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现在保存在军博的克虏伯75mm山炮 克虏伯(Krupp)75mm口径野炮:“地炮”当做“高炮”用 早在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的75毫米野炮就因品质优良,重量轻便而被各派军阀争相使用和仿制。 在1937年山西忻口会战中,缺乏高射炮的晋绥军官兵根据现有的克虏伯野炮弹道平直的特点,将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高射炮”,炮弹虽然打上天,但打中飞机的几率恐怕和“火星撞地球”差不多。 但晋绥军越打越精明,干脆在炮位下方挖坑,炮尾的两根支架变成桩脚,尽可能把火炮的射击仰角提高到最大,晋绥军还把野炮用的榴弹换上延时引信,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炮弹的方式,形成对空火网。在忻口会战后期,由于晋绥军和中央军各种防空袭措施的不断完善,日军飞机对忻口守军的威胁大为降低。 土法上马的“高射炮” 30年代初,国军尚未大规模装备现代防空火炮,也了对付日益形成威胁的日本空军,当时的汉阳兵工厂根据克式75野炮弹道平伸的特性,将仿制的一三式75毫米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防空火炮。当然这种“高射炮”的准确性只有天晓得。 1933年的长城抗战,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国军炮兵也曾通过在炮架下挖坑以调大火炮角度的方法权且将克式75毫米野炮当作高射炮用。 有意思的是,一战初期的德军也曾因为没有专门的高射炮,而将克式野炮改成高射炮用。不知道这个点子是不是当年的德国军事顾问传授给国军的 在二战爆发初期,在比利时作战的法军,也曾因为防空火力的不足,而将75毫米野炮(估计是施奈德75毫米野炮)的榴弹配备延时引信充当高射炮。并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这种炮弹组成防空屏障来狙击德国的飞机。 国内保存完整的FH18大炮。其中一门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采用的是克虏伯公司的炮架。 这是武汉会战中国军的克虏伯山炮 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由于有锻造良好钢材的基础。成为十九世纪下半期至二十世纪的世界著名军火厂。克虏伯于1900年代所生产的一系列75毫米野战炮,广为各国采用,甚至还成为日本以及中国军队火炮的核心之一。包栝M190375毫米29倍径野战炮,M1905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M1908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等等。克虏伯厂所生产的炮种,一贯享有质地良好,精度高的声名。因此这一系列的火炮,甚至在二次大战时期,尚为许多国家持续使用中,包括中国以及日本军队均是。 【性能】 生产国:德国 口径:75毫米 炮身长:2175毫米(29倍径) 炮身重(连炮栓):333公斤 炮栓形式:横楔式 火线高:950毫米 辙距:1200毫米 制退复进形式:液体弹簧式 后座长度:1300-1380毫米 炮架式样:双轮单脚式 高低射界:-8度~16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3.5度 弹重:榴弹6.0公斤榴霰弹6.547公斤 初速:榴弹510米/秒榴霰弹500米/秒 最大射程:6000米 表尺最大划分:仰角280米位 放列全长:7595毫米 放列全重:895公斤 行列全重:1475公斤 运动方式:六马挽拽 国军中所使用的克虏伯75野战炮家族,除了德国原厂制造之火炮,尚有日本依照德造火炮为蓝本所仿制的三八式75野战炮,三八改,以及三八式75骑炮。国内之奉天兵工厂,汉阳秉公办工厂等再仿制日本三八式而制造的辽造一三式,汉造克式29倍径75野战炮等数种克虏伯之野炮系统,性能大同小异,惟以德国原厂之品质最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江南制造局仿德国克虏伯75MM14倍径山炮而成,谓之沪造克式山炮。 【性能】 生产国:德国 口径:75毫米 炮身长:1050毫米 炮栓形式:横楔式 制退复进形式:液体弹簧式 后座长度:930毫米 炮架式样:双轮单脚式 高低射界:-8度~15度(垫钢块可得23度) 方向射界:4度 火线高:662毫米 弹重:榴弹5.3公斤 初速:榴弹280米/秒 最大射程:4300米(23度) 表尺最大划分:仰度20度,射程4000米 放列全长:3230毫米 放列全重:386公斤 行列全重:405公斤 运动方式:一马挽拽,四马驮载 PaK36战防炮:出现在台儿庄最危急的时刻 37毫米的PaK36战防炮是当时中国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反坦克炮。 抗战中,PaK36战防炮最辉煌的一幕出现在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谷廉介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台儿庄正北的中正门实施猛攻,西北军第31师的守门官兵缺少重武器,完全是靠敌我尸体堵住城墙缺口。当天夜里,中央军调来的坦克防御炮第1连迅速补充到台儿庄前线。 当日军坦克冲到距中国防御阵地100余米时,隐蔽在暗处的PaK36战防炮猛烈开火,一名日本战车乘员在战后回忆:“我们有一些战车的履带被打断,有一辆冲在最前列的战车至少被中国军的防御炮直接击中10多次……突破中国军的阵地,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 反坦克炮,又称“战防炮(战车防御炮,英文作Anti-tankgun,德文则称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简写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最早的反坦克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各国军队都没有专门的反坦克炮,多用步兵野炮临时充当反坦克炮对坦克射击。在1920年代,瑞士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高射两用炮,口径为二十公厘。 反坦克炮也是加农炮的一个分支,特点在于炮口初速高,炮身较为低矮以降低被发现的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许多国家都有设计与生产专门的反坦克炮给步兵单位使用,各国战防炮几乎全数采用三十七公厘口径,清一色为纳粹德国PAK35/36的仿制品。随著坦克的装甲厚度逐渐增加,反坦克炮的口径也水涨船高,射击的弹药种类也从单纯的穿甲弹演变出锥型装药与脱壳穿甲弹等设计。 二战中期开始,反坦克炮从只有拖曳式演变为拖曳与自走两类,后者伴随坦克运动,以相近的运动力在战场上摧毁敌人的装甲车辆。前者的例子是纳粹德国的PAK38型五十公厘战防炮与PAK40型七十五公厘战防炮。后者的例子则有纳粹德国的貂鼠二型、三型对战车自走炮、苏联的SU-85、SU122、SU152等型号。 另外,Flak18/36型火炮虽然时常被德国陆军用以进行反战车任务,但它并非战防炮,而是一门高射炮。 在二战后,反坦克炮的发展分为两方面。过去小口径的反坦克炮与反坦克枪由低或者是无后座力的武器取代,这些武器包含火箭筒,火箭推进榴弹以及无后座力炮。中大口径反坦克炮由导弹所取代,这些导弹可由步兵携带或者是安装在车辆上操作。 37毫米的PAK35-36战防炮是当时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火炮,虽然当时这种火炮在欧洲战场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操炮训练的国军士兵 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使用的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 后来国内第50厂也曾仿制过一批PAK35-36,这辆保存在军博的即是当年的仿制品 淞沪会战中中的中国军队PAK 37炮 现在保存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里的PAK 37炮 用于牵引PAK35-36的一同引进的戴姆勒-奔驰牵引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