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规则与平仄辨别

 0925海洋 2021-01-08
对联规则与平仄辨别
协智
昨天
阅读 85
关注
对联,又称楹联。上图为一幅风景名胜联。
对联有以上多种分类,然而最常用到的,范围最广的(千家万户),则为春联。
春联,农历年张贴门上,常带有喜庆,吉祥和祝福等意。上图中蓝色字体为入声字(关于入声字,咱们下面另讲)
对联张贴应遵照上右下左的规定,即上联贴门框右边,下联贴门框左边。如上图这幅联,按照现代横写并从左到右顺序排列
人文清誉荣桑梓
豪气师风重杏坛
将它们张贴至门框,犹如顺时针转了90度一样,对吗?
对联基本规则如上所示,当然还有一条上联与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咱们以上例春联来解读春联制联规则。
规则1、上仄下平。
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下联以平声字结尾。即所谓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你看,上联尾字岁,便是一仄声字,下联尾字年,则为一平声字。
上面这幅春联,还有一个六字的版本,如下: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你看,就尾字而言,仍是上仄下平(旧为仄声,新为平声)


规则2、偶数字平仄相反
上面两例对联都是行业联。红框里都是处在偶数位上,上下联要求平仄必须相反。
当然,严格要求上下联所有对应字最好都能平仄相对(反),但考虑到难度太大,因此保持每句语音节奏点,即偶数位上的对应字必须相反,其它数位可以放宽。这其实也是律诗关于平仄相对的规则应用,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规则3、词性相同
上下联对应字或词组必须词性相同。如上例,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事实上,我们平时制作对联,主要用到的实词也就这几种词性:名动形数。
规则2和规则3,其实也是律诗对仗联的基本要求(工整对仗还有词类相同的要求,如天文、地理、气象、器物等等)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这是说文字发音的音调。古代(如唐代)四声分为平、上(读赏)、去、入。平即为平声,上、去、入则为仄声。而现代四声就是拼音的四个声调,平声(上图1、2)分为阴平、阳平,即拼音的第一、二声;而仄声就是上、去两个声调,也即拼音的第三、四声。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现代四声中,入声没有了。它去哪儿了,它又是什么东东?
咱们先从字声的音调说起。上面四个字正好就是拼音的四声的组合。先看阴平字,第一声-风,读起来是不觉得音调轻而平和?再看阳平字-调,第二声,在五线谱上是不是有个由低到高的音调?接下来是上字,即拼音第三声,它的发音特点是先抑后扬,而去声字-顺,即拼音第四声,它的发音特点是下抑、由高到低。
那么写诗或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还要强调间隔和相对呢?这是因为人们发现以两字为一单元,每个单元不同的平仄声可以调节音律,起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如上面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中第三联(对仗联,好比对联一样)
大漠孤烟直
仄仄平平仄
长河落日圆
平平仄仄平
你看该联两句中,每句的语音单元是平仄相间的,而两句相应位置上的语音单元又是平仄相对(反)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加上诗句本身极佳,增加了其美感。读者可体会一下朗读以后的愉快心情。
那如果不讲究平仄相间和相对又会怎样呢,请看下面例句:
医生和司机刚刚出发,整句读下来几乎全是平声,读者可试着朗读并体会一下,是不是很单调枯燥,一点都提不起精神。
所以,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非常重要哦。

对联口诀。
说明:1、三平尾、三仄尾是指结尾三个字同平或同仄,三仄偶尔还可原谅,三平尾则是大忌。
2、一般情况下,咱们就以拼音四声来判别平仄声音就可以。
对联口诀
说明:1、实对实,虚对虚,指两联词性相同的规则,如实词名动形数,虚词则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如之乎兮也等等。
现代拼音,即普通话的平仄按照一、二声和三、四声比较容易判别。
简单说来,入声字(见下面两行字例)的特点是古代发音中声音短促,发音受阻,尾部都有p,t,k的阻碍和口形。古代入声字主要存在于南方地区的方言之中,如广东话、客家话和闽南话以及南方其它地区的方言中。北方则没有入声字的概念。
由于入派三声(将入声字派入平、上、去),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入声字派入上、去两声当然没有问题,反正还是像过去一样作仄声处理就行。然后如果派入阴平或阳平,则应能判别,并将其作仄声处理。如
白(bai),接普通话拼音读第二声,似乎应该作平声用。但在古音中它却要读成(bo),好像我们镇江方言的发音一样,发音短促且受阻,所以应该是仄声字。
读者可试用镇江方言读上图最后两行的入声字,体会一下短促受阻的感觉,并熟悉入声字的判别技巧。例如,骨,普通话拼音读第二声,实际上镇江方言却读第四声,且短促,便知它是入声字了。
更新于 14分钟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