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地质环境

 朝夕梦处 2012-09-07
 

地 貌

陕西境内陆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较大滩地可达100 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南部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七种地貌类型。
(一)沙盖黄土梁:主要分布在横山县东部,榆林至神木间长城以南邻近地区。它是被沙丘沙地半覆盖的黄土梁地。梁地低缓,多东—西、西北—东南延伸,为古代河流、盆地、低地的分水梁地。由于风沙侵袭,流沙覆盖,目前流水侵蚀已非常微弱。梁地大小不一,相对高度由几米至四、五十米、宽几十米至百米,长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二)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延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梁峁顶面高程800—1800m,切割深度100—400m,主要河流有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等。由古生界灰岩和煤系地层(仅出露在府谷一带)、中生界砂岩和煤系地层、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红土及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m,流水侵蚀、滑坡、崩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三)黄土残塬: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白于山西南及宜川—延长一带。白于山西南塬梁面海拔1600—1700m,黄土层深厚,达100—200m以上,地面受流水切割,较破碎。沟壑发育,塬面较小,其中较大者有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长十几公里,宽1—5km,塬梁面2—5°,边缘8—15 °,沟谷深200—250m,多呈V形,沟谷坡25—75°,现代流水的沟谷侵蚀及边坡重力侵蚀严重。在较大沟谷上游常有宽缓的墹地分布。宜川—延长一带的塬面海拔1300m左右,黄土层较薄,一般小于100 m,土壤侵蚀强烈,冲沟发育,塬面窄、短。
(四)黄土梁塬墹地: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北侧,塬梁面海拔15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梁缓墹宽,梁墹相间。主要墹地有四十里长墹、席麻湾墹、龙洲墹、杨山墹、鹰窝墹等。墹地底部宽平,由冲积、风积黄土状土、细粉沙组成,是农业基地。有的墹地受近期流水侵蚀,遭到破坏,俗称“破墹”。
(五)黄土塬: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黄土塬是在第四纪以前山间盆地古地形基础上,被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高台地,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谷分割后存留下来的部分。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微弱。周围被深切沟谷环绕,在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下,塬边参差不齐。黄土塬在数平方公里以上,是良好的农业耕作区。由于沟谷的蚕食切割程度不同,黄土塬地貌特征迥异,可分为黄土塬、黄土残塬和黄土梁塬三类。
(六)河谷阶地:无定河、大理河、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耕作业基地。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1、宽谷阶地: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之间、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2、一般河谷阶地: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旗段。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七)基岩低中山:由陕北南部的子午岭、黄龙山、崂山、北山组成,海拔1400—1800m。主要由中生界和古生界砂页岩组成,植被覆盖率高,有地方病发生。
三、关中断陷盆地
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其中。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
(一)冲积平原:位于盆地中部,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
(二)黄土台塬:可分为两级黄土台塬。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三)洪积平原:分布于秦岭和北山山前,由多期洪积扇组成。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组成岩性亦异。秦岭山前以粗粒为主,北山山前则以细粒物质为主,且多被黄土覆盖。
关中断陷盆地基底构造复杂,具有南深北浅、东深西浅的特点。
四、陕南秦巴山地
陕南秦巴山地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以中山地貌为主体,高峰林立,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江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一)高山: 主要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鳌山一带,海拔3000—3767m,高出渭河平原2800m左右,由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二)高中山: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玉皇山—终南山—华山、紫柏山—摩天岭—羊山及大巴山化龙山一带,海拔2000—3000m。其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多齿状和刃状山脊。切割深度500—1200m,沟谷深邃。组成山体的岩石有片麻岩、花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片岩等。现代地质作用以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侵蚀为主。亚高山已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人类活动较少,仅在大巴山可见零星散居者。植被一般保存较好。
(三)中山:主要分布于略阳、佛坪—宁陕、镇安—山阳—商州—丹凤、宁强—镇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地,海拔600—1800m。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小,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组成地层主要为:古老变质岩系(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花岗岩、石灰岩等。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季节冻融作用也较为普遍。中山适宜小麦、玉米、土豆、四季豆等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农耕范围的扩大,天然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现代地貌发展演变的重要地质营力,水土流失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四)低山丘陵: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商(州)丹(凤)和西乡盆地边缘,海拔170—1000m,绝大部分在800m以下。组成岩石是古生界片岩、千枚岩、板岩、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山势低缓破碎,深切河曲发育,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400m,山坡较平缓。山坡、山脊上一般堆积有厚1—8m的残坡积层。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较强。低山丘陵地区土质较好,人类活动频繁。目前低山丘陵基本被开垦,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秦巴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五)盆地:是指经断陷作用与堆积作用所形成,由宽阔的阶地、坝子,以及丘陵、河谷等构成的地貌单元。本区主要有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和商丹盆地。
盆地内普遍分布有一到四级阶地:
一级阶地高出河床4—15m,阶地宽100—3500m。前缘以陡坎与漫滩或河床相接,由砂土、粉砂土及砂卵石组成。土壤肥沃,耕垦率甚高,主要城镇均位于此阶地上。
二级阶地高出河床20—40m,前缘陡坎高10m以上,阶地宽100—3000m,汉中以北可达5km。由于流水切割,阶地面已不太完整,多呈片状分布。主要地层为上更新统冲积粉土、粉砂及砂砾。
三级阶地高出河床40—70m,在有些河段(如月河)高出河床60—110m。在汉中汉江北岸连续分布,南岸断续分布,一般宽1—3km;在汉中湑水河至河东店之间宽达5—7km。地层岩性为更新统红色粘土、粉砂及砂砾层,粘土中含钙核。
四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高出河床80—120m。大都由粘土充填的砂砾石组成,局部盖有薄层粉质粘土。由于长期受侵蚀破坏,已成孤丘或残梁零星分布。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地 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一、太古界
太华群: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岩夹大理岩、斜长角闪岩。主要出露于小秦岭、临潼骊山。
涑水群: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及混合岩,夹斜长片麻岩、石英岩。仅见于韩城禹门口附近。
二、下中元古界
陕西下中元古界主体为中元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简称华北区)的南缘、秦岭地层区(简称秦岭区)的北部和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的北缘。
(一)华北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中元古界熊耳群、高山河组、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及冯家湾组。铁铜沟组和高山河组以陆源碎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分布于太华山—老牛山南坡、蓝田灞源、临潼骊山和洛南等地;熊耳群由海相火山喷发岩组成,分布于金堆城西南和千阳一带;龙家园组至冯家湾组为一套海相镁质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分布于洛南和岐山—陇县一带。
(二)秦岭区:该区的中元古界集中分布于秦岭北坡。由宽坪群、陶湾群和秦岭群组成。宽坪群由变质的碎屑岩(片岩)、火山岩及硅镁质碳酸盐岩组成,分布于洛南—宝鸡、纸房—永丰一带;陶湾群中下部以大理岩夹片岩为主,上部以片岩为主,出露于商州、洛南一带;秦岭群由一套中级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组成,分布于宝鸡、太白、商州、洛南等地。
(三)扬子区:该区的中元古界局限于川陕交界处,由火地垭群和三花石群组成。火地垭群由变质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分布于南郑一带;三花石群由火山岩、片岩、石英岩组成,分布于西乡三花石—石梯河一带。
三、中上元古界
中上元古界仅包括碧口群,分布于秦岭区文县—勉县分区的何家岩小区,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火山岩夹变质砂岩、石英岩、片岩组成。
四、上元古界
陕西上元古界包括上、下两大部分。下部相当青白口系,上部为震旦系。华北、秦岭、扬子三个地层区的发育程度及其岩性组合均有所差异。
上元古界下部:包括石北沟组、陡岭群、铁船山组、西乡群和刘家坪组。主要地层为板岩、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凝灰岩。分布于洛南石坡、陈耳,旬阳、商南、铁船山至松林梁之间,宁强—镇巴、西乡一带。
震旦系:华北区震旦系发育不全,仅出露有下统的罗圈组。主要分布在洛南上张湾至玉池沟一带及蓝田张家坪至洛南灵口一带。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砂砾岩、泥砾岩,上段为砂岩、板岩。秦岭区的震旦系分布较广泛。下震旦统在商南赵川、商南耀岭河、安康牛山、平利、岚皋等地,为海相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灰岩、板岩;在略阳、勉县、宁强,为白云岩夹板岩,含磷矿。扬子区震旦系下统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宁强—镇巴、阳平关等地。
五、寒武系
寒武系是省内分布最广地层之一,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上、中、下三统齐全。扬子区以砂岩、白云岩、灰岩为主,分布于宁强—镇巴、镇坪南部。秦岭区在岚皋、紫阳、平利一带主要由泥灰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组成;在宁强—勉县一带由粉砂岩、碳质页岩、灰岩组成;在旬阳—商南、柞水一带由灰岩、白云岩组成。华北区寒武系中寒武统徐庄组之下以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之上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分布于洛南、韩城、千阳、陇县等地。
六、奥陶系
奥陶系为省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华北、秦岭、扬子三大地层区均有分布。扬子区为泥灰岩、灰岩、砂岩,出露于宁强宽川铺—汉中—西乡三郎铺以南、镇巴兴隆场—紫阳紫黄以西的地区;秦岭区岚皋—紫阳为砂岩、板岩;勉县—宁强以千枚岩为主,夹石英岩和硅质灰岩;佛坪、柞水、旬阳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宝鸡—太白、洛南—商州为火山岩、凝灰岩、灰岩。华北区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分布于洛南、渭北、府谷等地。
七、志留系
分布于扬子区和秦岭区,华北区缺失沉积。扬子区仅见中、下统,上统缺失。中统以生物灰岩、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为主,分布于宁强桃咀子、南郑法慈院至西乡三郎铺一线以南;下统以页岩、砂岩为主,分布于宁强、南郑、西乡等地。秦岭区仅在略阳发育中、上统,其他地方发育下、中统。安康白庙—洪山寺—汉阴汉阳坪以南,往西及南止于饶峰—麻柳坝—中宝断裂、紫阳—平利等地仅发育中统,以板岩、泥岩为主,下统以砂岩、砂质板岩为主。在勉县—宁强、留坝—旬阳—白河以千枚岩、片岩为主。在略阳白水江—留坝—洋县金水河中、上统以砂岩、板岩、泥灰岩为主,下统以千枚岩夹砂岩为主。
八、泥盆系
陕西泥盆系分布在秦岭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以中、上统为主,下统发育不全。秦岭区的凤县唐藏—沙沟街—商南一线以南、凤州—山阳一线以北,以砂岩、板岩、泥灰岩、千枚岩为主;旬阳一带上统以灰岩为主,中统以千枚岩、泥灰岩为主。扬子区仅见于石泉老鱼坝—西乡下高川—镇巴观音堂,上泥盆统以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为主,下泥盆统为砂岩、砂砾岩夹泥灰岩。
九、石炭系
分布于华北、扬子、秦岭三个地层区。华北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秦岭区的石炭系在凤县—山阳以南齐全,以北缺失上统,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局部夹陆相碎屑岩。扬子区三统齐全,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含煤碎屑岩。
十、二叠系
陕西的二叠系发育较全,为海、陆相两种类型的沉积。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区,其次为秦岭区北部,主要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海相地层分布于秦岭区南部及扬子区,地层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部分为泥质岩及含煤碎屑岩
十一、三叠系
分布于华北、秦岭及扬子三个地层区内。在华北地层区,除岐山、麟游一带的下三叠统下部有海相地层外,全区均为陆相地层,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在秦岭区,下、中统为海相地层,仅上统为陆相地层。下统为板岩、砂岩、泥灰岩、灰岩,分布于凤县、留凤关、镇安西口;中统下部为灰岩夹钙质砂岩,中统上部为含钙泥岩夹钙质砂岩、泥灰岩,分布于镇安一带;上统下部为石英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上部为含炭质板岩与中细粒石英砂岩、砂岩、砂质板岩,分布于周至柳叶河和蟒岭南侧。在扬子区,下统为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少量页岩,分布于汉中牟家坝—西乡茶镇以南和汉中梁山、宁强关口坝等地;中统为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组成,分布于宁强—镇巴一带。上统为砾岩、砂岩、炭质页岩组成,含煤,分布于宁强—镇巴一带。
十二、侏罗系
陕北:下侏罗统主要出露于府谷—富县一带,在彬县、麟游、陇县一带的钻孔中也可见到,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夹砂岩及少量泥灰岩,向上逐渐变为灰绿色砂岩、页岩互层。中侏罗统主要分布于彬县至铜川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在陇县娘娘庙到千阳草碧镇一带的钻孔中也普遍见到。下部为砂岩;上部为砂岩、页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煤线和煤层。上侏罗统出露于千阳草碧沟、芬芳河、凤翔袁家河等地,由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少量棕红色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陕南:下中侏罗统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勉县堰河、紫阳红椿坝、瓦房店,及西乡麻柳—茶镇一带和镇巴县城—简池坝一线以南;中侏罗统为一套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砂砾岩的含煤地层。
十三、白垩系
陕西的白垩系仅发育有下统,为陆相沉积,分布于陕北和陕南盆地内。
陕北:分布于榆林、宜君以西,彬县、千阳以北。自下而上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由一套以紫红色到杂色为主的砂岩、砾岩、粉砂岩、泥岩夹页岩、泥灰岩和少量凝灰质砂岩组成。
陕南:分布于凤县双石铺、河口、平木一带,以及商州构峪,洛南南侧,蓝田小寨南沟—寺沟,蟒岭南侧金盆沟等地。主要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
十四、第三系
本省第三系受地质构造及古地貌的严格控制,分布于新生代构造盆地中。关中盆地出露较全,发育最好。为陆相碎屑沉积。下第三系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岩互层,夹砂砾岩及砂岩等;上第三系为一套深红、棕红、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夹砂砾层。
十五、第四系
广泛分布于陕北、关中地区,陕南局部分布。省内第四系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复杂。陕北第四系以冲湖积、冲积、风积砂及黄土堆积为主;关中第四系最发育,以湖积、冲积和洪积相沉积为主,风积黄土仅分布于渭河南北台塬及三级以上阶地区;陕南第四系,发育于山间构造盆地,以湖积及冲积、洪积为主。

人口民族

  【全省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35.0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98万人,出生率为10.19‰;死亡人口22.92万人,死亡率为6.15‰;全年净增人口15.2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4‰。全省共有45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

  【分布情况】 2006年西安市822.52万人,铜川市83.19万人,宝鸡市375.86万人,咸阳市497.44万人,渭南市545.65万人,延安市212.02万人,汉中市349.62万人,榆林市330.33万人,安康市365.01万人,商洛市237.73万人,杨凌示范区15.68万人。

  【年龄构成】  2006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8.7%,15-64岁人口占72.7%,65岁及以上人口占8.6%。

  【性别构成】  2006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20.95万人,占51.4%;女性人口1814.10万人,占48.6%,性别比为105.8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人口】  2006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461.15万人,占39.1%,乡村人口2273.90万人,占60.9%。

  【人口变动】  2006年总人口3735.05万人;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

  【人口增长率】  2006年全年净增人口15.2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4‰。。

  【民族分布及人口密度】  全省共有54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4%。全省人口密度181人/平方公里。

  【西安回民】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截止2006年底,全省从业人员2011万人,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46.5万人,城镇集体从业人员21.1万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67.2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18.5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08.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449.6万人。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人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56.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75.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80.0万人。

  截止2005年底,全省从业人员1976万人,城镇从业人员334.19万人,城镇国有经济从业人员242万人,集体经济从业人员21万人,城镇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171万人,农村劳动力1437万人。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人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5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6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24万人。
总结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劳动就业结构逐渐显现出城镇公有制从业人员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快速增长的多元经济格局,私营、个体和其它经济类型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城镇劳动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在城镇已有三成以上的从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城镇劳动就业新的增长点。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从行业结构看,流通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发展特别快。可见,我省在十五期间,城镇从业人员在产业结构中的变化是以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为依托,该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就业的广阔空间。


陕西省就业人员来源和安置去向

截至2006年底,陕西省就业人数17.80万人。按就业人数来源分:城镇劳动力4.81万人;农村劳动力3.38万人;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4.6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0.76万人;其他4.20万人。按安置去向分:国有单位11.62万人;城镇集体单位0.58万人;其他单位4.96万人;城镇私营及个体劳动者0.64万人。

截至2005年底,陕西省就业人数16.96万人。按就业人数来源分:城镇劳动力8.96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4.18万人;复员转业军人0.76万人;其他4.52万人。按安置去向分:国有单位11.35万人;城镇集体单位0.56万人;其他单位4.52万人;城镇私营及个体劳动者0.53万人。

人才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人才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化程度】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13万人,在学研究生5.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5%、12.0%。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1.91万人,比上年增加4.9%、在校学生72.62万人,比上年增长8.9%。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招生21.64万人,较上年增加25.7%;在校学生47.56万人,较上年增加11.1%。
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新进展。到2006年底,全省所有县区普九验收达标,人口覆盖率100%。全省共有初级中学2052所,招生69.64万人,在校学生212.21万人。(其中普通初中2047所,招生69.53万人,在校学生211.88万人)。全省小学18590所,招生48.54万人,在校学生325.10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4%,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5%。普通高中在校生96.05万人,较上年增加5.42万人,增幅5.6%。  

【党政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省已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党政人才队伍。陕西省有党政干部20多万人,其中任市厅级领导职务的有800多人,任市厅级非领导职务的有300多人,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有10000多人,任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有5300多人,任乡(科)级以上领导职务4万多人,科级及以下职务14万多人。这些党政干部中,研究生学历占0.68%,本科占19.84%,大专占44.59%,中专及以下仅占18.81%。陕西省党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骨干和领头作用。 

  【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在调查的2千多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企业领导班子共有成员1万多人,其中直接从事经营管理的约占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26.6%,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到拥有职称人数的66.6%。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管理人才的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发展】 陕西省围绕打造一支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其中地方所属公有制单位65.39万人,占60.61%;非公有制单位16.80万人,占15.58%;中央驻陕单位25.70万人,占23.82%。在地方所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1%,中高级以上职称占33.65%。

  【高技能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陕西省有技工院校138所,其它培训机构800多家,形成了以技术院校、高级技校为龙头、重点技校为骨干、普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每年培训量100多万人次。全省有技术工人500多万人,初级及以下工人389.6万人,占76.7%,中级工96.6万人,占19.1%,高级工、技师、高技师21.9万人,占4.3%,高技能人才数量比全国4%的平均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力量。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正在起步】 陕西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及其作用的发挥,采取措施,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成长。目前,全省有40多万名乡土人才活跃在全省农村,在种养加各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向广大农户传授专业技能。

   【人才队伍年轻化步伐明显加快】 陕西省有70名青年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居各省市区第二位。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有54人,第二层次有478人,第三层次有5600人,全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6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也有较大变化,调查的231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下的达6212人,占52.8%;地方所属公有制单位,45岁及以下人才占74.43%。

  【人才流失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使陕西省成为投资的热土,一大批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的高层次人才,纷纷携带资金、项目、技术来陕服务或创业。全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1万人,流出1.67万人。陕西省省培养的18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有117名留陕工作。不仅20年来首次出现人才流入大于流出的现象,而且流入人的才结构明显改善,高职称、高学历、带项目创业者明显增多。

  【专业技术人员】  到2006年底,陕西省地方国有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274人,地方国有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598人。

  【人才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为了使陕西科技大省、人才大省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使各类人才在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各类开发区人才的引进和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如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积累从1991年的零开始,以灵活的机制和优越的创业与生活环境,使近千名博士和海外留学回国的中高级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现已拥有专业技术人才9万多人,引进和创建各类企业991个,其中由专业技术人才领衔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5个,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带动能力最强、机制最活的区域之一。又比如,杨凌建立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后,不仅人才"只出不入"的局面得到扭转,而且还有67位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到示范区创业,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5个,每年创收13亿多元。昔日“农科城”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陕西矿产资源概述】

陕西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种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已查明有储量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10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及放射性矿产10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9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3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36种、水气矿产2种),矿区680处;已列入国家和陕西矿产储量表的矿产有87种,除因无资源储量规模标准而未划定规模的14处矿区外,其余666处矿区中,有大型130处、中型170处、小型366处。据统计,陕西保有储量列全国前三、五、十位的矿产分别为27种、39种和57种。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中,盐矿、水泥灰岩居全国首位。在西部12省区中,煤、石油、天然气储量居第二位,磷居第四位,铅居第五位。

截至2006年底,全省列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保有储量潜在总值为42.44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三分之一。人均潜在总值居全国第二位。

【陕西能源资源概述】

主要矿产保有储量及潜在价值
(2006年)

储量单位

保有储量

潜在价值

(亿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水泥用石灰岩

玻璃用石英岩

亿吨

亿吨

万吨

亿立方米

金属吨

金属万吨

金属万吨

金属万吨

矿石亿吨

矿石亿吨

矿石亿吨

8857.43

1657.78

19884.83

8587.65

218.27

108.79

484.74

9.72

64.94

1.85

6.96

332153.60

84613.04

536.89

1288.15

65.48

206.71

27.97

3.13

1298.80

92.69

272.92


陕西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
(2006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铼矿、盐矿、制碱用灰岩、透辉石、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黄土、饰面用板岩、片麻岩

锶矿、海泡石粘土、毒重石、电石用灰岩、透闪石、高岭土、天然气、陶粒用粘土

煤、钒矿、钼矿、伴生硫、石棉、蓝石棉、长石、蛭石、玻璃用石英岩、汞矿、稀土矿

碲矿、钛矿、矽线石、化肥蛇纹岩、镁盐、隐晶质石墨、饰面用大理岩

油页岩、重晶石、铌矿、铍矿、石榴子石

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脉石英、石磨

石煤、锑矿、磷矿、冶金用石英岩、云母、石油、硒矿

铅矿、镍矿

锰矿、饰面用辉长岩、金矿、红柱石、玻璃用白云岩

铬矿

8

8

11

7

5

3

7

2

5

1


陕西重要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和西部的位次
(2006年)

全国

西部

全国

西部

石油

天然气

铁矿

铜矿

铅矿

锌矿

3

7

2

17

17

8

11

2

2

2

6

5

5

5

铝土矿

金矿

硫铁矿

磷矿

盐矿

水泥用石灰岩

11

9

20

7

1

l

6

5

7

4

l

l

【陕西水资源概述】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陕西土地资源概述】

  陕西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目前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按土壤肥力来说,较好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中等肥力约占38%,低产土壤约占31%。土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全省大农业用地(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左右。尚有可垦荒地38.2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5万公顷。每万人有107公顷可垦荒地及517公顷未利用土地。
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陕西植物资源概述】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有林地5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8%;天然林4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3754余种,约占全国10%。珍稀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陕西的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牧业的良好条件。

【陕西动物资源概述】

  陕西野生珍贵动物众多,现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两栖类28种,爬行类49种,哺乳类147种,均占全国的30%;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占全国的13%。其中珍稀动物80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