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三人婚姻”曾饱受讥贬

 昵称535749 2012-08-31
中国古代也有“三人婚姻”
文/赵炎
    这几天,“三人婚姻”一词突然热了起来。怎么热的呢?跟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则报道有关,报道说巴西一公证员批准了一名男子与两名女性的婚姻关系,此举非但在当地引起争论,也在我国媒体及网民间引发热议。赞同者认为“只要当事三人认可就无所谓”,而批评者则认为“违法且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所以,不能被接受。
    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三人婚姻”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从春秋到晚清,近三千年间,热衷于“三人婚姻”甚至“多人婚姻”者,屡见于史册。
    中国古代对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礼制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别理解偏了,这里的“多妾”并非“多妻”,性质完全不同。如被奉为治世经典的儒家“三礼”和《易经》等,均要求男人必须遵循“一夫一妻”的原则,允许多妾,就是不许多妻。为何?因为迷信的古人把这看成是“天经地义”。《礼记》解释说:“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大明(日)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是天与地、阴与阳相依相成而产生的法则,绝不能乱了。但是,不论怎样严格的制度或规定,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出来“搞破坏”,从而形成历史的例外。
    早在春秋时期,“三人婚姻”热就不是一般的热了。大国如齐桓公同时有三个正妻(夫人),小国如陈哀公也有三个,即使国如弹丸的邾文公,也同时有两个妻子。这些还都是因为引起了继嗣之争、国家战乱,才被史家当作反面教材记载下来的;那些没有引起史家注意的“三人婚姻”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三国吴末帝孙皓的宫中,除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后外,还有几个宠妃也有皇后印绶,虽然是虚衔,但名义上还是属于“多人婚姻”。北齐后主、北周宣武帝,都曾数后并立,是“三人婚姻”的热衷者;到了元代,多后成了常例,“三人婚姻”或“多人婚姻”,起码在皇家已成时尚。
    历史上最后一例皇家的“三人婚姻”,发生在清代同治时期,慈安、慈禧两个皇太后并立,死鬼咸丰帝一下子“娶”了两个大老婆。
    皇帝老儿有特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做出一些反常举动,反正“搞破坏”也没人敢管,倒也罢了。那么,官宦之家及民间大族有没有热过“三人婚姻”呢?也有。
    西晋贾充,先娶曹魏忠臣李丰之女,司马氏篡魏,李丰被杀,效忠于司马氏的贾充立即与李氏离婚,另娶郭氏。司马炎建晋称帝,为争取人心,进行大赦,李氏的归属问题就给抬了出来。由于李氏是先娶的,所生女儿做了齐王攸的王妃,郭氏所生女则是太子妃,都是皇亲,而皇家又不能以妾女为妻。因此,朝廷专门为李、郭的地位问题开会讨论,让大臣门发表意见。最后,经司马炎亲自裁定,李、郭都是贾充的嫡妻,“三人婚姻”合法。
    东晋名臣温峤也曾“一夫二妻”,这是因为西晋末的战乱,家庭长期离散,以致前后两娶;北齐魏收,则同时得到朝廷赐给的两名罪没之女为合法妻子,被当时人比作“贾充二嫡”,实际上乃是当时少数民族的习俗使然。
    中国古代的“三人婚姻”,几乎都是历史的例外,从未真正成为社会主流。相反,一旦有人搞“三人婚姻”,常被时人讥贬为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甚至还上升到“乱之本”的高度。如春秋时即有人郑重提出:“并后(天子立两皇后)、匹嫡(诸侯立两嫡妻)、两政(政出两门)、耦国(耦同偶,双立太子),乱之本也。”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如前文中提到的贾充“三人婚姻”,由于李、郭二女不能相容,先是乱了家,李氏住到了府外。李、郭、贾充死后,谁该与贾充合葬的争论,则又乱了国。一年后,郭氏所生女(已是惠帝皇后)因乱国被杀,矛盾才得到解决。再如慈禧“母以子贵”,所生儿子继立为帝,升格为“西太后”,在名分上和慈安平起平坐,此后清廷内部的斗争,就一直未停止过,给泱泱中华带来了深重灾难。(赵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