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惊词坛的苏州才女沈祖棻

 苏迷 2012-09-08

01.jpg

1946夏沈祖棻摄于成都

02.jpg

                                                                             1973年沈祖棻摄于武汉
  “沈斜阳”震惊词坛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些来自苏州的朋友,毫无保留地提供了沈祖棻档案资料。当我翻看她的各类履历表、“交代材料”、自传、政审结论等档案时,既为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而感慨,又为其特殊年代的自贬检讨而痛心。
  苏州大石头巷是沈祖棻的故园,只是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沧桑,“明月梅花属别家”。1909年1月29日,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字子苾,别号紫曼,祖父沈守谦擅长书法,与朱古微、吴昌硕等名士交往颇深,作为长孙女,祖父母将其视若珍宝,疼爱有加。特别是母亲过世后,祖母更是百般怜惜,正如沈祖棻自传中所言,祖母对她的人生、思想影响最大,使其养成了温婉端正的品性。清末民初的苏州,私立、公立教育十分发达,大量教会学校进入,但家人没有送她进入新式学校,而是让她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从此,她以诗书翰墨为友,练就了做诗填词的基本功,学会了苏州女孩必做的功课———刺绣,与时俱进地学习英文与算术。1925年,因江浙军阀混战,全家暂时避居上海,沈祖棻才踏入新式学堂———上海坤范女子中学,不久又回苏,进入苏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私塾教育,固然为她积累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但也带来令人尴尬的事情,当时读大学一般都在十八九岁的年纪,而她因私塾读书耽搁,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时已是二十二岁的大姑娘了。出于少女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她悄悄地将自己的年龄改小两岁,从此档案里记载的出生年月都是1911年2月。
  1931年9月,在中央大学商学院读了一年的沈祖棻转向中文系,此时中大文学院聚集了黄侃、汪东、吴梅、汪辟疆、胡小石等一批名师,各有专精,学风蔚盛。沈祖棻如鱼得水,旧文学的功底,新文学的熏陶,提升了她的文学素养,开阔了她的创作视野,才思喷涌,遂以笔名绛燕、苏珂发表了《辩才禅师》《悬崖上的家》《春夜小唱》等历史小说、新诗、散文,一系列新文学作品受到师友的好评,特别深得苏州老乡汪东、吴梅两位词坛高人的喜爱。抗日烽火危及中华民族,青年学子爱国热忱陡然激起,沈祖棻填了一首《浣溪纱》:“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汪东老师看后欣喜若狂,写下“后半佳绝,遂近少游”的评语,沈词末一句表达日寇进逼、国难日深的忧患意识,令她博得了沈斜阳的雅号,更赢得了汪师的青眼,立即约她面谈,加以勉励,从此缔结了一世词缘。每每创作新词,她都寄给汪师指正,与汪东同住的沈尹默常常拿来欣赏,于右任对她的词作、才华称赞有加,汪师经常自说自话发表这位得意门生的词。章士钊说:“东吴文学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棻”,此言一语中的。汪东视沈祖棻为其衣钵传人,由衷赞许她:“当世得名之盛,盖过于易安远矣”,并认为其“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
  大学毕业后,沈祖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到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学习,在这里结识了生命的另一半程千帆。年轻人有着对诗词的共同爱好,经常在一起交流,爱情的种子在他们的心底悄悄萌芽。此时程千帆与金陵大学同学孙望等人创办诗刊《诗帆》,沈祖棻在上面发表了几首描写爱情的新诗。

  昔日赵李今程沈

  在涂馆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已退休的武大文学院资深教授吴志达先生。1956年,吴志达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除了上导师程千帆的课外,又聆听沈祖棻的“宋词赏析”,程师、沈师的课特别精彩,吸引了不少学生和青年教师。吴志达说,他和程千帆夫妇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师生缘,而且以后的命运十分相似,师生两人同样被打为右派,他们的妻子同样因车祸而亡。六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沈祖棻到武大的情景,那是1956年9月的一个艳阳天,沈祖棻满怀喜悦,带着女儿来到武大任职,结束了与程千帆近二十年聚少离多、颠沛流离的两地生活。武大中文系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在行政楼举行简单而热烈的联欢会,才子才女的婚姻引起人们的好奇与羡慕,程千帆在众人的要求下,当即朗诵爱妻的一首词,程千帆的声情并茂、沈祖棻的神采飞扬将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也永久地定格在吴志达的心中。
  此时此刻,程千帆与沈祖棻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相识相知二十余年,比起寻常情投意合的夫妻,他们既是亲密爱人,更是文章知己。1937年9月,他们因战乱避难屯溪而结为夫妇,又因政局动荡而东奔西走,多少次诗词唱和,唱出了他们的国难家仇,和出了他们的离愁相思,而今终于在两江交汇的古城得以团聚,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的团圆。“但愿人长久”,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才高八斗的沈词人本以为从此可以与丈夫剪烛西窗话衷肠,不料命运多舛,苦难远没有结束。1957年,夫妇相聚才一年,程千帆被划为右派,这对苦命鸳鸯再次被迫分离。二十年前,家人曾反对这个娇娇女嫁给家境贫寒的程千帆,怕她吃苦受累,而当时程千帆的父亲也想为他高攀一位银行经理的小姐,但见沈祖棻有工作能力便默认了这门亲事,沈祖棻的“自传”记录了这段往事。婚后,他们经济窘迫,又逢乱世,但出于自尊,沈祖棻未用娘家一分钱,熬过了二十年的困苦生活。可惜造化弄人,太平的日子没过上几天,又迎来了二十年的孤独时光与身心折磨,“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当年的娇女子毅然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侍奉公婆,抚养小姑与幼女,苦难摧不垮她的意志。
  1977年6月,黎明的曙光已出现,夫妻庆幸再次团圆,重游故地上海、南京、苏州,返家的途中发生意外,醉驾的车夫将车撞到电线杆上,一代词人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告别人世。一年后,程千帆以一首《鹧鸪天》纪念亡妻:“衾凤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
  燕子辞巢又一年,东湖依旧柳洪烟。春风重到衡门下,人自单栖月自圆。红绶带,绿题笺,深恩薄怨总相怜。难偿憔悴梅边泪,永抱遗编断续弦”。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一如个人命运的相似。沈祖棻与李清照,两位相隔八百余年的女词人,有着同样国破家亡与流离失所的境遇,有着同样才识相当和志趣相投的夫君,爱国情怀与相思惆怅是她们词作的主旋律。1954年5月,沈尹默应汪东之请为《涉江词稿》题写“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等绝句五首,“当代李清照”的称号于沈祖棻是当之无愧的。李清照生不逢时,沈祖棻何尝不是如此,从“新婚别”到“垂老别”,受尽人间磨难,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就是她的历史,就是她的情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