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每个工作都有办公室。办公室的重要性,我最早是从老爸那里听到的。他在中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大选择是:是不等毕业就去当工人呢,还是继续读书、考大学呢?这在今天看来不言自明的一个选择,在那个时候可并不显然。他上到高三的时候,班上同学已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颇有一些同学已经工作了。老爸作为长子,早点工作贴补家用,这在上世纪60年代、在这个以城市平民子弟为主的群体来说,是更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但是奶奶的一句话让这个选择的天平偏向了另一边,奶奶说:“你好好读书,将来做了坐办公室的工作。”我的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特别有那样老百姓朴实的智慧和远见,她这个出于直觉的判断让老爸走上了一条和他那些提前工作的同学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老爸后来的事业发展远非能坐办公室那么简单,但这毕竟是一个开始。 所以办公室最基本的,是说明了工作的性质。这并不是说不同性质的工作之间有什么高下之分,而是选择的不同倾向。办公室的工作,一般来说会更多地面对文件,尤其是现在,基本上就是一个面对电脑的工作。而不在办公室的工作,则可能更多是面对机器、物品或人群,总之是不同的性质。选择办公室,就选择了随之而来的一套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2. 某单位盖了新的办公楼,从老楼搬到新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然,总的来说,办公条件改善了,但具体到每个人,谁可以拥有单独的办公室,谁要两人一间……就成了敏感的问题。办公室不仅仅是办公的场所,也是身份地位的符号。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把动物群体行为和人类行为对比的文章,指出两者之间有很多神似的地方。比如,动物群体的首领通常会占据领地中最高的位置与最大的地盘,而人类的办公室也通常如此。 不仅在群体内部通过办公室的设置可以看出内部不同身份的差异,在群体之间,单从办公室的物理设置也能看出企业文化的差异:是奢华还是务实?是宽松还是紧凑?是科技风还是艺术范儿,是中规中矩还是比较二?办公室就好像一个人的衣服,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办公室,就好像问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一样,衣服不仅仅满足遮体保暖的功能而已,还要体现一个人的身份、个性、风格。 记得当初从国内的大学到了美国的大学,也是从办公室的设置看出某种文化差异。比如同样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办公室,国内就是那种普通的办公室,要去敲门、去找,如果不清楚哪个部门负责什么工作,很可能还会碰一鼻子灰。不要说像我这样的学生进这样的办公室有点诚惶诚恐,说就是那些教授去这些办公室办手续,也得客客气气的,这大概就是大学行政化的表现之一吧。而美国大学中这种有对外办公功能的办公室,通常都是窗口式的,或者是柜台式的,看着标识就能找到,对外办公时间、内容、流程也通常会清楚地贴出来。一个手续告诉你两周办好,通常一周就会给你打电话。当然你可以说这里工作人员的礼貌也是职业性的,但毕竟能让你感觉是一种服务部门的气息,而这种服务性,从办公室的设置就可以看出来。 还记得有一年去华盛顿特区旅行,带着两个3岁以内的闺女,推着一个双人的童车转悠,看到一个楼是国会议员的办公楼,因为好奇就过去看看,没想到原来是可以参观的,只要把随身包包过一下安检就行——当然这是911之前,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办公室的门上有议员的姓名和来自哪个州的标志。我们还专门去找当时居住的那个州的议员办公室,那个议员不在,门口有一个小窄桌,上面贴着条:我现在有事外出,如果您有事找我请写条留给我。窄桌上有纸条和笔。其实真没什么事要找议员的,就是好奇想看看,一看之下,还是有点小感慨。 这么多年过去,国内很多地方办事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比如原来需要跑N个地方的事情,现在有了办公大厅,希望以后这种方便办公的办公空间能越来越多。 3. 现在网络无处不在,其实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做的,很多人家里都要有个电脑桌,办公室的设备,从电脑到打印机、扫描仪一应俱全,不仅那些SOHO的人是这样,有单位的人也如此。与其这样,说不定不设办公室更经济,活儿也都能干了,还省了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但我们还是需要办公室,不仅因为一个公司需要有一个办公地点才显得不是个皮包公司。更重要的是,有了办公室这样一个面对面的环境,才能更有一种团队的意识,一种办公室的氛围。要不然,怎么觉得也不过是一群通过网络联系打零工的散兵游勇而已。 有了办公室,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八卦一下明星新闻、传播一些小道消息;有了办公室,我们遇到困难时探个头或者喊一嗓子,就找到能帮助自己的达人;有了办公室,才有可能搞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如果不是那么恶性,其实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促使人更加积极地竞争进取;当然也只有有了办公室,才有可能发展有办公室恋情,这不仅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增添一抹绯红的色彩,多多少少,还是能够成就一些美好的姻缘。 对于学生,念书本身并不一定让孩子喜爱,但很多孩子还是喜欢上学,原因可能是学校里有他的好朋友,有他心仪的异性,或者有他喜爱的课外活动。同理,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是枯燥的、辛苦的,麻烦的,但如果在办公室里有合得来的同事,有工作间隙的茶点和闲聊,有轻松愉悦的工余活动,简言之,就是有一种办公室文化,上班也会让人有所期待。其实这也是管理心理学的议题,就是仅仅提高待遇并不一定能够把员工留住,而是要看员工在这里是不是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能够感到情感的归属感。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办公室这样一个物理的空间来承载。 这样说来,办公室的格局、装修、功能、风格,包括家具、装备,都是蛮要紧的,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这种种复杂微妙的功能,并不是设计公司能够了解和想像的,所以如果要有更完美的结构和功能的结合,还是需要使用者和设计者多多沟通,才有可能有更人性化的办公室。 4 从办公室还可以看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变迁。记得我在当全职妈妈的时候,看到小区的班车每早有一趟是去国贸的,有一天就幽幽地想到——要是我有一天也能坐这个班车去上班?后来虽然没有真的坐上这趟班车,不过上班的地点也算是那一片的。虽然那个在光鲜亮丽的办公室里上班的我和那个推着童车的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表面上似乎还是不太一样。后来到了学校,在一个一层的、阴面的小房间里安顿下来,后来换了一个三层的阳面的办公室,再后来,建了心理中心,我发现自己又坐在那种熟悉的拐角式的工位里了——因为这是我们向设计公司提出的要求。 写字楼里工位式的办公室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体现吧。之前传统的办公室,就是那种一间一间的,标准的书桌、书柜,怎么觉得都特适合一上班先喝喝茶、看看报。而工位里最匹配的活动,就是忙忙碌碌,歪着脖子一边听电话一边噼噼啪啪地打字。 媒体中看到,现在有了一种新的办公方式,就是咖啡馆式的办公室,或者说是办公用途的咖啡馆。那些手里有技术、有创意的单干户,不仅可以在这里中找到办公的场所,还可以找到同道,找到灵感,找到合作方、投资方,这也是一种新的办公方式,办公文化。时代变化这么快,谁知道将来我们的办公室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