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情志异常治疗法 倒经中医治疗法 经行发热中医治疗法 黄带中医治疗法

 淄水渔夫 2012-09-06
经行情志异常治疗法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悲伤欲哭,坐卧不宁,经后又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图片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痰火、郁热或心血素虚,值月经周期的生理改变时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养而致。常见的分型有心血不足、肝经郁热和痰火上扰。

一、心血不足

素性怯弱,思虑劳倦伤脾,脾虚化源不足,精血虚少,心失所养,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心血更感不足,心神失养,遂致情志异常。

二、肝经郁热

素性抑郁,或大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经前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热上逆,上扰心神,且肝郁更甚,气机不畅,遂致情志异常。

三、痰火上扰

素体痰盛,五志化火,或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积日久化热,痰火内盛,经前冲气偏盛,冲气挟痰火上逆,上蒙心窍,扰动心神,遂致情志异常。

 

图片

 

 

 

 

[辨证论治]

以经前或经期有规律地出现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养心安神为大法,具体治疗或养心血,或泄肝热,或清痰火,随证之虚实治之。

一、心血不足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无故悲伤,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心血本虚,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心血更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无故悲伤,心悸失眠;血少,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举例: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养心汤(《证治准绳》),去川芎、半夏。

甘草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养心汤: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柏子仁、远志、五味子、人参、酸枣仁、肉桂

方中黄芪、人参、茯苓、大枣、甘草补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小麦、柏子仁、远志、五味子、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调经;肉桂温养血脉,通心气。全方共奏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之效。

 

图片

 

二、肝经郁热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月经量多,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热,经前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热上逆,上扰心神,且肝郁更甚,气机不畅,故烦躁易怒,抑郁不乐;肝热上腾,肝热胆泄,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肝郁气滞,故胸胁胀满:肝强克伐脾土,故不思饮食;郁热扰于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量多;经血为热灼,故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肝经郁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加川栋子、生龙齿、代赭石。

若兼血瘀者,症见小腹疼痛拒按,经血有块,舌紫黯或有紫点,脉涩有力,治宜疏肝解郁,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石决明、钩藤。

三、痰火上扰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狂躁,语无伦次,头痛失眠,心胸烦闷,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证候分析:痰火内盛,经前、经期冲气偏盛,冲气挟痰火上逆,蒙闭清窍,故精神狂躁,语无伦次,头痛失眠;痰火内扰心肝,故心胸烦闷;痰滞中焦,故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内盛之征。

治疗法则:豁痰开窍,清心安神。

方药举例: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黄连、胆星、石菖蒲。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倒经中医治疗法
月经期,在子宫以外部位如鼻粘膜、胃、肠、肺、乳腺等部位发生出血,称为倒经,亦称“代偿性月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此时,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鼻衄或吐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全身不适、精神不畅、烦躁不安、下腹部胀痛等症状。

倒经介绍
  倒经大多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脏层上皮分化异常相 关。血液病也是引起倒经的因素之一。
  月经是性成熟妇女生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子宫出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倒经是指妇女于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同期性的鼻血,有的还会伴有吐血、外耳道流血、眼结膜出血、便血等,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或“替代性月经”,此种现象若反复发作不愈,往往会导致月经周期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贫血症而影响身体健康。由于鼻粘膜等上述器官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其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因而易破裂出血。有人认为鼻粘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之间有生理上的联系,故倒经多为鼻粘膜出血。也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倒经的原因。此病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目前,对倒经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原则是,有局部病变就纠正局部病变,多采用电灼出血点及子宫内膜异位灶。如无明显局部病变发现,而衄血、吐血量甚多时,可采用单纯孕激素假孕疗法或雄激素治疗,也有人主张长期应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

 

图片

 


咨询QQ1171011965程,纯中药专业主治,美白祛斑,肿瘤,关节痛,痤疮,中风,腰椎间盘,胃病,哮喘,肝病 肥胖,月经不调,妇科疑难杂症

病因学
  现代医学:鼻腔粘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近些哺乳动物的嗅觉神经与性中枢的联系密切,所以一些学者将鼻粘膜视为原始的性器官组成部分。鼻粘膜的某些特定区域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反应非常敏感。实验研究发现,给猴子注射雌激素可使它们的鼻粘膜充血、发红,血 管随之改变,有的患者有经前期紧张症,其鼻粘膜可出现过度充血、水肿及鼻溢现象,鼻出血则是这种变化加剧的表现。正常的月经来潮是由于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使子宫粘膜皱缩,小动脉极度弯曲及收缩,内膜表层血运停滞,缺血坏死,乃致出血,月经就这样形成了。由于鼻粘膜这一激素变化的敏感,也发生上述生理改变,这就导致了鼻出血的周期发生。祖国医学:将该病称为“经行吐衄”、“逆经”,认为火热气逆、热伤经络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而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又与经期冲气偏盛和患者体质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妇女经前或经期气血汇聚冲脉,血海盛实,冲气较盛,若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平素嗜食辛辣燥热,胃中伏火上攻,均可扰及冲脉,导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则血逆上溢而发为吐衄。
检查
  (一)倒经发生在鼻粘膜应与鼻外伤、鼻腔炎症、鼻粘膜肿瘤所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可通过有外伤史、出血是否有周期性及鼻镜检查等鉴别。
  (二)其它部位出血应通过有关检查,除外该处炎症、肿瘤所致出血,还应详问病史及出血发作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等。
  (三)全身性血液疾病所致出血与月经周期无关,通过血象、骨髓穿刺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行病灶活检病理检查证实。
诊断要点
  代偿性月经与月经来潮同时发生或只有周期性代偿性月经。若代偿性月经与 子宫出血同时发生,则可能前者出血少而后者出血多,或反之。有的闭经时有全身不适及盆腔坠胀感,而代偿性月经一出现,症状即消失,检查时可在相关位置找到出血部位。若在鼻腔则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鼻出血。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出血部位活检即可确诊,须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病变。

 

图片

倒经中医药治疗
  这种“倒经”现象的女子常伴有月经量少或停经,时间长了,会引起月经周期紊乱,或贫血。所以要积极治疗。平日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生冷食物,也可有效地防治月经倒流之症。
    
  中医药治疗
  根据倒经的临床所见,一般分为肝经郁火、肺肾阴虚、胃火炽盛等三种证型辨证施治。
  一、肝经郁火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口鼻出血,量较多,色红,有块,伴有心烦易怒,头昏耳鸣,目赤口渴,或乳胁胀痛,经期常提前,月经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薄荷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二、肺肾阴虚型:患者表现为经将净或经净后衄血或吐血、血量少、色鲜红,伴有头晕眼花、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干咳无痰、形体消瘦等症,月经多见提前且量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降逆止血。
  处方: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知母20克,黄柏10克,牛膝20克,桑叶20克,旱莲草20克,沙参20克,麦冬20克,炙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三、胃火炽盛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便血,量较多且鲜红,伴有渴思饮、胸中烦热、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治宜清胃泻火,引血下行。
  处方:生石膏50克(先煎),黄连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茅根30克,藕节20克,仙鹤草30克,生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一)
  【辨证】肾阴不足,肝气上逆。
  【治法】补肾清肝。
  【组成】当归(酒洗)15克,大熟地15克,白芍(酒炒)6克,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证】阴虚肺燥。
  【治法】养血清热,调经降逆。
  【组成】麦冬15克,人参12克,生山药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其他治疗
  1、经期来潮前一两天,保持情结稳定、心情舒畅,多吃些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用力捏鼻子,可有效地防范月经的倒行。
  2、患倒经病者在出现鼻出血或吐血时,可让病人坐在椅子上,头向后仰、用冷水毛巾敷于前额和鼻梁骨上。也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鼻翼旁开一分凹陷处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

 


倒经预防
  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鼻翼旁开一分凹陷处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并同时服中西药物进行调理止血。
  当然病者最重要的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调理身体,使月经恢复正常。
  1、有衄血史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
  2、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道而致衄血。
  3、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应同时治疗该病。
  4、平时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水果、新鲜蔬菜,或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药物,以增强血管的抵抗力。
  5、临床上发现有“倒经”现象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不治而愈。如果代偿性月经只发生1—2次,不严重者可以不进行治疗。以后会自愈。
咨询QQ1171011965程,纯中药专业主治,美白祛斑,肿瘤,关节痛,痤疮,中风,腰椎间盘,胃病,哮喘,肝病 肥胖,月经不调,妇科疑难杂症
经行发热中医治疗法

经行发热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来发热”。

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咨询QQ1171011965。

 

图片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营卫失调,值月经的生理改变而发。其分型有阴虚、肝郁和血瘀。

一、阴虚

素体阴虚,久病热病,耗损阴血,或思虑过度,营阴暗损,经期过后,阴血益虚,阴不维阳,阳气外越,营卫失调,因而发热。

二、肝郁

素性抑郁,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经行之前,气血下注冲任,血充气盛,气血更加郁滞,郁而化热,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三、血瘀

宿有湿热之邪内蕴,与血搏结成瘀,或经期产后,人流术后,瘀血内留,积瘀化热,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加壅阻,瘀热内盛,营卫失调,因而发热。

 

图片

 

[辨证论治]

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

一、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经期或经后经血外泄,阴血愈虚,阴虚不能敛阳,虚阳外越,营卫失调,故经行午后发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阴虚津亏,故咽干口燥;阴虚内热,血被热灼,故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清热,凉血调经咨询QQ1171011965。

方药举例:蒿芩地丹四物汤(经验方)去川芎,加银柴胡、白薇。

青蒿、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川芎、当归、白芍

方中黄芩、青蒿、地骨皮、牡丹皮清热养阴凉血;银柴胡、白薇退虚热;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当归养血调经。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二、肝郁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舌红,苔微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气机不畅,经前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加郁滞,郁而化热,营卫失调,故经行发热;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扰动清窍,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肝经过乳,布胁肋及少腹,肝失条达,故经行乳房、胸胁、少腹胀痛;肝郁不舒,故烦躁易怒;肝郁疏泄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经量或多或少,色深红。舌红,苔微腻,脉弦数,也为肝郁发热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咨询QQ1171011965。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

 

图片

 

三、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乍寒乍热,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阻冲任,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阻而化热,营卫失凋,故经行发热,乍寒乍热;胞脉瘀滞,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瘀阻冲任,血行不畅,则经色紫黯有块。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清热调经,咨询QQ1171011965。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栀子。

赤芍、桃仁、当归、生地、川芎、甘草、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瘀;栀子、柴胡、生地清热凉血,疏肝解郁,去血中之郁热;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疏理气机;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同用共收活血化瘀,清热调经之效

黄带中医治疗法 
凡阴道流出黄色或脓性分泌物,常伴阴痒者,称为“黄带”。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症。见《傅青主女科》卷上。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质稠粘的分泌物,甚则色深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均能导致湿热下注,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色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病因病理 1、外感湿毒 平素不注意外阴、阴道卫生,湿毒之邪入侵,留注下焦而致。

妇女阴道中排出的黄色黏液,黏稠而淋漓不断,或有腥臭味,甚至如脓样。

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臭,所谓黄带也。此为任脉中湿热,任脉本不能容水湿,安得入而化为黄带者,则以带脉横生,通为任脉,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为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成汁,变而为黄。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所以有皮黄色也。


 



  2、肝经湿热 素有脾虚温盛,又遇肝郁化热,挟湿热下注而致带黄。

 

图片

 


诊断
诊断标准
  1、根据带下颜色呈黄色或呈脓性,有气味,伴阴痒不适等症状。
  2、鉴别由何种阴道炎引起,或是否患盆腔炎、或有否阴道异物、性病等。
辨证分型
  1、外感湿毒 带多色黄或有秽臭,或泡沫状,阴痒,苔黄腻,脉滑或滑数。若由盆腔炎引起的,伴发热,下腹部痛,拒按。苔黄腻,脉滑数。
  2、肝经湿热 带多色黄,阴痒,纳少口苦,心烦易怒,或伴细菌性阴道炎。苔黄腻或薄黄腻,舌红,脉弦或弦滑。
治疗
外感湿毒治法
  清热利湿止带。
  处方:黄柏9克, 知母9克, 猪菩12克, 车前子12克(包煎),茵陈12克, 丹皮9克, 薏苡仁12克,椿根皮12克, 士茯苓15克 ,苦参9克, 炙甘草3克,等加减共17味加工成药丸,咨询QQ1171011965:盆腔炎引起的黄带,参考盆腔炎的治疗。
肝经湿热治法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牡丹皮9克, 山桅9克, 柴胡9克 ,黄柏9克,当归9克 ,生地10克, 白术10克 ,车前子12克(包煎),薄荷3克(后下),薏苡仁9克, 茯苓10克 ,地肤子10克, 生甘草3克等减共19味加工成药丸,咨询QQ1171011965:阴痒较剧者,加苦参9克、蛇床子9克。

 

图片

 

简便方
  1、椿根皮30克,水煎服。治湿热黄带。
  2、石见穿60克,水煎服。治湿毒带下。
  3、鸡冠白果汤 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克、猪瘦肉适量,水煎服。治湿热带下。
食疗法
  1、冬瓜子30g,白果10个与一杯半的水,一起入锅煮,煮好后即可食用。分泌物呈黄色,是一种"热症",冬瓜子有解热抗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分泌物异常。白果是强壮剂,也能止咳,兼治疗夜尿症及分泌物异常的现象。
  2、用椿根白皮15g与红枣5个煎汤服用,可治黄带。
  3、以芒麻根30~60g水煎去渣,一日分2次服,此汤汁可治妇女赤、白、黄色带下,另外,对尿血的症状也有效果。
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清洁卫生,浴巾及浴具定期消毒。有阴道炎时应做到便厕隔离或便盆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参考阴道炎的注意事项。

 

图片

 


中药方剂
  【组成】黄柏10克, 焦苍术10克, 椿根皮15克 ,土茯苓15克 ,生苡仁15克, 蒲公英15克 ,柴胡8克 ,生龙骨30克, 牡蛎30克等减共15味。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主治】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或夹有赤色,或色白质稠,多有腥臭,或伴有腰酸腹痛,眩晕头痛,肢倦乏力,身热口渴,外阴瘙痒,小便黄赤,舌
  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出处】 橘井自拟方,咨询QQ1171011965。
中药处方(二)
  【组成】生地9克, 玄参12克 ,当归6克, 银花12克 ,连翘9克 ,黄芩9克 赤芍6克, 丹皮9克 ,茯苓皮9克 ,甘草3克等减共17味。
  【用法】用上药100倍量,浓煎3次,过滤去渣。将3次滤液混匀后浓缩即成合剂。每次服30毫升,每天2~3次。亦可以上方水煎服,每天1剂,煎2次,分2次温服。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妇女带证,痔漏出血,风疹痒块,龈衄等。症见黄、白带下,质稠粘有臭气,或痔漏肿痛,肠风下血,或热盛风生,肌肤干燥作痒,或湿热毒邪,淫伤血络,发为
  疹块、衄血等
  【出处】橘井自拟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