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本海军舰艇彩色图鉴

 西祠书生 2014-01-11
       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规定,日本可以将2艘未成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母。实际由于天城号在关东大地震中从船台滑落,龙骨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因此报废,所以本级只有一条赤城号(Akagi)完工。改造设计组成员藤本喜久雄中佐参考了正在进行第二次改装的英国海军暴怒号航母,为赤城号选用了平甲板和横卧弯曲式烟囱,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三段式飞行甲板:三层甲板呈阶梯状配置,最上段是起飞/降落两用甲板,用于舰载机的回收;中段甲板供小型的战斗机起飞;下段甲板供较大的攻击机起飞。中、下两段甲板分别与舰体中部以后的上、下双层机库相接,飞机可以从机库直接起飞。但由于中段甲板前段设置了横跨两舷的大型罗经舰桥,两侧还安装了两座双联200毫米炮,实际上使上层机库前端被封闭,致使中段甲板无法起飞飞机。受这一怪异结构的影响,全舰常用搭载机只有48架,远少于同期的美国航母。
          1920年代,日本海军在“渐减邀击”作战计划将航母用于侦察警戒和对美军舰队进行前期打击,2个航空战队(每队各有1艘大型航母和1艘小型航母)分别配置于小笠原群岛以东和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海域。为与美军的先头侦察巡洋舰遭遇,赤城号还安装了10门射程26700米的三年式200毫米主炮,其中6座单装炮分别配置于舰尾两舷每侧3个的炮廓内,2座双联炮塔安装在中段飞行甲板前端。1927年3月25日,赤城号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完成改装,8月1日正式加入联合舰队,担任新成立的第1航空战队旗舰。同时该舰与准同型舰加贺、美国的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4艘主力舰改造的航母并成世界航母“四巨头”。1928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该舰舰长。
       进入1930年代,随着舰载机重量增加和性能提升,三段式飞行甲板已显得不实用。1935-38年,赤城号在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段飞行甲板,上段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一直延伸至舰首,用立柱支撑。设置前、中、后3部升降机,舰桥也改为岛式。考虑航空母舰编队并行时便于各自的飞机起飞、降落,特别的安装于舰体左舷,赤城号的飞机可以向右边盘旋,不会与并行舰的飞机起降发生空中交通冲突,实践表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由于某些原因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发生的事故更多,因此再未在后续舰中出现。中甲板上的2座双联200毫米炮在改装中撤除,仅保留后部的6门,并增设高射炮火。但因为预算限制,因此舰用火炮只将原先的十年式高射炮更换了新型的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并未像加贺号一般增设大量的九六式高射机炮,因此在偷袭珍珠港时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舰中最弱的一艘。改装后的赤城外形为之一变,249.2米长的飞行甲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航母中的翘楚(仅次于二战末期完工的大风号和信浓号),常用舰载机增加到66架,虽然增加了机库容量,但由于为改造航舰的问题舰内空间并未完整利用,因此舰载机装载量仍然是当时日本4艘大型航舰中最小的一艘;除此之外续航力也是赤城号的一项弱点,在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时曾经有考量续航力问题而将其剔除作战规划内。
           9.18事变的次年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中,山本曾率领赤城、加贺号轰炸上海。1937年7.7事变爆发,赤城在长江流域、华南、支那、海南更是大开杀戒。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号上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1940年,日美局势日趋紧张,美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制定的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80%。1941年12月,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山本的地位在帝国海军中达到了入日中天的程度。
  开战6月内,由赤城号领导的第一航空舰队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山本如何也想象不出赤城号在中途岛发生了什么事,但他知道他必须作出什么决定。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执行护卫任务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条鱼雷,在水面上挣扎的巨型战舰赤城号带着没有起飞的舰载机很快消失在其惊动了的这片海洋之中。舰上幸存的舰员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加贺”号(Kaga)原始设计是战列舰,作为“八八舰队计划”的一部分,1920年7月开工,由神户川崎船厂建造。1921年11月17日下水。按照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加贺”号1922年停工,原计划解体。日本将停建的主力舰的“天城”号、“赤城”号改装为航空母舰。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在船厂的“天城”号因龙骨被扭曲而报废,华盛顿条约签约国同意日本以完工75%、按计划应作靶舰处理的战列舰加贺号替代改造成航母。1923年,已经下水的加贺号舰体开始改造工程,至1928年3月31日竣工。本舰完工时外形、数据与赤城号十分接近,同样具有三段式飞行甲板、舷侧防雷突出部和10门200毫米炮,因此可是为准同型舰。但加贺号的烟道集中于舰尾排放。左右舷各有一个向下弯曲的小烟囱,与赤城号右舷的大型弯曲式烟囱不同。本舰设计时的全厂比赤城号短约20米,造成最上段飞行甲板起降跑道长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舰系速度较低的战列舰改造而来,主机功率不足,航速只能达到27.5节。
       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变”爆发后,加贺与凤翔组成第1航空战队到中国参战,多次与中国空军交手,并有舰载机被击落。1934年6月25日起,该舰在佐世保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装,三段飞行甲板改为一段全通式甲板,设置右舷岛式舰桥,烟囱改为右舷向下弯曲的大型式样,拆除2座双联200毫米炮,加装防空炮火,由于舰政本部中守旧派作祟,加贺号拆除联装200毫米炮后又在中甲板后部的预备炮廓内补充安装了4门单管200毫米炮,维持10门火炮的火力。改造后本舰舰载机增加到常有72架,排水量超过赤城,是日本航母史上第二大(仅次于信浓);但航速依旧只有28.3节,系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正规航母中最低者。1937年8月该舰再度前往中国参与第二次“上海事变”,8月15日一天在广德、苏州方向参与了对上海、南京、广州地区的攻击,并协同摧毁了集结于长江江阴江面的中国海军主力舰队。1941年12月7日,加贺号是6艘参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之一。1942年1月,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和瑞鹤)参与东南亚外围诸要地的攻击,其中包括1月20日-23日,空袭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而后南云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个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月3日协助占领荷属东印度,空袭爪哇南岸芝拉扎港。1942年2月8日在帛硫泊地意外触礁受损,不得不在3月回本土修理,没有参与4月在印度洋对英海军的作战。
        1942年6月,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参与中途岛海战,全部战沉。加贺号于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来自美军“企业”号航母舰的俯冲轰炸机命中四颗炸弹炸沉。1942年8月10日除籍。
 
        翔鹤级航母一共两艘,即翔鹤号(Shokaku)和瑞鹤号(Zuikaku)。
日本海军1934年度02舰艇补充计划决定建造2艘苍龙级航母和3艘航母预备舰,加上原有的凤翔、龙骧、赤城、加贺4舰,已与美国6艘条约型航母(2艘列克星敦级,2艘约克城级,突击者和,黄蜂号)的实力齐平。为取得航空兵上的优势,特别是在“九段作战”中第四阶段的马绍尔群岛机动部队决战(2-4艘新型航母外加2-4艘超级战列舰对美军机动部队)中占据先机,日本海军在1937年日本海军的03造舰补充计划中拨款建造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
       翔鹤级工程提出时恰逢“海军假日”结束,因此在吨位、武备上完全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舰政本部集结精华人才倾力设计,军令部下发的设计要目规定,翔鹤级载机数量达到84架,航速达到34节,18节时的续航力不小于9700海里。防御能力上弹药库可抵御800公斤水平轰炸机炸弹和8英寸(美国重巡洋舰主炮口径)炮弹,机舱可抵御250公斤水平轰炸机炸弹和5英寸炮弹,与飞龙号相比防护更为厚重。242.2米长的飞行甲板高度偏低,设有双层机库和3部升降机,但没有装甲甲板;具有日本特色的横卧式向下弯曲烟囱位于舰体右舷中部。由于飞龙号先前将岛式上层建筑置于舰体左舷的设计并不实用,两舰岛式舰桥统一设计在舰体右舷。为使机动编队的航速超过需要其掩护的大和级战列舰(27节)、达到34节的水平,翔鹤级配备了日本海军功率最大的16万马力主机(与大和级主机相同),同时在日本海军军舰中开水线下采用球鼻首之先河。
       翔鹤级结合了赤城级航母的载机数量、苍龙级航母的续航力、白露级驱逐舰的航速和高雄级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是到此时为止日本海军建造最理想的一型舰队航母。1937年12月12日,首舰翔鹤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39年6月1日下水,1941年8月8日竣工;2号舰瑞鹤号于1938年5月25日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开工,1939年11月27日下水,1941年9月25日竣工。两舰随后合编为第5航空战队。
      1941年12月,五航战参与了偷袭珍珠港作战,之后随南云机动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先后参与了拉包尔和印度洋作战。1942年5月7日至8日珊瑚海海战中,高木武雄中将指挥的翔鹤和瑞鹤舰载机击沉了美军列克星敦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但翔鹤号也被3枚炸弹直接命中严重受损,瑞鹤号舰载机损失过半。由于修理战损和补充飞行员的速度过慢,五航战没有赶上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由于一航战、二航战4艘大型航母此役悉数损失,建制完整的翔鹤级两舰组成新的一航战,作为机动部队(第三舰队)主力鏖战于西南太平洋上。
      1942年夏秋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和南太平洋海战中,一航战表现活跃,两度击伤美军航母企业号。特别是1942年10月26日南太平洋海战中,日机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击毁美军大黄蜂号航母,取得机动部队最后一次战术胜利,但翔鹤号中4弹重伤,再度大修9个月之久。进入1943年,美国与日本在人力、物力上的差距开始显现,日本海军形势日益被动,机动部队也因舰载机和优秀飞行员大批消耗不堪再战。1944年6月日军发起乾坤一掷的“阿号作战”,与美军机动部队决战于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翔鹤号于6月19日首日进攻中被美军潜艇“棘鳍”号(SS-244)命中4枚鱼雷,舰内燃料气体发生爆炸沉没,瑞鹤在大凤沉没后继任舰队旗舰,率领撤退。同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瑞鹤编入三航战,由小泽中将指挥作为诱敌舰队,引诱美军哈尔西航母特混编队北上,与10月25日中午被美军舰载机击沉于恩加诺角海面,贝塚武男舰长以下843人战死。
 
       华盛顿条约规定日本海军航母保有吨位为81000吨,而1930年代初日本拥有的赤城、加贺、凤翔、龙骧4舰总吨位已达68370吨;急事凤翔按计划退役,也只够空出21000吨的剩余吨位,不足以兴建大型航空母舰。另一方面,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对巡洋舰这一种属划分尚属僵硬,日本海军遂开始探索既装备中口径火炮,又有飞行甲板的“航空巡洋舰”设计。1932年提出的G6案为公试排水量17500吨、航速36节的航空巡洋舰,舰首装备3座双联8英寸主炮,三段式飞行甲板搭载70架飞机,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既搭载飞机、又安装重炮是行不通也是不必要的,1934年02舰艇补充计划中遂恢复设计为两艘正规航母。即为苍龙号(Soryu)和飞龙号(Hiryu)。
        苍龙级号称“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外观特征为位于右舷前部的小型舰桥和有限中部向下弯曲的烟囱。为实现高航速而采用的重巡洋舰船体,并安装了总功率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达34.9节,创下了日本海军航母史上的记录。由于借鉴赤城和加贺大改装的经验,苍龙级在排水量约为前者一半(标准排水量15900吨)的情况下仍能达到与前者相近的性能。具备双层机库和全通式飞行甲板,前、中、后3部升降机,常规载机57架,对空火力为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只是防护较弱。苍龙号1934年11月20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为减轻舰体结构,加快进度全面采用电焊技术,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竣工。
       苍龙级2号舰飞龙号于1936年7月8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由于建造过程中“海军假日”结束、不再受条约吨位限制,该舰比苍龙号又有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舰体结构,升高舰艏、改进防护等,排水量上升约2500吨。为与苍龙号编成一个战队,方便起降指挥,飞龙将岛式上层建筑改到左舷,但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见佳,使赤城与该舰成为世界航母史上罕见的左舷舰桥特例。飞龙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竣工。
       苍龙完工次年即开赴中国海域,以舰载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协助日本陆航进行侵华战争,飞龙服役后两舰合并为第2航空战队,在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力荐下透入珍珠港作战,成果丰硕。苍龙号舰爆队投弹炸毁了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由于续航能力强,二航战在返航途中还奉命增援战局不利的威克岛前线,直至该岛在12月底被攻克。1942年初,二航战南下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参与了对安汶和英美荷澳四国联合舰队的空袭。2月15日,而航战与一航战一桶轰炸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
       1942年4月,一、二、五航战奉命进入印度洋,扫荡英国远东舰队残部。由于对方采取了避战机动策略,双方并与直接交手。4月5日日机袭击科伦坡,苍龙号飞行队长江草隆繁指挥的53架99舰爆遭遇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康沃尔号,前者在13分钟内被炸沉,后者在18分钟内沉没,炸弹命中率高达88%。9日日机又突袭亭可马里,将基地内大批飞机、船舶和设施炸毁,两龙舰载机随后又与友舰配合、向正在驶往锡兰岛东岸的英军轻型航母竞技神号发动进攻并将其击沉,炸弹命中率达82%。
      1942年5月27日,一航战、二航战奉命以机动部队主力身份出发参与中途岛海战。6月4日10时24分,美军航母企业号和约克城号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突然向南云舰队发起攻击,苍龙号被约克城队命中3枚炸弹,飞行甲板被毁并发生鱼雷和炸弹爆炸,20分钟后因火势太猛而弃舰。19时13分苍龙号沉没,柳本柳作舰长以下718人死亡。位于南云舰队北方的飞龙号立即出动两波舰载机进行反击,重创了约克城号。随后企业号派出24架俯冲轰炸机对飞龙进行攻击,直接命中4枚炸弹。至21时23分飞龙完全失去机动能力、开始倾斜,5日凌晨由驱逐舰卷云以鱼类击沉。山口司令官、加来止男舰长以下418人阵亡。
 
       云龙号1942年8月1日开工,1943年9月25日下水,1944年8月6日完工;天城号1942年10月1日在三菱长崎船厂开工,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葛城号1942年12月8日在吴厂开工,1944年1月19日下水,1944年10月15日完工。时值莱特湾战败,军令部以云龙、天城编为第1航空战队,计划进行再度突入莱特湾的“神武作战”,但因缺乏足够的舰载机和飞行员而中止。当年12月18日,云龙号奉命装载特功机“樱花”和陆军部队前往菲律宾,19日下午4时35分在东海宫古岛西北230海里处遭美国潜艇红鱼号(SS-395)雷击。第一条鱼雷造成机械故障,引爆了机库内的“樱花”,云龙迅速进水倾覆,舰上官兵1240人全部阵亡。
       云龙号沉没后,其在一航战的位置由葛城顶替,两舰在第二舰队编制下待到19454月,随后作为“第四预备舰”搁置直至战败。3月19日吴港大空袭中,天城、葛城各中一枚直击弹,7月24日空袭中天城连被3枚直击弹和若干近矢弹后向左倾覆沉没,1946年7月31日捞起后解体。葛城在7月24日、28日两次空袭中被命中直击弹3枚,飞行甲板前后端均遭到破坏,战后初期修复、拆除武装用于海外投降日军的复员遣返,1947年解体。
        未完成的三舰中,笠置1943年4月14日在三菱长崎船厂开工,1944年10月19日下水,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中止工程,当时完工率84%,1946年9月解体。阿苏号1943年6月8日在吴厂开工,1944年11月1日下水,1944年11月9日工程中止,当时完工率60%,1945年7月18日作为靶舰击毁,1946年12月16日打捞解体。生驹号1943年7月5日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4年11月9日工程中止,当时完工率60%,1944年11月17日下水,1946年在三井玉野船厂解体。
        云龙(Shinano):1942.08.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09.25下水,1944.08.06竣工。1944.12.19在宫古岛西北海面被美军潜艇击沉。
        天城(Amagi):1942.10.01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3.10.15下水,1944.08.10竣工。1945.07.24在吴港大空袭中倾覆,战后解体。
        葛城(Katsuragi):1942.12.0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01.19下水,1944.10.15竣工。1945.07.24、28两次空袭中被命中直击弹3枚,飞行甲板前后端均遭到破坏,战后初期修复、拆除武装用于海外投降日军的复员遣返,1947年解体。
        笠置(Kasagi):1943.04.14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10.19下水,1945.04工程中止,当时完工率84%,1946年9月解体。
        阿苏(Aso):1943.06.0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11.01下水,1944.11.09工程中止,当时完工率60%,1945年7月18日作为靶舰击毁,战后打捞解体。
        生驹(Ikoma):1943.07.05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4.11.09工程中止,当时完工率60%,1944年11月17日下水,战后解体。
       信浓号满载排水量达71890吨,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它拥有长256米、宽40米的飞行甲板(长度仅次于大凤),全部铺有95毫米装甲,可抵御500公斤炸弹攻击,右舷是仿大凤号的大型岛式舰桥。飞行甲板之下为125米的前部开放式机库和83米的后部封闭式机库。前者停放舰攻和舰爆,后者停放舰战;前部机库起火时,可以迅速地将机库内的鱼雷和炸弹推入海中。不过为控制重心和改装工事便利,机库仅为一层,舰载机只有48架。吸取了大凤号因油气爆炸沉没的教训,信浓在重油和航空汽油输送管道外加装了钢筋混凝土防护罩。但由于后期进度紧张,武备和舰内水密防护被减到最低程度,12座锅炉只有8座可用,防水区划的气密性试验也省略了水线以上数个舱室。
       1944年10月23日,经过抢修的信浓再次下水,11月11日在东京湾进行了第一次公试,随后于19日匆匆编入第一机动舰队第1航空战队。此时美机对京滨地区的空袭越发猛烈,海军决定将该舰转移到吴港。1944年11月28日下午,信浓在3艘驱逐舰护卫下向内海回航,当晚被正在蔺滩波岛外巡航的美军潜艇射水鱼号(SS-311)发现。11月29日凌晨3时17分,射水鱼号向信浓发射6条鱼雷,其中4条命中右舷。舰长阿部俊雄在盲目乐观中下令继续前进,由于损管队员缺乏经验,注水不得力,加之舰体水密性极差,至6时倾斜已达20度。由于抢救工作已经无效,10时35分舰长下令弃舰,两分钟后信浓倾覆,在20分钟内完全沉没。2512名舰员中救起1080名,阿部舰长以下1435名失踪。二战中最大的航母没有搭载过一架飞机,没有发射过一发炮弹就告沉没,成为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正式服役后仅17小时)。
 
       二战前的日、美主流航母为了追求舰载机数量,大多采用开放式机库设计,木质飞行甲板完全没有防护能力,一旦遭到俯冲轰炸,炸弹会毫无阻碍地冲入下层机库爆炸,从而给全舰带来较大的破坏。对于舰只数量较少的日本海军而言,机动部队除在“九段作战”第四阶段与对手航母编队对战外,还须承担在决战前夜进一步消耗对手主力舰的使命,因而生存能力的保障必须被列入考察范围。有鉴于此,1939年度04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一艘重防御的29300吨级舰队航母大凤(Taiho)。与之前的日本航母相比,大凤号具有以下特征:1.飞行甲板装甲化。飞行甲板中段铺有由20毫米DS钢板和75毫米CNC装甲板叠加而成的厚重装甲层(尺寸150×20米),可抵御500公斤炸弹的俯冲轰炸,上部再添加防滑的木板。同时加强飞行甲板的强度取消了中部升降机。2.采用封闭式舰首。由于大凤号装有沉重的装甲甲板,重心上升,干舷比飞龙级和翔鹤级都低。为此,大凤号在日本海军中率先采用与英国光辉级航母类似的能抗暴风的封闭舰首,从而提高了适航性和耐波性。3.舰桥、烟囱一体化,过去的日本航母一般采用安装在舷侧、向下方弯曲的烟囱,但大凤号飞行甲板位置较低,安装横斜弯曲状烟囱对简体稳性不利,因此决定采用与舰桥一体化的直立式烟囱,为避免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作业,烟囱从其垂直面向外倾斜26度,高出飞行甲板17米。4.舰载机数量减少。大凤号完工时的舰载机数量仅60架,比吨位相仿的翔鹤级少1/5,这主要是由于飞行甲板装甲化导致重心上升,机库容量相应减少所致。为提高防空火力,大凤号还装备了6座新开发的98式双联装100毫米高炮和66门25毫米高炮,是旧日本海军中对空防御最优良的航母。4座舰本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16万马力,航速33.3节。大战进入中期后,日军还计划将该舰放在机动舰队前方担当己方舰队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使用,舰攻机从自身作战半径外起飞后,可以经大凤号补充油料和弹药后再度起飞攻击美军舰队,从而完成超远距离的“先发制人”打击。
       1941年7月10日,改造航母飞鹰号刚刚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1号船台下水,海军就迫不及待地在同一船台上铺设大凤的第一根龙骨。随着战争进行,大凤号根据实战经验不断追加修改工程,一直拖到1943年4月7日方告下水,1944年3月7日竣工,随即编入第三舰队第1航空战队,前往新加坡的林加锚地进行训练。其后日本海军改组编成以航母为中心的第一机动舰队,司令官小泽治三郎中将,准备发起舰队决战“阿号作战”。大凤号担任一航战兼第一机动舰队旗舰,但该舰搭载的第601航空队系新编而成,缺乏战斗力,只能在前进基地(菲律宾南部的塔威塔威)进行有限训练,战斗力可疑。
         6月11日美军空袭马里亚纳群岛,13日晚小泽舰队(航母9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3艘和驱逐舰28艘)自塔威塔威出航,正式发起“阿号作战”。6月19日上午,小泽企图利用周边陆上基地作为中继,在距离美军斯普鲁恩斯舰队410海里处时提前发起4次空袭,但因为飞行员素质太差而战果不大,反而损失飞机300余架。同日上午8时许,大凤号在放飞第一攻击波时被美军潜艇大青花鱼号(SS-218)发射的一条鱼雷命中,右舷前部油舱泄露,汽化后的燃油在封闭的舰体内聚积,到午后2时32分终于因火星发生爆炸。全舰燃起大火,于下午4时28分倾覆沉没,1751名舰员中660人战死。
 
       《华盛顿条约》限制了五强拥有一线航母的数量。为在无条约时代及战争爆发后缩短建造航母的时间,日本在“海军假日”期间额外建造一批潜艇母舰和供油舰作为航母预备舰,舰体和主机按航母样式设计。1934年02舰艇补充计划着眼于1937年后的无条约时期,决定新建2艘航母苍龙、飞龙及1艘凤翔号代舰(后来的翔鹤号),另外再建3艘轻型航母预备舰,即高速供油舰剑崎、高崎和潜艇母舰大鲸。
        1934-35年,2艘剑崎级供油舰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相继开工,一年后下水,此时“海军假日”已经结束,日本决定更改两舰的设计,作为潜艇母舰继续施工。剑崎级拥有强劲的动力(4台舰本式11号10型柴油机加4台12号10型柴油机),独立的舰桥结构、宽大的小艇甲板与水上飞机库,航速可达28.7节,一望即知具有迅速改造为航母的功能。1939年剑崎完工时日本开战在即,仍在建造中的高崎再度变更设计,直接作为航母继续建造。多余的上层建筑被拆除,在水上飞机库的基础上设置一层机库及飞行甲板,烟道修改为右舷集中排放,载机27架。由于日制柴油主机性能不良,航速长期达不到20节,改装中按军令部的要求更换为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2台舰本式蒸汽轮机)。1940年,高崎的改造在横厂完成,重新命名为瑞凤(Zuiho),同时几经作为潜水母舰加入第二舰队的剑崎也回厂改装,1942年1月26日完工,命名为祥凤(Shoho)。
      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战中,完工不久的祥凤负责掩护MO登陆部队,当天上午被美军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的舰载机发现。美军93机猛烈攻击该舰,祥凤中13枚炸弹和7条鱼雷后沉没,700人战死,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母。瑞凤号在中途岛海战中负责登陆部队的掩护,作战失败后转属机动部队主力的第三舰队,在瓜岛战役中表现活跃。1942年10月26日南太平洋海战中,本舰中1弹中度受伤。其后瑞凤又以舰载机透入拉包尔航空战“伊号作战”与“吕号作战”,损失惨重。1944年6月19日,本舰跟随大林末雄少将第3航空战队参与马里亚纳海战,舰载机再度损失大半。同年10月25日莱特湾海战中,瑞凤跟随小泽治三郎中将的诱饵舰队出击恩加诺角,在美机空袭中中2枚炸弹、2条鱼雷后沉没。
 
       自航母诞生以来,日本海军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一艘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1920年,日本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又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12月27日建成服役,号称“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建造的航空母舰”。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由于带有实验性质,凤翔号的尺寸不是很大,标准排水量只有7470吨,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和前后两个机库,飞行甲板的前1/3向下倾斜,最大速度25节,可随战列舰队一起行动,飞行甲板右舷有个小小的舰桥,3个被放倒的小型烟囱位于右舷,平时竖起,飞机起降作业时放倒。为用于水面交战,还安装了4门140毫米舰炮。1924年9月凤翔编入第一舰队,其设计建造过程为日本下一代航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同年,该舰在改装种拆除了上层建筑,舰桥移至飞行甲板前段下面。
      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变爆发时,凤翔与加贺组成的第一航空战队赴华参战,与中国空军多次交手,互有损伤。1935年9月26日昭和十年度海军演习中,凤翔所在的第四舰队于本州岛东北水域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史称“第四舰队事件”。凤翔号在事故中飞行甲板前半部被海浪击塌,不得不进行飞行甲板支撑柱加强和机库加固工程。1936年夏的改造撤去了140毫米炮,加装防空机枪兵改善了居住性。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凤翔所在的第一航空战队再度前往中国参战,在广东击落过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斗机。此后该舰由于舰体过小,载机数过少转入预备役,长期停泊在横须贺作为海军飞行学校起降作业练习舰。
       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凤翔曾作为第一舰队附属舰随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开往中途岛,担负了若干侦察任务,但由于作战中途终止,并未实际参战。其后该舰继续搁置于本土,承担航母飞行队的训练任务。1944年6月,为承载新型舰载机的起降,本舰在吴厂进行改装,飞行甲板加长至180.8米,宽度增加至22.7米。战争末期日本曾试图以该舰向苏联换取战斗机和燃料,未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凤翔是海军中唯一完好的航母,也是少数能够航行的大型军舰之一。童年10月该舰除籍,拆除武装后用于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日本残军、侨民的复员工作,至次年8月完成任务,随即在日立造船樱岛船厂拆除,1947年5月1日解体完毕。
 
       1942年中途岛海战损失4艘航母后,日本海军紧急制定“航母增势计划”,将航母预备舰及大型高速上床改造为正规航母。2艘完工于1938年,可载水上侦察机24架的水上飞机母舰兼“甲标的”(袖珍潜艇)母舰千岁级的改装工程自1942年底开始进行,原有的蒸汽轮机+柴油机动力配置得到保留。基本性能指标按瑞凤级规划,原“甲标的”存放舱改为下部机库,飞行甲板位置比瑞凤级稍高,舰尾增加防水隔舱,完工时即装备21号电探。由于机库不足,7架零战露天系留在飞行甲板上。1944年6月19日,2艘千岁级跟随大林末雄上将的第3航空战队参与马里亚纳海战,初涉战阵。同年10月25日恩加诺角海战中,千岁级随同小泽舰队行动,千岁在上午遭遇空袭,被7枚炸弹重创后沉没,舰长岸良幸以下468人战死。千代田在中午的空袭中失去动力,瘫痪在战场上,当天下午被追击的美国重巡洋舰威奇塔号(CA-45)以主炮轰沉。
       为弥补华盛顿条约下一线航母数量的不足,日本海军自1934年起即秘密在民间商船中设定航母预备舰,以便在战时改造为航母。1937年,由于第一批航母预备舰秩父丸型客轮已经无法满足舰载机技术发展需求,海军选定日本邮船公司计划开工的3艘新田丸型客货轮新田丸(Nitta-Maru)、春日丸(Kasuga-Maru)、八幡丸(Yahata-Maru)为代舰,并给予船舶助成金资助。由于新田丸型的航速达到21节、可以起降新型97舰攻,故而实现了秩父丸型不具备的雷击队搭载功能,但新田丸型的尺寸小于改造为飞鹰级航母的橿原丸型,机库空间不足,改造完成后无法用于舰队决战,只能用于飞机运输和船队反潜、护航。
      1940年秋,最晚开工、已经下水的春日丸首先被海军征用,在三菱长崎船厂就地改造为航母。该船拆除了游步甲板以上的建筑物,以游步甲板为机库甲板,在其上铺设162米长的飞行甲板,前后各有一台升降机。甲板上方无上层建筑,舰桥位于飞行甲板前端下方。1941年8月31日春日丸竣工,作为特设航母编入第一航空舰队第5航空战队,在本土、高雄、帛琉等地从事飞机运输和训练工作。当年年底,已经竣工的八幡丸也开始航母改造工程,中途岛战败后低3艘新田丸的改造也加紧展开,至1942年11月全部完成,三舰也正式更名为大鹰(Taiyo)、冲鹰(Chuyo)、云鹰(Unyo)。由于工程仓促,大鹰、云鹰装备的防控炮火数量不足。
       1942年9月28日,大鹰在特鲁克附近遭美军潜艇雷击受损;1943年9月24日在父岛以东再遭雷击,舰尾中雷无法航行,由冲鹰拖回本土维修。1943年底本级3艘舰全部编入第1海上护卫队,负责为本土到新加坡、菲律宾的运输船队护航。1944年8月18日,大鹰在吕宋岛西方遭美国潜艇红石鱼号(SS-269)雷击沉没。云鹰号1944年1月曾遭潜艇雷击受伤,9月17日在南海东沙群岛东南被美国石首鱼号(SS-220)潜艇击沉。冲鹰号1943年12月3日中午在八丈岛以东200海里处被美国潜艇旗鱼(SS-192)一雷命中舰首,、次日清晨机舱再中两雷,进水沉没。
 
       1939年,大阪商船公司(今三井商船)完成了2艘用于南美航线的12755吨豪华客轮阿根廷丸与巴西丸,建造过程中得到海军的船舶助成金资助。设计者和辻春树博士为新船选用了2台8250马力的11缸MS柴油机,航速高达21.4节,投入运营后神户-桑托斯线的46天航行时间缩短了整整10天。1941年9月,由于南美航线已经中断,巴西丸被海军征用作为特设运输船。中途岛海战后,两船被加入“航母增势计划”,但由于巴西丸8月即被潜艇击沉,实际只有阿根廷丸自当年12月开始改造工程。
        阿根廷丸的改造参照大鹰级图纸,由于柴油机功率不足,改造过程中更换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航速可达23节。由于阿根廷丸的船型小于新田丸型,本舰的飞行甲板面积在各特设航母中为最小,干舷也较低。1943年11月23日改造完成,原定命名为“苍隼”,最终定名“海鹰”(Kaiyo)。海鹰在1944年秋季后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大战后期也用于飞机运输和船队护卫。1945年7月24日,正在内海作为特功机“樱花”训练靶舰使用的海鹰于四国佐田岬海面触雷,航至大分县别府弯海岸搁浅。4天后,空袭别府的英军舰载机将改建发电机炸坏,由于进水无法排出,该舰水兵被迫弃舰。在日军所有的商船改造护航航母中,海鹰是唯一残存到战败的,1946年该舰浮起解体。
 
       自1937年后,日本民间凡建造排水量超过6000吨、航速超过19节的油轮、货船和游轮,均可得到官方的“优秀船舶建造助成金”资助。军方以资助民间航运的方式参与商船设计,建造可改造成特设航空母舰(辅助航母)的大型商船,以便战时征用改造、增强舰队实力。在此背景下,日本邮船公司(NYK)在1937-38年制订了建造2艘大型邮轮橿原丸、出云丸的计划。
       橿原丸和出云丸设计排水量24000吨,航速24节,可载乘客890人。建成后计划用于横滨-旧金山航线,也将参与运载参加1940年东京奥运会的各国游客和运动员,内部设施的舒适性达到欧美同期标准。由于建造费用六成由军方提供,船体在设计时水密隔舱就是按军舰标准布置,一些大型舱室的壁板较厚、内部空间也很大,拆掉隔断后可以作为航母的机库、弹药库、航空燃料库使用。在改造中,上层的客舱可以拆掉,装上飞行甲板;烟道也可以偏向右侧,以方便舰岛建筑设置。1939年3月20日,橿原丸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同年11月30日,出云丸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
       随着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京奥运会最终取消。1940年10月,两艘邮轮的建造工程即告停止,在海军的监督下就地改造为航母。因为晚动工9个月,没有那么多客轮设备要拆除,出云丸的改造进度反而更快。1941年6月24日和26日出云丸、橿原丸相继下水,还在舾装过程中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1942年5月3日,橿原丸在珊瑚海海战前夕竣工。1942年6月,橿原丸与轻型航母龙骧变成第4航空战队,加入作为中途岛作战牵制战场的阿留申群岛攻略作战。南云部队4艘航母全灭后,山本五十六一度考虑抽调北方的两艘航母南下支援,但因时间。实力等综合考虑放弃。4航战继续轰炸荷兰港,支援北方部队占领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同年7月31日,出云丸竣工,两舰统一更改舰名,橿原丸改名为隼鹰(Junyo),出云丸改名为飞鹰(Hiyo)。
       改装后的飞鹰级航母标准排水量24140吨,满载排水量27500吨;全长219.32米,宽26.7米,吃水8.15米;飞行甲板尺寸210.3米×26.7米;动力为2台川崎式蒸汽轮机(隼鹰为2台三菱多级压力式蒸汽轮机),6台拉蒙特式重油专烧锅炉(隼鹰为6台三菱式),功率56250马,航速25.5节(飞鹰25.6节),续航力12251海里/18节;可搭载飞机58架(零战常用12架+备用2架,97舰攻常用18架+备用5架,99舰爆常用18架+备用2架);防空火力为: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8做三联装25毫米高炮;编制1187人。与舰桥一体、向外倾斜的烟道系首次在日本航母上采用,也有为新建的大凤级航母技术验证的意味。除防护、速度等方面先天不足比不上正规航母外,综合性能可与飞龙级接近。两舰完工时恰逢中途岛战败、日本海军一举损失4艘主力航母,因此立即成为战争第二阶段机动部队的主力。8月,两舰合组新的第2航空战队,以隼鹰为旗舰,10月即转战所罗门方面。10月26日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在“见敌必战”的角田觉治中将指挥下的隼鹰号(飞鹰号因主机故障返回基地)连续出动三波舰载机猛击美军机动部队,取得击沉美军航母大黄蜂号的战果。这也是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最后一次战术胜利,但此战中日军也损失惨重。
       进入1943年,2航战的舰载机纷纷被转用于陆上基地、损失惨重,飞鹰级两舰则先后转移到内海和菲律宾恢复实力,准备战略决战。1944年6月,由城岛高次少将指挥的2航战加入小泽部队,参加马里亚纳决战。6月19日,两舰派出的两波攻击队因技术低劣未取得任何战果,反而遭美机伏击所剩无几。6月20日下午美机发动反击,飞鹰被1条鱼雷重创,随后又遭美军潜艇攻击沉没。残存的隼鹰中创返回日本大修,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1944年12月9日,隼鹰执行完对马尼拉运输任务后返回佐世保途中,于女岛附近遭美军潜艇2条鱼雷命中舰首右舷机械室,死19人,进水5000吨,以单机13节驶回佐世保,在战损状态下系留与佐世保直至战败。战后初期该舰曾打算用于复员遣俘工作,但由于修理工程过于庞大而放弃。1946年-47年隼鹰解体。该舰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由商船改造的作战舰只中最大的一艘。
       进入1930年代中期,日本海军原有的潜水艇母舰迅鲸级已经无法满足新型一等潜艇的补给要求,1934年度02舰艇补充遂列入1艘新型潜水艇母舰大鲸号,同时也作为航母预备舰。1933年4月12日大鲸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由于采用新型电气焊接技术,开工和仅7个月(同年11月16日)即已下水。但新技术的不完善也带来舰体强度的不足、变形严重的后遗症,4台舰本式11号10型柴油主机故障频繁,始终达不到22.2节的设计航速,只能以18.5节的低速航行,使大鲸服役过程中一直在修缮与改装。与同样作为潜艇母舰完工的剑崎级相比,大鲸的上层建筑与水上飞机库直接相连,机库内直通下层甲板的升降机与中部巨大的烟囱是其外观特征。
       开战时大鲸担任第2潜水战队旗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两个星期,即1941年12月20日,大鲸开始在横须贺厂改造为航母。1942年4月18日,改装中的舰体还挨了轰炸东京的杜立特飞行队一颗炸弹。基本改装步骤与瑞凤级相似,柴油主机同样被更换成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外观为无舰岛的平甲板型,可视为瑞凤级的准同型舰,只是排水量大2000吨、航速稍低(26.5节)。1942年11月28日大鲸的改造工程完毕,重新命名为龙凤号(Ryujo),编入第三舰队。但该舰驶往南洋途中遭遇美军潜艇雷击,中1条鱼雷受损,之后龙凤主要承担飞机运输和训练任务。1944年6月19日,龙凤编入第2航空战队参加马里亚纳海战,当日损失大量舰载机,次日在美军空袭中轻伤。进入1945年,该舰停泊在吴港作为训练舰,3月19日在吴港大空袭中被命中3弹,损伤严重。此后不再修复,加以伪装后用作防空炮台直到战败,1946年解体。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拥有小型航母凤翔和主力舰改造的大型航母赤城、加贺。当时联合舰队在每年制定的《帝国军队用兵方针》中认为,航空战队的最佳运用方式是以一大一小两艘航母组建一个航空战队,两个战队分别部署在“渐减邀击”作战中美国舰队可能来袭的方向,如此则尚缺少一艘小型航母。由于华盛顿条约对1万吨以下的小型载机舰保有数量未作限制,日本海军遂在1927年度预算中编列了1艘8000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老朽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号的代舰,次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9800吨级的小型航母。为实现吨位限制,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主机与高雄级重巡相同,载机24架。1929年11月,该舰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动工,取“龙骧鳞振,前无坚敌”之意命名为龙骧(Ryujo)。
       1930年4月,当龙骧尚在建造过程中时,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禁止各国建造1万吨以下的小型航母,日本索性将龙骧列入华盛顿条约规定的81000吨航母的总吨位内,不再受1万吨排水量的限制。由于控制重量已无必要,军令部强行要求将龙骧的载机提高到36架,机库增加为两层。在舰体初始设计过小的情况下,强行增加载机数量造成本舰重心过高,干舷低、船体复原性不足和航行能力差的弊端,使龙骧号面临先天不足的缺陷。1931年4月2日该舰下水,随后拖拽到横须贺船厂进行舾装工程,1933年5月9日,正式服役。
       1934年“友鹤事件”后,龙骧进行了降低重心的第一次改装,加强舰体结构,撤去部分高炮,但不足以治本。“第四舰队事件”中,该舰飞行甲板前端被巨浪砸塌,尾部机库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涌入机库,几乎酿成大祸。1936年军舰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改装,升高舰首甲板、增加压载物,航速降低到28节。改装完成后该舰即投入中国战场(1937年),参加了对上海附近目标及华南广州等地的攻击,并与中国空军多次交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编入第4航空战队,致远了对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印度洋作战中主要负责孟加拉湾的破交袭击。中途岛海战时,该舰掩护了进攻阿留申群岛的AL作战,取得成功。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龙骧负责单独空袭瓜岛机场,归途中遭遇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CV-3)的舰载机袭击,中4弹1雷后沉没。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
  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Yamato)与武藏(Musashi)号。一号舰“大和”号1937年11月4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于1942年在建造中改建为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舰艏上部明显前倾并大幅度外张,其前甲板内侧的细腰部呈内凹的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相似。采用球鼻艏配合船体良好的线形设计,使舰体的减阻性能十分优良,以15万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航速超过27节;设计独特的操舵机构使其庞大的船体回旋性能并不显得笨重。舰艉露天甲板之下有容纳舰载飞机的机库与舰载小艇的舷侧隧道状艇库。大和级的舰桥为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高达45米。舰桥之后是单烟囱,容纳通向各锅炉的烟道,烟囱尽量向后倾斜远离舰桥,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炮身重165吨,主炮炮弹重1460千克,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旋回部分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4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副炮是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能承受80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在甲板的烟囱开口处使用38厘米厚的蜂巢状装甲;水下防护能力按照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爆炸当量的标准设计,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5日“武藏”号竣工。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开赴冲绳岛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途中在日本九州岛鹿儿岛西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集中攻击,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该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战列舰。日本海军顺应当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竞相计划搭载更大口径主炮、动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趋势,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
  长门号高大的樯式桅楼引人注目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水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竣工时的长门号战列舰随着战列舰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防御装甲设计借鉴了重点防护的概念,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以抵御远距离炮战大角度落弹的打击,非重点区域防御装甲予以削减或撤消。长门级航速超过26节,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蓝图的更改,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战列舰共拨款建造了两艘:分别是“长门”号(Nagato)和“陆奥”号(Mutsu)。
  在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后桅后方增加布置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区别在于速度和防护各有侧重。1921年以限制海军军备为目的的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主力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加贺级和天城级按照会议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予以销毁。裁军会议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一方面借口国内的小学生都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一方面加紧舾装施工。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最终同意日本保留“陆奥”号。作为交换条件,同意美国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销毁的两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意英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新建两艘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纳尔逊级战列舰。长门号于1920年11月竣工,陆奥号于1921年11月竣工。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前主桅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桅楼。 其他小规模改装还包括修改舰艏(舰艏稍作外张,改善凌波性),搭载水上飞机及弹射器。
  1930年代中期长门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改装工程完成进行试航的陆奥号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为改善线形减少航行阻力将舰艉延长;全部更换为专烧重油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根据金刚级战列舰改装的经验改建高大、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加强了防空火力和搭载水上飞机。长门级在此次现代化改装中未更换主机,改装后航速降到25节。
  “长门”号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在日本国民心目中一直是海军的象征,素有“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之称号。因在日本海军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舰长提升为高级将官军衔的比例尤其高。
  长门级战列舰被日本海军看作非到最后决战关头不得动用的王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级在战争初期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开战以后日本海军包括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1942年6月,“长门”和“陆奥”编入由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的主力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当日军机动部队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主力部队尚在后面三百海里处,“长门”和“陆奥”未能发射一发炮弹,海战以日本失败告终。 1943年6月8日“陆奥”号在广岛湾泊地因弹药库爆炸事故沉没。 莱特湾海战前夕的长门号1944年6月“长门”号编入机动部队投入马里亚纳海战,此役日本海军大败而归。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编入由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战,未取得大的战果,反而遭到掌握制空权的美军飞机轮番空袭受重创。莱特湾海战后“长门”号返回日本本土修理战伤,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陆上。由于燃油匮乏“长门”号在战争剩余时间一直停留在横须贺,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直到战争结束。“长门”号在战争末期多次遭到美军飞机轰炸,在日本投降时,是唯一具备航行能力的战列舰。
  1945年10月被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试验中严重受损沉没。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型战列舰。是日本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级”战舰,即超级无畏舰。
  扶桑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以八八舰队名义提出的军舰建造计划的一部分。1911年日本批准沿用“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第三号战舰”(扶桑号)的建造预算。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建造4艘,最后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扶桑级战列舰共有两艘,首舰扶桑号(Fuso),以日本古代别名“扶桑”命名,建于吴海军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14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二号舰山城号(Yamashiro),以古国名“山城”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山城国,建于横须贺海军船厂,1913年11月20日开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1910年日本海军选定由英国设计建造“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同时,以引进最新主力舰设计建造技术为目的派出进修人员赴英国学习。由日本自行设计的扶桑级舰体设计参考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进行战列舰化改进。防护比金刚级增强,设计航速22.5节。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二号炮塔呈背负式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前主桅与一号烟囱之后;四号炮塔在二号烟囱与后主桅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呈背负式在后主桅后方。锅炉舱被舰体中部的主炮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主炮采用与金刚级相同的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16门152毫米口径炮廓式副炮配置在长艏楼中。其布置方式的缺点是:动力舱空间受到限制,需要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横扫全舰,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由于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超无畏级战列舰,扶桑级整体布局、建造技术以及经验的不足,整体而言并不理想。而且后来现代化改装时发现舰面被炮塔占据过多的空间,导致可利用改造的空间十分狭窄。
  扶桑级战列舰完工时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两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第一战列舰战队。
  扶桑级战列舰在1923年开始在前三脚桅安装各种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1930年4月,扶桑级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工程,扶桑号第一阶段的改装工程持续到1933年,重点强化动力和防御系统。换装重油专烧锅炉以及新型主机,新式锅炉由于数目减少全部布置在后部锅炉舱,取消了靠近舰桥的一号烟囱;增大主炮的仰角以提高射程;针对炮战距离的增大以及空中的威胁增强了水平防御装甲,舰体新增防雷纵壁,舷侧面加装了防鱼雷凸出隔舱,既增强水下的防护,又为军舰改装增加重量提供额外的浮力,尽管经过此次改装防护装甲仍嫌薄弱;扶桑号在第三号主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空间狭窄,不得不将其三号主炮塔调转向舰艏方向;改建高大的塔式舰桥,容纳各种射击指挥机构,由于舰桥后面的三号主炮塔的位置限制,尤其是三号主炮塔调转方向的扶桑号,复杂的塔式舰桥显得格外细高而缺乏安定感。同样由于改造空间狭窄的原因,大口径高射炮被安装在前后上层建筑距水线很高的位置上。第一阶段改造工程完工,扶桑号与山城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塔山城向后,扶桑则相反;两舰的舰桥、飞机弹射器等也不相同),山城号1930年12月-1934年11月现代化改装实施的项目扶桑号是分两阶段改装完成的。1934年9月-1935年3月,日本海军根据山城号的改装经验开始再次对扶桑号进行改造,将舰体艉部延长减少航行阻力。1937年开始在扶桑级上层建筑见缝插针地布置小口径高射炮,强化防空火力。扶桑号飞机弹射器从第三号炮塔顶部移到舰艉。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扶桑级战列舰因为航速的限制,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长期在柱岛泊地“待机”,加上新一代的战舰——“大和”级战列舰已服役,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后曾经作为舰载机训练的靶舰使用。中途岛战役时,扶桑号、山城号编入警戒部队参与支援攻击阿留申群岛的任务。1943年之后到1944年9月期间,成为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改装加强防空火力。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和山城号编在由西村祥治指挥的第二战队,执行“捷1号作战”,计划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从南面进入莱特湾对美军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遭到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扶桑号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后发生爆炸舰体断裂沉没,山城号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海军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炮战)又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1945年8月31日,这两艘战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
       金刚级战舰是日本的一种战舰,在旧日本海军中本为“巡洋战舰”,于1931年金刚级改称为战列舰,因为已经不再拥有现役的巡洋战舰,所以1934年旧日本海军废除了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这类舰种。金刚级战列舰同级舰4艘,即金刚,比睿,榛名和雾岛。
  1911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扩充海军军备提案。旧日本海军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决定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为了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建造。具备英国式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主桅。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配备八门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根据日本要求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主炮炮塔布局参考英国海军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与英国海军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防御装甲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首次由日本民间造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曾试图租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抗衡德国海军,被日本回绝。
  金刚级服役期间历经两次大动斧凿的改装。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3年开始,至1931年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水平装甲以及水下防御能力,在要害部位之上增铺装甲板;新增舰体舷侧防鱼雷隔舱,改装锅炉,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搭载水上飞机。改装后由于防护力提升,航速下降至26节,金刚级从1931年起改称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1933年开始,至1936年结束。更换新动力机组,加长舰尾减少航行阻力,将航速提高到30节,并增加续航距离。改建塔式舰桥,再次提高主炮仰角,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其中比睿号因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改装成训练舰,未进行第一次大改装,在1930年代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随着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比睿号于1936年进行一次性改装,塔式舰桥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但是其防御能力依然薄弱。由于金刚级战列舰航速较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多被编入机动舰队,护卫航空母舰,已有近30年舰龄的金刚级战列舰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动率是最高的,参加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金刚号服役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行到中途岛方面负责警戒太平洋航道。1928.10.20-1931.09.20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强化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御,结果排水量増加了而速度降低,因此1931年6月舰种变更为战舰。 1935.06.01-1937.01.08 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换装了锅炉和主机,并强化主炮长距离炮战能力。主机输出功率提高成原来的2倍,速度超过初建造时的27节达到30节,成为高速战舰。1941.12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针对在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并和僚舰榛名一起被编入南遣舰队,掩护向马来亚方面进攻。其后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印度洋作战。1942.10.13和榛名一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亨德森机场炮击作战。1944.10参加莱特湾海战,在萨马岛外海上将美国的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USS Gambier Bay, CVE-73)和巴特勒级护卫驱逐舰罗伯茨号(USS Samuel B. Roberts, DE-413)击沉。1944.11.21 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Balao级潜水舰海狮号(USS Sealion,SS-315)的鱼雷击沉。
       比睿号建成后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的影响舰种变更为练习战舰,撤去4号主炮及其装甲,而引擎亦有所变更。其结果,舰上腾出了余裕的空间,担任了多次天皇御召舰的任务。华盛顿裁军条约终结后,在比睿复活成战舰之际,与其他金刚型战舰进行一次、二次的改装。其后,成为大和型战舰的测试舰,将舰桥上的主炮指挥所及测距仪的位置与之前的配置替换等,因此与其他姊妹舰在舰影上有多少差异。珍珠港攻击之际,负责南云机动部队的护卫任务,其后,从事空母部队的护卫。1942.11.13 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与美巡洋舰部队遭遇进行500~1500m的舰队决战,以异常的距离进行了炮战斗,其后亦被美军机空袭而损伤。舰只已经无法挽救。最终打开隔水仓阀门,并由驱逐舰射击鱼雷,作自沉处理。本军舰的沉没,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军丧失的第一号战列舰。大分县竹田市的广濑神社拥有比睿第二次改装时拆下来的船桅。
        榛名号竣工后入户横须贺镇守府。同年12月与同型军舰3艘一起编入第二舰队第三支队。一战时,本军舰进行对中国北部方面?俄罗斯方面的警备活动。1920.09.12 预备出兵支援西伯利亚,后在战斗训练中,1号炮塔右炮里面榴弹破裂导致15人死伤,船体整个地区损伤严重,因而返回横须贺修理。自1924年接连被施以近代化大改换。因为根据这个改换包装重量增加了但是速度降低到了25节,因为这个在1931年6月1日与他的姊妹军舰3艘一起改为被战列巡洋舰。1931年11月8日,担任天皇出巡的召见军舰。1937年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本军舰屡次进行着对中国方面的警备活动。1941.12.04 在新加坡击中了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同舰队。1942.02结束珍珠港攻击与南云机动部队联合,同型军舰4艘统一在印度洋作战,与友舰一起根据炮击3月1日在爪哇岛近海逃走向澳大利亚方面的美驱逐舰,并将其击沉,3月7日进行了圣诞岛炮击。同年10月26日,参加是巡游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一连串的战斗,不过,因为航空母舰的实力,再加上与主力航空母舰部队一起行动,所以没有战斗的机会。1944.06.19被两发炮弹击中,即使完全修理后,也发挥不了以前的战斗力了。1945.11.20 除籍。1946.05.22 漂浮拆卸工作开始,同年7月4日拆卸完成。
雾岛服役时舰籍在佐世保镇守府。于1927年、1934年经过两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频繁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出击,表现活跃。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印度洋作战,中途岛海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所罗门以东海战),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圣克鲁斯海战)。1942.11.13雾岛随比睿参加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岛并炮击亨德森机场的作战。在凌晨与美军巡洋舰舰队的混战中,比睿遭重创后自沉,雾岛撤回。1942.11.15雾岛返回瓜达尔卡纳尔岛炮击亨德森机场,在与美军舰队交战中,雾岛号与日本其他军舰集中火力射击,取得重创美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的战果(雾岛号两枚主炮炮弹命中了南达科他号)。其后午夜时分由于雾岛号打开探照灯照射南达科他号暴露了自己,在八千码的距离上遭到美军舰队中未被发现的另一艘战列舰华盛顿号的打击。雾岛号起火,两座主炮塔被摧毁,舵机受损船舵卡住,水线部被打穿进水导致舰体左倾。15日凌晨三时,雾岛号被放弃,在萨沃岛西南处沉没。在12只参加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舰中,是在战舰炮战中被击沉的第一艘战斗舰。本舰是当时拥有最大螺旋桨的舰船。同年12月20日除籍。在近年的海洋考察中发现了雾岛完全覆转的船体。
      1910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制定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建造8艘战列舰。并在1912年开始建造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共建造4艘,第3,4艘由于预算的拖延得以针对扶桑级设计上所发现的种种缺陷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于1915年开工建造,是日本海军第一次由民间船厂建造战列舰。由于两艘船外形和装备与扶桑级不同,所以定为伊势级。伊势级同级舰两艘:伊势号、日向号。
  建成时的日向号战列舰伊势级战列舰是扶桑级的改良型。装备与扶桑级相同的6座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主要改进舰体中部的火炮布置方式,确保了足够的轮机舱空间。伊势级舰体中部的3、4号主炮塔由扶桑级分散布置在后烟囱的前后两侧改为呈背负式的方式集中布置在后烟囱之后;锅炉舱不再象扶桑级那样被主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动力系统布局也采用了新的方案。由于3、4号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因此艏楼比扶桑级缩短,只延伸到3号主炮塔,副炮集中布置在舰体中前部的艏楼内。火炮布置方式的改进可减少火炮射击时对上层建筑的冲击以及相互干扰。在后烟囱处设立挡板消除舯部主炮炮口爆风对舰载小艇的影响。增大主炮装填仰角提高装填速度。改进了防御能力。考虑到日本人体格搬运炮弹的体力问题,副炮由扶桑级的152毫米口径(炮弹重45千克)改用日本兵适合操作的140毫米口径(炮弹重38千克)。但是艏楼缩短,舰内空间缩小被挤占,居住舒适性大受影响。
  伊势级服役以后,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相应的加厚炮塔顶部装甲,并且在前三脚桅上逐步增加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塔状桅楼。
  伊势级战列舰在1930年代进行现代化改造,更新动力系统,更换功率增大的新型主机,24座油、煤混烧锅炉被8座重油锅炉取代,由于锅炉数目减少,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为一个,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进行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伊势号改建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为抵御远距离炮战中大落下角炮弹,强化弹药库等要害部位的水平装甲,为改善舰体水下防御能力,弹药库舷侧加装装甲,加装防鱼雷凸出隔舱,既加强防护,又为军舰改装增加重量提供额外的浮力;延长舰艉以减少航行阻力;在舰艉增加航空设施搭载水上飞机;加强防空火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航速的限制以及日本海军将战列舰作为舰队决战主力的原因,伊势级很少参加第一线作战。在中途岛战役前,伊势级试验安装了日本最早的雷达(日本海军最早的电波探信仪,简称:电探)。1942年6月,伊势号、日向号作为警戒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失利,损失了大量的舰队航空母舰。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1942年12月开始将伊势级战列舰改装成可以搭载飞机又保留战列舰机能的“航空战舰”(彻底改装成航空母舰因为工期较长而被放弃),选定伊势级的原因是日向号在1942年5月第5号主炮塔因发生膛炸事故被拆除。1943年伊势号、日向号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舰体后部的两座主炮炮塔,在原处的舰艉空间建起飞行甲板,飞行甲板下面是机库,计划搭载“彗星”(D4Y3)俯冲轰炸机和“瑞云”水上攻击机。飞行甲板长度70米,用于停放13架飞机,通过飞行甲板前端两舷与飞行甲板同高的弹射器起飞,飞机不能在短小的飞行甲板上降落。机库长度40米,可容纳9架飞机,飞行甲板后部安装一部升降机与机库相连,负责将机库内的飞机提升到飞行甲板上。拆除的主炮塔弹药库分别用来储存航空用弹药与燃料。140毫米口径副炮全部拆除,并强化防空火力。改建成航空战舰
  伊势级改建完成后于1944年编入第3舰队第4航空战队。由于舰载机开发延迟以及当时飞行员奇缺,改建后只是装备几架水上侦察机,预定的飞机始终没有搭载上舰。此次应急性质的改装并不能算成功,虽然拥有战列舰火炮的同时又拥有了舰载飞机,但是飞机起飞后无法通过飞行甲板回收,只能降落到其他地方或降落在水面上用起重机回收,其效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其飞行甲板前高大的上层建筑与烟囱的排烟会影响飞机起飞作业,而且战舰火炮的运作也受到限制。
  莱特湾海战中的伊势号1944年10月,两艘未携带飞机的伊势级航空战舰被编入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的第三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其任务是作为诱饵部队,引诱美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前来攻击,掩护另外三支舰队攻击莱特湾盟军登陆舰队,这三支舰队包括: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西村祥治中将指挥的第二战队和志摩清英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小泽治三郎中将所指挥的舰队驶入恩卡尼奥角附近海域时,被美军侦察机发现,随即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该海战称为恩卡尼奥角海战)。伊势号、日向号虽然遭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但凭借其猛烈的防空火力却支撑到逃离战场,莱特湾海战以日本损失惨重而结束,伊势号、日向号返回了日本本土吴港。1944年11月,两艘伊势级航空战舰赴东南亚运送补给物资,1945年2月满载物资返回日本。在战争剩余时间里,由于燃油匮乏伊势号、日向号一直停留在港口中作为浮动炮台。1945年7月24日、28日,日向号、伊势号分别被美军舰载机炸沉在吴港中。1947年打捞解体。
伊势:以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伊势国命名,以奉祀天照皇大神的伊势神宫著称。1915.05.10开工,1916.11.12下水,1917.12.15完工,造船厂:神户川崎造船厂,舰籍:吴镇守府。1937.03现代化改装完工。1943.09.05改装为航空战舰(改装后搭载飞机22架),标准排水量35350吨。1945.07.28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1947年解体。
  日向:以古国名,即日本西海道的日向国命名,有「朝日直射之国,夕阳斜照之国」之称。1915.05.06开工,1917.01.27下水,1918.04.30完工,造船厂:三菱长崎造船厂,舰籍:佐世保镇守府。1919.10日向号第3号主炮塔发生膛炸事故。1936.09现代化改装完工。1942.05.05日向号第5号主炮塔发生膛炸事故被炸毁。1943.11.18改装为航空战舰,标准排水量35200吨。1945.7.24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1947年解体。
  
        华盛顿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势头,但他对巡洋舰以下辅助舰艇的数量没有限制,对小型舰艇火力和吨位的规定也比较笼统。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列强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堵住这一漏洞,美英日三强于1930年4月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对三国巡洋舰以下舰只的总吨位、单舰吨位和主炮口径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重巡洋舰单舰最高吨位为1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203毫米,三国重巡洋舰总吨位分别为18万吨、14.68万吨、10.84万吨,数量分别为18艘、15艘、12艘。如此一来,日本在建成高雄级后,重巡洋舰总吨位和数量已达到条约限额。但此时日本轻巡洋舰吨位距条约规定的10.045万吨限额尚差2035吨,在此情况下,日本提出其部分3500吨和5500吨轻巡已经老旧、需要替换,浴室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加上原来的余额,可以继续建造总吨位为50955吨的轻巡洋舰。1931年,日本海军在01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4艘8500吨级和2艘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但只有前4艘获得批准,按照轻巡洋舰统一命名规则(以河流取名)分别命名为最上、三隈、铃谷、熊野,同年前两舰相继开工。
       最上级在西方被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它们表面上装备了5座155毫末三联装炮塔,但该炮塔单重与203毫米双联装炮塔相当,一旦条约失效,可随时更换为203毫米主炮,成为重巡洋舰。但由于排水量收到限制,武器装备过重,最上级也存在舰体复原性不足,结构强度偏低的缺陷。1935年10月“第四舰队事件”中,完工不久的最上号和三隈号全部受损,不得不进行结构强度改装;未完成的3、4号舰则改良设计继续建造,因此又称铃谷级。“海军假日”结束后的1937年,4艘最上级将主炮统一更换为5座双联装203毫米炮,这样一直拖延到1938年方告完成,当时标准排水量已经高达12200吨,高雄级巨大的舰桥由于迎风阻力过大,在最上级上体积大大缩小,他们的另一特征是拥有强大的航空设备,可以搭载3架水上侦察机。
       1940年,4艘最上级编为第7战队,开始后用于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方面作战。1942年2月28日深夜最上、三隈在巴达维亚以西的万丹湾遭遇爪哇海战中重创撤退的美国重巡洋舰休斯顿号(CA-30)和澳大利亚轻巡洋舰珀斯号,立即以强大的活力将之全部歼灭,但发射的鱼雷也击沉了4艘日军运输船。
        4艘最上级全部参加中途岛战役,计划用于登陆滩头炮击支援。但在6月4日白天南云部队遭遇毁灭性打劫后,山本五十六紧急下令离中途岛最近的第7战队返航。5日凌晨,最上与因规避潜艇而转向的姊妹舰三隈相撞,舰首被撞掉,航速下降到12节,战队司令官栗田健男下令3艘驱逐舰掩护两舰撤退。6月6日晨,自中途岛和航母上起飞的大批美军俯冲轰炸机攻击了这两艘重巡,三隈在数波空袭后燃起大火,沉没于中途岛西北600海里处,成为战争中战沉的第一艘日本重巡。遭到重创的最上以低速返回本土,年底在佐世保工厂进行大规模改装,拆除舰尾的2座炮塔、安装航空甲板,成为可搭载11架水上飞机的航空巡洋舰。
       铃谷和熊野参加了瓜岛争夺战,承担过炮击亨德森机场的任务,但战果不佳。此后两舰加装大量防空炮火,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1944年10月底的莱特湾海战中,最上号编入南线西村舰队,奉命突入苏里高海峡。25日凌晨,本舰在苏里高海峡夜战被美军战列舰炮火击成重伤,撤退时与刚刚赶到战场的第二游击部队那智号相撞,只能以微速前进。次日最上号又遭美机空袭、无法航行,有驱逐舰曙号发射鱼雷自沉,650人战死。铃谷和熊野编入栗田部队突入圣倍纳迪诺海峡,25日上午在萨马岛遭遇美军护航航母舰队,表现活跃的两舰遭到美机拼死攻击,铃谷遭空袭重创起火,失去航行能力后由驱逐舰自沉,400与人战死;熊野被命中一条鱼雷,被迫撤出战斗。11月25日,尚未完成修理的熊野在科龙湾遭美机空袭,连中3条鱼雷和4枚炸弹后沉没,舰长以下400人战死,也结束了最上级显赫一时的海上生涯。
        作为1万吨级重巡的第二批,4艘高雄级的主尺度、性能乃至武器配置都与妙高级十分接近,但用兵思路与设计风格却发生重大变化。在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改造为高速战列舰后,4艘新型重巡将接替其担当夜战部队旗舰之职,故需要额外安排空间亦容纳旗舰设施;加之平贺让结束妙高的设计后出访英国,高雄级的设计者由喜爱鱼雷兵装及创新设计的藤本喜久雄担当。藤本为新舰设计了异常高大雄伟的舰桥,内部空间为妙高级的3倍,观测能力与指挥能力优良。但过于宽大的正面成为敌舰的明显目标,3号炮塔也因指向舰桥方向而无法向前方设计。“第四舰队事件”后,高雄、爱宕不得不进行舰桥小型化改装以改善舰体复原性。藤本的另一创举是将之前重巡洋舰的6座双联装固定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改为4座双联装旋回式,扩大了雷击范围。
       号称“日本重巡之王”的4艘高雄级在1932年相继完工,完成时即具有2座弹射器和3架水上侦察机,航速高达35.5节。自1939年期,高雄、爱宕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鱼雷发射管增加到16具;但由于开战在即,摩耶、鸟海未进行此改装,舰桥外观上略有不同。4舰虽编成第4战队,但开战后经常分散行动。高雄号担任近藤信竹中将第二舰队旗舰,指挥了南方攻略作战,随后于摩耶号一起编入第2战队,参加了阿留申攻略作战。鸟海则作为小泽治三郎中将南遣舰队的旗舰参加了马来亚和印度洋作战。1942年夏,鸟海转任三川军一中将第八舰队旗舰,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中身先士卒、取得大捷。11月14日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高雄、爱宕由近藤信竹指挥前往炮击瓜岛,遭到美军TF64伏击,战列舰雾岛沉没,高雄、爱宕受伤撤退。1943年11月5日,高雄、摩耶于拉包儿遭空袭,高雄被轻创,摩耶中都受损。该舰在返回本土整修时拆除了3号炮塔,加装2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和大量25毫米高炮,成为日本海军中仅有的防空型重巡。
      1944年10月,4艘高雄级跟随栗田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3日清晨,舰队在巴拉望水道遭2艘美军潜艇伏击,旗舰爱宕和姊妹舰摩耶当场沉没,高雄重伤撤回文莱。鸟海号则在两天后的萨马岛海战中遭空袭重创,被迫由驱逐舰自沉。仅存的高雄1945年7月31日在新加坡港内遭到英国袖珍潜艇XE-3号攻击,到日本投降时仍未修复。战后该舰由英军接收,1946年10月29日凿沉于马六甲海峡。
        古鹰级重巡洋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定之后建造的最早装备200毫米口径主炮的巡洋舰。古鹰级共建造了两艘,同型:古鹰号(Furutaka)、加古号(Kako)。
       1920年9月,日本海军制定了“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计划”,计划开工5500吨级中型巡洋舰8艘,8000吨级大型巡洋舰4艘。当时担任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的平贺让博士刚刚设计出小舰体、重兵装的轻巡洋舰夕张豪,企图将该案扩大后用于5500吨轻巡,统一装备140毫米主炮。但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装载190毫米主炮7门的霍金斯级巡洋舰,美国设计中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更是拥有12门152毫米炮。为凌驾于此上,夕张放大版方案被否决。同年11月,平贺汇总在夕张号上尝试的设计,重新拿出了标准排水量7100吨,装载200毫米单装炮6门的侦察巡洋舰方案,并获得首肯。由于1921年内5500吨级轻巡洋舰川内级已经开工4艘,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方案获得通过后,川内级的最后一艘加古改为按7100吨级方案建造,同时再增加一艘新建舰古鹰号。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的分类也变更为一等巡洋舰(或称甲巡)
       为减轻重量、提高航速,古鹰级完工时装备的是6门新开发的50倍口径三年式200毫米主炮,而不是常见的203毫米(8英寸)口径。主炮安装在6个防护薄弱的单装炮塔中,采用人工装填方式,射术只有5发/分,不过射程达24公里,超过列强主流轻巡洋舰;两舷各装备3座固定式双联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在古鹰级的设计中,日本海军第一次尝试将装甲设计为舰体结构的一部分,以减少排水量。但本级舰整体防护薄弱,在12-15公里距离上仅能抵御152毫米炮打的直击,主要依靠34.5节的高速作为规避手段。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2艘古鹰级完工时在4号炮塔上安装了滑行轨,可以打造1架水上侦察机。
       古鹰号1922年12月5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动工,1925年2月25日下水,1926年3月31日竣工。加古号1922年11月17日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5年4月10日下水,1926年7月20日竣工。“海军假日”结束后,两舰在1937年进行了大规模改装,6门单装200毫末主炮改为3座双联装炮塔(前2后1),并将口径由200毫米增加至203毫末。中层甲板上的6座双联固定式鱼雷发射管改为2座四联装九二式,可以使用威力强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为增强防空能力安装了大量25毫米高炮,并换装了新的飞机弹射器和舰载机。由于武器重量增加,航速降低到33节。
       1941年前,古鹰级和2艘青叶级合编为第6战队,担任第一舰队战列舰的护卫任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6舰队配属于第四舰队,参加了关岛攻防战和第二次威克岛攻击作战,负责对岸射击和警戒。1942年7月,日军成立用于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作战的第八舰队,第6战队为其主力。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第八舰队司令官三川军一中将率包括古鹰级在内的5艘重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突袭登陆场,8月8日午夜,三川舰队以轻微代价雷击击沉负责泊地警戒的美澳军重巡洋舰4艘,重创1艘,取得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萨沃岛海战)的大捷。但三川随即调头返航,未能歼灭登陆场内的美军运输船队。翌日回航途中,加古号在新爱尔兰岛以北遭美军潜艇S-44的2条鱼雷击沉,34人战死。
       1942年10月11日午夜,由武藤存知少将指挥的第6战队3艘重巡洋舰在萨沃岛海域再度遭遇美舰(美方称埃斯佩兰斯角海战,日方称萨沃岛夜战),拥有雷达的对手提前发现目标并开始攻击。在旗舰青叶撤退后,古鹰由于火力薄弱,主炮和鱼雷发射管先后被命中,诱爆的鱼雷引起大火,该舰于12日凌晨沉没于萨沃岛西北,513人战死。
         2艘青叶级即青叶(Aoba)号和衣笠号(Kinugasa),原定作为古鹰级3、4号舰完工,预算列入1923年度辅助舰艇建造费。但此时古鹰级半自动装填式单装200毫米炮速过低的缺陷已经暴露,加上平贺让已经开始规划装备双联主炮的妙高级,古鹰级3、4号舰的设计被紧急更改,主炮变更为3座双联装200毫米炮塔,射程增加到26.7公里,射速也有所提升;高炮口径增加为120毫米。由于炮塔重量增加,标准排水量从古鹰级的7100吨增加到8300吨。
       青叶号1924年1月23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26年9月25日下水,1927年9月20日竣工;衣笠号1924年10月24人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6年10月24日下水,1927年9月30日竣工。两舰完工后与2艘古鹰级合编为第6战队,之所以本级和古鹰级都交给民间船厂建造,部分是为了补偿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的主力舰给三菱、川崎两家带来的损失。
      “海军假日”结束后,青叶级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炮口径增加到203毫米,火控设备全部更新,换装可发射九三式氧气鱼雷的四联九二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随即投入太平洋战争。第6战队参与了南方攻略作战,嗣后在1942年夏天开始的瓜岛战役中担当主力。由于美日双方均须为开往瓜岛的运输船队护航并攻击对方船队,重巡洋舰成为瓜岛海战的中坚。8月8日午夜,第6战队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中取得大捷,但青叶号在2个月后的埃斯佩兰斯角海战中被美舰重创,战队司令官武藤存知少将战死。11月14日,衣笠号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接近尾声时被美舰企业号(CV-6)舰载机炸沉,511人战死。残存的青叶号在入坞修理期间进行了防空强化改装,加装了电探,增加了高炮数量。1944年10月23日在执行对菲律宾的运输任务时遭美军潜艇攻击,舰体重创,随后返回本土搁置到战败前夕。1945年7月24、28日,美机两度空袭吴港,青叶被命中4弹,舰尾切断,坐沉于港内,1946年11月捞起解体。
 
        01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的2艘8450吨“大型轻巡洋舰”的预算因财政紧张被迫推迟,故而到4艘最上级即将完成的1934年,日本海军又开始进行新的重巡洋舰方案设计。新舰与最上级一样刻意伪装成轻巡洋舰,主炮采用三联装155毫末炮,安装位置也于最上级一样(前3后2),将来可以换装与高雄级相同的203毫米主炮,搭载2-4架水上侦察机。1934年度02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2艘改最上级的预算,舰名也按照轻巡洋舰以河川命名的办法命名为利根、筑摩,1934-35年相继开工。
      当时,舰政本部正在进行“超战列舰”大和级的方案论证。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主力舰前主炮使用率为70%,后主炮只有30%,将主炮全部布置在前方可以集中火力、减少弹着散步面,也有助于缩短重点防护区域;当时英国纳尔逊级和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均采用主炮前置方案。为对此一配置的优劣进行考察,1936年,第四部设计人员将施工中的2艘改最上级的舰桥、烟囱、飞机弹射器等整体后移,主炮塔全部移到舰桥之前,数量比最上级减少1座(为4座),其中2座炮口向前,2做炮口向后。这样一来,后甲板面积显著扩大,安装2座弹射器后可以搭载比最上级多一倍的6架水上飞机。1936年底“海军假日”结束,伦敦条约失效,利根级虚与委蛇的三联装155毫米主炮也顺利成章地更换为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
       由于建造过程中设计频繁修改,以及“第四舰队事件”后追加舰体结构,两艘利根级一直到1938-39年方告完工,4座前部主炮塔、安装有航空设备和防空机炮的宽大后甲板是它们最显著的外观特征。事实证明,2座指向后方的主炮塔射界只有前两座的1/3,而且因过于集中,容易损坏,因此前部主炮布置再未在日后的任何日本战舰上采用。大量舰载机扩大了主力舰队的侦察范围和情报可靠性,由于当时日本海军的雷达尚未实用化,利根级理所当然地成为建设中的机动部队的耳目。0急计划中的2艘改铃谷型未能建成(其实主要是由于4艘最上级建造跨度长达8年,严重影响了后续舰的设计建造),是以利根级也就成为日本海军最后的重巡洋舰。
       1939年,利根、筑磨合编为第8战队,珍珠港作战中两舰编入南云机动部队,于12月7日晨首先派出侦察机查看攻击珍珠港的天气状况。1943年6月两舰参加中途岛海战,当时利根号弹射器发生故障,意外错过了发现美军航母编队;其后推迟发出的4号侦察机终于捕捉到敌舰,却因航线偏差及日方指挥的失误未能改变战局,自企业号起飞的俯冲轰炸机随后突袭南云部队,击沉了日军3艘航母,此后的种种情节经渊田美津雄等人渲染,成为著名的“命运五分钟”。1943年两舰参与了瓜岛海战,筑磨在南太平洋海战中遭空袭受损。1944年利根编入第7战队,加入栗田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10月22日,栗田舰队开出文莱港,前往莱特湾参加“捷一号作战”,25日清晨在萨马岛海域与美军护航航母部队交火,筑磨号与金刚、羽黑配合击沉了护航航母甘比尔湾号(CVE-73),自身也被美机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当日下午由驱逐舰野分自沉,由于野分随后也被击沉,两舰总共只有1人幸存。残存的利根返回本土后不再出动,1945年7月24日吴港大空袭中被美机命中4枚炸弹,坐沉海港,1947年浮起解体。
       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重巡洋舰技术参数被限制为吨位1万吨以下、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由于主力舰建造暂停,列强开始转入条约型巡洋舰竞赛。在主力舰吨位上未能取得对美七成比例的日本海军尤其重视条约型重巡,他们吸取古鹰级的经验,再度修改辅助舰艇建造计划,决定在1924-25年开工4艘1万吨级巡洋舰。平贺让为新重巡洋舰选装了5座双联装200毫末主炮塔(前3后2),前部3座炮塔呈金字塔状排列,2号炮塔安装在搞出1、3号炮塔的底座上,3号炮塔炮口向后,尾部2座呈背负式布置。在军令部的要求下,崭露头角的新人藤本喜久雄造舰官还为新舰增加了6座双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使之成为当时火力最强的条约型重巡。防护按抵御6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设计。由于武器部分重量过大,实际排水量已经超过条约限制。
        1928-29年,4艘妙高级相继完工,组成了第5战队,成为日本海军“渐减邀击作战”中的夜战部队主力。其双曲型舰首耐波性良好,35节高速时仍能保证结构强度。1932-36年各舰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加高前部烟囱,换用三角形后桅,加装航空设备。“海军假日”结束后,1938年妙高级再度进行改装,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加到203毫末,炮弹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5公斤,射程增加到29000米,并增加鱼雷发射管和对空武器。为解决炮弹散步过大的问题,主炮加装了98式发射延迟装置。由于武器和防护加重,航速和燃料携带量略有下降。1937年5月20日,足柄曾应邀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5战队配属于南方部队,负责支援菲律宾作战,妙高遭空袭受损。1942年2月17日,那智与羽黑在泗水海战中遭遇英美荷澳联合舰队,在夜战中发射九三式鱼雷击沉荷兰轻巡洋舰德·鲁伊特号、爪哇号和盟军驱逐舰2艘,获得大捷。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妙高级主要负责支援,并未直接与敌舰交火。每日陷入所罗门苦战后,4舰被分散布置,其中妙高、羽黑与1943年11月1日深夜突入布干维尔岛美军登陆场,发生奥古斯塔皇后弯海战,两舰均中弹受损。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妙高、羽黑所在的第5战队随栗田舰队行动,妙高在锡布延海遭空袭折返文莱,羽黑在萨马岛海战中表现活跃,自己也中弹受损。那智、足柄所在的第21战队随志摩舰队行动,那智在突入苏里高海峡后与先前在炮战中严重损毁的嘴上号相撞,严重受损,舰队随即退出战场。1944年11月2日,那智在马尼拉湾遭美机攻击受损,3天后被美舰列克星敦号(CV-16)的舰载机炸沉。羽黑号在1945年5月16日执行运输任务时遭遇英国远东舰队,被驱逐舰用鱼雷击沉。足柄号曾与1944年12月26日协同轻巡洋舰大淀炮击民都洛岛美军登陆场,取得“礼号作战”的胜利,但1945年6月8日在新加坡附近遭潜艇雷击沉没。唯一残存的妙高号自1944年12月12日遇潜艇受伤、舰尾切断后一直搁置在新加坡,日本战败后向英军投降,1946年7月8日与2艘潜艇一起凿沉于马六甲海峡。
       1914年,英国开始建造划时代的林仙级轻巡洋舰。与之前舷侧布置煤仓的防护巡洋舰相比,新舰拥有一定的装甲防护,在压制鱼雷艇和驱逐舰、担任舰队前卫侦察方面作用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也开始设计其第一型现代化轻巡洋舰,并在1917年“八四舰队案”中列入8艘3500吨级建造计划。之后由于6艘改建更大的5500吨级轻巡,3500吨级轻巡洋舰仅完成2艘天龙级。即天龙号和龙田号。
       与当时列强主要将轻巡洋舰用于主力舰队护卫和侦察警戒不同,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决定将天龙级设计为水雷战队旗舰(乙巡),因此拥有重武装、鱼雷兵装和高航速,外形上也与放大后的峰风级一等驱逐舰类似。船体中心线上布置4门人工装填的三年式140毫米主炮,舰尾安装1门76毫米高炮。由于舰体空间较大,可以安装比驱逐舰火力更强的2座三联装旋转式鱼雷发射管,单弦鱼雷齐射量为6枚,鱼雷口径也由驱逐舰的450毫米扩大到533毫米。为获得高航速,天龙级安装了3座布朗-柯蒂斯式齿轮减速涡轮机,功率比旧舰高出一倍有余,而且船体细长,最大航速可达33节,居当时世界之冠,轮机舱部分的舷侧装甲厚63毫米,可抵御驱逐舰的炮击。
2艘天龙级在日本海军巡洋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吨位过小的影响,与随后完成的美国奥马哈级轻巡洋舰相比,火力、居住性、适航性都不佳,因此“八四舰队案”中剩余的6艘3500吨级轻巡改建为5500吨级。之后5500吨级轻巡更发展为3级14艘的庞大家族,其舰体基本设计均参考天龙级而来。
       天龙级在刚完工一年后的1920年即随同日本干涉出兵西伯利亚,担任运输船队的护卫工作。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龙田号曾满载救援物资从吴港开赴东京,参与抗震救灾活动。1924年3月19日,龙田在佐世保港外参加演习时不慎将吕-25号潜艇撞沉,艇上人员全部遇难。1928年后两舰逐渐老化,将水雷战队旗舰任务转交5500吨级轻巡后,主要用于中国方面警备。1930年代的几次改装修改了桅杆外形和一些细节,但由于空间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改造。1937年秋冬,两舰曾参与对中国沿海的封锁。
       1941年日美开战时,已经严重落后的天龙和龙田组成第18战队,奉命支援第6水雷战队进攻威克岛。第一次进攻在守军的有效反击下失败,之后在第2航空战队支援下方获成功。1942年6月后天龙号改配属于第八舰队,进驻拉包儿,参加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此时两舰已不能用于一线防务,主要充实运输工作。1942年12月18日,天龙在支援新几内亚岛登陆作战时被美军大青花鱼号潜艇(SS-218)击沉。1944年3月13日,龙田在八丈岛以西海域被美军玉筋鱼号潜艇(SS-381)击沉。
        球磨级是日本设计建造的第二级轻巡洋舰,同级舰6艘,即球磨、多摩、北上、大井和木曾。
       1917年“八四舰队案”立项后,日本海军注意到美国以开始建造7050吨的奥马哈级高速轻巡洋舰,其主炮和雷装火力显著超过日本海军的3500吨级的轻巡天龙级。为此,3500吨级轻巡后6艘的建造计划被取消,立即着手研制吨位更大的5500吨级轻巡改天龙型,要求该型舰具有35节以上航速,装备12门140毫米主炮与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主装甲带后3英寸,设计者参考英国C、D型巡洋舰的要目对天龙级进行放大,但随即发现设计指标过高,为保证担任水雷战队旗舰的高航速与重雷击能力不得不削弱主炮威力,最终主炮减为7门,与峰云级、睦月级驱逐舰一起成为“八八舰队”中水雷战队的中坚,北上试航中曾在91100马力状态下跑出35.4节的高速。
        整个1930年代,球磨级曾进行多次小规模改装,主要内容为增加航空设备,扩大搜索范围。作为尝试,部分舰只(球磨、多摩)在舰尾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部分(木曾)则在舰首前方安装滑行轨道和飞机平台,后者因使用过于繁琐在随后遭到拆除。1938年前后,部分舰只曾将陈旧的76毫米高炮更换为两座双联转九六式25毫米机炮。在更新的长良级和川内级服役后,球磨级舰体空间过下、防护单薄、主炮火力过弱的弊端日益暴露,1930年代中期之后,该级舰已不再担任水雷战队旗舰,大多分散到中国等地作为遣外舰队旗舰。此时为研究1935年定型的610毫米九三式氧气鱼雷的威力与使用方针,大井和北上2舰在1941年初改造为特殊的“重雷装舰”。拆除3门140毫米主炮和旧有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在两舷各自安装5座四联装九二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重雷装舰”全舰同时齐射的鱼雷可达40条,夜战中能于35000米外率先攻击敌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海军轻巡洋舰兵力不足,陈旧的球磨级再度披挂上阵成为水雷战队旗舰,参与了对南方作战的掩护。进入战争中期后,由于补给压力吃紧,球磨级主要担任运输战队旗舰,其反潜能力薄弱、舰体结构不能抗鱼雷打击的弊端更加暴露,是以虽然陆续加装雷达、深弹投射机和更多的25毫米机炮,依然难以维持。球磨号1944年1月11日被英国潜艇击沉于马六甲海峡,大井号7月19日被美国潜艇击沉于马尼拉湾,多摩号则在10月底莱特湾海战中加入小泽舰队,25日在恩加诺角遭空袭重创后被美国潜艇以鱼雷击沉。除木曾号在1944年11月13日被美机轰炸坐沉于马尼拉湾,残骸遗留到1955年才被打捞解体外,重雷装舰北上号在1942年拆除32具鱼雷发射管,成为能载8条大型登陆艇“大发”的高速运输舰。1944年底北上再度接受改造,拆除全部鱼雷发射管,成为人操鱼雷“回天”母舰,每舷可以轨道方式系留4枚“回天”;由于拆除了部分动力设备,航速下降到23节。该舰也是唯一一艘残存到战败的球磨级,接触武装后作为遣俘船使用到1946年10月,随后在长崎解体。
       长良级是5500吨级的轻巡的第二代,也是球磨级的改进型,共6条,即长良号、五十铃号、名取号、由良号、鬼怒号和阿武隈号。自1920年起陆续开工。与单纯作为天龙级放大版的球磨级相比,6艘长良级具有两大显著的新特征:首先,为加强侦搜能力,本级舰在完工时即设置有水上侦察机滑行平台(与球磨级的木曾号相同)。前部的1、2号炮塔之间设置有滑行平台,平台后部与舰桥相连。因水侦平时收容于舰桥内,所以长良级的舰桥比球磨级更大,指挥室、通信室等旗舰设备也更加完善。但以此种方式起飞的水侦无法降落在母舰上,只好飞至邻近的路上基地着陆,效率低下且事故频发,所以在1930年代后期全部换装为效果更佳的水上飞机弹射器。该舰的另一优势是在完工时即装备了新开发的八年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威力更大的八年式鱼雷乃至九三式氧气鱼雷。名取号试航中曾在91000马力状态下跑出34.94节的高速。
       整个1930年代,长良级都是水雷战队的旗舰,在日本海军的“渐减邀击作战”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尽管具有以上新特征,本级舰依然带有浓厚的一战色彩:三烟囱、35节以上的高航速、细长单薄的结构、火力不足的140毫米单装炮、反潜和防空能力低下。这些技术特征系由日本海军僵化的“渐减邀击作战”所决定,并很快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而过时。1930年10月,阿武隈号将平直首改为适航性更好的飞剪首。1930年代后期,部分舰只曾加装25毫米机炮和13毫米机枪以加强对空火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长良与球磨级的球磨号共同组成第16战队,作为第三舰队主力参与了南方作战。中途岛海战中长良编入南云舰队、在旗舰赤城失去战斗力后一度临时代理机动部队旗舰。此后该舰编入第八舰队参加了第一次所罗门群岛海战,在战斗中受轻伤。为解决防空和反潜火力不足的问题,大部分长良级在战争后期都拆除了1门140毫米主炮,换装1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宁加装25毫米机炮和反潜深弹投射机,航速下降到34.5节左右。长良在1943年后改为运输战队旗舰使用,1944年8月7日在本土附近护航运输船队时被美国潜艇击沉。阿武隈号为第1水雷战队旗舰,与两艘利根级重巡洋舰长期作为机动部队的前方护卫舰,莱特湾海战中编入志摩舰队,10月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夜战中被美军驱逐舰1条鱼雷命中,丧失动力,次日再遭空袭沉没。
       鬼怒号和由良号战时分别担任第4、第5水雷战队旗舰,用于南方作战,马来海战中负责侦察和通讯任务。由良号1942年10月25日在执行护航任务时被瓜岛起飞的美机炸沉于萨马岛东方海域。鬼怒号莱特湾海战末期在执行“多”号运输作战任务时被美机炸沉于拉莫斯岛东北,而该级中的最特殊的一艘五十铃号在开战时曾用于香港攻略作战,1944年初遭美国潜艇重创后接受彻底的改造,拆除全部140毫米主炮,改装商3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和58门25毫米机炮,成为日本海军中唯一专门的防空轻巡洋舰。莱特湾海战中该舰编入小泽舰队,在恩加诺角防空作战中表现出色,不仅数次救护友舰落水人员,还曾创造一日击落3架美军轰炸机的记录。1945年4月7日五十铃被美军潜艇击沉于帛琉海面,成为长良级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绝唱。
        作为1920年“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计划”中推出的最后一代5500吨级轻巡,川内级原定建造8艘。后因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列强竞相发展大型化的辅助舰艇,海军要求优先建造更大的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古鹰级),实际只有前3艘川内、神通、那珂作为5500吨级轻巡开工并建造完毕,已开工的加古改为按7100吨方案建造。那珂的舰体于1922年开工后不久即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遭遇大火焚毁,后被迫重新开工兴建。
       与前代5500吨级轻巡长良级相比,川内拥有罕见的4个烟囱(他们也是日本海军中最后的四烟囱军舰)。当时事业海军普遍采用石油作为燃料,但日本海军考虑到日本可获得的石油资源不足,且“八八舰队”中主力舰数量庞大,为减轻燃料负担,一反常态地采用了更多的燃煤锅炉。作为对比,长良级拥有10座燃煤锅炉和2座煤油混烧锅炉,而川内级装备的则是8座燃煤锅炉和4座煤油混烧锅炉,四个长度、粗细和间距不一的烟囱(1号烟囱最细最长,与后续几个烟囱舰安装有鱼雷发射管;3号烟囱直径最粗)也成为该级舰最突出的外观特征。除首舰川内为垂直首外,其他两艘安装的是与阿武隈相同的飞剪首。1934年“友鹤事件”发生后,耐波性不良的川内号进行改装,四个烟囱截为同一长度,这也是该舰与同级舰不同的外观识别特征。1930年代后期,为完善水雷战队旗舰职能,3艘川内级都安装了水侦弹射器和九三式“长矛”鱼雷。
        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最新的阿贺野级轻巡洋舰尚未完工,川内级也就成为日本海军最新的水雷战队旗舰。川内、神通、那珂分别担任第3、第2、第4水雷战队旗舰,掩护南方作战的登陆舰队。神通号率领第2水雷战队在泗水海战中与荷兰的多尔曼少将(Karel Doorman)指挥的盟军英美荷澳四国联合舰队激战,以鱼雷击沉1艘荷兰驱逐舰。战事进入中段后,3艘川内级先后投入瓜岛血战,主要负责为偷运物资上岛的“东京快车”驱逐舰队提供掩护。川内号作为田中赖三少将的旗舰,多次穿过狭窄的“铁底海峡”为瓜岛上的参军运送给养,在不利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未能扭转颓势。神通号1942年8月在白昼运输中遭美机空袭受损,修复后重新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1943年7月13日在科隆班加拉夜战中遭美舰集中射击沉没。第3水雷战队旗舰川内号1943年11月2日在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中遭美舰伏击沉没,最后幸存的那珂号1944年2月17日被美机炸沉于特鲁克西南海域。
 
       在3批14艘5500吨级轻巡建造完成后,日本海军就没有再大规模建造轻巡洋舰,只建造了实验性质的超小型轻巡夕张,4艘“鱼目混珠”的伪轻巡最上级以及3艘香取级练习巡洋舰。这样到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全部轻巡洋舰兵力为20艘,而同期美国为26艘,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加上5500吨级轻巡日趋老化,日本在轻巡洋舰方面一下子陷入了数量、质量皆处于劣势的窘迫境地。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日本海军在1939年度的04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4艘6652吨乙型(水雷战队旗舰)巡洋舰阿贺野级,计划用作水雷战队旗舰,以补充和替代老旧的5500吨级轻巡。
       阿贺野级的设计工作由造舰名手福田启二少将担当,由于脱离了军控条约对战舰吨位的束缚,自阿贺野级起,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普遍采用后倾的单烟囱、高大挺拔的新型舰桥、双联装主炮和宽敞的飞行机整备甲板,为充当水雷战队旗舰,率领小型高速的驱逐舰,阿贺野级外形短小精悍,机动性较佳,4台蒸汽轮机提供100000马力的动力,最大航速可达35节。防护能力在日本轻巡洋舰中属于优秀,与他国巡洋舰相比亦不十分逊色。承袭水雷战队旗舰强火力,重雷装的传统,阿贺野级装备3座双联装152毫米主炮,超过5500吨级轻巡的140毫米炮,但全部依靠人工装填,射击速度较慢。5500吨级轻巡上分列两舷,操作困难的4座双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则被更换为 布置于中轴线上的2座四联装样式,并具备二次装填能力,用于发射九三式氧气鱼雷。为加强远程侦察能力而装有1座吴式二号5型弹射器,可搭载2架零式3座水侦。
      1940年6月至1942年11月,4艘阿贺野级相继动工,其中阿贺野、矢矧、酒匂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建造,能代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但由于战时进度缓慢,首舰完工时已是中途岛海战后的1942年10月了。美军航空兵越来越显著的优势反衬出以对舰作战为目标的阿贺野级防空火力贫弱——本级舰建造之初只装备了2座双联装76毫米高炮和2座三联装25毫米机炮,根本无法应对激烈的战局,生存力极为脆弱。阿贺野1942年10月31日完工后立即开赴所罗门群岛,取代长良任第10战队旗舰,参与了韦瓦克侵攻战,奥古斯塔皇后湾夜战,均无建树,其后担负输送任务,1943年12月因受到潜艇攻击而受伤,返回土鲁克群岛紧急修理后再次参战,1944年2月16日向本土返航途中,再次受到潜艇攻击中2雷而沉没。
         2号舰能代于1943年6月30日完工,取代神通号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该舰随同栗田部队行动,萨马岛海战结束后,于10月26日返航途中在菲律宾西北方海域遭TF38空袭战沉。3号舰矢矧1943年12月29日完工后取代阿贺野担任第10战队旗舰,随后调往菲律宾归属小泽机动部队。1945年4月6日,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的矢矧随大和一同参与“菊水特攻”,次日被美机炸沉于东海海面。4号舰酒匂1944年11月30日方告完工,残存到战败尚可行动。该舰在结束遣俘任务后移交给美国,解除武装后于1946年7月1日在比基尼岛“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中炸沉。
       阿贺野号(Agano):1940.06.18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1.10.22下水,1942.10.31竣工。1944.02.17在特鲁克以西被美军潜艇击沉。
       能代号(Noshiro):1941.09.0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2.05.15下水,1943.06.30竣工。1944.10.26在民都洛岛以南被美机炸沉。
       矢矧号(Yahagi):1941.11.1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2.10.25下水,1943.12.29竣工。1945.04.07在鹿儿岛西南坊之岬海域被美机炸沉。
       酒匂号(Sakawa):1942.11.2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4.04.09下水,1944.11.31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6.07.02在比基尼环礁核爆试验中受损沉没。
      1920年8月,日本海军完成了“八八舰队案”的筹划,开始正式实施这一以大舰巨炮建造为核心的大舰队计划。由于有限的资金需要集中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辅助舰艇建造费用被挤占,特别是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二等巡洋舰仅有2艘3500吨级的天龙级和由天龙级改进而来的5500吨级球磨级,设计颇为老旧,数目也显不足。已经锋芒毕露的平贺让博士决定设计一艘带有实验性质的小型巡洋舰,以证明在3000吨级大小的船型上同样可以具备5500吨级轻巡的战斗力。夕张号挪用1917年度舰艇建造费,1922年6月5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建,1923年3月5日下水,同年7月31日即加入现役。
      为了节约重量,夕张号采用了大量创造性的设计,武备全中线布置,前后各一座双联140毫米和一门单装140毫米主炮,4具鱼雷发射管也安装在中心线上,如此单舷火力投射量可与5500吨的球磨级相当,向后弯曲的烟囱集合了全舰所有烟道,可以空出大量甲板空间来布置装备,如此基本实现了3100吨级舰体上装载5500吨级轻巡兵装的目标。这一崭新的设计观念给其他列强带来了相当的冲击,日本军舰的设计从此独树一帜。不过本舰由于兵装重量过大,舰体偏小,续航力不佳(3300海里/14节,峰风级驱逐舰为3600海里/14节),多作为近海防卫。
       由于夕张号的成功,平贺让立即提出将“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案”中的8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全部建造成与夕张类似的小型化产物。但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主力战舰建造全部中止,五强的注意力统统放到了巡洋舰建造商,夕张在远洋性能和火力速度上虽然与过去的5500吨级舰旗鼓相当,但因为船型过小,不足以进入“海军假日”后列强的新造轻巡洋舰(美国的奥马哈级、英国的霍金斯级)相比,在条约型巡洋舰日趋大型化的背景下,夕张后续舰的试验工作随即终止,日本海军转而开始建造吨位更大,装备200毫米主炮的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古鹰级。
       夕张级虽然仅间一艘,但其尝试的多项先进技术大大影响了日后日本重巡洋舰的设计,弯曲型烟囱的尝试甚至用于战列舰长门号的现代化改装。更重要的是,为适应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各国在尝试在条约限制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挥战舰的潜力,而夕张号所代表的小舰重兵装、将一切闲置空间用于战斗力提升的思路更是成为日本舰船设计人员的圭臬,与10年后“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发生紧密相关。
       夕张号竣工后即担任第1水雷战队旗舰,此后一直在水雷战队负责驱逐舰指挥。1937年日军近逼广大,9月14日夕张曾在虎门附近与陈旧的中国海军肇和号巡洋舰展开炮战,将后者重创。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夕张号归属第四舰队第6水雷战队,参与威克岛攻占作战。因火力不足,第一次登陆未能成功,本舰也被美军岸炮击伤,两周后再航母舰载机及第6战队支援下获得成功。1942年7月10日夕张编入第八舰队第2水雷战队,8月8日作为三川舰队一员参加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取得大胜。但此时本舰设计上的弊端已经暴露:由于在小型船体上安装了过重的武装,又要求高速性,舰体余裕度不足,缺乏空间进行改装,以至于战争后期为增加对空机炮不得不拆除2门主炮。由于性能已经落后,夕张此后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护卫。1943年11月24日本舰被美机炸伤,次年4月27日在帛琉群岛西南海域被美军潜艇蓝鳃鱼号(SS-242)击沉。
       进入无条约时期后,日本海军长期以来用以充当水雷战队和潜水战队旗舰的5500吨级轻巡已经严重老化,因此在1939年的04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一系列新型轻巡洋舰。其中136、137号舰史2艘8164吨级的丙巡(潜水战队旗舰)巡洋舰,计划用于指挥海大型潜艇进行夏威夷方向作战。
       丙巡是乙巡(水雷战队旗舰)阿贺野级的改进增强型,为配合潜艇的大航程而拥有大续航力(8700海里/18节)和强大的通信/侦察能力。由于它们不必用于舰队决战,因此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现象——拥有相当于重巡洋舰的排水量,却不安装大口径主炮,只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最上级轻巡洋舰改为重巡洋舰后的遗物)和4座新开发的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炮,防空能力突出。舰载机是丙巡的精华所在,该级舰后甲板上设有长达45米的二式一号10型弹射器和从舰体中央延伸到后部的超大机库,原计划搭载2架零式3座水侦,后变更计划为6架新型高速水上侦察机“紫云”(E15K1)、航空兵装与重巡洋舰利根级相当,可以再远距离上(“紫云”航程达1408公里)发现敌舰队并引导通信能力贫弱的潜艇进行攻击。
         136号舰大淀1941年2月14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年4月2日下水,137号舰仁淀的建造计划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取消。1943年大淀号完工时,潜水战队用兵思路已经发生变化,加之“紫云”开发不力,迟迟无法上舰,该舰不得以转用作拉包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卡维恩之间的运输通报舰。进入1944年,日本海军的燃料危机日益凸现,大型舰只的出动受到限制,而大淀因为拥有强大的通信能力和巨大的内部空间,被选中担任联合舰队旗舰。机库改造为司令部设施,弹射器也改为普通的吴式二号5型,只搭载2架水侦,1944年5月4日大淀正式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在停泊于柱岛泊地的该舰上指挥了“阿号作战”(马里亚纳海战)。嗣后由于司令部转移到神奈川县日吉台地下室,大淀也就成为联合舰队的最后一任旗舰。
       结束旗舰勤务的大淀加入小泽部队参与了莱特湾海战,在瑞鹤号航母沉没后暂代旗舰。1944年12月26日下午,大淀与足柄号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在恶劣天候掩护下突入民都洛岛滩头,炮击美军登陆场和机场,取得一定战果。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最后一次战术胜利“礼号作战”。大淀号随即返回新加坡,参与第4航空战队运输战略物资和燃料回国的“北号作战”。进入1945年,大型舰艇不再出动,大淀于3月1日重新定义为训练兼警备舰,停泊在江田岛湾内作为防空炮台使用。5月1日空袭中该舰遭命中起火,7月28日吴港大空袭中再遭大量近矢弹,舰体一侧破损倾覆于港内。1947年大淀浮起解体。
       自大正初年以来,日本海军兵学校和机关学校、会计学校士官候补生的远航训练历来由练习舰队的老旧装甲巡洋舰担任。除舰体日渐老朽之外,随着海军舰艇、武备及动力装置的日新月异,在这些老旧巡洋舰上取得的教育成果也逐渐落伍于时代。有鉴于此,日本海军在1937年度03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2艘专用练习巡洋舰,即香取号和鹿岛号;1938年度04舰艇计划中追加一艘3号舰香椎号,1941年度0临计划中又追加4号舰橿原。
       4艘香取级全部由三菱横滨船厂承建。由于不以作战为主要任务,构造、性能与当时日本海军用作水雷战队旗舰的轻巡洋舰(乙巡)有很大差异。其排水量虽然达到5900吨,但武备只有2座双联装140毫米主炮和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搭载水侦1架,多余的吨位用来安排住宿、教育和礼仪设施,可以容纳275名候补生乘舰实习。当时练习舰队要经常执行国外访问任务,因此香取级的长官室较之一般军舰更为豪华宽敞,此外还专门配备了4门50毫米礼炮。另外考虑到战时出任局部领土警备舰队旗舰或改造为布雷舰,内部舱室区划上也考虑到了相应的改装可能。事实上,由于香取级具有优秀的居住和通讯性能,担任旗舰的可能性更多一些。由于预算有限,舰体结构采用商船标准。考虑到训练科目多样化的目的,主机采用2台蒸汽轮机和2台柴油机混装的方式,航速18节。
      1940年,香取和鹿岛竣工后即参加了当年度的远洋航海训练,随即转为特别役务舰。日美开战前夕,香取出任第六舰队(潜艇舰队)旗舰,鹿岛出任第四舰队旗舰,但主要是在后方负责指挥联络;1941年7月竣工的香椎随后也出任南遣舰队旗舰,活跃于第一阶段作战支援中。1943年11月15日,由于美国舰艇对交通线的威胁日益严重,日本海军成立了海上护卫总司令部,负责护卫本土与南方资源地带之间的交通线。1944年3月香椎、鹿岛分别担任第1、第2海上护卫队旗舰,香取则在同年2月17日被美军特混舰队炸沉于特鲁克以北。
      转为海上护航用的2艘香取级在吴厂拆除了鱼雷发射管,加装2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和4门25毫米机炮,前桅装备22号雷达,舰尾的司令部居住区改为深水炸弹库,装载深弹投射机8座,投放轨2条,深弹200颗。香椎负责本土与新加坡之间的船队护卫任务。1945年1月12日被美机炸沉于南海金兰湾附近。残余的鹿岛存活到战败,战后负担了复员输送任务,1947年在川南重工香烧岛船厂解体。至于4号舰橿原,由于不属战时急造船只,1941年开工后3个月即停建解体。
       香取号(Katori):1938.08.24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开工,1939.06.17下水,1940.04.20竣工。1944.02.17在特鲁克以被 美 机重创,随后被美军巡洋舰击沉。
       鹿岛号(Kashima):1938.10.06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开工,1939.09.25下水,1940.05.31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解体。
       香椎号(Kashii):1940.05.30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开工,1941.02.14下水,1941.12.05竣工。1945.01.12在金兰湾被美机炸沉。
        1936年1月日本宣布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后,自1937年起建造的舰艇将不再受条约的限制。由于海军对“条约型驱逐舰”初春级及其后续改型的性能十分不满,1937年度03舰艇补充计划遂列入15艘全新的阳炎级驱逐舰,称为甲型(舰队驱逐舰),以武备超过特型、航程和最高航速超过朝潮级为主要目标,为保证对敌方主力舰具有10节以上速度优势以提前占领鱼雷发射阵位,军令部要求其航速达到35节,吴厂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术大佐担任总设计师,由于此时已经没有任何条约限制,阳炎级设计可以尽情发挥,以在吨位、武备、航速上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排水量为2000吨,最大航速35节,武备127毫米炮6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优良的船体线性使其达到了军令部要求的航速18节时续航力5000海里的要求,能够担任机动舰队的护航任务,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重心问题。1939年度04计划中再度列入3艘阳炎级,总共建成18艘,它们是旧日本海军驱逐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但由于对空火力贫弱、反潜能力有限,阳炎级在战争爆发后有强力主炮和鱼雷而无用武之地,只能在瓜岛争夺战中扮演“东京快车”的角色。1942-43年,大部分阳炎级拆除了1座主炮塔,增加14-28门25毫米机炮和4座深弹投射机,有的还安装了13号、22号电探,但损失率依然奇高。到战争结束时,只有历经大小数十战而幸运生还的“不死鸟”雪风号依然健在,该舰后来赔偿给中国,由国民党海军使用到1966年。
       阳炎(Kagero):1937.09.03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8.09.27下水,1939.11.06竣工。1943.08.08在库拉湾触雷沉没。
       不知火(Shiranui):1937.08.30在浦贺船厂开工,1938.06.28下水,1939.12.20竣工。1944.10.27在锡布延海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黑潮(Kuroshio):1937.08.31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8.10.25下水,1940.01.27竣工。1943.05.08在库拉湾触雷沉没。
       亲潮(Oyashio):1938.03.29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8.11.29下水,1940.08.20竣工。1943.05.08在库拉湾触雷后,被美国飞机击沉。
       早潮(Hayashio):1938.06.30在浦贺船厂开工,1939.04.19下水,1940.08.21竣工。1942.11.24在莱城海域被美国飞机击沉。
       夏潮(Natsushio):1937.12.09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9.02.23下水,1940.08.21竣工。1942.02.09在婆罗洲以东被美国潜艇“S-37”号击沉。
       初风(Hatsukaze):1937.12.03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9.01.24下水,1940.02.15竣工。1943.11.02在布干维尔海战中被击沉。
       雪风(Yukikaze):1938.08.02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9.03.24下水,1940.01.2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6作为赔偿舰交付中国,改名“丹阳”。
       天津风(Amatsukaze):1939.02.14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9.10.19下水,1940.10.26竣工。1945.04.08在厦门海域被美国陆军飞机击沉。
       时津风(Tokitsukaze):1939.02.20在浦贺船厂开工,1939.11.10下水,1940.12.15竣工。1943.03.03在俾斯麦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
       浦风(Urakaze):1939.04.11藤永田船厂开工,1940.04.19下水,1940.12.15竣工。1944.11.21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艇“海龙”号击沉。
       矶风(Isokaze):1938.11.2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9.06.19下水,1940.11.30竣工。1945.04.07在冲绳岛以北海域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浜风(Hamakaze):1939.11.20在浦贺船厂开工,1940.11.25下水,1941.06.30竣工。1945.04.07在冲绳岛以北海域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谷风(Tanikaze):1939.10.18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0.11.01下水,1941.04.25竣工。1944.06.09在塔威塔威被美国潜艇“鲻鱼”号击沉。
       野分(Nowaki):1939.11.0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0.09.17下水,1941.04.28竣工。1944.10.26在萨马岛海域没击沉。
       岚(Arashi):1939.05.04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0.04.22下水,1941.01.27竣工。1943.08.06在维拉湾夜战中被击沉。
       萩风(Hagikaze):1939.05.23在浦贺船厂开工,1940.06.18下水,1941.03.31竣工。1943.08.06在维拉湾夜战中被击沉。
       舞风(Maikaze):1940.04.22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1.03.15下水,1941.07.15竣工。1944.02.17在美军空袭特鲁克时被击沉。
       秋云(Akigumo):1940.07.02在浦贺船厂开工,1941.04.11下水,1941.09.27竣工。1944.04.11在苏拉威西海被美国潜艇“小银鱼”号击沉。
       夕云级是旧日本海军甲型驱逐舰的最后代表作,大体上时阳炎级的微改版。主炮仰角由55度增加到75度,测距仪改为高平两用,舰尾延长5米以减少海浪阻力。由于线形改良,实际航速达35.5节,携带相同燃料时比阳炎级具有更大的续航力,但甲型驱逐舰结构单薄,对空防御力不足的宿疾也被该级舰继承下来,19艘夕云级分别列入1939年度的04计划和1941年度的0急计划,在战败前全部损失。
       夕云(Yugumo):1940.06.12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1.03.16下水,1941.12.05竣工。1943.08.06在第二次维拉拉维拉海战中被击沉。
       卷云(Makigumo):1940.12.23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1.11.05下水,1942.03.14竣工。1943.02.01在瓜岛撤退作战中触雷沉没。
       风云(Kazakumo):1940.12.23在浦贺船厂开工,1941.09.26下水,1942.03.28竣工。1944.06.08在达沃湾被美国潜艇“狗鳕”号击沉。
       长波(Naganami):1941.04.0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2.03.05下水,1942.06.30竣工。1944.11.11在美国舰载机空袭奥尔莫克湾时被击沉。
       卷波(Makinami):1941.04.11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1.12.27下水,1942.08.18竣工。1943.11.25在圣乔治角海战中被击沉。
       高波(Takanami):1941.05.29在浦贺船厂开工,1942.03.16下水,1942.08.31竣工。1942.11.25在隆加角夜战中被击沉。
       大波(Oonami):1941.11.1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2.08.31下水,1942.12.29竣工。1943.11.25在圣乔治角海战中被击沉。
       清波(Kiyonami):1941.10.05在浦贺船厂开工,1942.08.17下水,1943.01.25竣工。1943.07.20在美军飞机攻击维拉拉维拉时被击沉。
       玉波(Tamanami):1942.03.16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2.12.20下水,1943.04.20竣工。1944.07.07在马尼拉湾以西被美国潜艇“斑革鲀”号击沉。
       凉波(Suzunami):1942.03.27在浦贺船厂开工,1943.03.12下水,1943.07.31竣工。1943.11.11美军舰载机第二次攻击拉包尔时被击沉。
       藤波(Fujinami):1942.08.2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3.04.20下水,1943.07.31竣工。1944.10.27在萨马岛海域被击沉。
      早波(Hayanami):1942.01.1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2.12.19下水,1943.07.31竣工。1944.06.07在塔威塔威被美国潜艇“鲻鱼”号击沉。
      滨波(Hamanami):1942.04.2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3.04.18下水,1943.10.15竣工。1944.11.11美军舰载机空袭奥尔莫克湾时被击沉。
      冲波(Okinami):1942.08.1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3.07.18下水,1943.12.10竣工。1944.11.13美军舰载机空袭马尼拉湾时被击沉。
      岸波(Kishinami):1942.08.29在浦贺船厂开工,1943.08.19下水,1943.12.03竣工。1944.12.04在巴拉望海域被美国潜艇“三叶尾鱼”号击沉。
      朝霜(Asashimo):1943.01.21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3.07.18下水,1943.11.27竣工。1945.04.07被美国舰载机在冲绳岛以北海域击沉。
      早霜(Hayashimo):1943.01.2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3.10.20下水,1944.02.20竣工。1944.10.26在萨马岛海域被击沉。
      秋霜(Akishimo):1943.05.03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3.12.05下水,1944.03.11竣工。1944.11.13在美军舰载机攻击马尼拉湾时被击沉。
      清霜(Kiyoshimo):1943.03.16在浦贺船厂开工,1944.02.29下水,1944.05.15竣工。1944.12.26在民都洛岛附近被美国军舰和飞机击沉。
       进入1930年代,航空兵的威胁已经引起主要海军国家的注意。阿比西尼亚战争后,英国海军率先开发出第一型专用防空驱逐舰C型,日本海军也积极研制类似的坚挺。1939年04舰艇补充计划列入了6艘新设计的秋月级防空驱逐舰。该级舰最初的构想是建成伴随航空战队的飞机救难兼反潜舰,并划分为新的舰种“防空直卫舰”;但在经费总额有限的情况下,驱逐舰在海军内部被简单地定义为水雷战队主力,为通过预算审核,新型军舰被迫加装鱼雷兵器,仍称为驱逐舰,但另外划分为“乙型驱逐舰”,以区别于远洋舰队驱逐舰“甲型”。
        乙型驱逐舰装备的最主要武器是4座1938年定型的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由于身管长达65倍口径,13公斤重的弹丸炮口初速达到了惊人的1000米/秒,远超过原有八九式127毫米高炮的720米/秒。火炮俯仰角从-10度到90度,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发/分,火炮俯仰速度16度/秒。配备九四式设计指挥仪。8门九八式100毫米高炮的火力不仅在防空中优势明显,作为普通驱逐舰使用也嫌奢侈,只是因为日本没有开发出VT(雷达近炸)信管,效率比美国同类产品稍嫌低下。
       为提高续航力,秋月级加大了尺寸(注:阳炎级主尺度为118.49×10.82×4.15米),满载排水量高达3878吨,除无装甲外已与夕张号轻巡洋舰接近。最高航速达33节,足以伴随机动部队,18节时续航力超过8000海里。随着技术进步,乙驱在完工时就假装了13号和21号雷达。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审核造舰计划的官僚们认定驱逐舰必须具有鱼雷攻击能力,以防空为用途的乙驱也不得不在中部塞进了一座累赘的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装置。
       作为联合舰队最大、最好的防空驱逐舰,秋月级在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方投入使用,由于数量太少,已经无法逆转美军舰载机在数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出04计划中的6艘外,1941年0急计划再列入10艘,1942年改5计划中再度追加23艘。但由于技术复杂、生产速度缓慢,前后一共只完成12艘。根据细节不同,又可以分为最初7艘秋月级、自冬月起的4艘冬月级和最后2艘花月级(满月未完成)。
       秋月(Akizuki):1940.07.3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1.07.02下水。1942.06.11竣工。1944.10.25在吕宋岛东北被美国潜艇“大比目鱼”号击沉。
       照月(Teruzuki):1940.11.13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1.11.21下水,1942.08.31竣工。1942.12.12在瓜岛附近被美国鱼雷艇击沉。
       凉月(Suzutsuki):1941.03.15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2.03.09下水,1942.12.29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年底解体。
       初月(Hatsuzuki):1941.07.2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2.04.03下水,1942.12.29竣工。1944.10.25在恩加诺角海战中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新月(Niizuki):1941.12.08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2.06.29下水,1943.03.31竣工。1943.07.06在库拉湾夜战中被击沉。
       若月(Wakatsuki):1942.03.09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2.11.24下水,1943.03.31竣工。1944.11.11美军舰载机空袭奥尔莫克湾时被击沉。
       霜月(Shimotsuki):1942.07.06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3.04.07下水,1944.03.31竣工。1944.11.25在婆罗洲以西被美国潜艇“棘鳍”号击沉。
       冬月(Fuyuzuki):1943.05.0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1.20下水,1944.05.2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08.20在门司港内触雷沉没。
       春月(Harutsuki):1943.12.23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4.08.03下水,1944.12.2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28作为赔偿舰交付苏联,改名Pospeschny。
       宵月(Yoizuki):1943.08.25在浦贺船厂开工,1944.09.25下水,1945.01.31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29作为赔偿舰交付中国,改名“汾阳”。
       夏月(Natsuzuki):1944.05.0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4.12.02下水,1945.04.0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9.03作为赔偿舰交付英国,1948年在日本解体。
      花月(Hanatsuki):1944.02.1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10.10下水,1944.12.26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28,为赔偿舰交付美国,被作为火炮实验舰。
      满月(Michizuki):1945.01.03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5.03中止建造。
        日本海军大型远洋驱逐舰——甲驱的建造工作基本完成之时,美国已经建成航速高达28节以上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日本据此认为,规划中的新型驱逐舰必须进一步提高航速。1939年度04舰艇补充计划列入了一艘单独的2567吨新型驱逐舰,准备作为未来水雷部队主力的样板,由于当时美国“本森”级驱逐舰的航速已达到40节,同时装备6门127毫米炮和2座空前疯狂的七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舰政本部在吹雪级的基础上将舰体延长9米,主机与天津风号试验舰一致的舰本式高温高压锅炉(由拉蒙特锅炉改进而来,蒸汽温度400度、压力40公斤/平方厘米),功率达75000马力。舰桥沿用夕云级样式,但指挥台前加装整流板,主炮仍为3座双联装127毫米炮。至于七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因为被认为“对东方人体格而言实在太困难”,最后更为为配置在中心线上的3座5联装形式,一次齐射鱼雷高达15枚。可谓“史上最强雷装驱逐舰”!为区别于甲驱,这艘带有试验性质的新舰被单独划分为丙型驱逐舰,实质是追求航速与火力最完美结合的“理想驱逐舰”。
       1941年8月8日,丙型驱逐舰首舰在舞鹤工厂动工。日本有史以来航速突破40节大关的记录只有在1920年由旧峰风级驱逐舰岛风号实现过,所以第一艘丙驱也命名为岛风以兹纪念。岛风在1942年7月18日下水,实际航速(39.0节)并未达到设计指标,船厂在试车时减少了1/6的排水量搭载才使速度达到了40.698节。1943年5月10日岛风最终完工时还安装了21号对空电探和22号对海电探。
       岛风完工之时,大型远洋驱逐舰的功能已经由舰队攻击转向护航、防空和多用途任务,而该舰的对空火力极为薄弱(4门25毫米机炮、2挺13毫米机枪),无力应对新的作战局面。而且为追求高航速与强大火力,造价高昂、必须消耗大量材料,这对战时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是完全不能承受的。1942年度的改5计划中一度列入16艘岛风级,但随即因战局不利取消计划。岛风自身于1944年11月11日被美机炸沉于菲律宾。史上最强舰队驱逐舰也就在变化的时代面前无奈地谢幕了。
       所谓“丁型驱逐舰”,实际上是与英美海军的护航驱逐舰(DE)类似的小型急造舰,主要用于反潜、防空、护航和补给行动。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改订的改5计划优先发展乙驱和丙驱,但前方大批驱逐舰的损失和乙驱、丙驱缓慢的建造速度无法契合,舰政本部遂于当年年底开始研发急造舰型丁驱。丁型驱逐舰采用鸿级水雷艇的主机,舰型沿用长艏楼,关键部位使用HT钢(高张力钢)代替正规驱逐舰的DS钢,其余部分则以MS钢(普通钢)建造,武器方面选用全高炮设计,中部安装1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完工时即安装声纳和13号、22号电探。1943年改5计划第二次追加案决定建造42艘丁驱,按照细节差别又可以分为松级(丁型)和橘级(改丁型),实际由于船台紧张和过早战败只有32艘完工,除部分战沉或者战后改为防波堤外,大多由美、中、英、苏四国接收,其中梨号在1954年打捞出水,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重新服役到1971年。
松级:
       松(Matsu):1943.08.0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2.03下水,1944.06.28竣工。1944.08.04在父岛海域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竹(Take):1943.10.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3.28下水,1944.06.16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16作为赔偿舰交付英国,后在新加坡解体。
       梅(Ume):1943.12.01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04.24下水,1944.06.28竣工。1945.01.31,在台湾海域被美军飞机击沉。
       桃(Momo):1943.11.0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3.25下水,1944.06.10竣工。1944.12.15在马尼拉以北被美国潜艇玳瑁号击沉。
       桑(Kuwa):1943.12.20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05.25下水,1944.07.25竣工。1944.12.03在美国军舰攻击奥尔莫克湾时被击沉。
       桐(Kiri):1944.02.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5.27下水,1944.08.14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29作为赔偿舰交付苏联。
       杉(Sugi):1944.02.2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07.03下水,1944.08.2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31作为赔偿舰交付中国,改名惠阳,1957年搁浅,报废并解体。
       槇(Maki):1944.02.19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6.10下水,1944.08.1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14作为赔偿舰交付英国,后在新加坡解体。
       枞(Momi):1944.02.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6.16下水,1944.09.03竣工。1945.01.05在马尼拉西南被美舰载机炸沉。
       樫(Kashi):1944.05.0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08.31下水,1944.09.3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07作为赔偿舰交付美国,次年解体。
       榧(Kaya):1944.04.1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7.30下水,1944.09.3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5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苏联。
       楢(Nara):1944.06.10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10.12下水,1944.11.26竣工。1945.06.30在关门海峡西口触雷后重伤无法航行,幸存到战争结束。1948.05解体。
       樱(Sakura):1944.06.02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9.06下水,1944.11.25竣工。1945.07.11在大阪湾触雷沉没。
       柳(Yanagi):1944.08.20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4.11.25下水,1945.01.18竣工。1945.08.09在大凑附近被美机攻击搁浅,幸存到战争结束,1946.10底解体。
       椿(Tsubaki):1944.06.2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4.09.30下水,1944.11.30竣工。1945.07.24在冈山附近海域被美机攻击受损,幸存到战争结束,1948.07解体。
       桧(Hinoki):1944.03.0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7.04下水,1944.09.30竣工。1945.01.05在马尼拉湾被美国飞机击沉。
       枫(Kaede):1944.03.0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7.25下水,1944.10.3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6作为赔偿舰交付中国,改名衡阳。
       櫸(Keyaki):1944.06.22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9.30下水,1944.12.1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5作为赔偿舰交付美国,同年作为靶舰沉没。
橘级:
        柿(Kaki):1944.10.0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2.11下水,1945.03.0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4作为战争赔偿舰转交给美国,后被解体。
        桦(Kaba):1944.10.1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45.02.27下水,1945.05.29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04作为战争赔偿舰转交给美国,之后被出售解体。
        橘(Tachibana):1944.07.08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0.14下水,1945.01.20竣工。1945.07.14在函馆湾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茑(Tsuta):1944.07.3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1.02下水,1945.02.0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31作为赔偿舰转交中国,改名华阳。
        荻(Hagi):1944.09.1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1.27下水,1945.03.01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16作为赔偿舰转交英国,后解体。
        堇(Sumire):1944.10.2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2.27下水,1945.03.26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8.20作为赔偿舰转交英国,后解体。
        楠(Kusunoki):1944.11.0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1.08下水,1944.04.2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16作为赔偿舰转交英国,后解体。
        初樱(Hatsuzakura):1944.12.1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2.10下水,1945.05.2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29作为赔偿舰转交苏联,60年代解体。
        榆(Nire):1944.08.14舞鹤海军工厂,1944.11.25下水,1945.01.31竣工。竣工后即被美机击伤,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8.01解体。
        梨(Nashi):1944.09.01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5.01.17下水,1945.03.15竣工。1945.07.28在柳井海域被美国舰载机击沉。战争结束后被打捞重新服役,命名为若叶号,1971年3月31日退役。
椎(Shii):1944.09.1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5.01.13下水,1945.03.13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5作为赔偿舰转交苏联,后解体。
        榎(Enoki):1944.10.14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5.01.27下水,1945.03.31竣工。1945.06.26在小滨灯台附近海面触雷后座沉搁浅,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09.03除籍后解体。
        雄竹(Odake):1944.11.0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5.03.10下水,1945.05.1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4作为赔偿舰转交美国,次年解体。
        初梅(Hatsuume):1944.12.08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5.04.25下水,1945.06.1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07.06作为赔偿舰转交中国,改名信阳。
       八重樱(Yaezakura):1944.12.18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3.18下水,1945.06.23中止建造。
       矢竹(Yadake):1945.01.02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5.01下水,1945.06.23中止建造。
       桂(Katsura):1944.11.30在藤永田造船厂开工,1945.06.23下水后中止建造。
       栃(Tochi):1945.01.23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5.28下水后中止建造。
       葛(Kuzu):1945.03.2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4.17中止建造。
       若樱(Wakazakura):1945.01.15在藤永田造船厂开工,1945.05.11中止建造。
       梓(Azusa):1945.01.2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4.17中止建造。
       菱(Hishi):1945.02.10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45.04.17中止建造。
       榊(Sakaki):1944.12.2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4.17中止建造。
  
       朝潮级可视为阳炎级驱逐舰的设计基础,也是日本驱逐舰大型化道路上的重要过渡。与白露级驱逐舰相比,朝潮级的排水量再度增加400吨,达到2000吨,航速增加1节(为35节),主炮也增加1门,为3座双联装127毫米炮,鱼雷发射管同为8具。由于开工时间较晚(列入1934-35年度02舰艇补充计划),他们在船台上即接受了增加舰体强度的改造,并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高度活跃。1942年的荷印战争中,大潮、满朝等4艘朝潮级驱逐舰在巴厘岛夜战中连续遭遇英美荷澳联合舰队的3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取得击沉1艘驱逐舰、重创1艘巡洋舰的战果,己方仅受轻伤。显示了不俗的战斗力。但朝潮级缺乏反潜和防空能力的缺陷使其在1943年后不得不接受改装,拆除1座主炮塔和鱼雷装填设施,加装13号、22号电探和28门25毫米机炮,但仍不足以对抗系统优势的美军。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隶属西村舰队的满朝、朝云、山云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全部丧失,最后一艘仅存的本级舰霞号跟随大和号战列舰参加了1945年4月7日突入冲绳的作战,在美机空袭下战沉于坊之岬海。
       朝潮(Asashio):1935.09.07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6.12.16下水,1937.08.31竣工。1943.03.03在俾斯麦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
       大潮(Oshio):1936.08.0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7.04.19下水,1937.10.31竣工。1943.02.20在马努斯岛被美国潜艇“大青花鱼”号击沉。
       满潮(Michishio):1935.11.0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7.03.15下水,1937.10.31竣工。1944.10.25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荒潮(Arashio):1935.10.01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7.05.26下水,1937.12.30竣工。1943.03.03在俾斯麦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
       朝云(Asagumo):1936.12.23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7.11.05下水,1938.03.31竣工。1944.10.25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山云(Yamagumo):1936.11.04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7.07.24下水,1938.01.15竣工。1944.10.25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夏云(Natsugumo):1936.07.0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7.05.26下水,1938.02.10竣工。1942.10.12在萨沃岛海域被美国飞机击沉。
       峰云(Minegumo):1937.03.22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7.11.04下水,1938.04.30竣工。1943.03.05在布拉吉特海峡夜战中被击沉。
       霞(Kasumi):1936.12.01在浦贺船厂开工,1937.11.18下水,1939.06.24竣工。1945.04.07在冲绳岛北部海域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霰(Arare):1937.03.0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7.11.16下水,1939.04.15竣工。1942.07.05在基斯卡岛海域被美国潜艇“黑鲈”号击沉。
        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英美日三强海军的驱逐舰单舰吨位被限制为1500吨。但条约又规定签字各国可以用驱逐舰总吨位的16%建造排水量大于1500吨,不超过1850吨的驱逐领舰,所以日本顺理成章地将特型归入“驱逐领舰”名下。但此时日本的驱逐舰总吨位为10.55万吨,24艘特型驱逐舰吨位和即达47600吨(占45%),远远超过16%的驱逐领舰限制,因此在将特型占总吨位的比例削减到16%之前,日本无法再借“驱逐领舰”的幌子建造大型驱逐舰。有鉴于此,伦敦条约后的第一批新驱逐舰初春级成为所谓“条约型驱逐舰”,单舰吨位被控制在1400吨,航速36.5节。但为保证单舰战斗力不受影响,舰政本部第四部在较小的舰体上塞进了5门127毫米炮和9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前部以背负方式布置1座双联装炮塔和1座单装炮塔,2号、3号鱼雷发射管也以背负方式布置在中部,并首次配备鱼雷再填发装置。为保证中部空间,两座烟囱的倾斜角度不同,成为其最典型的外观特征。但初春级在排水量比吹雪级小300吨的情况下硬塞进与其同样多的武器装备,还要保持高航速,在复原性方面自然会出问题。“友鹤事件”后,初春级被迫进行大规模修改,减轻武器重量,改善舰体复原性。舰首的1门单装主炮被移到舰尾,为腾出位置,3号鱼雷发射管被迫拆除,使其鱼雷发射管减少为6具,舰桥面积也被缩减。由于初春级频繁的修补和实际性能不如意。原定的12艘建造计划仅进行一半后就告中止,自第6艘起改建白露级。建成的6艘中从第5艘有明开始在开工前设计经过修改,舰宽增加到10.6米,航速下降到33节,主炮布置和鱼雷发射管在完工时就与前面4艘改装后的初春级相同。6艘初春级在战争中主要用于“东京快车”运补,到1945年战败前已全部损失。
       初春(Hatsuharu):1931.05.14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3.02.27下水,1933.09.30竣工。1944.11.13在美军空袭马尼拉湾时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子日(Nenohi):1931.12.15在浦贺船厂开工,1932.12.22下水,1933.09.30竣工。1942.07.05在阿留申群岛被美国潜艇“海神”号击沉。
       若叶(Wakaba):1931.12.12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4.03.18下水,1934.10.31竣工。1944.10.24在苏禄海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初霜(Hatsushimo):1933.01.31在浦贺船厂开工,1933.11.04下水,1934.09.27竣工。1945.07.30在宫泽湾触雷沉没,战后浮起解体。
      有明(Ariake):1933.01.14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4.09.23下水,1935.03.25竣工。1943.07.28在格罗斯特角被美国陆军飞机击沉。
      夕暮(Yugure):1933.04.09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4.05.06下水,1935.03.30竣工。1943.07.16在拉包尔附近被美国飞机击沉。
       白露级为初春级的改型。由于初春级在建造过程中被发现存在技术漏洞,1931-32年度01计划中列入的12艘建造计划只完成了一半,其余6艘改为按重新设计的白露级图纸开工。白露级吸取了“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的教训,主炮布置和改造后的初春级相同,但鱼雷武器强化为2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首开日本驱逐舰搭载四联装发射管的先例。舰桥的形状由初春级庞大复杂的样子改为低矮、简洁、轻快的外形,目的是降低重心。1942-43年,大部分白露级拆除1门主炮,增加15-20门25毫米机炮和4座深弹投射机,但仍不足以对抗美军潜艇和舰载机的威胁。10艘白露级在战争中全部沉没。
        白露(Shiratsuyu):1933.11.14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5.04.05下水,1936.08.20竣工。1944.06.15在棉兰老岛海域与给油船“清洋丸”相撞而沉没。
        时雨(Shigure):1933.12.09在浦贺船厂开工,1935.05.18下水,1936.09.07竣工。1945.01.24在马来半岛东岸被美国潜艇“黑鳍白鱼”号击沉。
        村雨(Murasame):1934.02.01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5.06.20下水,1937.01.07竣工。1943.03.05在布拉吉特海峡夜战中被击沉。
        夕立(Yudachi):1934.10.16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6.06.21下水,1937.01.07竣工。1942.11.13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被击沉。
        五月雨(Samidare):1934.10.16在浦贺船厂开工,1935.07.06下水,1937.01.29竣工。1944.08.26在帕劳群岛被美国潜艇“黄貂鱼”号击沉。
        春雨(Harusame):1935.02.03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5.09.21下水,1937.08.26竣工。1944.06.08在马洛库瓦里被美军飞机击沉。
        海风(Umikaze):1935.05.04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6.11.27下水,1937.05.31竣工。1944.02.01在特鲁克群岛北部海域被美国潜艇“鹤鱼”号击沉。
        山风(Yamakaze):1935.05.25在浦贺船厂开工,1936.02.21下水,1937.06.30竣工。1942.06.23在房总半岛被美国潜艇“鹦鹉螺”号击沉。
        江风(Kawakaze):1935.04.2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6.11.01下水,1937.04.30竣工。1943.08.06在维拉湾海战中被击沉。
        凉风(Suzukaze):1935.07.09在浦贺船厂开工,1937.03.11下水。1937.08.31竣工。1944.01.25在加罗林群岛被美国潜艇“跳鱼”号击沉。
 
        睦月级最重要的进步是以口径更大的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取代了533毫米,可以直接使用威力更大的八年式鱼雷。作为特型驱逐舰的先驱,1941年日美开战前睦月级进行紧急改装,拆除布雷设施,加装10门25毫米机炮和4座深弹投射机,改善了防空火力。1942年之后,大部分睦月级拆除2门主炮,25毫米机炮增加到20门,排水量升至1590吨,航速则下降到34节。1942年夏所罗门岛屿争夺战爆发后,有6艘睦月级拆除部分火炮,扩大内舱面积后成为与美国海军的APD类似的高速人员运输舰,专门承担向被困岛屿偷运援军和补给物资的“东京快车”任务,实战中损失惨重。12艘睦月级在战争期间全部损失,没有1艘残存到战败。
        睦月(Mutsuki):1924.05.2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5.07.23下水,1926.03.25竣工。1942.08.25在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如月(Kisaragi):1924.06.03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25.07.11下水,1925.12.21竣工。1941.12.11在进攻威克岛时,深水炸弹被引爆而沉没。
        弥生(Yayoi):1924.01.11在浦贺船厂开工,1925.10.15下水,1926.09.14竣工。1943.09.11在新几内亚被英美陆基飞机击沉。
        卯月(Uzuki):1924.01.11在石川岛船厂开工,1925.10.15下水,1926.09.14竣工。1944.12.12,在奥尔摩克湾被美国鱼雷艇击沉。
        皋月(Satsuki):1924.12.01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5.03.25下水,1925.11.25竣工。1944.09.21在马尼拉湾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水无月(Minazui):1925.03.24在浦贺船厂开工,1926.05.25下水,1927.03.22竣工。1944.06.06在塔威塔威锚地附近被美国潜艇鲻鱼号击沉。
        文月(Fumizuki):1924.10.20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6.02.16下水,1926.07.03竣工。1944.02.18在美军空袭特鲁克时被击沉。
        长月(Nagatsuki):1925.04.16在石川岛船厂开工,1926.10.06下水,1927.04.30竣工。1943.07.06在库拉湾夜战中触礁沉没。
        菊月(Kikuzuki):1925.06.15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26.05.15下水,1926.11.20竣工。1943.05.05在图拉吉岛进攻中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三日月(Mikazuki):1925.08.2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6.07.12下水,1927.05.05竣工。1943.07.28在格罗斯特角海域被美国陆军飞机击沉。
        望月(Mochizuki):1926.03.23在浦贺船厂开工,1927.04.28下水,1927.10.31竣工。1943.10.24在拉包尔西南被美国“卡塔林那”水上飞机击沉。
        夕月(Yuzuki):1926.11.27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7.03.04下水,1927.07.25竣工。1944.12.13在宿务奥尔摩克湾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华盛顿条约签署后,日本虽相继完成了12艘睦月级驱逐舰,但它们依然脱胎于基于一战设计的峰风级,实际性能堪忧。由于日本主力舰吨位被限制为美国的六成,为实现对美战略平衡,军令部决定建造大批不受条约限制的高速、远洋、重雷装驱逐舰(即所谓“特型驱逐舰”),以期在最后的决战前削弱美国舰队。刚刚担任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的的藤本喜久雄海军造船大佐担当特型的设计指导,他为新驱选用了比睦月级长16米、宽1米的大舰体,排水量增加到1680吨,航速可达38节。主炮口径由120毫米增至127毫米,鱼雷发射管亦改为9具(3座三联装),比睦月级提高了一半战斗力。外观上采用飞剪艏,高干舷和长艏楼,提高了耐波性,航海性能卓越,舰桥、桅杆也采取新造型,外观流线精悍,当时美英主流驱逐舰的武器规格多为4门102毫米炮,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排水量1000吨左右,无论在吨位还是在战斗力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特型。为了减轻舰体重量,特型的又可分为特Ⅰ型(从吹雪到矶波)、特Ⅰ型改(浦波)、特Ⅱ型(从绫波到狭雾)、特Ⅱ型改(从胧到潮)。由于武装和动力过重,他们都存在舰体复原性不足、结构强度不佳的隐患。1935年日本海军发生“第四舰队事件”,参与秋季大演习的第四舰队遭遇台风,有8艘特型在事故中受损,其中初雪和夕雾的舰首断裂。事故发生后,20艘吹雪级全部被召回船厂,进行改善结构强度、缩小舰桥和烟囱降低重心的改造,因此造成排水量大增、缩小舰桥和烟囱降低重心的改造,因此造成排水量大增,实际吨位已接近2400吨。战争爆发后,吹雪级作为水雷战队主力活跃于1942年的瓜岛战役中,损失十分惨重。由于缺乏雷达、对空火力和反潜能力,特型在战争中期后生命力已相当脆弱,最终只有潮号一艘幸存到战败后解体。
       吹雪(Fubuki):1926.06.19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27.11.15下水,1928.08.10竣工。1942.10.11在埃思帕恩斯角夜战中沉没。
       白雪(Shirayuki):1927.03.19在横滨船厂开工,1928.03.20下水,1928.12.18竣工。1943.03.03在俾斯麦海被陆基飞机击沉。
       初雪(Hatsuharu):1927.04.12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28.09.29下水,1929.03.30竣工。1943.07.17在布干维尔岛输送物资中被美国海军飞机击沉。
       深雪(Miyuki):1927.04.30在浦贺船厂开工,1928.06.26下水,1929.06.29竣工。1934.06.29与驱逐舰“电”号相撞沉没。
       丛云(Murakumo):1927.04.2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8.09.27下水,1928.05.10竣工。1942.10.12在新乔治亚岛被美国飞机击沉。
       东云(Shinonome):1926.08.12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7.11.26下水,1928.07.25竣工。1941.12.17在婆罗洲进攻作战中触雷沉没。
       薄云(Usugumo):1926.10.21在石川岛船厂开工,1927.12.26下水,1928.07.26竣工。1944.07.07在择捉岛海域被美国潜艇“鳐鱼”号击沉。
       白云(Shirakumo):1926.10.27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7.12.27下水,1929.07.28竣工。1944.03.16在北海道海域被美国潜艇“南欧鲭鱼”号击沉。
       矶波(Isonami):1926.10.18在浦贺船厂开工,1927.11.24下水,1929.06.30竣工。1943.04.09在博顿水道被美国潜艇“南欧鲭鱼”号击沉。
       浦波(Uranami):1927.04.28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8.11.29下水,1929.06.30竣工。1944.10.26在马尼拉湾被美国舰载机击沉。
       绫波(Ayanami):1928.01.20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29.10.05下水,1930.04.30竣工。1942.11.15在瓜岛夜战中被美国舰炮击沉。
       敷波(Shikinami):1928.07.06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29.06.22下水,1929.12.24竣工。1944.09.12在海南岛以东被美国潜艇“黑鲈”号击沉。
       朝雾(Asagiri):1928.12.12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9.11.18下水,1930.06.30竣工。1942.08.28在所罗门海域被美国飞机击沉。
       夕雾(Yugiri):1929.04.01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0.05.12下水,1930.12.03竣工。1943.11.25在圣乔治角海战中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天雾(Amagiri):1928.11.28在石川岛船厂开工,1930.02.27下水,1930.11.10竣工。1944.04.23在望加锡海峡触雷沉没。
       胧(Oboro):1929.11.29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0.11.08下水,1931.10.31竣工。1942.12.17在基斯卡岛以北被美国陆军飞机击沉。
       曙(Akebono):1929.10.25在藤永田船厂开工,1930.11.07下水,1931.07.31竣工。1944.11.13在美军空袭马尼拉湾时被击沉。
       涟(Sazanami):1930.02.21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1.06.06下水,1932.05.19竣工。1944.07.14在亚普岛海域被美国潜艇“大青花鱼”号击沉。
       潮(Ushio):1929.12.24在浦贺船厂开工,1930.11.17下水,1931.11.14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年底解体。

       潜艇在日本海军中的正式称谓为“潜水舰”。与其盟友德国通常将潜艇用于交通线破坏作战不同,日本海军的潜水战队与水雷战队一样都是“渐减邀击”作战中的反舰力量,设计目的是在日美战争爆发后埋伏于东太平洋上指定位置,伺机攻击自美国本土前往中太平洋地区的增援部队。由于此一原因,日本虽然在二战期间建造了百余艘大小潜艇(包括当时世界时最大的伊-400型载机潜艇),并曾击沉美国航母黄蜂号(CV-7)与数艘巡洋舰,却在破交作战中全无表现。日本潜艇固有的柴油机噪音过大、电子设备落后的弊端也使其很难在作战中大有作为。战争后期日本潜艇开始使用人操鱼雷“回天”作为主要武器,效果并不明显。
       一般来说,日本潜艇按照吨位大小划分为“一等潜水舰”(排水量1000吨以上,称“伊号型”)、“二等潜水舰”(排水量在1000吨以下、500吨以上,称“吕号型”)和“三等潜水舰”(排水量在500吨以下,称“波号型”),三等潜水舰等级在1931年5月30日被废除,后面1000吨以下的统称二等潜水舰。其中又以伊号型最为重要。按照主要功能的不同,伊号型潜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型号:海大型、巡潜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浅高型、潜补型、潜特型和机雷潜型10种,下面逐一介绍。

       海大型:“海军假日”期间建造的中型攻击型潜艇,具有水面高航速,在“渐减邀击”中事先埋伏于美国增援舰队来航路线沿途,对其主力军进行削弱作战。但续航力较短,无法拦截从夏威夷绕道南洋群岛进攻的美国舰队。

       海大1型:日本建造的第一型大型远洋潜艇。
伊-51(I-51):1921.04.06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1.11.29下水,1924.06.20竣工。1940.04.01除籍后解体。
海大2型:在海大1型的改型,主要是增加1座高炮。
伊-52(I-52):1922.02.14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2.06.12下水,1925.05.20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2号,1942.08.01除籍后解体。
 
海大3型:海大2型改良后批量生产的型号,最大改进是增大潜深。 
伊-53(I-53):1924.04.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5.08.05下水,1927.03.30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3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30除籍后解体。
伊-54(I-54):1924.11.1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6.03.15下水,1927.12.15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4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20除籍后解体。
伊-55(I-55):1924.04.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5.09.02下水,1927.09.05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5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30除籍后解体。
伊-58(I-58):1924.12.03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5.10.03下水,1928.05.15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8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30除籍后解体。
伊-56(I-56):1926.11.03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8.03.23下水,1929.03.31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6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6.04.01被美军凿沉。
伊-57(I-57):1927.07.0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8.10.01下水,1929.12.24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7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6.04.01被美军凿沉。
伊-59(I-59):1927.03.2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9.03.25下水,1930.03.31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59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6.04.01被美军凿沉。
伊-60(I-60):1927.10.10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29.04.24下水,1929.12.20竣工。1942.01.17在巽它海峡被英军击沉。
伊-63(I-63):1928.12.20在佐世保海军工厂竣工。1939.02.02在丰后水道被伊-60号潜艇撞沉。
 海大4型:在海大3的基础上减少鱼雷发射管,提高水下航速。
伊-61(I-61):1926.11.15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7.11.12下水,1929.04.06竣工。1941.10.02在壹岐水道被货轮木曾丸撞沉。
伊-61(I-61):1927.04.20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8.11.29下水,1930.04.24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61号,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30除籍后解体。
伊-64(I-64):1927.03.2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29.10.05下水,1930.08.30竣工。1942.05.17在足褶岬被美军潜艇击沉,1942.05.20改名为伊-164号。
 
 海大5型:在海大4型的基础上增加功率,提高航速,增加下潜深度,并把自卫武器改为高炮。
伊-65(I-65):1929.12.19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1.06.02下水,1932.12.01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65号,1945.06.27在菊水特工中被美舰击沉。
伊-66(I-66):1929.11.08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1.06.02下水,1932.11.10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66号,1944.07.17在马六甲海峡被英军潜艇击沉。
伊-67(I-67):1929.10.14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1.04.07下水,1932.08.08竣工。1940.08.29在南鸟岛训练时因事故沉没。
 
 海大6型:在海大5型的基础上增大功率,提高水面航速。
伊-68(I-68):1931.06.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3.06.26下水,1934.07.11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68号,1943.07.27在新爱尔兰岛附近被美军潜艇击沉。
伊-69(I-69):1931.12.22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4.02.15下水,1935.09.28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69号,1944.04.04在特鲁克被美机炸沉。
伊-70(I-70):1933.01.2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4.06.14下水,1935.11.29竣工。1941.12.10在夏威夷东北被美机炸沉。
伊-71(I-71):1933.02.15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4.08.25下水,1935.12.24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71号,1944.02.01在新几内亚被美舰击沉。
伊-72(I-72):1933.12.16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5.06.20下水,1937.01.07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72号,1942.11.10在所罗门群岛附近被美舰击沉。
伊-73(I-73):1933.12.16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5.06.20下水,1937.01.07竣工。1942.01.29在夏威夷附近被美舰击沉。
伊-74(I-74):1934.10.16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7.03.28下水,1938.08.15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74号,1944.04.12在特鲁克被美机炸沉。
伊-75(I-75):1934.11.01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7.09.16下水,1938.12.08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75号,1944.02.04在马绍尔群岛被美机炸沉。
海大7型:海大的最终生产型,取消舰尾鱼雷发射管,提高水中潜航的速度,并可以使用九五式氧气鱼雷(大名鼎鼎的水面舰艇使用的九三式氧气鱼雷的潜艇版),开始加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伊-76(I-76):1940.06.22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1.06.07下水,1942.08.04竣工。1942.05.20改名为伊-176号,1944.05.16在新几内亚被美舰击沉。
伊-177(I-177):1941.03.1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1.12.20下水,1942.12.28竣工。1944.10.03在帛琉被美舰击沉。
伊-178(I-178):1941.05.21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2.02.24下水,1942.12.26竣工。1943.08.04在澳大利亚东北沉没。
伊-179(I-179):1941.08.21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2.07.16下水,1943.06.18竣工。1943.01.14在伊予滩试航时因事故沉没。
伊-180(I-180):1941.04.17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2.02.07下水,1943.12.10竣工。1944.04.27在阿留申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181(I-181):1941.11.1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05.02下水,1943.05.24竣工。1944.01.16在新几内亚被美舰击沉。
伊-182(I-182):1941.11.1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2.05.30下水,1943.05.24竣工。1943.09.03在新不列颠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183(I-183):1941.12.26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3.01.21下水,1943.10.03竣工。1944.04.29在足褶岬被美潜艇击沉。
伊-184(I-184):1942.04.1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2.12.12下水,1943.10.15竣工。1944.06.19在关岛被美机炸沉。
伊-185(I-185):1942.02.0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2.09.16下水,1943.09.23竣工。1944.06.22在塞班岛被美舰击沉。
       巡潜型是日本在“海军假日”期间引入德国U142型潜艇技术设计、弥补海大型续航力缺陷的大型巡洋潜艇,续航力可达美国西海岸,在“渐减邀击”作战中承担前敌侦察和监视任务,水面航速有所下降,部分巡潜型已具备搭载水上飞机能力。
伊-1(I-1):1923.03.12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4.10.15下水,1926.03.10竣工。1943.01.29在瓜岛水面遭炮击搁浅放弃。
伊-2(I-2):1923.08.06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5.02.23下水,1926.07.24竣工。1944.04.07在拉包尔被美舰击沉。
伊-3(I-3):1923.11.01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5.06.08下水,1926.11.30竣工。1942.12.09在瓜岛执行运输任务是被击沉。
伊-4(I-4):1926.04.17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8.05.22下水,1929.12.24竣工。1942.12.20在瓜岛执行运输任务是被击沉。
伊-5(I-5):1929.10.3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1.06.19下水,1932.07.31竣工。1944.07.19在塞班岛东方被美舰击沉。
伊-6(I-6):1932.10.14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4.03.31下水,1935.05.15竣工。1944.06.30在塞班岛海域失踪,推定沉没。
伊-7(I-7):1934.09.12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5.07.03下水,1937.03.31竣工。1943.06.22在基斯卡岛岛被美舰击沉。
伊-8(I-8):1934.10.11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6.07.20下水,1938.12.05竣工。1945.03.31在冲绳岛被美舰击沉。
甲型潜艇是在无条约时代新建的大型巡洋潜艇,设有旗舰设施,可搭载1-2架水上侦察机执行侦察任务。
伊-9(I-9):1938.01.2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9.05.20下水,1941.02.13竣工。1943.06.13在基斯卡岛岛被美舰击沉。
伊-10(I-10):1938.06.07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9.09.20下水,1941.10.31竣工。1944.07.04在印度洋被美机击沉。
伊-11(I-11):1940.04.1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1.02.28下水,1942.05.16竣工。1944.01.11在埃利斯群岛失踪。
伊-12(I-12):1942.11.05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3.08.03下水,1944.05.25竣工。1945.01.05在太平洋中部失踪,推定沉没。
伊-13(I-13):1943.02.04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3.11.30下水,1944.12.16竣工。1945.07.16在横须贺港外被美机击沉。
伊-14(I-14):1943.05.18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4.03.14下水,1945.03.14竣工。1945.08.27在东京湾东北被美军捕获,战后凿沉。
伊-15Ⅱ(I-15):1943.04.3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4.04.12下水,1945.03在完工90%后取消建造,战后解体。
伊-1Ⅱ(I-1):1943.04.3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4.06.10下水,1945.03在完工70%后取消建造,1945.09.18遭台风沉没。
       乙型潜水舰是在无条约时代新建的大型巡洋潜艇,有侦察机但无旗舰指挥设施,水面航速较高。以巡潜甲型(伊九型潜艇)为基础设计,是太平洋战争时为数最多的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型潜舰。伊-26号在圣克鲁斯海战后将受伤的美国轻巡洋舰朱诺(CL-52)送入海底,伊-19号更是在瓜岛海战中击沉了美国黄蜂号航母(CV-7),取得了日本潜水舰队在二战中的最大战绩。伊-25号以舰载机曾经对美国本土进行空袭。
伊-15(I-15):1938.01.2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9.03.07下水,1941.09.30竣工。1943.11.03在所罗门群岛失踪,12.05推定沉没。
伊-17(I-17):1938.04.18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39.07.19下水,1941.01.24竣工。1943.08.19在努美阿附近被美机击沉。
伊-19(I-19):1938.03.15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9.09.16下水,1941.04.28竣工。1944.02.02在吉尔伯特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21Ⅱ(I-21):1939.01.07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0.02.24下水,1941.07.15竣工。1943.11.29在吉尔伯特群岛被美机击沉。
伊-23Ⅱ(I-23):1938.01.28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39.11.24下水,1941.09.27竣工。1942.02.28在夏威夷群岛失踪,推定沉没。
伊-25(I-25):1939.02.03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0.06.08下水,1941.10.15竣工。1943.09.03在新赫布里底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26(I-26):1939.06.07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0.04.10下水,1941.11.06竣工。1944.10.25在菲律宾苏里高海峡被美舰击沉。
伊-27(I-27):1939.07.0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0.06.06下水,1942.02.24竣工。1944.02.13在印度洋被英舰击沉。
伊-28(I-28):1939.09.25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0.12.18下水,1942.02.06竣工。1942.05.13在珊瑚海被美潜艇击沉。
伊-29(I-29):1939.09.2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0.09.29下水,1942.02.27竣工。1944.07.26访德归来时在巴士海峡被美舰击沉。
伊-30(I-30):1939.06.07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0.09.17下水,1942.02.28竣工。1942.10.13访德归来时在新加坡触雷沉没。
伊-31(I-31):1939.12.06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1.03.13下水,1942.05.30竣工。1943.05.13在阿图岛被美舰击沉。
伊-32(I-32):1940.01.20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0.12.17下水,1942.04.26竣工。1944.03.24在沃特吉岛被美舰击沉。
伊-33(I-33):1940.02.21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1.05.01下水,1942.06.10竣工。1944.06.13在伊予滩因训练事故沉没。
伊-34(I-34):1941.01.09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1.09.24下水,1942.08.31竣工。1943.11.13访德途中在槟榔屿被英国潜艇击沉。
伊-35(I-35):1940.09.02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41.09.24下水,1942.08.31竣工。1943.11.22在塔拉瓦岛被美舰击沉。
伊-36(I-36):1940.12.0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1.11.01下水,1942.09.3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37(I-37):1940.12.07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1.10.22下水,1943.03.10竣工。1944.11.19在帛琉群岛北方被美舰击沉。
伊-38(I-38):1941.06.19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2.04.15下水,1943.01.31竣工。1944.11.12在萨沃岛被美舰击沉。
伊-39(I-39):1941.06.19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2.04.15下水,1943.04.22竣工。1943.11.26在马金岛西方被美舰击沉。
伊-40(I-40):1942.03.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11.10下水,1943.07.31竣工。1944.02.21在吉尔伯特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41(I-41):1942.03.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11.10下水,1943.09.18竣工。1944.11.18在菲律宾西方附近被美舰击沉。
伊-42(I-42):1942.03.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11.10下水,1943.11.03竣工。1944.03.23在帕劳群岛被美潜艇击沉。
伊-43(I-43):1942.04.27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2.10.25下水,1943.11.05竣工。1944.02.15在特鲁克北方被美潜艇击沉。
伊-44(I-44):1942.06.1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03.05下水,1944.01.31竣工。1945.04.17在冲绳被美舰击沉。
伊-45(I-45):1942.03.18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3.03.06下水,1943.12.28竣工。1944.10.28在莱特岛东方被美舰击沉。
伊-54Ⅱ(I-54):1942.07.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05.04下水,1944.03.31竣工。1944.10.28在菲律宾苏銮岛被美舰击沉。
伊-56Ⅱ(I-56):1942.09.2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06.30下水,1944.06.08竣工。1945.04.05在久米岛被美舰击沉。
伊-58Ⅱ(I-58):1942.12.26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10.09下水,1944.09.07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战后被美军凿沉。
       丙型潜水舰是在无条约时代新建的大型巡洋潜艇,主要是强化鱼雷攻击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设计上参考伊七型潜艇(巡潜3型),故又称巡潜丙型。于第三次海军补充计划间在1940年至1941年全部共建造了8只。设计的特点为把巡潜系列潜舰搭载的水上侦察机废止,鱼雷发射管数增加2门,鱼雷搭载数亦有增加。大战中主要作为甲标的输送任务用,充电能力与对波性优异。除伊号第四七潜艇外皆于太平洋战争战没。从事通商破坏时击沈商船超过20只,大战末期亦使用作回天攻击。
伊-16(I-16):1937.05.19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8.07.28下水,1940.03.30竣工。1944.05.19在所罗门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18(I-18):1937.08.2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8.11.12下水,1941.01.31竣工。1943.01.31在瓜岛被美舰击沉。
伊-20(I-20):1937.11.16在三菱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9.01.25下水,1940.09.26竣工。1943.09.03在瓦努阿图岛被美舰击沉。
伊-22Ⅱ(I-22):1937.11.25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8.12.23下水,1941.03.10竣工。1942.11.12在所罗门群岛失踪,推定沉没。
伊-24Ⅱ(I-24):1938.12.05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9.11.12下水,1941.10.31竣工。1943.06.10在阿图岛被美潜艇击沉。
伊-46(I-46):1942.11.2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3.06.03下水,1944.02.29竣工。1944.10.28在莱特湾被美舰击沉。
伊-47(I-47):1942.11.21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3.09.29下水,1944.07.10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
美军凿沉。
伊-48(I-48):1943.06.19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3.12.12下水,1944.09.05竣工。1925.01.23在乌利希环礁被美舰击沉。
伊-52Ⅱ(I-52):1942.03.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11.10下水,1943.12.28竣工。1944.06.24访德途中在比斯开湾被美舰击沉。
伊-53Ⅱ(I-53):1942.05.1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12.24下水,1944.02.20竣工。幸存到战阵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53Ⅱ(I-53):1942.06.1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3.04.20下水,1944.04.20竣工。1944.07.14在提尼安岛附近被美舰击沉。

       丁型潜水舰或称“潜输型”,战争后期专为运补给给被困岛屿而设计的运输潜艇,无鱼雷发射管。太平洋战争末期时建造了12只用于运输任务,1944年竣工。主要执行输送任务,部份用于回天攻击。9只于太平洋战争时沉没,残余的于战后被美军破坏。
伊-361(I-361):1943.02.16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3.10.30下水,1944.05.25竣工。1945.05.30在冲绳被美机炸沉。
伊-362(I-362):1943.03.17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3.11.29下水,1944.05.25竣工。1945.01.18在加罗林群岛群岛被美舰击沉。
伊-363(I-363):1943.05.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3.12.12下水,1944.07.08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0.29自吴港驶往佐世保等待处分途中触雷沉没。
伊-364(I-364):1943.07.26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02.15下水,1944.06.14竣工。1944.09.15在房总半岛被美潜艇击沉。
伊-365(I-365):1943.05.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3.12.17下水,1944.08.01竣工。1944.11.28在东京湾东南方被美潜艇击沉。
伊-366(I-366):1943.08.26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03.29下水,1944.08.03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367(I-367):1943.10.22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04.28下水,1944.08.1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368(I-368):1943.07.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1.29下水,1944.08.25竣工。1945.02.27在硫磺岛被美机炸沉。
伊-369(I-369):1943.09.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3.09下水,1944.10.09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370(I-370):1943.12.04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05.26下水,1944.09.04竣工。1945.02.26在硫磺岛被美机炸沉。
伊-371(I-371):1944.03.22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4.07.21下水,1944.10.02竣工。1945.01.31自特鲁克出港后失踪,03.12推定沉没。
伊-372(I-372):1944.02.1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06.26下水,1944.11.08竣工。1945.07.18在横须贺被美机炸沉。
伊-373(I-373):1944.08.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4.11.30下水,1945.04.14竣工。1945.08.13在东海被美潜艇击沉。
伊-374(I-374):1944.10.24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45.04.17工程中止,完工40%。

       潜高型潜艇是水下高速试验艇,水下航速超过水上航速。主要是为了应付战争后期由于美军雷达的发展,即使在夜间,潜艇在水上也不再安全,只能发展水下高速航行的潜艇。
伊-201(I-201):1944.03.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07.22下水,1945.02.02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沉没。
伊-202(I-202):1944.05.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09.02下水,1945.02.14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203(I-203):1944.06.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10.20下水,1945.05.29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后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沉没。
伊-204(I-204):1944.08.0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12.16下水。1945.06.22被美机炸沉,当时完工90%。
伊-205(I-205):1944.09.04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5.02.15下水。1945.07.28在仓桥岛疏散时被美机炸沉,当时完工80%。
伊-206(I-206):1944.10.27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5.03.26下水,1945.03工程中止,当时完工85%。
伊-207(I-207):1944.12.27在播磨船厂开工,1945.04.17工程中止,当时完工20%。
伊-208(I-208):1945.02.17在播磨船厂开工,1945.04.17工程中止,当时完工5%。

潜特型潜艇是日本海军以攻击巴拿马运河船闸为目标设计的大型载机潜艇,可以搭载3架“晴岚”水上攻击机。
伊-400(I-400):1943.01.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01.18下水,1944.12.30竣工。1945.08.29在金华山冲被美军俘获,后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沉没。
伊-401(I-401):1943.04.26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4.03.11下水,1945.01.08竣工。1945.08.29在金华山冲被美军俘获,后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沉没。
伊-402(I-402):1943.10.20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4.09.05下水,1945.07.24竣工。1945.08.11在吴港被美机炸沉,战后浮起解体。
伊-404(I-404):1943.11.0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4.07.07下水,1945.06.04工程中止,当时完工95%。1945.07.28在吴港被美机炸沉。
伊-405(I-405):1944.09.27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旋即中止。
机雷型潜艇是日本海军专用的布雷潜艇,可搭载水雷48枚。
伊-121(I-121):1924.10.2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6.03.30下水,1927.03.31竣工。1924.11.01改名伊-21号,1938.06.01改名伊-121号。幸存到战争结束,后被美军凿沉。
伊-122(I-122):1925.02.28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6.11.08下水,1927.10.28竣工。1924.11.01改名伊-22号,1938.06.01改名伊-122号。1945.06.10在石川县珠洲岬被美潜艇击沉。
伊-123(I-123):1925.06.12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7.03.19下水,1928.04.28竣工。1924.11.01改名伊-23号,1938.06.01改名伊-123号。1942.08.29在瓜岛被美舰击沉。
伊-124(I-124):1926.04.17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7.12.12下水,1928.12.10竣工。1924.11.01改名伊-24号,1938.06.01改名伊-124号。1942.01.19在达尔文港外海域被澳舰击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