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哪一类“菌型”的人?

 山佳雪 2012-08-28

继“血型”之后,科学家提出“菌型”分类 你是哪一类“菌型”的人?

  ■闽山芋

  上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血型,从此把人分成4种。现在他们发现人可以用一个新方法分类,那就是细菌。每个人身上都寄宿了数以千计的微生物,但最近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只有三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据此,可把人分成三种“菌型”。尚不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分型,可见的是,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实各不相同。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家罗伯·奈特对这一发现雀跃不已,“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表明,人体肠道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分成不同种类。”

  日前,德国海德堡市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皮尔·波克领衔的一支研究小组发现,肠道微生物分型和研究对象的种族没有关联;并且,性别、体重、健康程度、年龄也和肠道微生物分型无关。现在,他们只能另求他解。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在婴儿期通过随机分配得到不同的先锋微生物,这些先锋队随后定居肠道,并改变了肠道的情况,当然,其中,只有特定的种类能生存下来。

  这些肠道微生物会分泌一些人体自身细胞无法产生的酶。通过这些酶,这些微生物可以帮着我们一起消化食物,也可以合成维生素。波克博士和他的同事发现,每一种肠道微生物分型产生的酶各不相同,但最后都会达到其特有的平衡状态。比如,甲类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会产生较多的酶,来生产维生素B7(也称为生物素);而乙类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会产生较多的酶,用于生成维生素B1(硫胺素)。

  A、B、AB、O型四种血型的发现,曾给医生的临床实践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只要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配,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病人发生输血排斥反应的概率。科学家相信,同样会有那么一天,肠道微生物分型将给医疗临床实践带来相应的变革。

  只是,在此以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有些美景已经尽收眼底了,”波克博士说道。比如,医师可以根据肠道微生物分型,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饮食和用药。

  他还认为,目前抗生素耐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医师将来还可以利用肠道微生物分型发明新的疗法,取代抗生素。

  在波克博士看来,对此,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测试。比如研究者需要从非洲、中国以及其他种族的人群当中招募志愿者,来研究其肠道微生物分型情况。“目前为止,受试者都来自工业国家,饮食习惯大同小异。我们还没有来自偏远地区的受试者,这是不足之处。”他强调。

  肠道微生物分型的发现受益于众所周知的“人类微生物群系项目”。这个项目已运作数年,致力于理清不同人体内微生物情况的差异。这项工作的难度之高令人咋舌。要知道,每个人体内“庇护”的微生物数量大约有100万亿。即便为了鉴别细菌的种类、了解它们习性,科学家也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培养如此海量的细菌。

  不过,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分析细菌的DNA来研究微生物群系了。他们从人体表皮、唾液以及粪便上取样,提取DNA片段。他们在这些基因样本里搜索特定基因的所有变异型,并将它们和已知细菌种类的变异型进行对比。有些变异型隶属于一些我们熟悉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而其他的变异型基因,则属于新发现的细菌种类。

  这些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不亚于热带雨林,目前的研究不过是惊鸿一瞥。人体身上各个不同部位居住的微生物组合也各不相同。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人与人之间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就比如说,这个人口腔里占多数的微生物,在另一个人的口腔里就可能一个都没有。

  过去几年里,研究者曾分析过体内数百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基因组就是所有基因的总和)。现在他们可以把这些基因组作为对照,来对比他们所发现的基因。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明确这些基因的功能,并分析出这些微生物具体是属于细菌中的哪一种。通过统计发现的基因,科学家还可以估计出每个种类的细菌大概有多少。

  波克博士领衔的研究小组最近分析了22个人的肠道微生物,这些人来自丹麦、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受试者中有的健康,有的肥胖,还有的患有肠道疾病(比如克罗恩病,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波克博士和他的同事根据1511种细菌不同的基因组寻找DNA片段。他们把这次的结果和先前在13个日本人和4个美洲人身上的研究成果合并起来。结果令他吃惊:所有的微生物群系都可以被完美地划分为三个各自独立的类型。

  近日的《自然》杂志上,波克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表了这一发现,这三个肠道微生物分型各自由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构成,并且达到各自的平衡状态。比如,甲型的人肠道内的类杆菌族细菌比较多;乙型的人则相反,类杆菌族细菌相对稀少,而普氏菌属的细菌却异常丰富。

  “你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删减我们的数据,但是你最后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这三种肠道微生物分型,”波克博士和他的同事在其他的微生物群系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三类肠道微生物分型。目前他们的研究人数已经达到了400人,而他们的结论依旧坚挺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