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笛友们最关心的是,一种好的口风技术如何实现控制技术中的难点:超高音的吹奏。如此轻松的风门能支撑超高音么?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在筒音作2的时候,这种轻松只能达到高音5,再高就上不去了。通常是比较好的笛子更容易上高音4、5,而用烂笛子上高音2、3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认为这也足够用了。超过高音5的超高音,只能用平口型的紧张风门了,再好的笛子也只能这样。 不过,即使用平口型口风来吹那些稀有类型的超级超高音,也不要忘记尽量用“扑字法”挤开双唇来制造口风。具体技术是这样的:先用微笑法做平口型风门,然后在这个状态下双唇始终不离开牙床比较艰难地做“扑”字发音(听到气流爆破就行不要弄成听到话语声)。 我有几个朋友对马迪老师的一个说法很疑惑------马迪老师说他认为他无论吹笛音中音还是高音,他的风门都几乎没有变化。我很早以前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只有这种放松的“扑字法”风门才有这个特点。对于平口型风门来说,低音的时候,上唇稍微向前,中音时平行,高音时上唇略微向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而且马迪老师还强调越是高音越要放松嘴唇,这是什么道理?是这样的,二者没有矛盾。从边棱音激振笛筒内空气音柱的原理上来说,不同频率的音柱要求口风对吹口反射面有不同的冲击斜角度。但是因为扑字法凸口风门很放松,且上唇是靠口风撑开的,越低的气流撑开程度越小,越高的气流撑开程度越高。撑开的程度越高,口风气流方向也就微微地抬得越高,从而自动适应冲击角度要求。这也是扑字法的凸口型口风技术大大优越于平口型口风技术的地方。当高低音有大跨度的时候,平口型口风技术需要吹奏者人为刻意去调整双唇,这不仅难以快速反应,而且常常是不够准确的。 所以我大胆地评论一下,陈悦姑娘吹“嫦娥奔月”的时候,有不少地方笛音的音色变得很坏,与她运用平口型口风有直接关系。 夜太太太深,最后一个问题待续算了。就是准备解释为什么马迪老师强调口腔要撑开,尤其是超吹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