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陀罗山小考(中)

 黑老赵 2012-09-04
陀罗山小考(中)
 发布者:司苏实 |  浏览(6097) 评论 (29)  | 发布时间:2006-05-28
      
       陀罗山即与佛教有关,其诞生及演变自然离不开佛教的演变。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逐渐弘传”,“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寺庙创建最早。”(《佛教与山—文殊道场五台山》)。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北魏道武帝拓拔珪建都平城(大同),始知佛法。只是当时“天下初定,戎车屡动,庶事草创,未建图宇,招延僧众也”(同上)。398年,天下粗定,遂频诏建寺,礼敬僧人,开北魏崇佛之风气。文成帝时(452—465),为其祖先铸释迦立像五尊,高丈六,用赤金25万斤。又任沙门昙曜为沙门统,于城西武州塞凿山开窟五所,雕饰奇伟,冠绝一世,这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而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据《古清凉传》、《广清凉传》载 ,“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年礼谒”,并至台山避暑,于中台置千许“小石浮图”,在清凉谷岭建造清凉寺。可见离五台山还有相当距离,属秀荣尔朱氏的陀罗山建佛教寺院,不会比这早。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几次大的灾难。据上引《文殊道场五台山》一文考证,按正史,周武帝灭齐后(公元561年),执行废佛政策,在原北齐境内没收佛寺四万余所,使三百万僧人还俗,齐境盛极一时的佛教,于此衰落,五台山佛教也遭到毁灭性打击。隋唐大举兴佛,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但国家经历了安史之乱,经济上和寺院发生尖锐的矛盾,于是在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再次发生历史上有名的废佛事件:禁供佛牙,有佛指骨也不许供养。会昌五年,干脆大规模拆毁寺院,没收寺产,遣散僧尼。凡毁大、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的寺庙四万多处,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没收寺院良田数千万顷,佛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会昌六年武帝去世,宣宗、懿宗都试图恢复佛教,但王朝已临末运,战乱频仍,佛教从此衰落(陀罗山怎能幸免)。经过这次废佛,五台山佛寺中,只有僻处台外、规模不大的南禅寺遗漏保留下来。此寺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构寺庙。五代时,又发生过后周世宗(公元954年)的灭佛事件,至宋初,寺院仅存67所。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创宋之后,一反后周灭佛政策,转而对佛教进行扶持和保护。北宋末年,金兵大举伐宋,五台山因与金朝接壤,又因战事受到冲击。但金朝的统治者女真族受崇佛之风的影响,也为柔服汉人,仍对佛教加以尊奉,寺院不是重修就是新建。自元以后,佛教再没有受过太大的摧残,并大为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从康熙始(公元1662年),国家非常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中央政府和蒙古地区的联系,史称“以黄教绥柔蒙古”。康熙二十二年(1683),将台内十座汉庙(罗目候寺、寿宁寺、三泉寺、 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改为黄庙(喇嘛寺),和尚也一并改为喇嘛,因此五台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极为兴盛。(《五台新志》)。寺庙的建与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只一次出现,必然会影响到陀罗山寺庙的兴衰。元、明后再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毁佛运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寺庙必然以元、明以后的为多。陀罗山同样如此,而且明清以前的东西一定更珍贵。
                (资料源自《佛教与山—文殊道场五台山》一文)

  明天启六年的<到此清凉>石刻.
 

    <日近云低>石刻.与上刻在同一块巨石上,相距不远.此石应即"飞来石".
 
    前几日专程上山看碑,希望能找到些更珍贵的东西。见巨石上有“到此清凉”、“日近云低”等字。据不少书载,为康熙手迹,而且记成了一组:“日近云低 到此一游”,总觉得档次低了点儿。细辩发现,其中“到此清凉”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岁次丙寅四月佛日所刻,署名为“知忻州事奉□大夫”等一干人马。虽名氏不可辩,但肯定不是清代的康熙。另一刻“日近云低”,款式、字体极为相似,题款难辩,日期更难考。看布置法,不象一次写成。应是同期产物,或更早。在石上发现数组不太正规的刻记,尚能看个差不多。其中一组为一首诗,没有标题、落款,便照了下来。回来一看,原来有书可查,为明正德进士,官至吏部则朗中,忻州学者党承志所写,还有标题,为《陀罗避暑》。但其中谬误不少,也许是党进士刻后又修改了?现将我记的抄写如下:
陀峰□□□苍苍
积翠浮岚画杳茫 
首夏阴岗犹带雪 
初秋高木已经霜
梵空花雨弥金界 
鹫岭灵风洒石房 
胜地清凉焱暑□ 
□□羡沧浪
 
而书中所记为:
陀峰鳌耸郁苍苍,
积翠浮岚书渺茫
首夏阳岗犹带雪,
初秋高木已经霜。
梵空花雨弥金界,
鹫岭灵风洒石房。
胜地清凉炎暑隔,
濯缨何必羡沧浪。
    如此诗是从此处识后而抄出,有些误识是可以理解的,例如“鳌耸郁”、“隔”、“濯缨”几字;但有些是不应错的,例如“阴岗”与“阳岗”问题。本来就看得很清楚,而且“首夏”、“犹带雪”,“阴岗”自然比“阳岗”更合理了;而“画杳茫”还是“书渺茫”,便有些勉强了:“书(書)”、“画(畫)”难分(画下面那横还是很清楚的),“杳”和“渺”是不难分的,而且看得很清楚。但不知这标题和如此清楚的署名是从哪里来。如果另有出处,则上面都瞎说,我还得重新学习。

    党承志诗刻.
 
    支书说他在青龙池边看到有宋代石刻,这算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刻迹了。会计勇子说,他曾和许多乡亲专门上山找汉代的碑记,无任何线索。其实且不说汉代是否已有此寺,因刻石过于古老,且多为砂岩、花岗岩(别忘了“上太古界五台群老变质岩系”),明代的已经难以辨认,再早就更难了,找到也无益。现存的碑,支书统计了一下,为38通(每修一次不过立一两块碑)。但大部分倒碎,要全部立起来,需要一万块钱,村里出不起。我自己在树丛中找到几块记事碑,其中两块明崇祯四年和清乾隆四十八年的重修记事碑,仍立在那里,碑体完好,上面记载也比较详细。其中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那块《重修碑记》说得比较清楚易懂:
 
郡治之西北诸山环峙而是山独巍然高大崒起于莽苍浩旷之□□夺云矗亘数十里是为陀罗□□荒丘首□龙岗乃州城之末脉合郡之名山也山颠耸拔高悬巨石平铺竦敞闲稚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上建  文殊无梁宝刹规制轩昂周围悬崖若削莫敢俯视唯南面石蹬崇阶可以□□□降层叠而下过厅四楹内肖  清静法身佛一尊两廊□宇环列左右庙前说法台后清凉石牌坊以外有□□亭以供侑享重门洞开墙垣四周焉池若关□庙  大士堂罔不丹楹刻桷壮丽可观逶迤而出则连山高原□麓阴翳□延绿野远混天碧咸会于山门之外其下则五龙池清浚宕漾回旋潦□于是山之麓且东有飞来峰孑然独立插汉凌霄西有避暑楼烈日如秋风清气爽更有孤松独石苍翠敖舒无土壤而生嘉树俨然天造地设非人力所能为每当四月首夏士女来游观者探□揽胜莫不赞羡称花洵戴仙境迥非人间也但历年已久不无箕毕之患住持衲僧意欲增新敦请近山村居诸檀越共谋修葺众议佥同廼以傍山余木售值四百余金刻日兴工凡栋楹梁桷之腐黑者葺之□□级□之剥落者易之赤白采色之漫漶不鲜者饰之诸神佛像则金粧之涂丹垩繍金碧辉煌规制由旧而庙貌更新矣工始于壬寅岁迄□癸卯而告竣丐余为文以记之余素慕此山佳胜恨未一历揽焉今又焕然改观则住持之勤劳有足多而信善督理之功更不可没也爰是据其所述约略梗概而为之记
拔贡生癸酉科举人捡选知县挑绶交城县教谕郡人卢世杰谨撰
郡宰生  岳  济  辉   熏    沐    敬   书
 
    崇祯四年那块碑为进士出身奉训大夫所写。虽也是重修碑记性质,但名即为《文殊寺》,内中表述了许多思辨观点,我很喜欢。但文脉较深,多有考究,常引经据典,不易理解,以后有兴趣再慢慢品读。

 

    乾隆四十八年那块《重修碑记》
 
    陀罗山重要,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墨迹的一定不少。其中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可能较为珍贵。元好问就是忻州人(太原秀荣,韩岩村)。鲜卑族,拓拔氏的直系后裔,后随魏孝文帝从平城南迁洛阳,并在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高祖元谊,曾祖元春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都曾在忻州为官,遂从平定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后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他痛心金国的沦亡,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并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但直至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68岁逝世,也未能如愿。
   
    元好问关于陀罗山有诗两首:
念念灵峰四十年,
一来真欲断凡缘。
凿开混沌露元气,
散布兜罗弥梵天。
云卧无时不闲在,
楼居何处得超然。
殊祥莫诧清凉传,
会与兹山续后篇。
 
每恨奇探负盛年,
松崖今喜入攀缘。
初惊灵鹫多飞石,
更信金牛有漏天。
乡国登临乃如此,
名场驰逐亦徒然。
留诗便与香泉约,
起本西游第一篇。
 
    曾署静乐事的明代学者赵梦麟有《书文殊寺》两首:
古道藏幽刹,昙花分外澄。白云芳树绕,碧草野烟凝。
尘断闲中客,钟回定里僧。何时消障碍,到此听传灯。
 
驻马眺高原,桃花处处繁。晴光浮远树,翠色绕孤村。
座右啼黄鸟,歌前倒绿樽。何须悲落魄,笑傲小乾坤。
    这样的诗不少,大多表现对时运的不满,和官场失意的求隐心情。明末清初的爱国学者傅山在崇祯十七年,专程登临陀罗山,写诗寄寓悲天悯人的苦衷和国破家亡,苍生离散的愤慨:
    《间关上陀罗山二首》
东海西昆未得过,
秋风吹客上陀罗。
陆离云粉凝青雪,
菡萏峦蕤演石波。
一撮缁新书剑卷,
九原封旧涕泪多。
桃源直处忘情士,
处士多情奈若何。
 
南峰落落不多松,
涛冷新秋带石汹。
黄面翟昙悲大地,
白衣客子啸长风。
冈峦龙舞英雄眼,
日月乌号梦寐中。
千里神州无好听,
老僧双耳妙能聋。
 
    以写景致为主的诗有两篇值得一读:
    清康熙举人,忻州籍学者周继殷《陀罗诗》
闻道陀罗雅致好,
峰头万树松华老。
清龙滴滴出龙诞,
赤石磷磷呈玛瑙。
情倦疏林憩柳荫,
兴豪曲涧寻芳草。
何如收指梦浮生,
无计挂兮无懊恼。
 
    清代李之华《陀罗山诗》:
独衡烟雨过陀罗,
乱石奔涛见古河。
北有云中南牧马,
双流合抱入滹沱。
 
                            (资料取自张明远《忻州史话》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