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指间飞歌 2012-09-06

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此系二OO二年为老年大学学员讲演提纲)
          
分三个问题讲:
一、武则天一生;
二、历代的评价;
三、我们的认识

                   一、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历史魅力的名字,1300年来人们对她的功过是非的争论喋喋不休褒贬毁誉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另外一个人物象她这样使后代人如此相悖的评价。矗立在乾陵唐高宗述圣记碑旁的那块武则天的无字碑好象就是有意要挑逗起这场争论而一字不镌。
(一)武则天的家世
1、(父亲)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父亲武士彟早年家世不显,因做木材生意巧遇隋炀帝大兴土木而发财,在隋又有“鹰扬府队正”的军职,有缘结交太原留守李渊。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使,奉命在龙门讨伐反隋武装,常驻其家,因而结为知交,后随李渊太原起兵,侧身于十四名太原元从功臣之列。历拜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利州都督、荆州都督。封太原郡公、应国公。
2、(母亲)武母杨氏,出身名门,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宰相,才行兼备曾参与隋炀帝和独孤皇后的陵墓营建,又领东都副监,主持这些工程时可能就与武士彟有过接触,杨达去世又继隋亡,宗室之家地位大不如前,固杨氏以逾四十年龄成为武士彟的继室。并为他生下三女,武则天老二。
3、(看相)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精通相术的袁天纲到武士彟府替一家人看相,这时长得“日角龙颜”、神色爽彻”的武则天正抱在乳母怀里,袁天纲走近仔细端祥一番,又让她下地走几步,大惊道:“此朗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因为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所以又说;“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
4、(寒门)虽然武则天外祖父家是关中军事贵族的重要成员,武则天的血统里流着贵族的血,但当时的门第是按父辈来定论的。武士彟的出身不过是一个地主富商,他做为开国功臣是他后来的发迹,他的祖辈父辈等都是寒微出身的,因此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修的《氏族志》并“不述武氏本望”按传统的门阀观念,把武则天家族排除在外。连突劂人都嫌武为小姓,可汗女甚至拒绝武则天的侄孙武挺秀的婚姻。
5、(性格)家世出身给武则天的,是一方面是当时宦游于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过去沉迹于下层民间的的寒门根底。荣华富贵滋养了她无限的权力欲,寒门根底使她饱受流俗的攻击,在一个极重阀阅的社会里,她这样寒门新贵出身的政治前途是坎坷有限的,这种境遇刺激着武则天,她那追逐权利支配一切的欲望和冷酷不择手段地报复一切的心理并存的独特的女皇性格就此养成了。
(二)从才人到皇后
1、(进宫)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武士彟死在荆州任上。636年唐太宗贤惠的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即637年,太宗听说14岁的武则天“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年仅14岁的武则天步入深宫,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临别时母亲杨氏恸哭,但她一点也没有悲伤。她心里充满着对宫中生活的向往。
2、(狮子马)武则天当唐太宗才人14年并没有得到太宗的宠爱,也无生育儿女。史书《鹤林玉露·狮子聪》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太宗有骏马曰:“狮子聪”,极猛悍,太宗亲控驭之,平能驯。则天时侍侧曰:“惟妾能制之。”太宗问其术,对曰:“妾有三物,始则捶以铁鞭,不服,则击以铁挝,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耳。”
如果这故事是真实性的话,对少女武则天则当刮目相看,看来性格英烈的唐太宗并不喜欢一个女孩子家也有这样的冷酷无情的铁石心肠,他需要的是象长孙无忌那样的温柔贤惠的女性。从武则天当太宗才人12年的时间里没有生育一男一女,可当了李治皇帝昭仪后2年生了三个孩子的情况也可看出太宗并没宠幸她,很少或者就没有和她亲近过。在太宗时的12年里她的心情和生活是很无聊和寂寞的。
3、(女主昌)有一个故事说她在一个迷信事件中说她几乎限于灭顶之灾,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皇宫不止一次在白天看到太白星,太史对这以现象的解释是“女主昌”的征兆。民间流传一本叫作《秘记》的书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主天下。”对此太宗心中疑惑,李君羡成了第一个牺牲品。事后太宗仍不放心,有一天还和太史李淳风商量:“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至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为也。王都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至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都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
这些情节大有可能是后来编造的,但李君羡死是真的。说“女主昌”也是真的。
4、(争宠)649年,唐太宗去世,高宗李治继位。按照太宗遗命,没有生过孩子的妃嫔,都要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唐太宗逝世两周年的忌日唐高宗到感业寺拈香致祭,发现侍立一旁,低头啜泣的武则天。高宗当太子时,曾和武则天有过一段暧昧关系。这时不觉牵动旧情,不久便将她召进皇宫,封为昭仪。当时王皇后正和萧淑妃争宠,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则天重新回到皇宫当了新皇帝李治的昭仪。于是武则天与王皇后一起,诋毁萧淑妃。使其废黜。后来她又活活掐死亲生的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使其有口难辩,含冤失宠。
5、(害忠)高宗想册封武则天为皇后,但遭到了元老重臣的反对。太尉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都是在太宗病榻前受命的辅国元勋,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又曾侍奉先帝,立为皇后恐以恶名留世,弄得高宗举棋不定。
武则天并不灰心,她一面在主宗耳边不断诋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面加紧培养自己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由他们上书请求改立皇后。
655年,高宗终于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得势后,那些反对她的老臣都被降职或流放,长孙无忌自杀,王皇后和萧淑妃也被她残害致死。
(三)从皇后到皇帝
1、(参政)武则天悉心帮助唐高宗处理朝政,显示出她的政治才能。660年,高宗得风眩病无力处理政事,就把朝政交代武则天处理。此后她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上朝她就坐在帘子后面,参与国事的裁决,高宗想干什么事,不经她的同意都干不了。
2、(专权)高宗失权,一度想废武后,但武则天羽翼已成,废后之举还是失败了。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高宗想传位于太子李弘,结果李弘被武后用药酒毒死。高宗立李贤为太子,李贤又被武后借故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后又派人把他害死。李弘之死可能是武则天的冤案。唐会要》、《资治通鉴》等书皆根据李泌所说记载的,都是说被武则天毒死,但较早的《唐历》中写道:“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偿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这里没写明是怎么死的。虽然太子弘并没有对武则天百依百顺,武则天也对他很不满意,但没有要至于他死地的必要,如果杀了李弘,李贤也马上顶替太子位,杀一个并不能解决问题。根据很多资料证实,太子弘可能是死于痨病。
3、(废李贤)关于李贤被废的事是这样的:武则天所生四子中唯二子李贤天分最高,自幼“容止端雅,读《尚书》、《礼记》、《论语》过眼不忘。可是他并不讨好武则天的喜欢,武先要唐高宗废他为庶人,后又派人到流放地巴州将他害死。为什么武则天如此地狠他呢,原因有二:一是母子间争权的矛盾冲突;太子监国后于太后矛盾越来越突出,贤也对太后不顺从,不听话。于是武则天利用明崇俨被杀事件,疑是太子派人暗杀,在无实据情况下,找了其他的借口,如好声色和赵道生建立护卫武装等废了他。二是李贤其实不是武则天亲生,而武则天的姐韩国夫人所生,是正当武则天小产后接过来抚养的。
4、(废中宗)683年,高宗病死,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李显只做了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禁深宫(主要说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让他岳父韦玄贞当宰相,授予乳母的儿子的一个五品官而已。韦玄贞才从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又要拜侍中,这件事是不太合适。裴炎跟他争,利用相权制约皇帝的行为,可是这位年轻人想摆皇帝的架子顶了一句“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第二年,她再立第四子懦弱无能的李旦为帝,是为睿宗,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执政。
5、(平叛)武则天的权势日益扩大,唐朝宗室和出身望族的大臣深表不断满。徐勣之孙徐敬业等以拥护中宗为号召,在江都起兵得到宰相裴炎和大将程务挺的支持。武则天当机立断,派出三十万大军讨平徐敬业,处死裴炎、程务挺。接着她又平定了琅牙王李冲博州的叛乱和李冲父亲李贞豫州的叛乱。
6、(登基)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就不满足于太后的执政的地位了,她让人编选《大云经》,说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佛祖要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接着纠合900多人联名上书,请太后即位称帝。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和尚道士6万多人跟着上了“劝进表”。960年,67岁的武则天干脆废掉睿宗,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她还创造了新字“明(上)空(下)”作为自己的名字。
7、(立嗣)武则天年事日高,体力,精力日益衰竭。她怕传位给儿子,会导致李唐宗室卷土重来,因为曾想传位于武氏子侄。后经狄仁杰等人的劝谏,才在698重新如回李显,立他为太子。
8、(嬖二张)704年,武则天患病,宰相经常几个月见不着她和面,只有二张随侍在侧,朝中大事都由他们决断。他们自知武则天一死,必将大祸临头,因此加紧了谋反的准备。
9、(五王之变)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主谋,桓彦范、崔玄韦、敬辉、袁恕已等五人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五王之变”,还有姚崇、宋景等在慕后支持。推翻了武则天政权。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张柬之率领羽林军直趋玄武门,从东宫接出太子李显,然后斩关而入,杀死二张极其党羽。
10、(谢世)病势沉重的武则天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宣布传位李显。
当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终于在寂寞孤独中离开人世。中宗李显根据她的遗命,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唐朝时称她为天后或则天太后,唐以后加上姓,就叫武则天了。

                   二,历代的评价

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今西安市乾县)。陵前并列两块高大墓碑。一块记述唐高宗的功德,称为“述德碑”。另一块却空无一字。据说这是按武则天的遗言办的,称为“无字碑”。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呢?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她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何必自己多言。
1200年来,历代文人大多喋喋不休地渲染则天的隐私丑闻。骂她(牛七)鸡司晨,骂她为老淫婆,却贬低和淹没了她出色的治国才能。
(一)当朝人反对派没有对她情断义绝。如发动政变的五王和幕后策划者都和他有一定的君臣之情,对她不敢无礼。如李湛带兵入武内室告罪说:“奉令诛逆易之、昌宗,恐有漏泄遂不服预奏……,是臣等死罪。”又如宰相姚崇是幕后策划者,但在武被赶出迎仙宫时,他竟然大哭一场,当张柬之劝止时,他说“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终,非忍所得……。”确实有知遇之恩的感觉。再太子李显二十年前从皇位上被撵下来后置于房州,幽闭中历尽苦楚。但在政变后,每过几天就往探示一次,以弥母子之情。但亦有大骂武则天的。如骆宾王就是典型一例,他在《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中骂的武则天狗血喷头说她“包藏祸心”、“豺狼成性”、“杀子屠兄”、“弑君鸩母”。
(二)后唐之五代时人多持否定态度了。中睿玄三朝都是武则天狲执政,她仍保持受尊崇的地位。睿宗先天元年诰称“运光五圣”还列入五皇之列,李白《上云乐》诗称“中国有七圣”都包括武则天。但开元以后就有文人闲话武则天了。安史乱后藩镇发难李唐五朝日见衰微,所谓女娲误国的议论渐兴,许多人开始大骂武则天了。(1)唐肃宗时李泌所奏“天后方图临朝,乃鸠杀孝敬”。这是最早对李弘之死说是武则天所害的史料。(2)成书于大历末年的《大唐新语》,最早载入了模拟吕后残杀戚夫人为人彘的故事杜撰武则天杀五皇后和萧淑妃做人彘的故事。但也有持一分为二态度的:如杰出政治家陆贽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拨擢………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对她在用人纳贤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二)宋代以后对她的评价。
宋太祖赵匡胤对武则天有这样的评论:“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但宋仁宗后对她评价渐坏了,如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说“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有莫大之罪”。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搜罗武则天罪证尤其是酷吏事说的最为祥细。到了南宋朱熹对她的评价最坏。在《通鉴纲目》书里对武则天大加讨伐,说“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南宋还有一个大学者给武则天列了九大罪状:“武氏之祸。古所未有也,……武氏以才人蛊惑嗣帝,一罪也;残杀主母,二罪也;黜中宗而夺其位,三罪也;杀君子之三人,四罪也;自立为帝,五罪也;废高宗宙,六罪也;诛锄宗室,七罪也;秽德彰闻,八罪也;尊用酷吏,九罪也。”但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对武则天有很高的评价,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到了清代武则天就被人大骂特骂了,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骂她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罪”。认为武氏之恶……鬼神所不容,臣民之共怨,万世闻其腥,……”王夫之之后武则天受清人责骂更为厉害,如说:“武氏匹妇为天子其与匹夫而为天子者有以异乎?还有人甚至认为武则天不但不应入帝纪,亦不应入后妃传,而应列入篡逆传。

                   三、我们的认识

今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亦不统一,有肯定派和否定派。肯定派多从政治上看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否定派大多从道德方面衡量她,尤其说她滥杀和淫乱两条。如何应当正确地评价她,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待她。既要从政治上看也要从道德上看,把两者统一起来。根据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我的探讨,我的观点是:政绩突出,道德有损,但也无太过。
(一)政绩突出
武则天从660年受唐高宗委托处理朝政起,在长达45年之久的当政期间基本上按照唐太宗制定的国策行事,其政绩可从四个方面看。
1、政治比較清明。這在制定政策、任免官吏和處理階級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現。武則天繼承和完善了唐太宗制定的各項重要制度,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若干改革,使國家的政策更適合於社會的發展。
(1)十分注意對官吏的任免。她不僅非常注重官吏的培養和選拔,而且非常注重官吏的考核和升降。她曾經撰寫過一本專門講述為臣之道的書,叫做《臣軌》,賜給各級官吏,讓他們認真學習。對於能夠稱職,且政績卓著的官吏,她都能夠予以獎勵或破格提拔。如婁師德在河西屯田,甚有善政,武則天手制褒美。王及善任益州都督府長史,武則天聽說他有才學,準備改授滑州刺史。當面交談後,認為讓他當刺史是大才小用,遂留在朝中,升為宰相。姚崇思維敏銳,「則天甚奇之,超遷夏官侍郎,又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對於不稱職的官吏,特別是貪污腐化的官吏,也都能及時予以貶黜或打擊。如索元禮「座臟賄」,被武則天處死。
(2)由於武則天善於納諫,當時的言論也是比較自由的。比如在武則天臨朝稱制時,曾設置過「補缺」、「拾遺」等官。有人對武則天的用人政策不滿,在公共場合說:「補缺連車載,拾遺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眯目聖神皇。」御史官認為這是誣蔑武則天,遂將此人捉來,請求武則天治罪。武則天說:「但使卿等不濫,何畏人言乎!」,还有骆宾王在檄文中大骂武则天,但她看了檄文后觉得文章文彩很,觉得骆宾王是个人才,责怪宰相没能用他。此外,武則天還比較善於處理階級矛盾和民族關係。在武則天當政的數十年間,除發生過徐敬業等人的叛亂和少數民族貴族的幾次侵擾外,社會是相當安定的。
(3)她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为了多方发拙人才,不计门第,不拘资历,放手录用。她当政时的几位宰相,如李昭、魏元忠、狄仁杰等,都是一时之选。后来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和宋景也是他选择出来的。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她开创了“殿试”和“南选”的先例。为后代选拔人才提供了多种渠道,
 2、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唐朝初期,曾出現過著名的「貞觀之治」,不過,那時剛從隋末的戰亂中解脫出來,经济刚刚起步。武则天时期生产力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人口方面;太宗时全國的人口只有300多萬戶,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統治,人口翻了一翻,到神龍元年(705)達到615萬戶。
(2)在農業方面,武則天主張「勸農桑,薄賦徭」。她繼續推行均田制,並把勸課農桑、開墾土地和安扶百姓作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標準。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一時期在全國範圍內修築了許多較大的水利工程,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糧食產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3)在手工業方面,鑄造業、製瓷業和紡織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以鑄造業為例,武則天即位後,曾下令鑄「九鼎」、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這些工程所用銅鐵達數百萬斤,規模宏大,技術相當先進。當時金銀器和銅鏡的製造水平,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商業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商人階層趨於活躍,商品貿易相當瀕繁,甚至出現了「交貿往還,昧旦永日」的場面。
3、文化得到振興。史載,武則天能詩善文,精通書法,著述甚豐。她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視學術文化的發展。當時哲學、宗教、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其中宗教、文學和藝術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
(1)在宗教方面,佛教成為地位最高的宗教,禪宗成為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
(2)在文學方面,詩歌和散文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出現了像「初唐四傑」和陳子昂這樣的詩歌革新者,還出現了像蘇張說這樣的「大手筆」。朝中官吏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唐人沈既濟說:「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以成風。」
(3)在藝術方面,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家、繪畫家和雕刻藝術家。龍門的「大盧舍那像」、敦煌的「北大佛」就是武則天時代雕塑的。恭陵、順陵和乾陵的精美石刻,也是武則天時代的作品。此外,武則天當政時期還編修過卷帙浩瀚的《三教珠英》、《文館詞林》和《字海》。這些著作雖然沒有留傳下來,但對當時文化的發展無疑也有一定的貢獻。
4、國力也很強盛。從輔佐唐高宗時起,武則天就認識到加強國防的重要意義。臨朝稱制以後,更加注意與周邊少數民族和臨國的關係。
(1)搞好周边外交。對於朝鮮、日本、印度、波斯、大食諸國,武則天不僅遣使通好,而且親自接見外國使者,甚至連他們的路費都想得很週到。
(2)优抚少数民族。對於契丹、突厥和吐蕃等國內少數民族,武則天也採取了扶持的政策,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派漢族官吏到邊疆去,幫助少數民族酋長進行管理;把中原地區的種子、農具和其他產品運到少數民族地區,幫助他們發展那裏的經濟。
(3)对于叛乱绝不手软。對於少數民族貴族所發動的侵擾和叛亂,武則天則予以堅決打擊。如高宗末年,吐蕃一度侵佔西域,並威脅河西。長壽元年(692)武則天命大將王孝杰出擊,收復了被吐蕃侵擾的地區。又如聖歷元年(698)秋,突厥陷定州,圍困趙州,武則天以宰相提兵,「許以便宜從事」,打敗了突厥貴族的進攻。
(4)积极培养军事人才。為了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和邊疆地區的安全,武則天特意在科舉制度中增加了「武舉」,專門發現和培養軍事人才,在軍隊中提倡忠君愛民、保家衛國的思想。
此外,還在邊疆地區廣泛實行屯田。通過這些措施,加強了國際關係和民族關係,鞏固了邊防,維護了國家的遼闊疆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疆域最大。樹立在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就是當時國力強盛的歷史見證。
(二)道德也不至于太坏
古往今來,人們在評價武則天的時候,常常圍繞著武則天是否「荒淫」、「殘暴」的問題爭論不休。否定武則天的人說武則天生活腐化,荒淫無度,濫用刑法,極為殘暴,是「千古未有之忍人」。肯定武則天的人則說武則天生活簡樸,並不荒淫,也談不上殘暴。我们应当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看这些问题。看它对于社会进步,对于人民利益是否益处,对于历史前进是否起推动作用。对于一些个别问题也要作具体分析。
1、关于荒淫问题。從歷史角度來看,武則天「荒淫」的說法最早來自駱賓主所寫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駱賓王在這篇檄文中寫道:「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穢亂春宮。」他認為武則天從太宗的才人成為高宗的皇后,違背了人倫道德,是荒淫的表現。其後,歐陽修等人在他們的著作中也說武則天寵幸過薛懷義和張易之兄弟,在生活上不夠檢點。於是,這兩條便成了武則天「荒淫」的證據。後來一些小說、戲曲和電視劇又借題發揮,大肆喧染,武則天「荒淫」的論調便流傳開來,大有蓋棺定論之勢。事實上,仅凭这两点说武則天「荒淫」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武則天的確給唐太宗當過才人,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武則天「荒淫」。因为李唐宗室具有胡人的血統,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結合是在唐太宗死後的事,而且當時武則天是處於被動的地位,並沒有完全違背當時的道德規範。至於薛懷義等人雖是武則天的情人,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武則天「荒淫」的結論。武則天見到薛懷義時,已是將近70歲的老人。張易之兄弟得寵時,武則天已經70多歲,武則天主要是把他們當作駕馭外戚和大臣的工具看待。史書中根本沒有武則天60歲以前「荒淫」的記載。要說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多麼「荒淫」,在情理上是很難講通的。
 2、关于「殘暴」的說法。最初也是由駱賓王提出來的。駱賓王在《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中列舉武則天的罪狀,說武則天「包藏禍心」,「豺狼成性」,「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後來武則天的反對者又編造出了一些武則天「殘暴」的證據,諸如武則天為了當皇后,親手捏死自己的小女兒,嫁禍於王皇后;為了防止王皇后和蕭淑妃復出,將他們活活打死,並砍掉他們的手足;為了實現當皇帝的野心,下毒害死太子李弘等等。其實,這些所謂「罪證」絕大部分都是誣蔑不實之辭,是完全不足為憑的,「殘暴」說的另一個根據是武則天使用酷吏,誅殺異己。有人甚至說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並由此得出武則天「生性好殺」或「秉性殘酷」的結論。武則天統治時期確實出現過一些酷吏,這是無庸諱言的,但這並不能說明武則天實行了「酷吏政治」,也不能成為武則天「殘暴」的主要根據。因為武則天從輔政、臨朝到稱帝,先後在政治舞台上活躍了45年。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武則天是使用过酷吏又反對酷吏的。确切地说只是在改朝換代前後的特殊情況下才使用酷吏。以后就逐步放弃了,许多酷吏,如索元礼,周兴,来俟臣后来一个个都被武则天杀掉了。這就是說,武則天並非始終器重酷吏。武則天之所以在改朝換代前後重用酷吏,完全是政治鬥爭的需要。當她的統治受到政敵嚴重威脅的時候,她要用酷吏來誅殺異己,擺脫危機;當她的統治穩固之後,她便以循吏治天下,而將酷吏無情地拋棄。此外,前期的酷吏只不過是她用來打擊政敵的工具,她並沒有把行政大權交給他们。所以說武則天统治的整个时期都實行「酷吏政治」是很不恰當的。应该实事求是对待她。

以上論述了有關武則天的两個重要問題。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武則天並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是个十分荒淫殘暴的人。大部分都是後人強加給她的污蔑不實之辭。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武則天有知人之明和納諫之明,她重視知識,善於用人,能夠集中統治階級的集體智慧。因此,她在決策上很少失誤,在行政上卓有成放,她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应该说武則天在唐代特定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她參政和當政的40多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文化得到振興,國力也很強盛。而這一切都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都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總觀武則天的一生,我們也可以看出,武則天不僅有勇於革新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日理萬機的才幹,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績。可以这么说: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是中國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