从中观照。正如扶老问题一度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面镜子,近来围绕公交车让座发生的种种插曲,也发出了道德拷问: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道德选择,如何为道德世界构建更为良性的规则?如何给道德生长提供更加文明的环境?如何对个人善行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撑?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