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病医保不如未雨绸缪

 桃花背 2012-09-06
尊敬的读者:

小编首先祝您周一工作顺利! 

大限将至,换代之际,在这混沌的年月,吾辈有幸看到了大病医保的问世,医改多年的扯皮和不如意似乎都瞬间烟飞云散,欣喜得就跟冷宫里的娘娘被临幸一般。

幸哉!那些有可能享受到“福利社会”待遇的人们;哀哉!那些因为无钱医治病痛去世的人们。

歌功颂德的话,主流媒体已经说得满嘴是白沫了。小编对新政当然也是很欣喜,毕竟,如果新政能够得到真正的实行,也许百年之后,大家可以把2012年当成“福利中国”的元年,这一点,无可厚非。

问题是建立福利国家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中国的福利制度需要覆盖的人群人数之多地域跨度之广,是历史罕见的。这,才是小编担心的地方。

福利社会的成本因素和心理预期因素都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这次大病医保的涵盖人群包括了一直被福利边缘化的非城镇人群。和城镇人群相比,非城镇人群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城镇人群可以很方便享受到的医疗条件对非城镇人群来说真的是天方夜谭一般,这方面的短板极有可能成为历史和时间积累的“顽疾”,毕竟长期没有健康保障和监护的人群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要比有这种条件的人群差很多,这也给这个人群的大病几率和福利成本的提升带来了不少不定性。同时,中国的非城镇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比例之间差距非常之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对大病医保管理和成本上的巨大的压力。

一旦医保成本大幅上升,而政府设定的报销比例又超出了成本,就又出现了社保基金经历的问题:国家大幅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扩大社保覆盖的范围,却没有考虑在社保基金在动态流量和静态流量之间的巨额差价。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福利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高。虽然对重大疾病的保险可以报销到一半以上,但是很多已经在把日常的生活水平和欧美国家对比的人群来说,还是显得有点不够给力。原因就在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浮躁和“追高”的情绪,事事处处都和国际水平攀比。要知道,盲目攀比和政府行为变不出持久普惠的福利社会,政府不是福利社会财富基础的创造者,它只是个组织者。

这个组织者现在由于民众的过高的预期就会面临着挑战,是否会因为公众的意见而不顾实际情况的提高福利水平?

小编认为,大病医保是一个缩小由于“体制”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好办法,但是,把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未来交给一个充满不定因素的制度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毕竟,福利社会不是水泥钢筋建房一般的容易。

盲目的建立高空楼阁,不如想办法改善政府财政的使用效率和减轻民众的负担,借此来缓和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来达到默契。若能达到水乳相容,那是才是真正的考虑大步建设我们的福利社会之时。

大病医保,不如未雨绸缪。

Michael 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