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多元价值观冲突中教师的三种错误倾向探讨

 王兆善 2012-09-06
课堂多元价值观冲突中教师的三种错误倾向探讨
作者:符太胜    文章来源: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05(11)    点击数: 618    更新时间:2005-11-25

  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通过教材、教师、学生投射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基于价值观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彼此表达自我的价值观点,试图质疑、遏制对方的价值观点,这就构成了课堂价值观冲突。在冲突中,参与主体会参照自我概念、课堂结构及情境特征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教师会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学生同时也会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对于教师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考察多元价值观下课堂价值观冲突中教师的三种错误倾向。

  一、逃避倾向

案例1:

“某中学教师教授《项链》这一课时,教师按教科书提供的规范,批判女主人公身上具有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并联系实际告诫女生们不要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针对这种告诫.许多女学生不以为然,有的据理力争,引证广州新春音乐会对观众服饰的要求,说明穿着得体、优雅的必要;有的则慷慨陈词,认为应学习女主人公身上诚实、善良、勤劳的品质。全班分成几派,交涉、争论、批判,教师一时不知道如何判别,只好匆匆作结,让学生们课后再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记住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并告知要考这一内容。于是,这堂课就不了了之,避免了更为激烈的冲突。”

课堂教学有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在忠实取向看来,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教师即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他应当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作为课程传递者,教师对课程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不能按照预期的计划实施教学,那么课程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也不能对课程进行公正地评价。要使教师忠实于课程,就必须使教师认同教材所要传递的价值观,规范教师的价值观。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是忠实取向的,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按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是严格按教材所提供的价值规范、思维方式来进行。然而,教材严重滞后于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现实,回避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固执于价值一元主义。教师能够感觉到教材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在扮演文化的传递者的同时,也有可能偏离主流价值,扮演文化的革新者。由于课程计划并不总是被忠实地实施。所以,持忠实取向的课程学者认为,在课程实施前,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对教帅的行为进行有效支持与监督。这种有效的支持和监督在教学评价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有力。“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在于价值观念,它用社会支配阶层的价值观念作为统一的衡量标准,度量课程授受过程.最终对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出价值判断。”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是否认同教材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被监督与评价所严格规范,教师没有多少自主权,教师必须忠实于教材的价值观。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话语权是被制度赋予并受控。教师被置于客体地位,个人话语权被贬抑和埋没;教师被置于研究、观察、解释和说明的地位上。教师是课程的操作者和方法的消费者,没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教师本该作为儿童学习活动的共同构建者、促进者和欣赏者,却成了儿童评价的旁观者、消费者的弱势群体,听凭远离儿童现实生活的人们来定义儿童的需要,解释儿童的世界,规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他们更多的时候只是参与同意的建构,努力地——更多往往是吃力地——盲目追随着理性话语,与学生丰富多彩的“毛茸茸的质感”的现实生活脱离。“教师很容易矮化成一个仅仅从事非创造性的雇工,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化成一个贬抑自身灵魂的思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

然而,在多元价值观的转型时期,虽然教材回避了多元价值观,合法化了价值一元主义。但学生还是会常常将多元价值观投射于课堂教学中,于是,教师就处于教材与学生的价值观冲突之间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教师不能不忠实于教材,另一方面又不能说服学生。看看四周的实际情况,你就会发觉,今天的教师已走出神圣的光环,他们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科学真理的代言人.教师权威已摇摇欲坠。教师权威中的传统权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而法定的权威,学生也不再认同,知识的权威面临着挑战,感召的权威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是,教师只好采取逃避的策略。对于教师的逃避策略,学生会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同时又会理解教师的无奈。

二、武断倾向

案例2

一个学生在学《七根火柴》时说:“老师,我觉得无名战士很傻。他为什么不用一根火柴点一堆火烤烤?这样他也许就能活下来,那时再与敌人战斗,假使牺牲了,他的生命价值重于泰山。”教师(生气地)说:“胡说,以后回答问题前要多动脑筋,不要乱说。其他同学以后也要注意,知道吗?”教室马上安静下来,气氛有些紧张。

武断倾向的人一般是比较专制、保守的教师,持守价值一元主义。在这种教师看来,课程中的学生价值观念的不一致乃意味着观念的混乱、价值的扭曲、思想的出轨、道德的危机。教师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冒犯;学生唯上是从,话语主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控制,他们必须服从于教科书,服从于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要求,服从于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一个对老师的话进行反问,对课本的内容心存怀疑的学生,不管他的行为是出于天性还是可能的合理性,都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学生”。在课堂中遇到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时,教师很少去倾听、理解、宽容,而是武断地掐断、呵斥、指责学生,压制学生的思想,课堂气氛冷漠、焦虑、厌烦。更为严重的是,双方会脱离针对教材的观念冲突的轨道,转为针对对方的人格攻击对方。

对于教师的武断,学生一般是被迫遵从,遵从是指学生表现出的一种合乎教师的需要反应心态和行为。遵从多少带有一点被动性,它表明:如果教师允许学生做出其他替代反应,并且不存在任何压力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所持的标准或规范的话。那么学生就很可能会选择另一种替代行为。可见,遵从不是认同,而多半是在一定的压力下暂时性的接受某种文化规范。虽然教师在课堂里处于权威地位,享有知识传递、价值规范、情境定义的主动权。当学生被迫遵从的时候,学生也会采用“弱武器”的策略。学生在遵从、屈从的表面,会用忽视、遗忘、冷淡或者避重就轻、转化话题甚至巧妙的嘲讽、语言的戏谑,表示内心的不满或反抗;用阳奉阴违、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沉默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三、迎合倾向

案例3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作为编者把它保留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寓言是一种“把思想穿上衣裳,赋予以血肉,而使之形象化”的创作,它的产生及运用就是为了讽喻、劝诫。这是对寓言功能最好的阐释。

师:故事学完了,你想对狐狸和乌鸦说些什么呢?

生:乌鸦真傻,你怎能听狐狸的哄骗呢?

生:乌鸦啊乌鸦,狐狸说好听的话,就是为你嘴里的那块肉。

生:狐狸真是伶牙俐齿,会说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肉。

生:我想说,乌鸦很可怜,好不容易捡回了一块肉,被狐狸骗去了。这回它的孩子又要饿肚子了。

师:你真行,认识上和其他同学就是不一样。

生:我挺佩服狐狸的,真了不起,真聪明。

生:其实狐狸很狡猾,我不喜欢它。

师:是啊,可怜的乌鸦好不容易捡回来一块肉,被狡猾的狐狸骗走了。你们喜欢谁呢?

生:狐狸太狡猾了,骗了可怜的乌鸦。应该打死它。

生:(众)打死它……打死它,喊打之声一片。

课到此戛然而止,乌鸦在“可怜”声中赢得了同情,狡猾的狐狸在一片声讨中悄然隐去。课堂上气氛之热烈不言而喻。可教师只注重迎合稚童的“独特的感受”,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爱听漂亮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倘若若干年以后,狐狸在陆地上绝迹了,倘若多年以后,这个班中真出现几个这样“狡猾”的狐狸而无生存的空间,所失是否大于得呢?

对于教师来讲,当学生、教材、教师三者价值观念不一致时候,即使教师并不认同教材的价值观,教师一般是站在教材的立场,维护教材的价值观点的。在特定情境中,特别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极大的推崇。独特体验、生成、多元解读等课程理念成为显性话语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同观点的学生势力过大时,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教师将采用“迎合策略”.对于学生的某些“反主流文化”做出一定的让步,追求一种所谓的“精彩”。

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偏离航向,盲目地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观念,放弃了教师的引导责任,对学生的见解一味机械地喊好,甚至给披上创新的外衣而无原则地吹捧。比如有学生在读了“滥竿充数”后竞说南郭先生急流勇退,毅然离开乐队让贤的做法实在令人赞赏。还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其实很愚,打条隧道也可以呀。这些脱离文本内涵,无视文本时代背景的解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由于知识、阅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上必有差异。我们认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但并非所有的见解都是不需要推敲的。一千个读者可以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贾宝玉。

对于课堂中的一些不同观念,有可能是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而随便乱说,为逗笑而插科打诨,为哗众取宠而刻意求新,也很有可能反映出学生的混乱的价值观念。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如果教师放弃了引导的责任,一味叫好,迎合学生,背离社会主导价值观,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反教育的教学。

逃避、武断和迎合是多元价值观念下课堂价值观冲突中教师的三种错误倾向。三者的共同特点是教师都没有起到价值引导和价值对话的作用。要么偏离文本,要么偏离学生,既没有很好地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又没有挖掘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元的价值观念,从而革新文化,培养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个性丰富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