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亟待认识和保护的瑶医瑶药

 雨霧山庄 2012-08-28

亟待认识和保护的瑶医瑶药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8日 08:29
欢迎您订阅郴州手机报 发送 cz 到1065868873501 即可订阅

 

“脚不稳,吊马等;脚打靠,老虎尿。”瑶族医药是其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关乎宇宙、人生、疾病、动植物应用方面的科学认识体系,其中既有医学方面的知识,也有药学方面的内容,在跌打损伤、止血接骨方面,还有一部分巫术参杂其中。在提倡文化强国的今天,怎样认识、评价、传承瑶医瑶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发扬光大,既是一个文化方面的宏大课题,也是一个开发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服务人民健康的应用课题。我市有7.5万名瑶族同胞,他们之中,曾经活跃着一批瑶族医药工作者,用串街走巷沿途叫卖的方式,经营瑶族医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瑶族本身又没有文字,瑶医瑶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人之宝,今人宝之”,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道难题呢?

 

瑶医瑶药的内涵

 

在瑶家,医药不分家。懂医的必定会配药,配药的一定懂医。瑶族医药工作者在授徒时,都是指物传授,医药同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仙区瑶医瑶药传承人盘爱柳告诉记者,瑶家人卖药都是对病施治,因人而异。同样的是腰痛,要区分是坐骨神经痛还是肾虚还是腰肌劳损。不懂医的卖药人是不存在的。

 

相关文献记载,瑶医认为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风、气、虫、毒、外伤以及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变化,从而总结出望、闻、问、触、甲诊、舌诊、面诊等多种诊断方法。在治疗上除采用草药内服、外洗、外敷、熏、佩带之外,还有放血、点刺、艾炙、药物炙、拔罐、针挑、推拿、碗刮等方法。除了日常伤风感冒、细菌感染等方面的治疗疗效外,在跌打损伤、毒蛇咬伤、中风、风湿病、无名肿毒、不孕不育、妇科疾病方面都有奇效。

 

瑶药主要是草药,根据功能区分为表药、风药、补药、凉药、暖药、打药、破药等。消炎解毒、利水消肿多用凉药,解除表症、治疗疳积多用表药,驱逐风湿、活血化瘀多用暖药,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多用打药。

 

瑶族医药主张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常与动物的肉、骨头、内脏合用,意在缓解药性或作药引。在具体应用上,还有药膳、药浴、药酒之分。

 

濒危的现状

 

瑶族历来在深山老林居住,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瑶族医药无疑为保护本民族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瑶医瑶药实际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存在价值。从文化层面上看,瑶医瑶药为瑶族所独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透过瑶医瑶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成长变迁、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从医学的角度上看,瑶医瑶药以原生态的植物类药材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就是以基因对基因,对人体的损伤小,副作用小,符合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发展趋势。另外,瑶医瑶药里面的一些偏方、验方对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疗效,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现代医学一些至今还没有破解的疾病信息。倘若以偏方、验方着手,研究她的治疗规律,实际上是包含着很大的医学突破的可能性的。一本医学史,不就证明了很多新特效药来源于民间偏方验方吗?

 

虽然瑶医瑶药有着巨大的魅力,但在西医一统天下的事实面前,瑶族医药正走向濒临灭绝的危险。盘爱柳告诉记者,瑶医所用的药物全部靠医者自己采集,“生者不用,用者不生”,她每年到粤北的大山区采几次药,回来都要瘦十多斤。在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她就是一块薄膜盖顶,吃坛子菜,碰上大雨最多打个草棚。这样的生活,连她的儿子都不愿意过、不愿意学。据苏仙区文化馆调查,该区良田镇向阳村棉花垅瑶寨有100多户人家,原来90%的农户都卖草药,早几年还有40多个妇女在卖药行医,现在因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卖药行医者已不到10人了。该区塘溪乡盘乙富也告诉记者,采药难,卖药收入也低,现在年轻人在外面就业的门路也很广,谁愿意花五六年甚至十多年来学习瑶族医药呢?

 

保护、开发的设想

 

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必定有她深厚的学术支撑。在采访中,一些老中医就向记者表示,瑶医瑶药确实有她的独到之处,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关于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对少数民族医药采取特殊的办法,喊瑶医去考职业医生,那肯定是考不起的。因此,我们要对待这个特殊的问题采取特殊的办法,至少应该要承认他们的师传口授学医履历,中医里面就有承认师传口授为学历的先例。其次是要组织专门的力量,研究瑶医瑶药,让她零散的、秘授的知识变为体系化、理论化的知识。实际上,不少科研工作者乐观地表示,以后的医学创新,将有很多来自于对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对民间偏方、验方的研究。

 

苏仙区文化馆参与非遗申报的王强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组织好一个场地,让瑶医瑶药有一个集中展示、服务、经营的地方,只有把她变为一项产业,才能让外人了解她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研究瑶医瑶药,学习瑶医瑶药。也只有有一个场所,才能谈得上为旅游服务,为建设文化强市服务。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来源:郴州日报 编辑:郴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