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看电影的趣事

 昵称10676140 2012-09-02
闲来无事,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突然冒出了“看电影”一词 。  
     说起看电影, 前段日子,《阿凡达》风靡上海, 乃至全国。 现在的年青人真幸福 ,能安逸地坐在高级影城里观赏电影。 而现在五 六十岁的人,那时要看场自己想看的电影,还真不是件方便的事。
     经历过只有样板戏电影年代的人都还会记得这样的情景吧。 *刚结束时 ,新的电影一时还拍不出来。 那时侯电影院里放映的都是文革前的片子。《 洪湖赤卫队》《 上甘岭》《 打击侵略者》 《怒潮》《 红日》等经典战争片。一票难求。 电影院前都是等退票的人。 那时没有黄牛, 等价买卖, 更有以物易票。 我清楚的记得, 77年冬天,我从云南农场探亲在上海。 路过电影院,在放映《 洪湖赤卫队》, 我等不到退票, 电影快开场了, 情急之下, 我从口袋里掏出云南白药 ,本来是准备给自巳治胃病的 ,高呼: 云南白药换票 ,一瓶换2张。 马上就围了好几个人来换, 也有要求3张换一瓶的。 就这样,我不仅观赏了电影, 还微微地小发了回财 。 在电影院里一千多人还共同卡拉ok,“ 洪湖水 浪打浪”。 唉,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十分紧缺, 只有不缺人的年代, 看场电影还是需要点紧俏物资和智力的呢 。说给现在的年轻人听, 是天方夜谭。
      还有更令人难忘的看电影经历: 农场的战友们应该还记得。 那年放朝鲜电影《 卖花姑娘 》,听到这消息, 好多人下午不管准假不准假的就往团部去。 有的连队是知青当官,发善心, 早收工 ,早吃饭, 早上路, 他们也是凡夫俗子, 也要吸取精神食粮的。 那天通往团部的公路上, 我敢说是建立农场以来行走在公路上的人是最最密集的一次, 也绝对是仅有的唯一的一次。 最远的连队,到团部大概要四 五十里路, 以一小时5公里计, 看场电影最多的往返是八个多小时, 走八个小时看场电影 。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不知是爱好呢还是疯狂呢 。总之, 现在看来绝对的是不可思议。
      不知战友们还记得那次也是看电影: 南斯拉夫影片 《瓦尔特保卫塞拉热窝》, 从五分场开始放映 ,逐次下推, 这部电影片长二小时左右 , 估记到我们芭蕉林一分场应该是凌晨五点钟 。战友们就各显神通了, 有的先美美的睡一觉, 估准好时间, 到时再悠悠地从连队出发赶上看电影。 有的偏远连队早早地出门, 到离场部近的连队探朋访友。 还有的先赶到二分场场部先睹为快, 再赶到一分场接着看。
       四连紧挨场部, 这天四连的接客量的人数应该是打破了任何一次接客量的记录。 我记得很清楚, 也是收工吃饭后早早地到了四连。 刚到云南时分在四连, 九个月后又到新组建的一营九连。四连是我的娘家 也有我的好朋友, 和平 。河对面坚强, 煜明从连队来了。 阿五头 ,小龙馒头从砖瓦排也来了 。几个人就在和平的宿舍里东倒西歪地胡说乱侃, 消磨着时间 。 四连的建国还是穿着干活时的劳动服, 没换也来了, 大家要赶他走, 说他浑身散发着吸引蚊子的气味。  为了看场电影足足等候了八 九个小时 ,也算是奇迹了, 而且还是从银幕的后面看的, 因为我近视 ,前排早就被老职工的子女在下午就占据了位子, 我在后排看不清楚 ,索性就到银幕后观看, 嘿嘿 ,效果差不多的 ,真的 ,现在要是还想到银幕后面去观赏电影 ,怕是办不到了。
       唉 ,那个年代, 看个好看的电影就是这么的难, 也是这样的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