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话春联(五) 硬标准又可分两类: 一类是有共性的,通用于每次评联中的。 另一类是特殊的,即每次评联特地规定的,如字数,嵌字法,对内容的要求等。 以下着重谈共性标准,有三: 1.对仗 对联不对仗,绝对不行。进一步要求,则是: 从对偶修辞格来要求,看宽严,即对仗达到的程度;看技巧,即使用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能力等。 从语法方面来要求,看词性、句式等属对的宽严;看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形式的运用能力。 2.平仄 古今四声不能混用。建议用古四声,因为一则是历史上形成的标准,一则可确切了解投稿者懂不懂什么是对联,会不会写对联。它是一把尺子。 所谓古四声,因为和科举考试的弃取有密切关系,所以到了清朝已经官方明确规定,以《佩文诗韵》中所定为准。此后并没有新的发展,也没有哪一时代的政府作出新规定。因此,我们还是以此为准。当代楹联界主张用新四声的呼声甚嚣尘土。这不但牵涉四声问题,也牵涉用韵,和诗词曲剧各界均有密切关系。我认为应在适当时机,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召开国际性专业会议,集思广益,共商大计。最后由国家以法令文件形式颁布,这样,国内外均可遵照执行。这是个国际性问题,万不可等闲视之,各行其是。现在我们评联,还得以古四声为准才是。 具体到初评应用时,砍三斧子: 头一斧子,往联脚上看,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因为评联中我见到的都是挑选上来的比较优秀的联语,这一斧子早由初评者砍过,所以我举不出迎春征联中的例子,只可列举三个眼见的例子: 以红螺净土聚八面来风; ●○○●●●●●○○ 启旅游大门迎四海嘉宾。(怀柔红螺寺山门对联) ●●○●○○●●○○ 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 ○○●●○●○○○●○● 日日月月日月潭秀水映日月。(《对联》87年第1期《作家巧对山海关》) ●●●●●●○●●●●● 文衍风流连海隅; ○●○○○●○ 苑铺锦绣耀京华。(《北京晚报》1993年11月20日第7版) ●○●●●○○ 最后一联可惜了,平仄相对之误就在联脚一处。这也是初评者最容易马虎之处,因为别处全对,“隅”字又不是常用字,偷懒不查,也就漏过去了。如在评联时高中,公布后被高手看出,较起真来,那时可就不好办啦!复评的责任,有一部分可就落在这种地方了。 第二斧子,往小分句句脚上看,砍法是:上下联相对的小分句句脚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这是一;上联或下联中各分句句脚加联脚均平或均仄者要慎重考虑,基本上打入冷宫。分句越少(如只两句)就越应严格。这是二。 第三斧子,查全联平仄对仗。如全联中平对平、仄对仄之处超过一半以上,基本上打入冷宫。人选者,必须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习惯性标尺严格要求,但须注意是否已经“拗救”。例如前举“金银铜”三牌那副绝对,有一副获奖联,下联是这样对的: 斗体力,斗智力,斗耐力,走向世界逞神威。 (只最后两字平声,还获得一等奖。如何向内行交代!) 3.历史上形成的禁忌 这些忌讳中,语言、内容两大方面的都有。更可分为对联本身的和诗词与对联共同的两类。下面拣最要紧的各提一项: 对联本身的最大禁忌,就是“合掌”不行,全联合掌绝对不行。合掌,就是上下联中以同义词、近义词作对仗的现象。它像人的左右两手掌相合,故以此名之。它造成意义上的重复,乃是对联创作之大忌。如,以“天下第一”对“世间无双”便是。 一些在诗词和对联中都应避免的习俗与传统性的忌讳,如“男女不对”(婚联中却是必对),也应执行。有人认为那是封建性糟粕,理应批判。我也赞成。可是男女姓名在对联中相对,特别是当代人相对,如果不是夫妻,有时就会招致闲话。对联的海洋极为广阔,何必非得找暗礁多的地方行船呢! 还有一些汉语和习俗中应该注意的忌讳之处。这些都有待随时注意学习,学会了就可运用于初评之中。但是,这不是一日之功。在这方面,对初评不能要求过高。这方面的拣选评论可以交复评去作。初评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那就最好不过了。提得好的,应予重奖。对应对者来说,了解初评是怎么回事,极为重要。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初评。 复评 复评一般由评委会负责进行。常见的组成人员可分以下几类: 党政工团领导;出资单位代表;地位很高的学者顾问(如八十年代早期全国性征联评委会中的王力、周祖谟等位老先生)。这些位一般都是在发奖时才出席的,不大过问赛事。 楹联学会人员,特别是其中从起始的组织、初评一直跟到复评的人员,可称主力。但他们的能量在初评中似乎消耗很大,复评时就不太能起决定性作用了。给“一甲”、“二甲”定案的,主要是他们请来的“权威”性评委。从这十几年的北京地区看,刘叶秋(已故)和吴小如两位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最起作用。近年来,由于老成凋谢,像程毅中学长与在下这样的中老年之间的人,说几句也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只参加复评的评委,比起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者型评委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少得多,却很风光。我很替组织者和下了大力气的人鸣不平。可是,由于“权威”没有参加初评,他们所见的只有拿上来的那么几百副,可挑选的回旋余地不大,给他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遗珠难免。公布后抗议信是少不了的,首当其冲的,可就是“权威”啦! 那么,复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一是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来。复评后还要在电视台或电台之类地方面对公众,作公开讲评。这差使往往由“权威”来干。二是把好关,不能出问题,特别是政治上不能出问题。 政治上把关。例如:第二次全国迎春征联中应征下联的第四联: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 ○●○○ ●●○○●○● 星辰拱极,千年大业莫参商。 ○○●● ○○●●●○○ 有的老先生政治上不敏感,认为用天文学名词属对,立意宏伟而思想内容可取。实则细加研究,如果获奖并公布,敏感的外国人可能推论出我们的党中央似乎分成两派,正在斗争。要知道,作对联虽然是个人的事,可是公布出去就是社会问题了!在政治上是不能代他负责的呀!于此可见,政治上把关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需要心思缜密,认真对待。宁可委屈了作者,也不能麻痹大意。 艺术上评定,则是决定获奖名次的问题。这方面当然不可屈了真才。要眼光敏锐,选拔得当。具体地说,两种艺术要兼顾: 语言艺术应居首位。因为对联首先属于语言文字范畴。 文学艺术方面可以放在最后决定前几名时重点考虑。 下举一例: 茅舍换高楼,阳台花卉知春早; ○●●○○ ○○○●○○● 新街临古道,市集车船载笑多。 ○○○●● ●●○○●●○ 这是我参加评出的1989年春节全国农村春联竞赛一等奖作品之一。据我看,此联的优点是:一、对仗较工;二、使用修辞手法新颖,“载笑”于车船,摹状借代,十分生动;三、“阳台”作为明确的新词语出现在对联中(从上下文看,不会与古代词语“阳台”混淆);四、作者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知春早”由“春江水暖鸭先知”蜕化而出,“临古道”由“远芳侵古道”蜕化而出;五、作者确实有当代农村生活体验,所写农村春节新貌颇为生动典型。 最后要说一下,有意无意的在词语方面寓意双关以致触犯忌讳之处,必须切实注意。以下举一个在这方面出现问题的例子: 嘉业用光安平康乐; 这是送给一位暴发户“大款”的春联中的上联。此联可能是有意为之。“嘉”与“家”同音。这是骂人呢,说大款把家业使用到精光才能安平康乐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