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

 文山书院 2012-08-27
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

雕塑是当今火爆的艺术活动中的亮点。从事这种三维空间占有的艺术形式的人士,不仅有职业的雕塑家,也有其他没有接受过雕塑训练的人,因此形成了以前没有过的现象和问题,雕塑不再是雕塑家专美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主体已经多元化,它的创作思路也完成了当代转换。

但是,以这种形式表达艺术想法的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经得起推敲。随着大量形式雷同、想法单一的作品出现,人们对于当下的雕塑热还是颇有微词的,称呼那些形体夸张、意图不清的作品为“恶俗”、“伪当代”等等。就像架上绘画受到市场的某种倾向的影响,出现大量的以天安门、文革、大头大脸符号为模式的作品;雕塑也一样受到这股风的影响,也产生大量这种简单的将架上绘画符号变成雕塑形体的作品。这些绝不是当代雕塑所应追求的现象。如果说是因为了名气的缘故,做一些适合市场销售的东西,无可非议,因为它们不在当代性雕塑之列。

问题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以三维体积制作出来的东西,不是猪,就是狗,要么就是奇形怪状、一味做作的商业雕塑。其实,当代艺术的困惑并不仅仅是雕塑一家,凡是处在当代的情境中,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是各类艺术家共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作为和行动,结果也就有不同的作品形式。比如,作为现实生存的人,一方面要有赖以循环再生产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也极力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这种纯粹的表达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形式,而是浸透了艺术家借艺术之壳还价值观念之魂的举动。在这方面,雕塑的当代转换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在我们的语境里,雕塑是以写实造型为基础的,既是教学的基础训练,也是创作的主导原则,但是对于不断多样化的当代艺术而言,就略显不够,在当代的众多雕塑语言中,写实造型已经不是唯一的选项。那么,如何进行雕塑语言与表达的当代转换就显得是一个众说纷纭、百家竞鸣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装置化与创作观念的总体化就不失为一种考虑。

装置与雕塑有着天然渊源,它来自于雕塑的三维构成思路,但立足点是既有现成品的挪用,也有艺术物象构成的观念突破,甚至不乏睿智的灵感显现。它取材于有形的世界物品,但打破的是传统的雕塑定义,对于雕塑并不仅仅是人物雕像、也不仅仅是纪念碑式雕塑,它对传统雕塑概念的最大作用是将雕塑原有的三维空间构形本质揭橥出来,发现了空间世界的多种可能性,举凡物品皆有形体,凡有形体皆可“雕塑”(sculpture)。由此既打破了固有的雕塑定义,同时又借装置来寻求观念的暗示、隐喻、比附、象征,力图呈现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解读。雕塑装置化就成为雕塑转型的一种变体,当然装置已经越来越独立化、越来越具有自身演绎的轨道和方法,而且它也成为当代被广泛接受、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大型展场、大型活动、大的空间中,装置和装置化的雕塑屡屡亮相,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形式与观念的两者结合要求甚高,并不是现成品的自然堆砌就能够获得雕塑感或观念意图,里面有着艺术家智慧的浓缩,特别是作为观念主体的艺术家常常在雕塑形式的突破中显现着自身的观念表达。

隋建国利用霓虹灯制作的“Made in China”、展望利用厨房用具制造的城市景观、王度利用碑刻形式营造的“梦游现实主义”等都可以说超出一般雕塑概念的装置化雕塑,要么是物品切换功用(厨房用具成为构形元素)或现代社会的视觉形式被观念化(霓虹灯指向了中国制造的全球化现象),要么是利用传统雕塑的形式(雕制、摹刻石碑,但反映的是徒劳的城市雷同化倾向,生活空间成了墓碑群)。在中国的当前语境中,雕塑的当代转型并没有完成,雕塑的概念不是得到了扩大,而是在商业化的市场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俗不可耐的东西,完全是没有创意、没有观念,对雕塑的理解还停留在写实造型上,或者还简单追逐奇丑怪乱上,缺乏内在的艺术思考和强烈的个体观念。对于真正的雕塑还是需要跳出雕塑的框架的,当然这时候所谈的雕塑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