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伤心词人

 江边风 2012-08-29
千古伤心词人
——听杨雨讲纳兰
2012-08-27
8月18日,杨雨做客籀园讲坛。

李艺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纳兰性德的词美得让人心碎、悲哀得更让人心碎,没有强大的内心真是不忍卒读。同样的,没有一种情怀,没有一种性情,也无法看得懂。

《我是人间惆怅客》一书的书名,即是取自纳兰的一首《浣溪纱》: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谈到为什么会选“我是人间惆怅客”这句词,杨雨说,这是她跟中华书局出版社反复商量的结果:“我们都一致认为,这句词特别能够代表纳兰性德的一生以及他情感的主要倾向。”

在书中,杨雨还另用四句话总括了纳兰性德的一生和情感经历,这也是她对纳兰性德所有研究集中起来的概述,这四句话就是“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

纳兰性德是康熙的表弟,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一代名相,权倾朝野。纳兰性德的一生,就是在明珠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度过的。作为明珠的长子,纳兰从小锦衣玉食,备受看重,到他年近三十的时候,已经晋升为皇帝身边一等侍卫,前途不可限量。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疑惑,这样一个出身豪门的富贵公子,又怎么会成为“千古伤心词人”呢?又怎么会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呢?

杨雨为他找到了许多原因,在《我是人间惆怅客》中,谈到了纳兰的几大人生悲剧——

纳兰一生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江湖落落狂生”,恰恰跟“相门翩翩公子”形成了对抗。人对成功的定义各个不同。尽管纳兰的出身可以给他铺就一条走向仕途的道路,但看多了京华冠盖底下的残酷无情,这已不是他的人生追求。纳兰心目中的成功,是过一种自由自在、个性可以自由散发的艺术人生,他的人生理想是做精神独立、人格自由的文学家,或者说是艺术家。于是,身在豪门、心向江湖,成为他性格当中主要的悲剧情结。

除了事业与理想的矛盾之外,纳兰一生中还经历了三段爱情悲剧:首先是初恋,然后是他与卢氏的婚姻,第三次是他与江南才女沈宛的恋情。

杨雨分析,在三段爱情经历中,最令纳兰刻骨铭心的,是与他的结发妻子卢氏的爱情。这段婚姻持续了三年,卢氏因难产去世,她的离去几乎带走了纳兰全部的幸福和快乐,纳兰的后半生从此陷入了深入骨髓的“伤心”之中,与爱妻的生离死别,是纳兰成为“千古伤心词人”的主因。对亡妻的追忆成了纳兰后半生爱情生活的主旋律,他为卢氏留下了很多悼亡词。卢氏去世八年后,纳兰性德因病去世,年仅31岁。让人心中一震的是,他去世的日期,正与卢氏去世的日期完全相同。

“了解了纳兰的人生,我们才能体会到‘我是人间惆怅客’这句词的沉痛和悲剧分量。我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惆怅,最高境界的人性也一定是忧郁、惆怅和悲情的。纳兰的悲哀既是他个人际遇的悲哀,亦是生命本身的悲哀。”杨雨认为,正是因为有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纳兰对人生和生命才有深刻体会。

杨雨还提醒我们,“千古伤心词人”不仅仅是指纳兰自己的伤心,很多人在读纳兰词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被他的伤心、被他的真情所感染。“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是一种感动力。纳兰的英年早逝,给无数热爱他的人留下了伤心的理由。而且,我想,这样的伤心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因为情感的共鸣是没有时空界限的。”

解读纳兰词

这几年,杨雨对于自己作为学者的职责有了新的理解,她认为,学者一方面要做好相对枯燥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写出适合普通读者看的、可读性强的作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文化普及开来。

在《我是人间惆怅客》一书中,杨雨用通俗细腻的语言,将纳兰短短的一生条分缕析,讲解得很清楚。全书共十集,每一集在讲述纳兰生平之时,都融入了对纳兰词的解读。

纳兰的词自然平易,没有很多刻意雕琢。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味道不浓。而在杨雨看来,这正是纳兰词的一大魅力:平淡,反而更显真实动人。因为,一首首词作背后,有着一份份悲歌泪洒的情感。

对于“人生若只如初见”,她说这“是整首词中语言最平淡的一句,但感情的震撼力却又是最强烈的。我们可以仔细来体会一下,如果一种感情在你的心里足够深刻,那么不管你以后的人生还会有多少复杂的经历,初见的那一刹那,在心里一定是永恒的,在任何时刻都一定是最清晰、最难忘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表达的就是那种一见倾心并且刻骨铭心的感觉”。

对于“当时只道是寻常”,她说“真正的痛,也许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也许只是长久的沉默之后,脸颊上淌落的一行清泪”。

对于“一生一代一双人”,她说“优秀的男人或女人一辈子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但能够相知相爱并且走到一起、走过一生的,却只有‘一个’。你的另一半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他(她)一定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知心、最贴心、最暖心的人!”

对于“一往情深深几许”,她认为,这句词说明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年后,纳兰对人生的理解超越了繁华热闹的表象,他不是一味沉浸在自我的悲剧中不能自拔,“他从历史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性当中最本质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内心的至情。这种至情,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悲悯情怀,是对人性的深刻观照。”

对于纳兰词的个别疑难之处,杨雨在书中也为读者做了细致解析。

比如,第七集《留将颜色慰多情》中,谈到纳兰的一首争议颇大的词《临江仙 谢樱桃》。这首词曾一度被解读为爱情词。而实际上,这是一首谢师词。当年纳兰因病未能参加殿试,痛苦失落之时,其座师徐乾学赠送樱桃以示安慰和鼓励。虽然这个观点已有学者提出,但杨雨在书中用令人信服的掌故,把本来枯燥的学界争论,转化为易于被读者接受的文字,回应了争议。这种解读入情入理,亦让人享受到纳兰词之美以及纳兰思想的深度。

在书中,杨雨还将康熙一生百余次的出巡、出征、围猎、移驾的情况列出时间表,并进行详尽介绍,使人更加清晰地了解纳兰辛劳的职业生涯和工作强度。这样的知识素材被收集并应用于解读纳兰其人其词,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也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为什么我们需要纳兰?

纳兰性德去世至今已有300多年。

生前,他的词“家家争唱”。到今天,他的人气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火爆。他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网上有专门的“纳兰性德吧”,有关纳兰的书籍在书店里长期占据着销售排行榜的最前列。

此次杨雨在温州市图书馆开讲座,讲座厅内200个座位几乎被坐满,听众中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更多的是年轻人,讲座前,一些十几岁的中学生早早就候在了门口。前段时间,杨雨去西安一个大学作讲座,讲的内容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可是讲座结束后,很多大学生让她签名,其中大部分人竟然都要求她题写一句纳兰的词。

纳兰的词句如此受到当代人喜爱,让杨雨特别震撼。

而震撼之余,她说:“我丝毫不奇怪为什么时隔三百多年,还会有那么多人疯狂地爱着纳兰,因为我们渐渐明白这个时代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的人生中最缺少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伤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伤痛。

“这是一个比纳兰的年代更复杂的时代,我们听过太多无情的故事,我们看过太多无情的面孔,我们经过太多无情的争斗,当有情的文字在无情的岁月里寂寞地挣扎,我知道,不仅仅是纳兰需要知音,我们,更需要。”

纳兰性德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对感情看得很重很重。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爱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他生死相许的友情里。“他身边最好的朋友,没有一个是达官贵人、纨袴子弟,他所有交心的朋友全都是无官无职的江湖文人,比如说他与顾贞观情深意重,又出力营救顾贞观的至交好友吴兆骞,还尽力弥补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之隙。”杨雨非常欣赏纳兰对友情的看重:面对别人对他与朋友友情的质疑,纳兰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友情宣言:“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我们今天作出一个承诺,就要接受一生一世风吹雨打的考验,不但今生今世是永远的知己,来生来世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

她认为,在纳兰与别人关系中,照见了纳兰的灵魂。纳兰的好,就在于与世人万物的照胆照心。“纳兰的简单、纯情、澹泊、赤诚和悲悯,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当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着身外之物,甚至不惜放弃尊严、放弃真情直到放弃良知的时候,纳兰或许会让人蓦然醒悟:这样的盲目追逐,恰恰遗落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