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公交上很少让座值得中国借鉴

 昵称10337889 2012-09-08

2012-09-07 23:38:26

归档在 社会 | 浏览 129939 次 | 评论 44 条


  伊始到英国乘坐公交时,我其实并不欣赏英国公交司机的迂腐。譬如公交车上明明仍有极空旷的站立空间,公交司机却总会以座位已满为由,劝勉等待中的乘客们乘坐数分钟后的下一班公交。这般现象在英国长途汽车上愈加普遍,长途汽车上的乘客更是被明令要求系好安全带,而在中国老生常谈的超载现象更是不曾存在。然而也有极偶然的情况除外,市内公交司机有时也会在高峰时段允许少数乘客站立着搭乘公交,但乘客站立的密度却远未达到中国公交“一平米超过
8人才算超载”的标准,彼时彼刻在座的英国男士会主动给上车后无座的女士或长者让座,绅士风仪、隽永气度尽显举手投足之间,令人最是难忘。平心而论,英国人在公交上让座的机会很少、情况不多,却正是英国充足的车辆、宽裕的班次、限载的规定所共同佐定的结果。换而言之,许英国人从来都不曾或缺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的美好品德,但英国公交配置的完善和公交体系的成熟却已毋须再给予英国人过多彰显让座美德的必要平台。

 

  回眸中国公交的现状,与英国公交车上站立者寥寥无几的情况截然相反,留给中国乘客让座与否的决断太多,而很少存在无需让座的悠哉情境。对于强占爱心专座、无视“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而言,许他们很少正视乐于助人、相互扶持的精神,而这也恰是让座纷争屡见不鲜的重要因素之一。今番南京13路公交司机陈桂传眼见一位孕妇没有座位,在连续两次播放“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录音无果后,正色地对孕妇道:“没人给你让座,你到我这边,我给你让座。”尽管随后有位中年妇女为该孕妇让座,但司机陈师傅剖腹掏心、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怎生不是对乘客麻木不仁的慨叹、对社会炎凉世态的哀切。试想连一位操守本职工作的中国公交司机都已对满车乘客迷失信心、不多仰仗,我们有理由相信站立着的弱势群体更难能奢望于乘客的照顾、同胞的体恤。陈师傅一声仗义执言的背后恰写意了让座纷争的可怖恶果,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惺惺相惜的社会关切在中国公交上早已悄然湮没,公交车上站立着的弱势同胞正是中国公交隐性超载现象的牺牲品。

 

  反观公交车上坐着的乘客,我们也应换位思考地体谅他们的难处和苦衷。曾记得表姐身体不适却坚持完成了一天繁重的工作,坐在公交座位上闭目养神的她不曾想到一位岁数不大的男士竟堂而皇之地抢去了她一半的坐席,表姐惟能“退位让贤”地站将起来,落座在我后排的座位上;前几日一位杭州小伙不曾给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却惨遭该妇女的丈夫痛打5记耳光,鼻血横流的杭州小伙下车后在烟雨朦胧的杭州城里只留下了一个单薄瘦削、聊无靠傍的背影,后来我们方知道杭州小伙却是因腿有残疾才没有让座。由此观之,弱质女流的表姐也好,身体不便的杭州小伙也罢,同样都是中国公交上的弱势群体,遗憾的是我们却共性地不曾带给他们以道义的支持和条例的翼护。尽管我们始终感召落座乘客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强权和暴力便是为争取座位保驾护航的正确手段。表姐的屈辱和杭州小伙的不幸都足以例证能否让座决计不能一概而论,花钱乘坐公交的他们其实应和英国人一样拥有自己独立的座位和足够的空间,换而言之,中国公交车上坐着的弱势群体又何尝不是拥挤现状的替罪羊?

 

  改革开放后的十数年里,我们眼所能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但更不宜淡忘税收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意所在,似英国那般将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地投资建设更完善的基础公共设施方是中国乘客规避车上无座的良方,也是造福于民的切实举措。大城市宜借鉴上海地铁的成功模式,更系统的地铁和轻轨建设将进一步缓解路面上的公交压力,从而减免公交超载的现象和让座纷争的闹剧;中小城市理应客观直面超载现象所引致的恶劣后果与惨重损失,增加公交车配置以满足群众生活工作所需的同时,也应合理规范公交汽车超载的标准,莫以减少开支、缓解交通压力为由而变相牺牲公交乘客的基本权益,中国公交上的乘客理应顺理成章地享受公交车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而并非身陷于超载的危险和让座的争执。

 

  难道如今的中国公交要分别发售“站票”和“坐票”用以定论一个座位的归宿?难道弱势群体应学习8旬老人代正兴,用内含两元和感谢卡片的红包,二次购买公交车上的一席?难道没有让座的乘客,便惟能理屈词穷地被一味挑衅、肆意欺侮?面对这些问题,我委实不敢展望中国公交若固步自封后继续滋生的无尽烦恼和良多感伤。我却始终坚信,但凡中国能痛定思痛地回味缘何英国公交车上鲜有让座的必要,便应渐体会到对于纷争的防患于未然,方是减少社会矛盾、服务全体公民的直观助益。中国公交车上本便不应长久存在无座可坐的现象,愈多的公交配置、愈合理的班次安排、愈严格的超载监察,都将彻底整治让座风波的根源所在。那时的中国群众许不再会依赖于让座美德的全民诉求,而会逐渐将之淡化为力所能及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似英国人那般在不很多、却必要的时刻能想起让座就已经很是足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