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式中战车

 tjhx0526 2012-09-03

三式中战车



日軍在二戰初期雖在各地戰線取得勝利,但是裝甲部隊與盟軍交戰的結果卻完全無法與M3輕戰車正面對抗,面對這個困境,日軍高層將戰車定位從步兵支援優先轉為對戰車優先,並以改造既有戰車的方式解決這個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戰車改在1942年部署,加強版一式中戰車在1943年6月完成並開始配發部隊。


但在中後期日軍在東南亞各地與盟軍交戰時,美軍M4中戰車有着壓倒性的強勢,47公釐戰車炮完全無法對M4造成任何傷害。面對這種局面,日軍總算在1944年才開始進行真正對戰車用戰車的開發,但急轉直下的戰局讓日軍無法等待新戰車的服役,在這之前前必須有新裝備面對敵軍新戰車已大舉進逼的過渡時期,因此日軍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戰車系直發展型一式中戰車的設計進行過渡期戰車的開發。


由於必須快速投入作戰,新戰車的設計目標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裝安裝上可用的戰車炮,設計人員將原本一式中戰車的炮塔環直徑擴大到1.7公尺以塞入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戰車炮;不過這項作法使得主炮的制退機構曝露在外,作戰時理論上會有不利影響,但最後沒有實戰經驗證實設計失誤,九十式野炮的車載效能已在一式炮戰車上實證,雖然作為炮兵用火力打擊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損帶來的炮身壽命問題,但是作為戰車炮卻是日本當時手中的最佳利器。


不過一式炮戰車仍是開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設計人員為了將九十式塞入炮塔內,將原先38倍徑的炮管鋸短成32倍徑後勉強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彈則是30發放在戰鬥室下方,40發放在炮塔後方,炮塔後方取消後置機槍設計,並增設小門方便砲彈補給。




但設計人員在設計初似乎未考慮火炮射擊後的廢氣問題,因此三式中戰車的戰鬥室完全沒有抽風設備,火藥燃燒的毒氣使得操作人員在車內待久了會出現流淚以及流鼻血的問題,這種戰車是否可以在戰鬥中維持長時間作戰當時並未探討。


除了內裝的問題,日軍的規劃如果使用穿甲彈的三式戰車炮理想情況下可在600公尺外擊穿70公釐的鋼板,理論上這數據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裝甲厚度,不過由於M4裝甲採用傾斜設計,加上日軍穿甲彈品質極差的問題,實戰是否可達到設定成果也有很大疑問。


除了主炮以外,設定對手改為戰車以後炮塔的快速轉動瞄準成為必備課題,因此三式中戰車戰車安裝了電力驅動炮塔,但仍保留手搖炮塔設備,在有必要時仍可讓2人以手把進行炮塔轉動,不過操作人員的回憶電力驅動炮塔時常發生故障,並非成功的設計。


防禦力的設計上,三式中戰車的底盤因為沿用因此防護力沒有改變,前炮塔裝甲則增厚為50公釐,理論上可防禦M4A2的75公釐普通穿甲彈,除了標準裝甲外,設計人員還準備將前裝甲更換為四式中戰車的75公釐版本,不過沒有任何戰車進行這種改裝。


雖然問題重重,但是三式中戰車仍在1944年8月安裝上三式戰車炮,10月完成測試,12月開始量產。一式中戰車生產線隨即轉移為生產此款戰車,1944年生產了55輛,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產了111輛,由於原廠資料亡軼,因此三式中戰車的資料目前都是後世整理而成,總產量始終沒有第一手資料可以實證,因此有出現60台、166台、甚至更多的論點。


以帳面數據來看,三式中戰車的性能與德國三號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與M4A1同等,這種標準僅達到歐戰爆發初期歐美戰車水平,如果納入製造以及內裝缺陷與裝備故障問題的話評價可能更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