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重巡之王——高雄级重巡洋舰详解

 tjhx0526 2012-09-03



全文内容为本人亲自翻译,图纸为本人亲自托人翻印并由本人进行修改并添加中文注释,如有转载,务必与本人沟通

轻巡洋舰的开发

关于现代日本巡洋舰其实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在1923年7月31日,轻巡洋舰夕张(Yubari)开始在大日本帝国海军服役。这条船和其他同时代舰艇有着很大区别,例如天龙(Tenryu)级、球磨(Kuma)级、长良(Nagara)级还有川内(Sendai)级轻型巡洋舰。她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战舰,即便和当时的轻巡洋舰相比,她的常备排水量仅有3141吨(当时标准的日本同级别轻巡洋舰排水量在5500吨左右)。官方命名为“特种轻型巡洋舰”,这个级别的船被用来测试高速机动和相关的高火力输出同样可以被用在仅有3000多吨排水量的小船上。

新型巡洋舰的发起人是海军造船师平贺让(Hiraga Yuzuru),初期设计主管,海军技术部第四舰艇建造科。在1921年夏天,他准备建造一种拥有7500吨排水量,35节航速配备6门新式203mm(8英寸)单联装主炮,并辅助以6具双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

1921年10月,海军省批准建造一款特种“小型”巡洋舰,排水量应在7500吨左右。在平贺让的领导下,藤本喜久雄(Fujimoto Kikuo)(Hiraga的副手)开始着手“夕张”号的设计。建造周期历时14个月,始于1922年6月,完工于1923年7月。与此同时,另一级别的7500吨级巡洋舰也于1921年8月被海军省批准(也就是后来的“古鹰”(Furutaka)级巡洋舰)。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的设计初衷是要“夕张”舰可以应付美国的“奥马哈”(Omaha)级和英国的“霍金斯”(Hawkins)级巡洋舰。两条巡洋舰分别于1922年2月至3月被批准建造,始建于同年的11和12月。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一个条约的签订,加强了巡洋舰的开发,那就是有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在条约中限定了不同国家可建造的主力战舰数量和吨位(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但是条约并未规定10000吨以下的巡洋舰。

由于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不得不放弃“八八舰队计划”——建造8艘现代化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1922年7月3日,新的“海军限制计划”开始实行,这就意味着仅能保留59艘战斗舰艇,包括正在建造的2艘7100吨巡洋舰和4艘10000吨巡洋舰。

在压力下,日本海军省不得不更改设计方案,安装3座双联装203mm(8英寸)主炮,放弃6座单联装主炮,加装4座单联装120mm(4.7英寸)高平两用炮。而舰体两侧共设12具鱼雷发射管的方案不变。改造后的巡洋舰被命名为“青叶”(Aoba)号和“衣笠”(Kinugasa)号。

重巡洋舰的开发

日本海军一贯将巡洋舰分为一等巡洋舰和二等巡洋舰(亦作A Class Cruiser 和B Class Cruiser),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日本海军由于没有能在《华盛顿条约》签订时,争取到相当于美国海军七成的主力舰数量,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巡洋舰的开发,一等巡洋舰则是重中之重。海军造船部人员参考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当时比较先进的巡洋舰数据,以之前的“妙高”(Myoko)级巡洋舰为蓝本,设计出了更强大的“高雄”(Takao)级一等巡洋舰。(参看表一)



表一 请点击图片以便观看大图

根据预定设计方案,“高雄”级巡洋舰将会是当时日本海军拥有的最大的巡洋舰。而且该级舰艇根据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的设计,采用了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塔式舰桥。“高雄”级重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不是空穴来风,其实早在设计“夕张”级轻巡洋舰的时候,藤本喜久雄就已经有过类似的大型巡洋舰设计方案了。“高雄”级的主要对手就是以美英为首的主力舰队,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在《华盛顿条约》限制范围内做到最强火力、最高防护和最高机动等苛刻条件。




  

“高雄”号在设计图纸阶段的水线下部位的原始蓝图,日本海军巡洋舰大部分均采用相似的船体设计,这种设计有利有弊


以“妙高”级巡洋舰为蓝本,“高雄”号只是之后5艘同级舰(最终仅有4艘完工服役)的试验品,之后的同级舰准备命名为“高雄改”级巡洋舰(Improved Takao Class)。 1927年4月,美国开始了他的6艘巡洋舰建造计划(CL-26~CL31),作为回应,日本海军开始推行“1927年造船新计划”。四艘新型巡洋舰以2艘为一批进行建造:2艘于1930~1934年建造,另外2艘将于1931~1935年建造,预计每艘巡洋舰耗资2741万日元。所有的预算都被准确的计算出来,所有的新型武器装备也都将会优先提供给“高雄”级的建造,其中包括新型127mm(5英寸)高平两用炮,升级强化后的装甲,尤其是位于主炮弹药库周围和防鱼雷隔舱的装甲。

可是造船计划在呈上议会后,被无情的压下了。因为1929年10月7日,英国首相致电日本,讨论于1930年1月签订新的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协定》(London Naval Treaty)于1930年4月22日签订,条约规定了重型巡洋舰的数量为12艘,也就以为着日本海军的4艘“高雄改”级巡洋舰必须停工。但是轻巡洋舰的设计则迅速展开,也就是之后众所周知的“最上”(Mogami)级和“利根”(Tone)级巡洋舰。




“高雄”级巡洋舰数据小解

“高雄”级巡洋舰设计排水量14066.7英吨(14292.0公吨),其中体净重4086.7英吨(4151.4公吨),占全舰重量29.0%,装甲保护部分净重2368.2英吨(2406.1公吨),占全舰重量16.8%,武器装备全重1728.7英吨(1756.4公吨),占全舰重量12.3%;其中火炮重量1166.4英吨(1185.1公吨),鱼雷系统重166.9英吨(169.6公吨),水上侦查机系统重30.7英吨(31.2公吨)。由此可见该级战舰强大的作战能力。

“高雄”级设计搭载10门5座三年式双联装203mm(8英寸)50倍径主炮。该型火炮净重19.0英吨(19.3公吨),全长10.310米。炮管寿命为320发左右,炮弹高1.348米,炮弹重125.85千克,装药量68升,炮弹初速835米/秒。炮塔射速越4~5发每分钟(实际射速2~3发每分钟);最远射击距离(炮角45度时)29400米,该型火炮最高仰角70度,最低为-5度。侧舷齐射时理论最高射速为每分钟50发(实际为每分钟40发)。

当然为了加强防空火力,“高雄”级巡洋舰还配备了4门十年式120mm防空炮、8门八九式127mm高平两用炮、2门毗式40mm炮、8门九六式25mm机炮还有4挺九三式13mm机枪等等轻重武器,另配备8具八九式610mm鱼雷发射管(改装后装备16具九二式鱼雷发射管)。



1930年5月5日在船厂准备下水的“高雄”号重巡洋舰



1930年11月正在组装舰桥的“高雄”号巡洋舰,独特的塔型舰桥非常引人注目









1932年“高雄”号竣工时,塔式舰桥的右视图、正视图和后视图



舰桥窗框的结构示意图,后期改装中有进行加固
  



1931年10月在船厂中的“高雄”级巡洋舰,可以看到舰体中部主体结构基本形态



1931年11月20日在船厂的“高雄”级巡洋舰,注意此时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已经吊装了舰艏的3座203mm主炮塔



1938年5月1日日本海军入档照片,显示的是当时“高雄”级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前的塔型舰桥。 译者按:有一种德国海军袖珍战列舰“格拉夫-斯佩”号的样子



1936~1937年间的“高雄”级后两艘战舰的舰体后部的中层甲板,可见水上飞机舱室、救生艇,另外可以看到后部舰桥的两座火控系统已经安装完毕



1942年3月在新加坡之行南方攻略作战任务的“高雄”号



1942年3月35日的“高雄”号,水兵们在做晨操



1942年的“高雄”号舰桥,译者按:请各位注意图片左侧的日本海军120mm高倍海军望远镜



120mm海军望远镜图纸



译者按:“高雄”级战舰一共配有3种型号的望远镜,60mm(18/2)、80mm(18/1)和120mm(18/3和18/4),此为三种望远镜图纸






1932年5月出厂时的“高雄”号重巡洋舰线图,此时在人们眼中,该型巡洋舰就是日本重巡洋舰的顶峰  



出厂时“高雄”号防水舱门和舱门把手的设计图纸



出厂时“高雄”号的通风系统的方案



自从出厂就没有改变过的救生圈和舰内短波收音机的安置方式



登舰时使用的小楼梯和舰上天窗的方案
    



1937年7月“第四舰队事件”2年后,经过加固和强化的“高雄”号舰体中部



1932年~1938年和1939~1945年战前和战时“高雄”号巡洋舰侧影对比,可见军舰上层建筑有较大变动




1939年经过现代化改造的“高雄”号线图,请注意后部指挥塔和桅杆的形态有较大改动,另外,此时的舰体也进行了强化
  



这是1939年“高雄”号进行改造时的内部施工图纸,可见此时,已经预计将该舰主炮塔下的弹药库深度增加,并且在周围增设装甲板   
以下均为1939年“高雄”号改装期间的工程设计图








这是在改造过程中,对该舰烟囱、锅炉舱管道的改造图纸  








    
这是当时针对锅炉进行改造期间对烟囱也进行了适当的加固,日本海军采用了独特的一号、二号烟囱合并的方式将前部锅炉舱安置在舰桥下方甲板,应对该锅炉舱的烟囱穿过舰桥向舰体后部弯曲,与二号烟囱合并 



和平时期,日本海军对“高雄”级巡洋舰的几种烟囱涂装方案  
















以上为“高雄”号在1939年进行改造过程中的纵向剖面图(顺序为从舰艉至舰艏),可见此时对于该舰防鱼雷装甲和隔舱也进行了大范围现代化改造,详细见下图



防鱼雷装甲改造施工图



全舰水密舱的设计在1939年有较大改动





1939年,经过现代化改装的“高雄”号舰桥(右视图、正视图、后视图),可见已经增设防空机炮并且雷达系统也有升级    



1939年现代化改装期间“高雄”号舰桥指挥塔内部结构



译者按:


在这时期,日本海军两大造舰天才,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的命运则完全不同,平贺让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参与设计“八八舰队”的平贺让后来还参与了“大和”(Yamato)号战列舰的设计。而藤本喜久雄则因为“友鹤事件”(Tomozuru Accident)因压力过大,与1935年1月死于脑溢血,终年47岁。同年(昭和10年)9 月26日,日本海军举行演习,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第四舰队事件”(だいよんかんたいじけん、 The 4th Fleet Accident)。两次事件导致日本海军对军舰的舰体设计、防护、机动等产生了深刻反思,这也就导致了“高雄”级巡洋舰塔形舰桥的一系列改造计划。

二战时期各个大国海军舰艇的设计,一直以来都不能远洋适航能力低下的障碍,尤其是大型水面舰艇;这也就是为什么二战期间仅有“衣阿华”级、“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大型战列舰在远洋航行时,如遇风浪,在舰艏、舰艉同处浪尖时,舰中部则有可能处于悬空状态,这也就考验了战舰的极限,如果龙骨、舰体设计或施工方式不佳,战舰有可能因为上层建筑和设备(锅炉、舰桥等重要部件都集中在舰体中部)的重量从中一分为二。


附:

[1]友鹤事件:(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876786.htm )

友鹤事件:友鹤号是千鸟级水雷舰的第3艘。本级舰共4艘分别是千鸟,真鹤,友鹤,初燕。此级舰是钻伦敦海军条约的空子,既对吨位600——2000吨之间,装4门155以下口径舰炮,无鱼雷管,航速低于20节的舰艇数量没作限制。而建造的。
  此级舰设计排水量533吨,有3门137舰炮,4具533鱼雷发射管航速30节。因排水量不超过600吨,所以不受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但在如此小船上装怎么多的武备,毕竟不合理。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复原能力不足千鸟号在试航中发现舵角为15度时倾斜度达30度。所以回厂在两舷加装了凸出部。此后排水量为730吨。
  1934年3月6日,由千鸟,友鹤和真鹤组成的第21鱼雷队以轻巡龙田号为假想目标。展开夜战训练,由于真鹤号发生机器故障只有千鸟和友鹤参加。3月11日夜21水雷队和龙田号寺岛水道。12日1时15分准备进行最后训练。但因风浪较大,于3时25分演习终结,全队反回佐世保的命令。当时风向东南,风速每秒20米浪高4米。时有阵雨。此后不久,友鹤号无线电台因遥摆过大,掉落摔坏。友鹤舰长岩濑奥市大尉下令用灯光信号与另外两舰联系。
  凌晨4时此舰队在大立岛南7海里处受道风浪冲击。此处海面被五岛列岛,平户岛,九州岛海岸合围,南面向中国东海敞开,由于地型,水深,风向等原因,行成了由南至北的三角波,其波长与友鹤固有频率相吻合。友鹤于4时12分倾覆。离刚俊工才半个月。
  此后龙田号发现其失去连系,用探照灯搜索海面,同时向佐世保首府发电报。12日天亮后日军出动飞机搜索,下午1时龙田号发现倾覆的友鹤舰体。并派出小艇用揽绳套住其螺蜁奖。以一节航速托向佐世保,途中其它救援队抵达。并参加到托带工作中。
  船队以以4节航速前进,13日7时15分抵达佐世保,经水下作业将催杆拆除,将船腹打开几个洞。向舰内输入压缩空气,晚上7时,借涨潮时将其引入船坞,并进行船底切开作业。友鹤号上共救出13名生还者,在船舱内有72人窒吸死亡,试图逃脱而落入海中永久失踪者28人。
  日本造鱼雷艇的目地就是在夜间外海袭击敌舰,如今竟在夜间外海因小风浪倾覆。因此,日本各界交相指责,认为此乃复原性这一造船史上最大与最优先的原则所造成的损失。各方除要求造船界反省和检讨以外,也对军方因条约限制而宁可损失安全性也要加强武备的观念作出批评。
此事件后,日海军立即组成了以加藤宽治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得出节论是重心过高所致。考虑到在小舰上大量加装武器是海军要求的,所以,此型舰与特型驱逐舰的设计师,号称“造舰鬼才”的藤本喜久雄只受到谨慎处罚。另一方面,藤本一人独自背负了事件的全部责任,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追问,身心极度疲劳,因此在次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死时47岁 。


[2]第四舰队事件:(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167237.htm)

第四舰队事件(だいよんかんたいじけん)是指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海军大演习时在遇到台风灾害时发生的大规模海难事故。两艘驱逐舰舰首被大浪切断,四艘驱逐舰的舰桥和两艘航母的甲板受损,此外还有多艘军舰出现裂纹,45人死亡。调查最终判定是舰体强度设计的问题、和一年前发生的友鹤事件一起对以后的舰艇设计造成很大的影响。1934年的 “友鹤事件”给日本海军带来了很大震动,而一年之后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更是令其不得不改弦更张,彻底改变了大正末期以来在舰船设计上求新求变的风气,使其重新回归到利用成熟技术的老路上来。

由于前文所述的“友鹤事件”外加“第四舰队事件”,还有开战后,美国海军的制空权压力,“高雄”级巡洋舰防空火力、远洋适航性等弊端暴露无遗,不得不进行大幅度改装,包括增加防空武器火力,增设更先进的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甚至不得不为了增强远洋能力而缩小了塔型舰桥。即使这样,“高雄”级的防空和远洋能力仍然不能算优秀。





1944年莱特湾海战时期“高雄”号的舰桥指挥塔形态,可见已经是层层防护,对空搜索雷达也为当时最新式,火控系统有所提升  




1944年参加莱特湾海战时“高雄”号巡洋舰最终形态,请注意前后甲板增设的轻型防空机枪,舰体中部4座副炮也由单联装换成4座双联装炮,增设了战争后期的对空对海搜索雷达以及新型的火控系统


开战后,“高雄”级4艘重巡洋舰被编入第四战队,隶属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第二舰队,并且“高雄”号更是被当时的第二舰队司令近藤信竹认定为自己的旗舰,后来4艘战舰一直没有编队作战而是被分配到其他舰队或者战队进行对南太平洋的作战,直到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4艘“高雄”级巡洋舰全体出海,可惜被美国潜艇袭击,仅“高雄”号被重创返航,截至到1945年日本投降,也未能修复。

日本军界一直对海军的发展不是很看好,举一个例子(节选自《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黄力民),在日本投降时,担任实职的海军大将只有日本海军大臣、军令部长和军需大臣三人,而陆军大将仅在海外战场担任总军司令、方面军司令的就有12人。


如果没有日本海军的大力协助,日本陆军在海外的人员、武器补给很难维持;另外,如果没有日本海军,著名的“东京快车”和瓜岛撤退,也不能完成。


1932年出厂时“高雄”号的后甲板布置方案,略显凌乱



在1937年的舰体加固中,后甲板主体结构也进行了加固





1932年~1936年见“高雄”号主桅杆的形态,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经过“第四舰队事件”,“高雄”号主桅杆有过改动,这是在1939年的现代化改造方案



参加莱特湾海战时,“高雄”号主桅杆的最终形态,硕大的雷达系统是它的明显特征  



该型雷达是1943年应对美国空军的威胁而设计的新式对空搜索雷达



这是1944年才刚刚装备“高雄”号的对海搜索雷达,大大提升了夜战水平  
   



1932年的“高雄”号后桅杆,结构繁琐,并且实用性并不佳



遂于1933年出厂后1年就对后桅杆进行了改造




1939年由于新式水上侦察机的上舰,原先的起重机已经不能承受新型飞机的重量,改用新式起重机的后桅杆和细节



早期水上飞机弹射装置,非常简陋的设计



1939~1944年战时的水上飞机弹射器,结构有加固,以便承受新式水侦的重量




5.5吨“高雄”号船锚和船锚电、手动铰链及细节



著名的日本海军舰艇的标志,象征皇室的菊花章  



“高雄”号螺旋桨细节



这是1932~1938年未经过现代化改造时“高雄”号配备的4.5m测距火控系统



1939年进行现代化改装后,“高雄”号配备了新式的6m测距火控系统
  




在主炮火控系统失灵的情况下,“高雄”号仍然可以靠人工操作的94式手动4.5m测距火控系统进行主炮瞄准,此设备也可控制127mm、120mm副炮


  
95式机枪测距仪,该测距仪仅负责高射机枪和机炮的测距  

  

1932年刚出厂时“高雄”号 主炮塔状态,可见防护薄弱




  

早期主炮塔内部结构,可见下部弹药库深度不足,如果遭到敌人穿甲弹攻击,极易贯穿主甲板并且引爆弹药库  












1939年现代化改造并且加固6m测距仪后的主炮塔,可见当时已经开始在炮塔外围焊接附加装甲板了  



现代化改造后“高雄”号主炮塔内人员分配示意图



主炮塔底座也有在现代化改造期间加固



早期舰上装备的120mm单联装副炮,火力薄弱



120mm副炮的细节



后期装配的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火力大大加强



127mm炮细节




40mm防空机枪也是舰上必不可少的防空武器





40mm机枪后来被这样的双联装25mm机炮取代
  







战争后期(1944年)“高雄”号在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威胁下,不得不添加三联装25mm机炮和单联装25mm机炮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空火力,双联装13mm机枪也被拿来了



为了保证舰上无防空死角,在一些空间狭小区域安装7.7mm机枪
    












1932年到1938年期间,“高雄”级装配89式鱼雷发射管,安装和分布方式也不是很合理,攻击效果很一般    






在战争后期装备可以发射著名的“长矛”鱼雷的92式鱼雷发射管后,对发射管的分布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配合新式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夜战、鱼雷战性能大幅度提升



“高雄”号重巡洋舰军旗、国旗挂法示意图












在全文结束的最后,我以“高雄”号出厂时的彩图作为结尾,以纪念这艘号称“日本重巡之王”的巡洋舰  

另外,通过读这篇文章,大家应该可以辨别出全文第一章黑白照片中的“高雄”号是哪一时期拍摄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