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充之六: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梦中家园 2012-09-05

补充之六: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斯基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
   
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 l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融合在一起。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改造自然过程中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导致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不再像动物一样以身体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它引起客体的变化;语言符号系统则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依赖于周围人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起来,儿童发展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交互作用。

( 2 )心理发展观

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许多见解,这些观点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有联系也有区别。皮亚杰强调儿童主要是自己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认知图式,维果斯基却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在论述发展时,维果斯基首先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

①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自觉引发的不是平时的意思,和自发性相反。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②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儿童随着词、语言发展、知识经验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③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心理水平越高。

④ 心理活动个性化。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个性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个性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它机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三点:

① 心理机能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

② 从个体发展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③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就是简单的把外界的东西吸收过来,然后通过消化就变成自己的,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

( 3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发展要求,就会更有利于儿童发展。

( 4 )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经验体验中。

维果斯基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认为运用符号系统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也在个体发展中进行。儿童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直接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级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然后内化,转为内部活动,并最终默默在头脑中进行。

具体说,在儿童认知发展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可能性。同时,儿童言语直接促进了高级心理机能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自我言语是认知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自言自语时并未考虑其他人的兴趣,只有当儿童慢慢发展到认知成熟时,才渐渐能够倾听对方的意思并与对方进行交流。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他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儿童与自己的交流,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随着儿童成熟,这种喃喃自语逐渐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

5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①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内化)

②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个体差异:文化历史背景+个体现有水平)

③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师给学生的帮助。)

④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从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界定和解释可以推论,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活动是指以语言及其它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活动的最初和基本形式是在人们的合作与交往中进行的外部社会活动。人的个体活动是由社会活动派生出来的,而人们的社会活动或外部活动向心理过程转化的机制就是“内化”。在社会和教学制约下,学习者的心理活动首先属于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然后才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活动,并且随着外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的发展,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强调在教师指导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然后,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指导性。

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变量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变量。

① 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他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维果斯基十分重视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构造出一个内在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由他建构知识的能力决定。维果斯基不仅注意到高级心理机能,还特别强调了各种机能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思维和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是密切相连的。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任务。在合作社会性背景下完成任务,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因此,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学生学习。

② 学生学习受背景影响。任何学习都处在一定社会或实际有意义的背景里,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社会文化系统、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背景尤其是社会性作用,将从不同途径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教学依赖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学生学习受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影响。个体对某一领域知道得越多,通过学习掌握到的内容就越多。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已经加工过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适应学生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③ 为确保教学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挑战性认知任务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使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意义理解,确保教学获得最大效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主张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造成积极认知冲突。

④ 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教学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商谈式活动过程,由于师生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如不同学生对任务表征的联系,过去和现有知识的联系,知识与活动的联系等。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指导者,为学生学习和智能发展提供必要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即通常所说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建构稳定的理解,最终独立完成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