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 开元寺无梁殿

 书楼寻踪馆 2012-08-31


 

苏州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纯砖砌筑的无梁殿在明初出现,这种类型的建筑在各家的建筑史著作中都不容忽视。尽管古人对砖石砌造技术的掌握早在汉代就已经相当成熟,被广泛用于墓葬,并且在南北朝时移至地面建造砖塔,但他们似乎并不看好这种技术在住宅或寺观殿宇中使用。也许是人们对之固有的阴宅性质,或者是造大量的砖还比较耗费的缘故。明洪武时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成,此后至清代又修建了一些,尽管数量并不大,却容易留存至今。因其坚固和良好的防火性,在明中期后就频繁用于储藏佛经或档案。相对于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这种新型建筑的出现必然引起史家的注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出现,外来文化的激发?抑或是最初的无奈、权益之计?还是个别人物的偏好?似乎还不好说清楚。

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开元寺无梁殿隐匿于苏州老城的住宅区,它原是开元寺的藏经阁,但早已被爱好者们所熟知。走访之前便开始酝酿如何看似平常地进入那个小区,而不被门卫干涉。因为早知道不开放,只试着去看看它的外表。把所有可能标识参访者的物件装进包里,平常的姿态顺利进入。转弯,熟悉的面孔和这尴尬的场景。这尴尬的场景也许可以被理解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强烈发差,也许可以理解为环境的不协调。不过这座砖殿能完整而不被迁移地留存至今,就已经很完美了。它稳妥地立在小区中央,似乎要表示点什么,梵音、智慧、佛经,还有明代建筑平稳中对细节的讲究,不管这地方怎么变化,释家印记始终留存。这莫不是巫鸿笔下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当周遭环境早已变迁后,这种“纪念碑性”就尤为突出。

从未想过要进入殿内,但西侧的券门分明是开着的。顾不得先细看大殿的外表了,不多想走进去。有工人干涉说不好进去,而我坚持看一会就出来。开元寺无梁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歇山顶。底层明间和两次间各开一券门,尽间辟窗。二层对应位置为窗,两次间为假窗,尽间只开一半。底层中央三间为一横拱,两边为纵向拱。除嵌于砖壁的几方功德碑和工人的用具外别无它物。殿内另一工人友善地说你可以从东侧上楼去,对了那朵大花和须弥座在楼上。楼梯在东山墙内,为壁内折上式,相当狭窄。二层两边宽中间窄,砖壁与底层不对应,类似于永祚寺无梁殿。佛座在明间北侧窗下。砖砌斗八藻井位于中央。底部四个五踩斗拱,其上为砖雕装饰性平座和垂莲柱,再上为两层斗拱逐渐收拢于圆顶。墙壁上嵌了一些经文碑。

心满意足地出来打量它的外部情况。外侧各间用砖砌圆形壁柱分割,柱础为须弥座式,顶部有垂莲柱装饰;壁柱和垂莲柱的使用屡见于僧妙峰所建诸殿。腰檐和屋檐斗拱均为五踩;平身科腰檐下各间两朵,山墙部分为一朵,屋檐下对应减一;两层均在当心间中央附加一斜拱,这种装饰初见于妙峰所建万固寺后殿。二层有砖雕装饰性平座,与显通寺三殿相似,此三殿亦为妙峰所建。屋面覆青绿琉璃瓦。腰檐戗脊有四个护法神立像,形态基本一致,有点萌;老照片中无法看清细部情况,这些立像是什么时候的不好确定,这种看上去很易脱落的东西应该比较难留存。屋顶戗脊有角神,垂脊有角兽,正脊中央有一菩萨像,两边为龙纹和花卉装饰。无梁殿北面除底层门换为窗外几乎和南面一样。从整体形制和细节上看,此殿与妙峰所建诸无梁殿十分相似,但在始建之时妙峰已故,这殿可能是受其影响或是由其弟子所建。妙峰所建无梁殿,万固寺后殿在形状上有些特别,至永祚寺大殿则基本定型。一直到开元寺无梁殿,这种类型的整体风貌与之前始建的洪武年间的灵谷寺正殿、永乐年间的天坛斋宫、嘉靖年间的皇史宬迥异,或可称之为“妙峰式”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