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龙溪舟子 2012-09-07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周 剑 初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周剑初-新照片2.jpg



周剑初

1971年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别署湘客,号抱阳阁。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委员,第二炮兵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艺术系书法研究生,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课题班成员,国书会、沈门七子成员。供职于第二炮兵司令部。

获奖经历:
2011年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
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赛一等奖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大赛二等奖
“翁同和奖”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提名奖
全国首届行书大赛提名奖
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
“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比赛优秀奖
“岳安杯”国际书法比赛优秀奖
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4次等。


入展、入选经历:
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军第三、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军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
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作品展
全国书法名家工程千人千作500人书法邀请展
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墨舞神飞”全国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书坛“三名工程”提名展
《中国书法》当代书坛中青年六十家提名展等。


1997年在大连市举办个人书法展;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同年12月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走进军营活动,2010年在湖南省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回乡展”;参加“沈门七子”书法联展等十余次。被中国书协评为“2008年度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出版《周剑初书法艺术》《周剑初书法辑》《北京大学艺术系首届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周剑初卷》《周剑初五体书法》《周剑初五体书法·廉政诗文》《周剑初五体书法·图文集》《翰墨焦点当代书画名家·周剑初》。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体育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学书九悟

周剑初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切中国文化史、艺术史,无不与中国书法相联系。

◎“书法”是指有关书写的一门学问。这个“法”字不只是一个“方法”的意义,应当看作是“传统”、“语法”的“法”字的意义来理解,包含着“法则”、“规律”等诸多内容的一个总体涵盖。在这个意义孕育下所形成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为“书法”作品。

◎学书如孩童学步,先立(正书)后行(行书)再跑(草书)。要循序渐进,垫牢基石,才能攀登艺术的高峰。

◎书法最要脱俗,古人谓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何为俗?得古人形表而失意神者为俗;衣衫褴褛、乱头粗服者为俗;骚眼媚目、妞妮妖艳者为俗……虽标准不一,但本质相同。雅与俗之别,最简单的辨别是一个“异”字。“异”是由“众”而脱颖立异,不是“羊群出骆驼”的异,是“鹤立鸡群”的那种异。

◎写字犯不着一本正经,但也不能没一点正经。清人刘熙载说:“书要有为,又要无为”。在我看来,有为就是懂得黑白分割、行列排布和全局经营。无为则是轻松率意,任达不拘和自然天成。近人曾熙评论沈曾植书法时说:“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沈公进一步阐述道:“翁方纲一生之误在稳,刘墉八十岁后能到不稳,何子贞七十以后更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则愈妙”。我想,我们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好比一首优美的乐章。尤其是行草书,蜿蜒连绵,起伏跌宕,其点画线条随着书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活生生的就是书者的一张“心电图”,书贵悟道,一个“悟”字最为重要。书要由生到熟,然后由熟到生。写了几十年,功力不可谓不深。一味地熟下去,当然会写至“漂亮”,写至“美”,但这种“漂亮”将流于媚俗,这种“美”会让人觉得丑。要熟中求生,求的过程就是“悟”,“学而不思刚罔”,“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酿不宜甜”。书最忌甜熟,熟则伤雅,过熟则腐。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广泛普及,电脑可以解决“书” 的问题,书写的功能日渐被搁置起来。但是,书仍然有书的价值,因为,有一些问题不是电脑能够解决的,我们的手可以使汉字“生姿”,可以赋予汉字生机,让它们有足够的生气,使得没有生命的变成有生命的,还能有节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许只有人才能够完成,加上“文”这种只有人才能够赋予的内容。“书”和“文”相互映辉,相得益彰,相互补充,这样的作品才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让人心为之向往。

◎书法与旧文学是离不开的。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对古文要自己钻进去,不要只看翻译。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引林散之同陈慎之、季伏昆的谈话)

◎书写点画组合而成的字不是书法这门学问的全部,写出的字,是要“载道”,表达一定的意义,为我们的社会服务,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人们在看了书写的内容之后,启发思考,获得教益。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9-4 13:46 编辑

百变周剑初



文/贺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对周剑初的印象是这样总结的。对于周剑初,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因为每次看他的作品都会让我很吃惊。从几年前看他的行草作品,我相信了他是高才,因为在行草的笔意中凸显出来的是他对情感的宣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再后来我又发现他的小楷,典雅、灵动的书卷气迎面而来,当看到这样的书风时我对他刮目相看,真是不简单,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周剑初。

大家认识周剑初,大抵是从他近几年参加国展的作品开始的。周剑初近几年一直“浸淫”在国展中,也在国展中提升着自己的艺术感悟,我最开始认识周剑初,是在一次展览的作品集中,看到的是他楷书的作品。给我最初的感觉就是这种楷书的书写形式很别致,所谓别致是很少见到其他人这样来表现楷书,周剑初能把楷书的趣味与碑版的凝重结合的如此高妙。历来碑与帖的结合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从秦汉以下直至清前期,应该说都是帖学统治的时代,大多书家都追求灵动与萧散的书风,这种书风我们姑且以二王为代表,甚至没有临习二王的书家为了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冠上二王书风的帽子。自清中期后,碑学逐渐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于书史,对于这段历史(清中期——民国)我一直坚持是这些代表书家的花样表现,因为想不同于前人,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来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些书家正是这种“畸形”观念才成就了康有为、李瑞清、胡小石等大批碑学大家。周剑初显然不是帖学或碑学的独立人,他有意无意将两者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后变通其中,所以我们看他的楷书作品字形不拘唐法,字态直追宋元,用笔摘取魏晋,所以才成就了周剑初楷书的风貌。他的楷书似乎也参入了篆法,使转绞带都尽显线条的张力。所有的特征结合在一起,让他的楷书别具风貌,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上他开拓了小楷的书写方式,笨拙的气息贯穿在小楷表现中,也是独领风骚。

周剑初的行草书作品我深信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行草书具有一定的空间表现力,或者说具有一种空间的延伸性,无论是四尺整纸还是大八尺或者丈二巨幅作品,行草书的张力是贯穿在作品中的,这种张力的体现是他刻意将字组的变化加入到纵向的布局中。我之所以这样来审视他的作品,因为相比较明清的行草书条幅,他是延续了条幅的创作法则,然而在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中加入了字组的穿插,这是他最难得的地方。关于字组在行草书中的表现,我们可以追溯到魏晋二王,手札的闲散书风用尽了字组的穿插,关于二王行书的字组变化我在这里不再赘言,二王一脉延续下来最夸张的字组表现莫过于王铎,王铎将字组打破界限,用枯湿浓淡的墨法来体现行草书的张力表现,我们看王铎的行草书条幅,最终归纳无非是涨墨、字组和空间穿插这三点,然而王铎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大字组排列的空间变化。我们看周剑初的行草书,其实他是刻意将这种字组的穿插丰富体现出来,横向的字进行纵向排列,纵向单体字则刻意拉长,产生一种空间的横纵交错的变化,再加上他无意的墨色变化,一幅酣畅淋漓且变化多端的行草书便呈现出来了。当然,一幅成熟的行草书作品完全靠技巧是打动不了人的,它需要适时的激情表现和熟练的篆籀技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 ”的境界。
我前段时间与周剑初通电话,得知他最近痴迷于隶书创作,看来他是要回归书法本体了,隶书甚至说篆书对一位书家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很多人都说篆隶书可以成就一位大草书家,的确如此,比如林散之,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大多是以行草书为主,殊不知散翁年逾古稀之际仍坚持每天临写《乙瑛碑》、《礼器碑》等耳熟能详、再基础不过的碑刻,散翁明白其中的至理,相信周剑初也一定参悟到了。

2008年的“周剑初五体书法展”轰动书坛,轰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书法的思考,我当时就在想一位书家一辈子是否能编写五体呢?即使能写遍五体最终又有什么书体支撑他的灵魂呢?比如历代先贤,书史中记住了一种书体或者一件作品,甚至只有名字,历史上写的好的却没有记载的书家大有人在。其实这种思考完全可以反过来思考,我们面对一位书家的历史意义,是只需要一件传世的作品就够了的,这件作品必须打动人,必须服人才行,完成这件作品的因素却要求书家写遍五体,参透百家。周剑初的五体书法,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体他都在研究,一直在不断思考,应该说这也是成就周剑初的重要因素。

每过一段时间看周剑初的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让人觉得他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他有充沛的精力来研究书法,玩书法。好一个百变周剑初。

DSC_0159.JPG

横看成岭书家当习“五体”

周剑初

2008年10月,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因为此展的举办,居然使得习书30余年的我渐渐被书界友人所知晓,并相继在展览前后的首届册页书法大展,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分获一、二等奖。故常有书友问及我学书之心得,即以六字相告:书家当习“五体”。

书家为何要习五体?从生活角度而言,犹如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要晕素搭配。光吃肉必缺维生素,反之,吃素多了定缺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


从书法本体而言,也自有道理和根据。其一,今人染翰,除纯属修心养性之业余爱好者,多视书法为挚爱而定为主业。然书法之于当代,大抵已失却实用功能。斯世之书家,若只攻一体,千篇一律,长久循环往复,虽具一格一调之面目,却难免自感单调乏味,人觉视觉疲劳。至于笔法、结字之变化,谋篇、布局之创新,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其二,五体虽各体独立,实乃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苏东坡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周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习楷书,难在姿态飘扬书写放松,减少规矩束缚,字的姿态应尽多横生自然之趣,体现天真的流露。有人写楷几十年,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拘谨呆板,毫不生气。如以篆隶入楷,字里行间可透出生拙的金石意趣,以行草写楷,书写可自然流畅,拘谨呆板之态顿可化解。有人写小字得心应手,可写大字却神采全无。小字写大,需对字形重新整合,如练魏碑,便可迎刃而解。有人对草书情有独钟,尤其是大草,最能抒发书者之性情。当今草书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之现象充斥书坛。解决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临帖,重要的一条是在取法上要“博”。篆隶可解决草书线质之轻飘浮滑,习行书可使书写自然轻松、结字美观大方,习楷书尤其是小楷,可使书者关照书作之细节。其三,习五体乃书家日课之基本功,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习五体不是书家之终极目标,乃由“博”向“专”过程中之必要手段、重要过程,五体积淀越深,个人书风的创建越“健康”,否则容易形成“怪胎”。


有不少朋友还有这样的担心:人生时间与精力有限,学书当主攻一体,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防“肉多嚼不烂”,终而一世无成。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历览古今书法大家,五体皆能者不多,五体书作皆流播于世者甚少。但我认为,书家不能五体,不见得不涉五体,前贤五体书作流播于后世者少,不见得不习五体。往远看,古贤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怀素等作书乃“余事”,为实用,以书名世无不在行政、从军、为文、传教诸方面绩伟功丰,且琴棋书画诸艺兼能,或诗书画印数项融通,其时间精力并未见匮乏。近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从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阅览和练习,建国后,即使日理万机,尚有余闲读书习字,终成当代杰出草书大家。相对之下,我等如能穷毕生之功,极全部精力,兼攻五体,实不至于就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假以时日,吾辈如能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五体“全能”之修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之良好愿望乃指日可待也。


侧成藏民家中.jpg\
曾经“漂亮”  
总算“难看”

周剑初

我曾读到过王世银先生《字的“漂亮”与“难看”》一文,颇有同感。我学书大致就经历了从“漂亮”到“难看”这个过程。

学书之初,我一心想把字写得漂亮一点。也许在写字方面有那么一点天赋,在单位里,还真没有人写得过我,凡是出板报墙报、写标语通知一类“露脸”的事,全让我“包干”了。我的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常常赢得领导和战友们的交口称赞,以至于在驻地一带小有名气,一些饭店商店竟让我写招牌。坦率地说,刚刚20来岁的我哪里经得住如此这般的“宠信”?这心里边早已“天高云淡”、美的不得了。


一九九二年的一天,我揣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敲开刚刚打听到的刘洪彪老师的家门,请他指点。没想到刘老师给我的却是一盆冷水:“你这字写得倒是很熟,不过再这样熟下去可能就会积习出毛病成顽疾了。如果真要学书法,非临帖不可。”听了刘老师一席话,我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心想,怎么都说我写的“漂亮”,就你不以为然呢?告别刘老师后,我就一个劲地琢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夸我的人是看热闹的外行啊,我得相信看门道的内行才是。这以后,我就找来一摞子字帖。


不久后,我考进大连一所军校,课余时间,我全把它用在了临帖习字上。那些日子,我像是得了“饥饿症”,胃口大得很,管你秦汉唐宋,不论真草隶篆,见到喜欢的就使劲儿临。两年下来,我的书作不仅登了报,还偶尔获奖,甚至入了全国展。连一向治学严谨、不轻意夸人的刘老师再次见到我的作品时,脸上也浮出了不易察觉的喜色。


事情就是这么怪。在一次全军书展上,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的这张字是所有获得一等奖作品中写的最‘丑’的”。他是那样直率,那样认真,我真不知怎么应对。问题是,我的这种“丑”字,在一系列大型展览中,总能被评委们认可,而占着一块墙壁。看来,我的字离雅俗共赏还有一定的距离。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荷迦兹指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的共同合作(彼此矫正、彼此约束)产生了美。”至于丑,他认为是自然事物自身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那么对一件书作的美丑我们该如何去判定呢?依我看,凡是拿起笔来空无依傍瞎划一通,这样的字就一定丑;凡是漠视于“法”、游离无“根”、想当然地夸张、变形,这样的字就一定丑。美的作品必须是作者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依托,以法度为准绳,并在精神状态的高度自由、心境的完全放松下的随意所适和真情流露。

写字犯不着一本正经,但也不能没一点正经。清人刘熙载说:“书要有为,又要无为”。在我看来,有为就是懂得黑白分割、行列排布和全局经营。无为则是轻松率意,任达不拘和自然天成。近人曾熙评论沈曾植书法时说:“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沈公进一步阐述道:“翁方纲一生之误在稳,刘墉八十岁后能到不稳,何子贞七十以后更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则愈妙”。我想,我们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好比一首优美的乐章。尤其是行草书,蜿蜒连绵,起伏跌宕,其点画线条随着书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活生生的就是书者的一张“心电图”,书贵悟道,一个“悟”字最为重要。书要由生到熟,然后由熟到生。写了几十年,功力不可谓不深。一味地熟下去,当然会写至“漂亮”,写至“美”,但这种“漂亮”将流于媚俗,这种“美”会让人觉得丑。要熟中求生,求得过程就是“悟”,“学而不思则罔”,“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酿不宜甜”。书最忌甜熟,熟则伤雅,过熟则腐。

我的字曾经“漂亮”过,看热闹的夸奖,看门道的不屑;我的字已经“难看”起来,看热闹的质疑,看门道的认可。恐怕我还会“难看”地写下去,但愿有一天,看热闹的也会慢慢地喜欢它。

 

 

创作巨幅作品.JPG
斗方书法大家谈

周剑初

一、创作斗方作品,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一)形式。就书法而言,形式即内容。斗方作品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实是对古时墓志和方形器物铭刻的一种形式借鉴,它有别于中堂、册页、扇面、手卷。斗方的特点是正方、等距,处理不当易平正、呆板、直白。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幅斗方,要注重书写自然,有古、雅、静之书卷气,耐得住琢磨,极富韵味。二是大幅斗方,要注重空间构成,节奏变化,既对立又统一,以雄、拙、趣为审美基调,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内容。这里讲的是书写的内容。书写点画组合而成的字不是书法这门学问的全部,写出的字是要“载道”,表达一定的意义,为我们的社会服务,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人们在看了书写的内容之后,启发思考,获得教益。忌庸俗,要有新意,提倡自作诗文。
二、怎样强化斗方作品的形式感?
关于书法形式的理解,可归纳为七个字:合理的与众不同。合理是前提,与众不同是关键。合理的概念是宽泛的,包括书体、笔墨、纸张的选择运用,空间、节奏、章法的整体把握,都要恰当、完整、和谐。与众不同,就是新意迭出,“长相”喜人,与人“一见钟情”。如何强化斗方作品的形式感,具体概括为队形式、穿插式、图画式三种:
(一)队形式。有行有列:以正书为主,辅以画格,秩序井然,规范严谨,整齐化一;有行无列和有列无行:以行草为主,字数宜多,段落清楚,自然书写;无行无列:以狂草和民间书风为主,字数宜多,相互迎让,形成块面。
(二)穿插式。正文与落款相互穿插,巧妙留有布白,或满构图,或出穴,或乱石铺街,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以奇、趣、境取胜。
(三)图画式。借用美术、摄影等艺术原理,对作品的外形式,如对纸张、底色进行图画式加工,或染色、或仿碑拓、或残纸,增强装饰美;在内形式上,以字之开合、疏密和墨之浓淡、枯湿营造作品图画感。
三、斗方作品与条幅作品的创作方式有何差异?展览使斗方作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斗方作品与条幅作品在创作方式上无太大差异,但由于形状不同,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产生了变化。传统的书法形式,如中堂、对联、扇面、长卷、册页,与古时的亭、台、楼、阁是完美匹配的,却与以钢铁、水泥、玻璃浇铸组合的现代化方形建筑格格不入。斗方作品无论在内形式上,因方形的对称空间,丰富扩展了书法的章法变化和形式构成,在外形式上,也与方形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所以,无论是审美和实用,斗方作品已越来越受大众喜爱,越来越朝着大型化发展

 

楹联书法大家谈

周剑初

一、楹联书法作品的创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内容。楹联书法作品创作,首先应关注内容。我们通常看到的楹联书法作品,在内容的选择上会出现二个问题:一是对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规律把握不准;二是对内容的选择过于平常,泛“滥”成灾,没有新意。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楹联艺术的特点规律有基本了解。楹联的第一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第二个特点是彼此对仗。一副楹联,如能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调,当属工对。工对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之美,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是宽对,古人把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的对联,都放在宽对之列。楹联的第三个特点,是平仄的交替与对应。首先,要能分辨平仄。其次,要懂平仄交替与对仗方式,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字,应当有规律的交替使用;而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还有,就整幅楹联,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上联的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字的最后一字应为平声。掌握了楹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外,应当尝试自作楹联,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多书写有意境和便于书法创作的楹联,还要避免齐抄同一内容现象,楹联内容再好,见多了也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二)创作。楹联书法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中堂、斗方、册页、扇面、手卷,创作时必须按楹联的特定格式书写。书写的格式可分为常式、龙门对和琴对三种。常式:是指每边联文一行写完而且上下都写到头的楹联。这种创作形式,皆正文居中,上款写在上联联文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左边。常式楹联联文一般为5—10字之间,联文上下字距约间隔半字左右。款文通常为书写者对联文的感悟及草、篆等书体的释文。款文和联文的搭配,可灵活变通处理,款文若短,可写联文两侧;款文若长,可写满上下联联文两边,对联文形式夹围;有的因势书写,形成块面,起平衡作用,更有甚者落穷款,或无款文,仅盖印章。常式需把握的问题:一是字数和尺幅要成比例;二是在书体选择上要扬长避短;三是字距不可靠得太近,给人以拥挤之感;四是落款时,款字应比联文写得小些,首字也应比联文字略低,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龙门对:这种格式是指上下联文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字形的对联。创作时,上联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上下款文之首字一般应对齐书写。琴对:是指联文集中于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把琴一样的楹联,这种创作形式通常联文字少而纸长时采用。龙门对和琴对除应注意常对书写时的几个方面,主要根据字数来选择相应样式创作。楹联创作除了关照书写格式外,钤印也不容忽视。盖印位置上主要是不可太多太密,应恰到好处,通常上联盖起首印、腰章和压角印即可,下联可盖名号印,注意阴、阳字印穿插,另外还要考虑印章刻制和印泥质量。楹联书法创作最重要的就注重书写本身,即过好结字关、笔法关、章法关等等。当今的书法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的现象随处可见,笔法不精、字法不准、勉强创作、捉襟见肘之情形比比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多临帖,向前贤学习,从中获得教益,调整学书道路,这样,方可创造出优秀的楹联书法作品。
二、怎样强化楹联书法作品的形式感?
强化楹联书法作品形式构成,应把握好两点。一是创变。“变”是艺术真谛和灵魂。就楹联书法创作形式而言,我感到应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到“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合理”即和谐。我们有的作者为了使作品吸人眼球,不惜“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失却了书法“雅”的本质,往往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对于形式要多从古人、今人借鉴,进行合理组合。要关注形式,但不可形式主义。“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强调的是作品形式的唯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二是讲究。“不可将就,终需讲究”,是我近年来在书法创作方面的一个切身体会,形式包括章法、笔法、墨法和书写工具等等,哪一个环节都不可马马虎虎,凑凑合合,而要仔细琢磨,精心打造。要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三、楹联书法作品字数的多与少是否会影响创作效果,和展览效果有无联?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字数的多与少是其次,只要选择好书写的格式、尺幅的大小、字体的搭配,然后注重形式构成,过好书写关,丝毫不会影响创作和展览效果。但有个度的把握,联文字数少不能低于3个字,对于少字数楹联书法创作,要以气势取胜,再配以一定数量小款文;联文字数多也不宜数百字以上,字多在章法布置上不易掌握,增加了创作难度

100-100.jpg

124-124.jpg
 
周剑初25-189-2.jpg
 

周剑初28-38.jpg
周剑初33-33.jpg
 

周剑初36-140.jpg
 
周剑初68-68.jpg
 
周剑初70-136.jpg
 
周剑初70-137.jpg
 
周剑初144-367.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2.jpg
 
未标题-3.jpg
 
 

未标题-4.jpg 
未标题-5.jpg
未标题-10.jpg
未标题-11.jpg
 
未标题-12.jpg
 
19-002.jpg
 
21-001.jpg
 
21-1.jpg
 
29-1.jpg
 
29-2.jpg
 
29-3.jpg
 
41-1.jpg
 
42-001.jpg
 
42-上.jpg
 
42-下.jpg
 
拓书-OK.jpg
 
IMG_0337.jpg
 
IMG_0350.jpg
 
IMG_0355.jpg
 
IMG_0356.jpg
 
IMG_0358.jpg
 
IMG_0363.jpg
 
IMG_0366.jpg
 

IMG_0370.jpg
IMG_0394.jpg
 

IMG_0397.jpg

IMG_0399.jpg
IMG_0402.jpg
 
IMG_0405.jpg
 
IMG_9858.jpg
 
IMG_9913.jpg
 
IMG_9915.jpg
 
IMG_9916.jpg
 
IMG_9918.jpg
 
草书2.JPG
 

草书3.JPG (395.87 KB)

草书3.JPG
草书4.JPG
草书5.JPG

草书6.JPG (397.77 KB)

草书6.JPG
草书7.jpg

草书8.jpg 
草书10.jpg
\
 
草书11.jpg
 
草书12.jpg
 

草书13.jpg (170.8 KB)

草书13.jpg
草书15.JPG
草书16.jpg
楷书4.jpg
 
楷书5.jpg
 

楷书6.jpg (289.75 KB)

楷书6.jpg
隶书2.jpg
隶书3.JPG
隶书4.JPG
 
隶书6.JPG
 

行书1.jpg (512.94 KB)

行书1.jpg
行书2.jpg
行书3.jpg
行书4.jpg
 
行书5.jpg
 
行书6.JPG
 
篆书2.JPG
 
篆书3.jpg
 
篆书4.jpg
 
篆书5.jpg
 
篆书6.jpg
 
篆书7.jpg
 
1.jpg
 
2.jpg
 
21-003.jpg
 

22-02.jpg (661.06 KB)

22-02.jpg
86.jpg
89.jpg

90.jpg (442.58 KB)

90.jpg
91.jpg

92.jpg
IMG_0378.jpg
 
IMG_0381.jpg
 
IMG_0384.jpg
 
IMG_0385.jpg
 
IMG_0388.jpg
 
IMG_0390.jpg
 

草书9.jpg (649.67 KB)

草书9.jpg
草书14.jpg
隶书5.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