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1612-1677),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明清之际经学家。明诸生;入清,隐居不出。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与顾炎武订交。宗程、宋朱学,后治《仪礼》,撰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闲话》等。 《仪礼》一书,文古意奥,向称难读,故习者少。宋朱熹曾分节,但略显粗略。张氏族 于此基础上有所增该,分析尤详,嘉惠后学。亭林得此书,大击节,推崇之至。张氏实为有清一代礼学研究之先驱。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安徽婺源人,清代经学家。,无意任途,一生潜心著述与教学,致力于哲学、经学、历史、天文、算学、水利、地理及西方新学的研究,开皖派经学家探索科学和实学先河,为宋明理学向乾嘉朴学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通儒戴震和金榜皆为其入室弟子。名学者钱大昕誉之为东汉郑玄之后第一人,开创东南儒学一大宗派。江氏长于比勘,深究“三礼”,所撰《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其中《考工记》二卷,颇多创见;《礼书纲目》85卷搜集散见于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正朱熹《仪礼传通解》。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撰《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音学辩微》、《四声切韵表》,阐明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所著又有《近思录集解》、《乡党图考》、《律吕阐微》4卷、《深衣考误》、《春秋地理考实》4卷、《群经补义》5卷、《江氏算学》9卷等。 程瑶田:1725—1814,字易田,一字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与戴震同师事事江永。精通训诂,提倡“用实物以整理史料”,开启了传统史料学同博物考古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在数学、天文、地理、生物、农业种植、水利、兵器、农器、文字、音韵等领域,程皆有深入研究,堪称一代通儒。长于旁搜曲证,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对古代名物的考订,绘图列表,便于稽寻。所撰《禹贡三江考》,谓《禹贡》扬州的“三江”,实只一江,以订正郦道元《水经注》;《仪礼丧服文足徽记》,规正郑玄注《礼》的失误。《周髀用矩法》、《数度小记》,系推究数学、天文的撰著。所著又有《宗法小记》、《仪礼丧服足征记》、《考工创物小记》、《磬折古义》、《沟洫疆小记》、《九谷考》等,另著有《通艺录》42卷。《清史稿》有传。 金傍:1735—1801,字辅之,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从学于江永,与戴震和程瑶田同窗。1772年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编撰。辞官后潜心研究经史和小学,并著书讲学,师从者甚众。尤对古代三礼之学研究精透,著有《礼笺》3卷,篇幅不多,创见尤夥,令戴震叹服。《清史稿》有传。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人物。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士。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震平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考工记图》、《水地记》等。其中《考工记图》洵为开创性之作,尤以车制考证颇与现****古出土车子资料相合。 戴氏弟子有段玉裁、孔广森、任大椿等,段主要传其小学,礼学著作有〈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等。孔广森有《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任大椿《弁服释例》、〈释缯〉等。 凌廷堪:1752—1808,字次仲。歙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和音律学家。戴东原私淑弟子,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1790年中进士,任宁国府学教授。学问渊深广博,在古代礼制和乐律方面造诣突出,著有《礼经释例》13卷、《燕乐考原》6卷、《梅边吹笛谱》2卷等等。次仲《礼经释例》一书,归纳凡例,凡242例,尤便于学者,嘉惠学林。《清史稿》有传。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自幼聪慧,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其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后因给《南山集》作序案发,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年),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病逝,享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其一生著文甚富,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集外文》10卷、《补遗》14卷等,另删订了《通志堂宋元经解》。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清经学家。浙江鄞县人。斯同兄。师事黄宗羲,对清统治表示不满。不事科举,研习诸经,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长于《春秋》、“三礼”。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重裁断;又怀疑《周礼》非周公所作,而系后人委托。撰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笔》、《学春秋随笔》等书。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清经学家。江苏吴县人。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传父周惕之学,撰《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但较拘泥。 段玉裁1735-1815,字若庸,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知县,师事戴震。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其研究古音,作《六书音均表》,继承顾炎武、江永二家的分部而加精密,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支”、“脂”、“之”三部分立,是其创见。所著又有《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书。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清江苏昆山人。曾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职。解职南归后,亲属、门客依势横行,屡被控告,受夺职处分,死后仍复原官。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又搜集唐宋元明学者解经之书,汇为《通志堂经解》;纂集历代丧制,加以说明,编成《读礼通考》。藏书很多,有《传是楼书目》;另有《园集》等。 孔广森(1752-1786),清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戴震之弟子。官翰林院检讨。所撰《春秋公羊通义》,不专主今文经学,采集汉晋以来注释《春秋》之书,兼取《左传》、《穀梁传》,凡是经义“通于公羊”的,均予著录。《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之说,主张东、冬分部,对古韵学有所发明。又善文学,工骈文,有《仪郑堂骈俪文》。所著又有《大戴礼记补注》、《经学巵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 万斯大(1633-1683) 清经学家。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斯同兄。师事黄宗羲,对清统治表示不满。不事科举,研习诸经,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长于《春秋》、“三礼”。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重裁断;又怀疑《周礼》非周公所作,而系后人委托。撰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笔》、《学春秋随笔》等书。 李光坡(1651—1723)字相卿,号茂夫,清·康熙时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弟。居家不仕,专心研究经学,著有《诗经测义》、《三礼述注》(即《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礼记述注》)。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清经学家。江苏吴县人。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传父周惕之学,撰《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但较拘泥。 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清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奠基人。江苏吴县人。传其祖周惕、父士奇之学。曾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见长。所撰《周易述》、《易汉学》、专宗汉《易》;《古文尚书考》,辨证伪《古文尚书》出于晋人;《九经古义》,讨论古字古义。所著又有《明堂大道录》、《禘说》等。 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清江苏金匮(今无锡)人。曾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以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曾继徐乾学《读礼通考》而作《五礼通考》,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书。 任大椿(1738-1789)字幼植,一字子田,清江苏兴化人。曾任礼部主事,充四库全书纂修官。初工文辞,后治经学。长于《礼》,撰有《弁服释例》、《深衣释例》、《释缯》诸书,就古代礼制中的名物,搜集材料,加以综合。所著又有《字林考逸》等。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所撰《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影响颇大。所著又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徴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罗致学者从事编书刊印工作,先后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又由经籍训诂,求证于古代吉金、石刻,并扩大到天文、历算、地理。所著《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记录了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和古文字学的资料。论文重文、笔之辨,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提倡骈偶,而对桐城派“古文”的形式有所不满。所著有《揅经室集》。 凌曙(1775-1829)字晓楼,一字子昇。清江苏江都人。初为香作佣役,旋充塾师,后入京为阮元校辑《经郛》,得见群书。以为《春秋》之义存于《公羊》,而《公羊》之学传自董仲舒,乃搜集旧说并吸取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撰成《春秋公羊礼疏》、《春秋繁露注》。 胡匡衷,安徽绩溪人。岁贡生。绩学敦行,以孝友为乡里所重。于经义多所发明,不苟与先儒同异。所著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二卷,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亦时出己见,于二书深有裨益。《礼经》著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考》、《井田出赋考》《仪礼释官》等书。其于井田多申郑义;而授田一事,以遂人所言,是乡遂制,大司徒是都鄙制,郑注自相违戾。作《畿内授田考实》一篇,列于卷首。积算特精密。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证,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又著有《左传翼服》、《论语古本证异》、《论语补笺》、《庄子集评》、《离骚集注》等书。其生平所作诗古文,别为一编,名《朴斋生集》。 褚寅亮,宁搢升,一字鹤侣,江苏长洲人。乾隆辛未,高宗南巡,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官至刑部员外郎,与钱竹汀为同年友。于经学最深,持论最平。尤精治礼,笃好不倦。从事礼经者几三十年,乃确然知郑义之必可从,元敖君善之说之无可据。尝谓:“宋人说经,每好标新立异,弁髦古注。惟《仪礼》一书为朴学,空谈义理者不能措辞。而晦庵、勉斋又崇信之,故郑氏之学未为异义所泊。至君善虽云采先儒之言,其实自注疏而外皆自逞私臆,专攻高密。学者苦注疏之难读,而喜其平易,乃盛行于世。盖其宗旨不在解经,殊有意与康成为难;特巧于立言,含而不露,若无心于排击者,是以入耳彀中且不悟。至干说有不通,甚或改窜经文、曲就其义,不几于无忌惮乎!”乃著《仪礼管见》三卷,贯串全经,疏通证明,虽好辨者亦莫能致其喙。并精天文历算,长勾股和较诸法。作《勾股广问》三卷。钱竹汀撰《三统术衍》,为校正刊本误字,钱服其精审。早年习《公羊》何氏之学,成《公羊释例》三十篇。谓:“三传仅《公羊》为汉学。孔子作《春秋》,本为后王制作。訾议《公羊》者,实违经旨。”又因何邵公言,“礼有殷制,有时王之制”,与周礼不同,成《周礼公羊异义》二卷。复有《十三经笔记》十卷,《诸史笔记》八倦,《诸子笔记》二卷,《名家文集笔记》七卷。 胡培翚(1782-1849)字载屏,一字竹村。清安徽绩溪人。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传其祖匡衷之学,又师事凌廷堪,长于《礼》。以为唐贾公彦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四十馀年之力,从事《仪礼正义》撰述,未成而卒,后由其弟子杨大堉续成。所著又有《燕寝考》、《禘袷问答》、《研六室文钞》等。 孙诒让(1848-1920)字仲容,号籀廎,浙江瑞安人,清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所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最早的著作。《周礼正义》,为解释《周礼》较完备之作。又所著《名原》、《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墨子间诂》、《尚书骈枝》、《札迻》、《籀庼述林》等书,对近代学者先秦诸子研究风气及古书校释,均有影响。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1898年,因赞成维新变法,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攻击。治经宗西汉传今文《尚书》的伏生,署所居曰“师伏堂”,人称“师伏先生”。主张《易》、《礼》为孔子所作,五经经孔子整理后,包含特有的“微言大义”,始成为经。其所论述,时有武断。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今文尚书考证》、《王制笺》等,收入《师伏堂丛书》和《皮氏八种》。其著作又有《驳五经异义疏正》、《古文尚书冤词平议》等。 盛世佐(?——?)字庸三,浙江秀水人。乾隆戊辰进士,官龙里县知县。深于经学。尝裒辑先秦迄于近代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成《仪礼集编》十七卷。以朱子《通解》析诸篇之记分隶经文,嫌于经传混淆,为晦庵未定之稿;故斯编,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一依郑氏之旧。于《士冠》《士相见》《丧服》诸篇传写错出者,则从蔡氏考定《武成》之例,别定次序附末,而不敢移易经文。凡编次众说,一以时代为序;二说略同,则录前而置后;后足以发前所未备,始兼录之;间有己见,更缀于诸儒之后,辨其异同,务归至当。其抉择之严,裁断之精,直欲与唐李氏《周易集解》、宋卫氏《礼记集说》相骖靳。又撮取大要,作《纲领》十二篇,列诸卷首,上自制作之本原,下逮授受源流、先儒评论得失,皆著之,俾读者有以考焉。 程廷祚,原名默,字启生,号绵庄,又自号青溪居士。生于康熙三十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691—1767),年七十七。先世本歙人,迁江宁。少好学,十三经、二十二史、诸子百家书无不读。年十四,作《松赋》七千余言,惊其长老。弟嗣章字南耕,深于史。先生独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性端静迂缓,人见之如临高山,气为肃。弱冠补诸生,乡试辄不利。乾隆丙辰,召试鸿词科,有要人慕其名,欲令出门下,属密友道意曰:“主我,试必入选。”先生正色拒之,竟不用。自此不复应乡举,惟闭户穷经而已。自王辅嗣注《易》,尽扫图纬之说,宋元儒尊希夷河洛图书及变互卦气之说,又或拘执爻位阴阳乘承比应之体,《易》学转晦;先生乃著《易通》及《大易择言》三十卷。晚年作《彖爻求是说》六卷,自成一家言。少时见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袒护梅氏书,乃为《古文尚书冤冤词》以攻之。又著《晚书订疑》,推拓其说。别成《尚书通议》三十卷,《青溪诗说》二十卷,《鲁论说》四卷,《春秋识小录》三卷,《礼说》二卷。其于古今笺疏家钩贯融会,如素所蓄物,取而别其精粗良楛以进退位置之,领以神悟,发前人未发之覆;徐而按之,于理窾无纤悉违也。同时方望溪、钟励暇皆盛推之。乾隆十六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先生被荐入都,复报罢。自以家近青溪,其出处与刘巘兄弟相类,乃自号青溪居士云。所著经学外,有诗文各三十卷。尝言:“墨守家学已非,墨守汉学者尤非,孟子不云‘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乎?”又曰:“宋人毁孙复疏经,多背先儒;夫不救先儒之非,何以为孙复?”其持论大旨若此。 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人。性嗜典籍,勤学不辍。阮元摄漕督,以汉易十五家发策,条对万余言。道光元年中式。兼通史事,故经世优裕。尝在籍办堤工,司赈务,修府城,浚市河,有功乡里。咸丰壬子,太平军蔓延大江南北,两江总督檄行府县兴团练,广积贮,为守御计,以先生主其事。旋为疾者所纠,议遣戍,捐缴台费获免。庚申,捻军扰淮安北关,号召练勇,分布要隘,城赖以全。随叙前绩,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加三品街。卒年八十有二。少多疾病,迨长,读书养气,日益强固,用是得享高寿。先生笃好郑学,于《诗笺》《礼注》研讨尤深。谓毛公之学得圣贤之心传,其所称道,与周秦诸子相出入。康成申畅毛义,修敬作笺,《孔疏》援引疏漏,多失正旨。乃撰《毛郑诗释》四卷。宋欧阳氏《诗谱补亡》刊本讹脱,爰为排比重编,撰《郑氏诗谱考正》一卷。以康成兼采三家诗,宋王氏虽有辑本,传刻舛谬,乃搜宋原书校雠是正,撰《诗考补注》二卷,《补遗》一卷。郑氏注《礼》至精,去古未远,不为凭虚臆说,原本先儒,确有依据;悉为疏通证明,灿若爟(guan)火。撰《三礼释注》,共八卷。并辑《康成年谱》。署其堂曰“六艺”,取康成六艺论以深景仰之思。且总括其书曰《六艺堂诗礼七篇》。此外于《易》,有《周易解故》一卷,《周易述传》二卷,《讼卦浅说》一卷。于《书》,有《尚书馀论》二卷,《书蔡传附释》一卷,《禹贡锥指正误》一卷,《禹贡蔡传正误》一卷。于《诗》,有《陆疏校正》二卷。于《礼》,有《佚礼枝微》一卷,《投壶考原》一卷。于《孝经》,有《述注》一卷,《征文》一卷。又有《北宋二体石经记》一卷,《读经说》一卷。莫不博通训诂,笃守家法。尤以《尚书馀论》、《锥指正误》两书申顾砭胡,裒然称最。馀所撰著,则有《金天德大钟款识》一卷,《子史粹言》二卷,司农、陈王、靖节、宣公四家《年谱》四卷,《钞淮南万毕术》一卷,《石亭纪事》二卷,《淮亭雅录》一卷,《百家姓韵语》三编一卷。未刊者尚多。《左氏纂注》致力颇勤,遗稿仅有传抄三本。 金鹗(1771——1819),字风荐,号诚斋,浙江临海人。幼承庭训,端重如成人,不苟言笑,跬步必饬。惟质甚鲁,日仅诵三四行。稍长,折节读书,专心致志,熟而弗忘。中年以还,转加敏捷。于书无不窥,旁及形家言,尤精天文算法,词章乃其余事。受知大兴朱文正公,补诸生。阮文达建诂经精舍于西湖,檄召君暨同邑洪颐煊、震煊兄弟讲肄其中。业益进,名益噪。邃于三礼之学,披郤导窾,实事求是,著《求古录礼说》十五卷、补遗一卷,又《乡党正义》一卷,《四书正义》八卷,莫不推阐汉末先儒诸说,辅翼群经,发前人所未发;无墨守门户之见,矜资标异之情。嘉庆丙子,学使汪廷珍选代行贡入都,与王尚书伯申、郝吏部兰皋、胡户部竹村、胡给事墨庄、陈孝廉硕甫诸君游处,咸相推服无异辞。未二载卒。王尚书失声恸,为敛具南还。年四十九。 吴廷华,字中林,号东壁,浙江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福建海防同知。生平于六经笺疏,无所不窥。尝以荐预纂修《三礼义疏》,得遍览中秘储书之古今先儒著述,故礼学尤为赅洽。撰《周礼疑义》四十四卷,《仪礼疑义》五十卷,《礼记疑义》七十二卷,稿凡百数十册,惜以卷帙浩繁,无力刊行。昭文张海鹏曾抄入《治经堂续经解》,亦未遑授梓。今传世者止《仪礼章句》十七卷。以经文叙次质直,无脉络起止可寻;又自一字至数十字,句多奇零不整,语语涩口;且监本与石本各有脱误,郑注与贾疏不免轇轕;用是删繁取约,补脱勘讹,作为此书。一篇之中,画其节目;一节之内,析其句读;其训释多本郑、贾笺疏,间亦采他说附案以发明之。至丧取特关教孝要道,则倍加详审。 金日追,字对扬,号璞园,江苏嘉定人。岁贡生。为王西庄高第弟子。研究实学,好古而具深识。其于九经正义,旁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精心雠技,井有成书。统名曰《十三经注疏正讹》。就中《仪礼正讹》十七卷,取朱子《通解》为主,辅以宋杨复之图、元敖继公之说、明陈钟两《郑注本》,以及近代昆山顾氏之《九经误字考》、济阳张氏之《句读》、山阴马氏之《易读》、吴江沈氏之《小疏》;凡一字一句之异同,莫不博加考定,折衷至当;取较诸家所得,盖不啻增而数倍之。即就顾氏所校经文,与君所校参观,若《土昏礼》一篇:“主人”至“答拜”节,“主人拂几受挍”,挍当改校;“馔于”至“皆盖”节,“葅醢四豆”,葅当改菹;“女从”至“其后”节,“被*[‘顈’(‘匕’改‘止’)]黼”,*[‘顈’(‘匕’改‘止’)]当改顈;“席于北牖下”节,牖当改墉;“命之”至“宗乃”节,“命之辞曰”,辞字衍。——此五条,皆顾氏之所未及,他可知矣。惜未见宋元刊本,则时会所限,固不足为君病也 卢文弨(1717—1795),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更号弓父,“抱经”其堂颜也。人称曰抱经先生。其先自余姚迁杭州。父存心,恩贡生,召试博学鸿词,不第;有《白云诗文集》。母,冯景女。乾隆戊午,举顺天乡试。壬午,考内阁中书。壬申,以一甲第三名,成进士,授编修。丁丑,入直南书房,由中允荐升侍读学士。乙酉,典广东乡试,旋提督湖南学政。戊子,以学政言州县吏不应杖辱生员,左迁。明年,以继母年高,乞养归。乾隆乙卯卒于常州龙城书院,年七十有九。卢氏所定《经典释文》,《孟子音义》,《逸周书》,《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独断》诸善本,镂版行世。又苦镂版难多,则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如《经典释文》例,摘字而注之,名曰《群书拾补》以行世。所自为书,有《文集》三十四卷,《仪礼注疏详校》十六卷,《钟山札记》四卷,《龙城札记》三卷,《广雅注》二卷。皆能使学者諟正积非,蓄疑涣释。 宋世荦,字卣勋,浙江临海人。年十五,彭文勤公视学至台,拔补弟子员。时有神童之誉。乾隆戊申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在京文名藉甚,馆朱文正邸第,门下瑰玮之士咸与往来论交。七应礼部试,不售。教习期满,以知县用。南归,闭门授徒,考订经史,搜集乡邦文献,意洒如也。嘉庆甲戌,选陕西扶风,地当孔道,供应繁剧,悉裁陋规,不妄受一钱。长听讼,剖决如流。暇辄论文赋诗。既纂修县志,复校定《台州丛书》六种,以积劳去官。著有《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周礼故书疏证》六卷,《确山骈体文》四卷,《红杏轩诗抄》十六卷、续一卷,《兰行纪程》、《扶风杂咏》、《湋川诗征》各若干卷。又著《诂经文字古义通释》,王伯申称其“求古义以释古经,触类引伸,四通六辟,非熟于谐声假借之例不能”。惜与《台郡识小录》、《十六铜爵书屋金石文》、《愚得笔记》、《台诗三录》稿均未刊。道光中卒,年五十七。 王聘珍,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 嘉庆已巳,以拔贡生就博士选。而学丰遇啬,晚更抱“西河之痛”,郁郁不得志,遂卒。君为人厚重诚笃,有古人风。初自垂髫,受书于父,即口授《大戴记》,凡诵习几数十载。惜旧注之少,且又不尽允当;乃禀承庭训,博访通儒,融会郑氏说经诸书,分节注之,成《解诂》十三卷,《目录》一卷。以为大戴与小戴同受业后苍,各取孔壁古文记,非小戴删大戴,马融足少戴也。礼察保傅,语及秦亡,乃孔襄等所合藏,是贾谊有取于古记,非古记采及新书也。三朝记曾子,乃刘氏分属九流,非大戴所裒集也。稿前后数易。他对正文校的特点是,反对据他书如《孔子家语》以及唐宋类书来增删《大戴礼记》的字句,“惟据相承旧本,不复增删改易。其显然讹误者,则注云某当为某,抑或古今文异,假借相成,依声托类,意义可通,则注云某读曰某而已”。他对正文注解的特点是:“礼典器数,墨守郑义,解诂文字,一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有不知而阙,无杜撰之言”。能使三千年孔壁古文无隐滞之义,无虚造之文,用力勤而为功巨矣!别有《周礼学》、《仪礼学》残槁,亦收王氏《续经解》中。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五年,选拔贡生,受知干程侍郎恩泽。程诏之曰:“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遂大感悟,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车舆之制。久之,经术益更涵肆,莫可殚诘。以道光丁酉举于乡。凡三为教官,最后补荔波县训导。未见即弃官归。同治癸亥,用大臣密荐以知县发苏,未行而疾作,卒年五十有九。其为学也,初实致力于许、郑,以为明训诂为读传注通经义之阶。其于二家,尊信最笃,既治三反,苟有惑则愤发覃思,又不合则群综诸儒之说,旁参曲证,必求一得当程、朱之义理而后已。如是者积三十余年,始于三礼六书涣然冰释。尝谓:“遵义汉牂柯地,自郡人尹珍从许慎受经以教南域,后遂无有经术发闻者。”故毅然以道真自命。以经莫难读于《仪礼》,则为《仪礼私笺》八卷;人道莫重于亲族,则为《亲属记》二卷;古制莫晦于考工,则为《轮舆私笺》二卷;小学莫详于《说文》,则为《说文新附考》八卷、《逸字》二卷;奇字莫详干汉简,则为《汉简笺正》八卷;汉学莫盛于康成,则为《郑学录》四卷。并《巢经说》一卷,文抄诗抄九卷,《樗茧谱》一卷,《母教录》一卷,均刊行。别有《考工凫氏图说》、《说隶》、《老子注》、《世系一线图》、《无欲斋诗注》,凡若干卷,未刊。而纂辑乡邦文献,则有《遵义府志》、《播雅》两书。 朱彬(1753——1834),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人。幼颖异,承乡先达白田先生教法,又及高邮王石臞、伯申父子切劘有年,以从事经传训诂声音文字之学,久遂与外兄刘台拱齐名。江都汪中尝谓:“治经者固多,义章则无作者。”故君于文用力尤深。自少至老,嗜学弗倦。一言之善,书而藏之。凡手写书数十册,丹黄者不下千册。著《经义考证》八卷,援引详确,辨订精当,阮文达为收入《皇清经解》。晚年更撰《礼记训纂》,虽仍以注疏为主,而撷其精要,纬以古今诸说,如肉贯串,其间附己意,亦恒发前人所未发。成书四十九卷,大率不薄今而爱古,不别户而分门,言简意赅,示学者之涂术焉。卒年八十一. 臧琳(1650—1713),字玉琳,江苏武进人。康熙中,补县学生。生平博极群书,尤精《尔雅》《说文》之学。谓:“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训诂何以明经。”孳孳讲论,必求其是而后已。潦倒诸生三十年,未尝一日不读经。有所得,辄随笔记之,积文成《经义杂记》三十卷。每卷有标目,而不分门,凡五百十七则,皆会粹唐以前诸儒之说,辨其离合,咸有确征,非由臆决。至于《诗》《礼》二经,王肃私窜以难郑者,尤能推见至隐,盖有功经学甚巨;间附他说,亦不过十分之一,要为学者所当知也。书成,不自表暴,朋侪率非笑之,独阎百诗叹赏,以为学识出唐儒陆、孔之上,且称为隐德君子焉。玄孙庸取遗稿校正刊行,乃大显于世。别有《尚书集解》百二十卷,藏于家。会馆,先生亦往,万君向众揖先生曰:“此蠡李先生,负圣学正传,非予敢望。”因将《大学辨业》之旨历历敷陈,曰:“此质之圣人而不惑者!”其见重若此。适宛平郭金汤作令桐乡,聘先生往治所,举邑以听,政教大行。及故人杨勤令富年,亦敦请先生,事以师礼,事谘而后行,百废具举;关西学者,闻风麕集。逾年反里。谒选得知县,以母年高,改选通州学正,旋以疾告归,迁居博野,修葺习斋学舍,以收召学者,从游日众。公卿屡谋荐之,辞不就。雍正十一年卒,年七十五。先生解格物心性,多本习斋。惟论封建郡县,语不强同。早从毛奇龄问乐,毛尝推为盖世儒者。后以论格物不合,遂斥先生为背师,并作《大学佚讲笺》以攻颜学。桐城方苞与先生交至厚,惟固信程、朱,与先生持论抵牾。后先生殁,方为作墓志;惟载先生论学始末,且谓先生因方言改师法,则诬说也。先生承习斋教,以著书自见。著有《小学编辨业》五卷,《大学辨业》四卷,《圣经学规纂》二卷,《论学》二卷,《周易传注》七卷,《筮者》一卷,《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中庸》传注各一卷,《传注问》四卷,《经说》六卷,《学礼录》一卷,《郊社考》一卷,《拟太平策》一卷,《恕谷文集》十三卷,皆刊行于世。其著作均由臧庸汇刻入《拜经堂丛书》。 余萧客(1732—1778),字仲林,别字古农,江苏吴县人。生五岁,父客游不归,母颜教以四子书五经,夜则课《文选》及唐宋人诗古文。十五,通群经,即知理气空言,无补经术。思读汉唐注疏,家贫不能具,借之于书棚徐姓,匝月毕《左传疏》,徐大惊日:“子奇人也!”赠以注疏全本暨《十七史》、《说文解字》、《玉篇》、《广韵》。于是闭户肄经史,益务博览。闻有异书,必假抄录。同邑朱奂,藏书甲吴中,延先生教读,馆于滋兰堂,因得悉窥四部之富。嗣又阅《道藏》于玄妙观,阅《释藏》于南禅寺。居恒手一编弗辍,日不足,复继之以夜;竟至目力亏损,不见一物,后虽治愈,然仅能读大字本而已。初作《尔雅旧注疏》未就,先成《注雅别抄》八卷,专攻陆佃、罗愿,质诸惠松崖,惠谓:“陆氏乃安石新学,罗亦非有宋大儒,均不必辨。子读书撰著,当务其大者远者。”先生闻之矍然,遂执贽受业称弟子,益自磨砺。念唐以前经说颇多缺遗,欲求补之,乃繙览训典,旁逮唐宋诸类书,有可采摘,即付之楮翰,岁月积久,篇帙略备;乃依经文诠次,其间多寡,亦微有准绳;辞采丰蔚,则掇其菁英;一二仅存,则随条备录,兼注所引书名卷第,以示不由臆撰。为《古经解钩沉》三十卷。凡《周易》二,《尚书》三,《毛诗》二,《周礼》一,《仪礼》二,《礼记》四,《左传》八,《公》《穀》《孝经》《论语》各一,《孟子》二,《尔雅》三;冠以诸儒姓氏著述,为《叙录》一卷。恪敏公观承督直隶,闻其名,延至保定,修《畿辅水利志》。间游京师,与朱笥河学士、纪文达公、胡文恪公相友善,咸称其深宁、亭林之间。缘目疾复作,举戴东原自代,遂南归,以经术教授乡里,闭目口授,生徒极盛。卒年四十有七。并精选学,著有《文选纪闻》三十卷,《杂题》三十卷,《音义》八卷。《注雅别抄》悔少作未梓。《选音楼诗拾》若干卷,哀音微茫,得骚人之遗意焉。 徐养原(1758~1825),字新田,又字饴庵,浙江德清人。夙承家学,读书有深识。年十三,随父宦入京师,从一时名土问业,于学术之源流派别靡不晓贯。父乞养归,益覃思经训,顺事左右,往往以说经娱亲。充嘉庆六年副贡生。父母先后卒,遂无意攻制举业。初,阮元抚浙,筑精舍西湖上,选高材生数十人讲肄其中,先生及弟养灏与焉。又集诸儒校勘十三经注疏,先生任《尚书》、《仪礼》。《仪礼》多脱文错简,素号难治,所校独精。尝曰:“古之儒者,必修六艺;邮之书数,居之礼乐,皆以养性也。”于是条通经传,著其大者为《明堂说禘郊辨》、《井田议》、《饮食考》、《周官五礼表》、《五官表》、《考工杂记》。其说虽泰半墨守郑氏,然若论明堂,失之隘;计侯道,失之远;又直诤其失。为《尚书考》,列汉魏旧说,举近日诸家为未及举。为《黑水考》、《渤海考》,复不附和胡渭之说,皆实事求是,不为苟同。兼通声律六书古音,旁逮历算舆地氏族之学。于字书,辨析于会意、指事、形声四者。有《六书故》、《纠檀园字说》、《僮籥》、《急救篇考异》。于古音,增定段氏十七部为十九。有《说文声类》、《毛诗类韵》、《周易楚辞经传诸子音证》、《古音备征记》。因而《仪礼》之今古文,《周官》之故书,《春秋三家》、《论语鲁读》,咸能列其异同,以为之考焉。于声律,以母夫人善琴,秉承慈训,有《律吕臆说》、《琴学原始》、《乐曲考》、《管色考》、《荀勖笛律图说注》。于历算,欲中西之法各明其直,无相杂糅。有《周髀解》、《九章重差补图》、《刘徽割圆表》、《长广方说》、《带纵诸乘方记》、《乘方补记》、《三角割圆》、《对数比例》、《对数新论》。于舆地氏族,有《朝鲜疆域考》、《氏族谱》等书,亦详核。凡若干卷,数十万言。为人舍书籍外无嗜好,非疾病丧纪不辍业。诵读孜孜,考论矻矻,迄老弗衰。卒年六十八。 夏燮(公元1800—1875年),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代表作为《中西纪事》和《明通鉴》,另有《五服释例》二十卷,《粤氛纪事》二十卷,校勘明《陶安学土集》,吴应箕《楼山堂集》、《国朝汪策算学书》,《校<汉书>八表》等,都刊印发行。没有刻印的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 吴玉搢,字籍五,号山夫,江苏山阳人。贡生。 自幼即好辨识古字。稍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学有本源,旁及金石彝器,合同异之迹,析流传之变,形声既明,训诂斯定,因以考证经传,指摘谬讹,勒而成书,著《说文引经考》二卷,虽不逮后来完备,实大辂之椎轮也。《别雅》五卷,取字体之假借通用者依韵编之,各注所出,而为之辨证,于考古深为有功。《金石存》十五卷,前为篆书五十二种,后为隶书六十八种,皆列其文于前,而解题于后,详其出处,系以时代。李氏函海刻此书,题仁和赵搢撰,误矣。性喜游,尝南浮大江,访求畴人逸士,与涉历山谷,探采古迹,以证其所学。穷冬匹马走塞上,登居庸关。所至就戍卒野人叩以山川厄塞,时徘徊丛莽落照中,竟日不食,人多怪之。复游京师。时翁覃溪、朱竹君方以考据金石称专家,闻山夫至,争出所著以相质。秦蕙田纂《五礼通考》,亦多出其手订。晚得凤阳训导。久之告归,卒于家。 汪绂,又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人。 初能言,母江氏口授四子书五经,八岁悉成诵。自是读书禀母教,未尝从师。母殁,闻父淹滞金陵,泣且往,劝父归。父曰:“吾无家安归!”叱之返。归葬母后,无以自活,为景德镇画碗佣,且佣且读。旋教读于枫岭浦城。闻父卒,恸几绝,扶柩而归。二十以后,著书十馀万言,旁及百氏九流,三十后尽烧之。自是凡有述作,息神庄坐,振笔直书,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元元本本,而一以来五子之学为归。六经皆有成书,下遗乐律、天文。舆地、陈法、术数,无不究畅,卓然可传于世。所著《易经诠义》十五卷,《尚书诠义》十二卷,《诗经诠义》十五卷,《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卷,《孝经章句》一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读阴符经》一卷,《读参同契》一卷,《读近思录》一卷,《读读书录》一,卷《先儒晤语》二卷,《山海经存》九卷,《理学逢原》十二卷,《诗韵析》六卷,《物诠》八卷,《芾略》四卷,《读困知记》一卷,《读问学录》一卷;《琴谱》一卷,《医林辑略探源》九卷,《戍笈谈兵》若干卷,《六壬数论》若干卷,《大风集》四卷,文集诗集各六卷。 陈乔枞(1809~1869),字朴园,一字树滋。”撰《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四卷,《欧阳夏侯遗说考》一卷,《鲁诗遗说考》六卷,《齐诗遗说考》四卷,《韩诗遗说考》五卷,《鲁齐韩毛四家诗异文考》五卷。又谓:“齐《诗》之学,宗旨曰:‘四始’、‘五际’、‘六情’皆以明阴阳终始之理,考人事盛衰得失之原;顾先亡,最为寡证,独翼奉传其百一,且其说多出《诗纬》。察躔象,推历数,征休咎,盖齐《诗》所本也。《诗纬》亡,则齐《诗》遂为绝学矣。”撰《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诗纬集证》四卷。又谓:“《礼记》四十九篇,本出孔壁,及河间献王所得,皆古文。其后礼家传授变为今文,师承各出,传写日繁。郑所改读,略有四例。而一孔之士乃以为郑好改字,非也。”撰《礼记郑读考》六卷,复推其义撰《毛诗郑笺改字说》一卷。别撰《礼堂经说》二卷,则杂说群经者也。
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一字苇仁,号左海,晚自号隐屏山人。福建闽县人。更博闻强识,专为郑、许之学。同年张惠言、王引之并负重誉。其解经,得两汉大义。必举一事,每有折衷。上溯伏生,下至郑、许,靡不通彻。所著有《五经异义疏证》三卷,《尚书大传定本》三卷,《洪范五行传辑本》三卷。咸较旧校为胜。《左海经辨》四卷,《左海文集》十卷,其精者多收入《学海堂经解》。《左海骈体文》二卷,《绛跗堂诗集》六卷,亦沈博绝丽,有六朝三唐风格。《东超儒林苑后传》二卷,则备史稿者也。又有《欧阳夏侯经说考》,《齐鲁韩诗说考》,《礼记郑读考》,《说文经诂两汉拾遗》,《遂初楼杂记》等。未竟,长子乔枞为补成之。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所著有《尔雅义疏》十九卷,用力最久,稿凡数易,垂殁而后成。谓:“邵氏《正义》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故鲜发明。”乃不惮繁词以阐发“字借声转”之义;且草木虫鱼多出实验,遂*[瓊-王]非邵氏所可及。其说《春秋》,主张经文直书其事,褒贬自见,非圣人意为增减,成《说略》十二卷、《春秋比》二卷。于《易》,有《易说》十二卷;于《书》,有《书说》二卷、《图书辑要》一卷;于《诗》,有《诗说》二卷,《诗经拾遗》二卷;于《礼》,有《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又以《竹书纪年》《山海经》传习者稀,每为后人羼乱,为援引各籍,正名辨物,订其讹谬,作《山海经笺疏》十八卷、《竹书纪年校正》十四卷。又尝正《荀子》杨注之误,作《补注》二卷。乙未,养疴,辍《尔雅》业,别览晋宋史书,成《晋宋书故》一卷,补《宋书刑法食货二志》一卷,刺取《宋书》琐语若干卷,杂抄晋文若干卷。田居时,咨询野老,静观物态,作《燕子春秋》、《蜂衙小记》各一卷。而《纪海错》一卷,尤足补证《禹贡疏》。其余《证俗文》十九卷,《晒书堂诗文集》十七卷. 侯康(1798——1837),字君模,原名廷楷。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苏无锡幼孤好学,喜读史。家贫无书,母张为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久,卷帙皆敝。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章,为文辄效其体。阮文达督粤,开学海堂课士,赏其文,由是知名。后益研精注疏,尽通诸经。好《左氏传》,欲著书以申杜解,未成。治《穀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穀梁礼证》。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串三礼,著书数十篇。其馀群经小学,皆有论说,多前儒所未及。尤深史学,正史之外旁搜群籍,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注隋以前诸史。自负胜于李氏《南北史合抄》;堪与梅氏算书、顾氏《读史方舆纪要》称鼎足。尝曰:“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又异。史例贵严,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书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当日为唾弃之馀,今日皆见闻之助,宜过而存之。”为《后汉书补注续》一卷,以惠定宇曾补之,故称“续”。又《三国志补注》一卷,则以杭大宗虽补而不完善,故不称“续”。又以隋以前古书多亡,著书者多湮设不彰,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齐》《周》《魏》十书《艺文志》而自注之。《后汉》《三国》成经史子三部,馀未成。 钱坫(1741—1806),字献之,号十兰。钱塘之弟。卒年六十二。尝注《史记》,详于音训,及郡县沿革,山川所在。书法,论者谓不居李阳冰、徐铉下。晚年右体偏废,左手作篆尤精,世人藏其书,珍如拱璧。所著已刊者:《诗育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尔雅释地》四篇,注二卷,《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说文解字斠诠》十五卷,《汉书地理志集释》十六卷,并足驳正前人之误,不为异说而要归于是。《古器款识》四卷,《镜铭集录》二卷,亦开后来考证金石之风。未刊者,曰:《内则注》二卷,《史记补注》一百二十卷,《汉书十表注》十卷,《圣贤冢墓图考》十二卷,骈体文二卷,又《十六国地理志》若干卷,未成。 沈彤(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其学长于三礼。以宋欧阳修疑周官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其有辨者,率以摄官为辞,乃详制周制,著宦爵数、公田数、禄田数,成《周官禄田考》三卷。又尝为《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释地征篇》,援据典核,自郑注贾疏后,推为特精。复撰《仪礼小疏》一卷,取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为之笺疏,足订旧义之讹。惠定宇撰《古文尚书考》,为作序,推许备至。以为“二十五篇之古文,非不依于义理,顾后儒之作虽精醇,不可以混淆圣籍。《扬子》《文中子》之拟经,皆谓之僭;况以伪乱真者!故欲尊古经,必辨后出者之伪;而欲辨后出者之伪,必据其前之真者而后可;此定宇之书所以高出于群言也!”居恒讲求经世之务,所著《保甲论》,与安溪李光型《保甲说》并能剖析利病,见称于时。纂《吴江震泽二县志》,震泽故吴江之分邑也,于二志经纬分合各有法,可以为天下分邑修志者之式。其他尚有《尚书小疏》一卷,《春秋左传小疏》一卷,《果堂集》十二卷。兼通医术,又为《气穴考略》《内经本论》,各若干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