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阳农民除“四害” 为打麻雀“贡献”手和腿

 昵称10337889 2012-09-03

核心提示:当然,与打麻雀相连的也并非只有笑话。就在打麻雀的高峰时期,出现了好几起麻雀没打着、因火枪走火而伤人的流血事件。云阳县灭雀工作的第一号通报就是关于安全工作的:两位农民为打麻雀事业贡献出了他们的手指和腿脚。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成功》2008年第3期,作者:农场男孩,原题:《当年灭麻雀的悲喜剧》

1956年2月开始的“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运动,在贯穿着政治运动的1950年代中,只是一个小插曲,然而,它却以笑剧、闹剧的形式刻在重庆市云阳县许多村民的记忆中。许多村民都记不起当年其他政治运动的经过,但对这场“吆(四川方言,”赶“的意思)麻雀”运动还有不少鲜活的记忆。

“除四害”到下面又加了几害

“除四害”的要求首先出现在1956年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2月12日,中央发出的一项专门指示说:“一个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已经在全国形成”,继而又提出与“四害”的斗争是要达到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目的。“任何忽视这一斗争的意义,认为是无关小事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一运动再次成了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一项议题。在同年8月29日中央发出的一份通知中,又提出在经常努力的基础上,一年要在几个节日到来之前搞几次突击。

1958年3月18-20日,云阳县一连开了三天的三级干部会,传达上级有关指示,部署在全县开展以消灭麻雀、老鼠为主的“除八害”运动。

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央的正式提法是“除四害”,而到了下面就又加上了几害。如四川省说是“七害”,云阳县又说的是“八害”,还有的地方说是“九害”。这可能就像“放卫星”一样,是地方向上级表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方式。但提法归提法,在实际的除害运动中几乎又都是以打麻雀和打老鼠(尤其是以打麻雀)为中心的。这可能是因为其他几害的主要罪恶是传播疾病,而麻雀却是因为与人争抢粮食而招嫌的(老鼠则兼而有之)。当时是这样来算账的:1对麻雀,1年能孵出10-40只小麻雀,而1只麻雀1年就要消耗4斤粮食,如果按1人4只麻雀的比例计算,云阳县就有320万只麻雀,每年就要消耗1280万斤。如果1人1年平均吃400斤粮食,麻雀消耗的粮食可供3。2万人吃1年。

打雀高手一枪打下18只麻雀

打麻雀成了“除四害”的主要节目,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它最易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有对上级拿得出手的成果汇报。也只有打麻雀是最易使官员的政绩表现为可以相对精确量化的统计数字——当时要求将麻雀腿上交以供上级清点战果,但对蚊子、苍蝇、老鼠则是由上面对下面自报来的数字大致打一个折扣后加以认可。

县里当时提了几个要求:首先,人人都要有武器,火枪、弹弓、竹竿都行;其次,发动的人要多,麻雀到哪里,哪里就要有人轰,这样才能达到使麻雀没有休息的机会;再次,要有严密的组织,而且人人都要有一个岗位或阵地;此外,队伍、枪支要分布均匀,要坚持早出晚归的原则,以便使麻雀尽快地疲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