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未来,中国消费占全球比例将会大幅上升,那么,消费市场本身将会相应地出现哪些结构性变化? 三十人集团主席弗兰克(Jacob A.Frenkel)博士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提供的2009年最新数据做出预测:在2010-2030年间,中国50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2.2亿左右,其中50-59岁的人口会增加4000万,60-69岁的人口将增加1亿,70-79岁的人口将增加5000多万,80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2000余万,而50岁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1亿多,其中20-29岁的人口将减少近5000万。我们凭生活的直觉就能知道:人口老龄化的这一结构性变化,意味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中对住房、道路、交通和众多物质产品的需求将会减少,相比较而言,对健康食品、保健物品、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及其器具、家政服务、继续教育、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的比重则将大幅度上升。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小康社会,并正在向中等富裕社会迈进。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同一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使得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为复杂。由于人口众多,当同一收入阶层具有买家电、买车、买房的能力时,会出现一阵排浪式的需求,形成对某类产品的井喷式消费。但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包容性的增强和产品服务种类的日益丰富,对少数产品井喷式的消费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挤出了中低收入阶层的中端和低端消费,增加了国内此类产业对境外市场的依赖性。比如2006年,我国出口服装高达287.9亿件,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民几乎人均要购买6件。用于御寒和遮体的、没有社会文化内涵的、标准化大规模的服装生产显然已经过剩。我们很难指望国内需求的增长能够完全弥补外部市场的收缩。不过,满足中高等收入阶层对时尚、品位和品牌需求、具有更多精神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消费物品则明显供不应求,导致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外溢,于是才有了各类进口奢侈品的热销与海外购物的狂潮。由此可见,即使是制造业,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已经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了,确切而言,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制成品相对过剩,而个性化、小批量、度身定制或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消费品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此种结构失衡源自企业组织结构的扭曲,源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小型企业的缺失。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消费不仅仅是生产的目的。比如,众多物质产品的消费、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与健身等属于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教育娱乐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学家和有关部门忽视消费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导致中国人力资本积累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严重失衡。 未来需求快速增长的消费服务是不可贸易品,因为它们不可移动而无法从国外进口,只能由本土提供。消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同一过程,而后者则是先后继起的、三个阶段相互分离的。消费服务业更多的是一对一式的,建立在体验和相互了解基础之上,是一种相互信任的本地客户关系,无需运输、广告,也没有统一的质量认定标准。消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不同,是其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内在要求。而消费服务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实现,有赖于供需之间的互信与尊重,有赖于服务供应商拥有的熟练专门技术。因此,消费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诚信有加的知识型小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