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建筑群 观星台

唐武周时期,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告成合并到登封。此地周围还有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不过遗址实在不容易找到,从观星台出来后累了就直接回登封去了。观星台所在的院子前辟了一个广场,往北就到大门,大门前有清代照壁,进大门便是周公测影台和周公祠,这个小院子里也存放了一些石碑,多为颂扬之作,有几通字体还不错。其后就是观星台,坐南朝北以便观测日影。
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历,每月时间以月相为准,每年十二月。因月相与回归年之间没有公倍数,采用闰月的形式加以补偿,即十九年七闰,而符合回归年。历代历法都要在大量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节气时间、闰月年份等等,与星象相关的内容又是上至朝廷下至平民卜筮凶吉的依据。因为各朝历法推算上存在的或多或少难免的误差,时间长了,误差累计显著,就会与实际天象、节气不符,卜天祭祀时出现错误会引起朝廷震怒,对农时也相当不利。蒙元初沿用金代历法,这个历法至1180年起已经使用了近一百年,误差累计日渐显著。1276年元军功下临安,南宋实体灭亡,同年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修订立法实际负责的人是王恂,他又推荐了老同学郭守敬作为辅助。“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就主要从事观测和制表方面的工作。这之前郭守敬则主要从事水利方面的工作,并参与了元初的很多重要水利工程,如疏通大都漕运等。“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 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这段《元史》文字中 “二十七所”之一就是观星台,且是其中比较处于中心的观测站。而周公测景台可能就是“十三处”之一。
观星台由砖石砌筑,分台身和石圭两个部分,形态巍峨。台身高约十米,是测日影的表,呈方形,上小下大如覆斗,北壁有一凹槽,两侧有台阶登上。台身东侧还保留了日寇轰炸的弹坑,这不就是历史痕迹么?台顶砌有女儿墙,北侧有一小屋,据称为明嘉靖年间修筑,如他处古迹一样,各色到此一游的“作品”布满墙壁。从台身北侧凹槽起向北伸出的,由长石条组成的是圭,通长约三十米。石圭上有划痕记录日影长度,并由此确定每年的节气,最长的和最短的就对应冬至和夏至时分。修建如此高的表和如此长的圭,对克服日影边缘模糊,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很有帮助。另外石圭上有水槽,注水后可以用来计时。周公测景台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为青石质,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相应对应于圭和表。观星台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见证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历史建筑群”中,观星台和周公测影台均在列。
国保碑
 照壁题刻
“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明代郑大原题书
 “刘士伟题游”-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周公测影台-唐开元十一年(723年)
古井-传说郭守敬的测量仪器用水和生活用水均取自此井
 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975年翻修
 观星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青石圭,观日影可知季节,注水可计时
 墙体裂痕
 日寇炮弹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