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与听》十佳电影投票的历史

 晨曦书房 2012-09-06

《视与听》杂志创刊于1932年,两年后收归新成立的英国电影学院(BFI)主管,直至今日。作为一份严肃品位的电影杂志,它所登载的影片评论包括几乎所有上映范围很小的艺术电影,有时也因为过于精英主义遭到批评。从1956-1990年,著名影评人佩妮洛普?休斯顿(Penelope Houston)担任杂志的主编长达三十四年,在她的领导下,《视与听》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成为西方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中领导电影文化潮流的一块主要阵地,与法国的《电影手册》一时瑜亮。

《视与听》从1952年起,每十年组织一次由全世界电影专业人士参与的经典电影十佳投票。一开始的投票人身份主要限于影评人和学者,1992年之后,导演也得到邀请,和影评人分别投出两个榜单。

在1952年的投票中,《偷自行车的人》名列榜首,第二、三名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淘金记》。在这一期榜单上出现过的一些影片,之后很难再登榜,如罗伯特?弗拉哈迪的《路易斯安娜的故事》、D.W.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等。值得注意的是,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以一票之差落选。

1962年,欧洲艺术电影的十年高峰刚刚开启,像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才问世两年,立刻入选十佳,《公民凯恩》异军突起,占据榜首,从此再未被动摇过。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埃里克?冯?斯特劳亨的《贪婪》、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仍留在前十。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是东方电影的唯一代表。

1972年,60年代欧洲艺术电影的代表作开始强势占领十佳位置,《奇遇》巍然不动,费里尼的《八部半》、伯格曼的《假面》《野草莓》均入围前十。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仍然是唯一的东方电影代表,黑泽明的《生之欲》以一票之差落选。这或许显示了西方影评界对亚洲电影的认识过程——沟口和黑泽是最初的代表,小津安二郎在当时还未普遍进入影评视野。另外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入围,这反映了基顿的价值在60年代被重新“发现”的事实。威尔斯被阉割的作品《安倍逊大族》名列第八,是唯一有两部作品入围的导演,看来,人们已经同意这样一个看法:威尔斯并不只是无意中拍出了《公民凯恩》,他的其他作品同样经典。

1982年,《公民凯恩》《游戏规则》《八部半》《战舰波将金号》《奇遇》《将军号》《安倍逊大族》全都是老面孔,约翰?福特的《搜索者》名列第十是不多的亮点。希区柯克《迷魂记》悄悄地挤进了榜单的尾部,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只差一票。希区柯克从50年代开始,一直是影评人的宠儿,迟迟未能入围,原因可能是他代表作过多,反而易被分散,从这一年起,似乎多数人达成了共识,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应是《迷魂记》。

1992年,《公民凯恩》《搜索者》《战舰波将金号》再加上每隔一届露面的德莱叶《圣女贞德》,都是常客,迟来的小津安二郎以《东京故事》高居第三,《2001太空漫游》名列第十。从这年起,导演参加了投票,在他们的榜单上,《公民凯恩》《八部半》《迷魂记》《亚特兰大号》和影评人榜没什么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区别,比如导演们对费里尼的《大路》评价也非常高,《教父》1和2双双入选。对待东方电影的态度两拨人也明显不一样,影评人爱小津,而导演更爱黑泽明,《罗生门》和《七武士》都入围了导演十佳。

2002年也许是最无新意的一年,几乎全是老面孔换着排名出现,《教父》和茂瑙的《日出》首次进入影评人榜。在导演榜里,《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愤怒的公牛》是影评人没有选的,在对库布里克判断上,两拨人有显著分歧,影评人继续选择了《2001年太空漫游》,导演则选了《奇爱博士》。

2012年的最新结果已经出炉,或许因为网络时代联络更为便给,这次的投票影评人数量达到846人,导演数量达到358人。就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公民凯恩》果然被《迷魂记》拉下王座。《教父》在影评人榜上出局,在导演榜上被《现代启示录》压过。《东京物语》在两榜分列第三和第一,小津受到青睐的程度已远超黑泽明。《圣女贞德》二十年后再相逢;维尔托夫取代老面孔爱森斯坦成为苏联电影的代表;《八部半》有消失之虞……前五十中华语电影只有《花样年华》跻身第二十四。

如果硬要比较影评人和导演眼中的影史经典有何不同的话,或许前者更倾向于全面的观照和发掘被忽视的遗珠,后者更看重娱乐性和影片的制作品质,所以科波拉、黑泽明、大卫?里恩更易受到导演同行的推崇。

70年代后的电影很少上榜,或许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新的影片还来不及取得影评人的共识,所以我们需要等待时间的沉淀。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崛起,越来越多的民族电影被人们看到,影评人的口味相应被分化,共识更难取得。

无论如何,就像罗杰?伊伯特曾说过的,世上有成千上万的经典电影评选,但《视与听》是最权威的,也是他唯一肯破例参加的活动。他所言不虚,《视与听》每次所邀请的投票人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影评人,早期限于西方视野,最近这两次已经有意识地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平衡了。虽然每次投票结果仍会受到取样范围的限制,但除了他们的投票,还有什么调查能更忠实地反映评论界对待经典电影的态度变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