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昱 张永康 指导 原明忠
1 格林2巴利氏综合征 赵某某, 男, 21 岁, 1982 年9 月23 日初诊。患者于7 月初持续高热9 天不退, 体温达39℃, 于第6 天出现四肢痿软无力, 不能行走及持碗筷进餐。当地医院诊为格林2巴利氏综合征。退热后,即转入我院诊治。入院诊断同前。经西医对症治疗2个月, 虽有好转, 但进展较慢, 故转中医科治疗。刻诊: 四肢肌肉松弛, 对称性萎缩, 不能站立, 需人搀扶可缓行, 伴恶心食少。面色黄白, 形体消瘦, 语言清利, 声音低怯, 气息不足。舌质正常、苔薄白, 脉沉缓无力。诊断: 痿证, 辨证属营卫俱虚, 脾胃不和。治法:益营卫, 和脾胃, 强筋骨, 通经络。选方: ①黄芪五物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黄芪50g, 白芍10g, 桂枝10g,当归10g, 党参10g, 柴胡10g, 黄芩8g, 半夏9g, 甘草9g, 木瓜9g, 牛膝10g, 竹茹10g, 干姜3g, 薏苡仁15g, 大枣2 枚。每日1 剂, 水煎服。②启瘫散: 蕲蛇100g, 蜈蚣20 条, 全蝎20 个。共研细末, 每服2g, 1日3 次, 饭后服。服药6 日后, 恶心消失, 食谷香, 胃纳增, 余无变化。服药至30 日, 觉四肢较前有力, 能缓步自行, 可蹲坐起立, 肌肉萎缩明显善。但站立不能持久, 约5 分钟即向后倾退。脉沉缓有力。营卫之气初复, 脾胃渐调, 而肝肾不足, 筋骨痿软。宜补肝肾, 强筋骨, 益营卫之法。选加味金刚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之。药用: 黄芪50g, 白芍10g, 桂枝10g, 当归10g, 甘草9g, 木瓜9g, 肉丛蓉15g, 菟丝子10g, 党参10g, 川膝15g, 川萆 15g, 炒杜仲9g, 干姜3g, 薏苡仁15g, 大枣2 枚。每日1 剂, 水煎服。服此方40 剂, 一切活动自如, 病愈出院。 按: 经云:“治痿独取阳明”。此例先从调脾胃、和营卫入手, 兼顾强筋骨, 通经络。待脾胃和, 营卫复,再强化补肝肾、强筋骨之法, 而使痿证渐愈。可见健脾胃与强筋骨均为治痿要则。 2 癔病性双下肢瘫痪 刘某某, 女, 20 岁, 1982 年3 月10 日入院, 住院号: 115884。双下肢完全性瘫痪20 多天, 在某职工医院医治无效, 于1982 年3 月10 日转内蒙古医院神经科诊治。神经科检查: 双下肢肌肉松弛, 双膝及跟腱未引出病理反射。脊髓穿刺后查脑脊液未显异常。拟诊癔病性双下肢完全性软瘫。因无有效治疗办法而于3月13 日转中医科诊治。经问, 患者于1982 年1 月5日因感冒咳嗽在包头某职工医院就诊。治疗中又出现心慌气短, 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拟诊“病毒性心肌炎”于2 月5 日入院治疗。入院第3 天又感冒高热, 体温3918℃, 患者认为“越治越重病越多”,与医务人员发生口角。经治3 天退热后, 出现双下肢颤抖不能自控。1 周后呈完全性瘫痪。该院行腰穿查脑脊液未见异常。曾用激素、A TP、维生素B1、B12等治疗无效而转院诊治。素体健康。望诊: 面色红润, 形体偏胖(与用激素有关) , 神清合作, 愁苦病容, 双下肢瘫软, 被动位。无浮肿及明显肌萎缩。舌质正常、苔黄厚。闻诊: 言语清晰, 无短气、喘咳。切诊: 双下肢温度正常, 肌肉松弛, 触之有感觉。腹柔软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 脉沉数(106 次?分)。诊断: 痿证。辨证: 肝肾不足, 湿热浸淫。治法: 补肝肾, 强筋骨, 祛湿清热。方选加味金刚丸合四妙散加味: 川萆 15g, 木瓜10g,牛膝10g, 菟丝子12g, 杜仲10g, 肉苁蓉10g, 防己12g, 苍术12g, 黄柏10g, 薏苡仁30g, 柏子仁10g。每日1 剂, 水煎服。服药5 日, 疗效初现, 两人搀扶可迈步, 着地不稳, 脉象转缓(82 次?分) , 有结象。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 继服上方3 剂。患者言再服此药, 每服药后约时许即感两腿发热, 渐觉肌肉收缩有力, 服至9 剂, 便能自己站立, 但行走仍需人搀扶, 自觉腿力不足, 单腿不能平衡。效不更方, 服至12 剂,可由人搀扶缓行1 公里, 但中途需停歇几次。此时舌苔已转薄白, 脉沉缓而无结脉。继服至15 剂而能独自行走约1 公里, 中途仅一二歇。出院时带药6 剂,嘱隔日1 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湿热浸淫, 亦可成痿, 不可不察。此例以补肝肾, 强筋骨, 祛湿清热之法而一举收功。可谓切中本病要害。 3 非确定性下肢肌无力 李某, 男, 46 岁, 农民, 1989 年6 月12 日初诊。患者于1989 年3 月初因唯一的儿子(13 岁) 不幸遇车祸身亡。闻讯遂卧床3 日, 不欲饮食。之后便出现心慌, 多汗, 少气懒言, 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 四肢无力, 尤以下肢为甚。渐渐需持杖行走。1 月前因患重感冒后愈觉两腿无力, 直立则两腿颤动, 不能自持。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遂由长女搀扶前来太原就医。由西医接诊后, 建议住院观察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未住院, 来中医科就诊。望诊: 精神萎靡, 面色不华, 形体消瘦, 步履艰难(需人搀扶) , 直立时双腿颤动。舌质暗、苔薄白欠润。闻诊: 少气懒言, 语声低怯,喜太息。问诊: 心悸不安, 意外刺激后加剧。夜梦多,时惊醒, 醒后心悸不安, 甚则汗出, 神疲乏力, 不思饮食, 二便尚调。切诊: 双腿肌肉松弛, 肌力不足, 膝腱反射存在, 感觉正常, 未采到其它病理征象。测体重:52kg, 身高167cm。脉象虚数。诊断: ①心悸。②痿证。辨证: 心虚胆怯, 心血不足, 肝气乘脾。治法: 安神定志, 补血养心, 柔肝健脾。选方: ①朱珀散: 朱砂15g, 琥珀15g。共为细末, 每晚饭后冲服1g。②归脾汤合柴胡疏肝散化裁: 党参10g, 黄芪30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炒枣仁30g (捣) , 龙眼肉6g, 茯神10g, 远志12g, 木香6g, 香附6g, 枳壳6g, 柴胡12g,白芍20g, 当归10g, 五味子10g, 川芎6g。每日1 剂,水煎服。嘱半月后再诊。6 月28 日二诊: 心悸减轻, 夜梦减少, 偶有恶梦惊醒, 醒时汗出减少, 食欲改善, 少有太息。双腿较前无明显改善。舌暗红、少苔, 脉细数。上方略作调整①方改用朱砂安神丸照服; ②方加麦冬15g, 柏子仁10g, 夜交藤10g。嘱服2 周。7 月13 日三诊: 心悸基本消失, 夜梦少有, 近1周已无恶梦惊醒情况, 食欲转佳, 双腿较前稍有力,但行走仍需别人搀扶。舌暗红、苔薄白转润, 脉沉细。此时, 心悸基本消除, 痿足辟成为主症。故当重治痿, 兼顾心悸。用补肝肾, 益气血, 兼调脾胃之法。方选加味金刚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生脉散化裁。怀牛膝12g,炒杜肿9g, 川萆 15g, 木瓜9g, 肉苁蓉15g, 菟丝子10g, 黄芪50g, 白芍15g, 桂枝10g, 当归10g, 甘草6g, 党参10g, 麦冬12g, 五味子10g, 薏苡仁15g, 香附6g, 陈皮6g。水煎服。嘱再服2 周, 并加强功能锻炼。7 月28 日四诊: 渐觉两腿发紧, 肌力渐增, 现已能持杖缓行, 心悸仅劳累后出现, 恶梦仅有1 次。查双腿肌肉较前紧张。继以7 月13 日方加服启瘫散治之。8 月21 日五诊: 已独自前来, 虽手持拐杖而不须依赖, 形体较前丰满, 体重明显增加。继用7 月28日方治之, 尔后未来诊。1 年后其长女因不孕来诊,询知其父早已痊愈。 按: 本例发病颇似《素问·痿论》所述:“??悲哀太甚??传为脉痿。”故论治之初, 先祛兼证, 复调脾胃。待兼证消, 脾胃健而重用补肝肾, 强筋骨, 兼通经络之法而收全功。此案治法, 强筋健骨亦属重要一环。 导师原明忠在治痿当中, 既特别注意脾胃功能(此即导师对“治痿独取阳明”之理解) , 又始终不忘强筋健骨。他认为:“痿证为病, 盖筋骨痿软也。筋骨不健, 痿证难愈”。故治疗中总是不失时机地选用《医宗金鉴》加味金刚丸, 不拘于时日久暂, 此其独到之用。此外, 针对病程较长或病情较重者, 还选用启瘫散辅助治疗。其主要作用是通经络。而在具体处方中又屡用萆薢、木瓜、薏苡仁等善祛湿浊之品。 综上所述, 导师治痿方法主要体现4 点: 即健脾和胃、利湿化浊、疏通经络和强筋健骨。以上4 法, 有其内在联系。《内经》云:“足受血而能步”, 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脾为后天生化之源, 又主四肢肌肉,若脾胃不健, 血气难充, 足何以能步? 故言“治痿独取阳明”, 此为治痿之源也。痿之成病, 筋弛而肉萎, 若湿浊稽留经脉, 血气难至, 故肢体不得血气之荣养而渐消成痿; 又湿性下注, 缠绵难去, 故痿证多沉痼难治, 恰如《内经》所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驰长为痿。”可见利湿化浊乃治痿之机。血气欲荣四肢, 必由经脉输布, 经脉不畅, 血气难达四肢, 故疏通经络为治痿之枢。盖痿证之成, 必筋骨痿软, 非强筋健骨而不能复, 此为治痿之本。综上所述, 可将导师治痿思路方法归纳为“源、机、枢、本”4 字。 摘自:《山西中医》2000 年8 月第16 卷第4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