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明朝开始兴起的台儿庄集市贸易,即“逢集”贸易,是较日常贸易比较集中的贸易。每逢集日,沿运河一线和周边的船民、居民便自发地集中到台儿庄进行物资交流。 由于台儿庄相对繁荣,因此“逢集”比较稠密,由原来每十天有二个集日,即“五、十”逢集,发展到每十天有四个集日,即“三、五、八、十”逢集,农历每月的初二、初五、初八、初十、十三、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八、三十共十二天皆为集日。以致后来又形成了“天天集”。 每逢台儿庄集日,方圆数十里的商贾、船工、农民等便来赶集。逢集时间为一天,人流和贸易最集中的时间为每天的巳时至未时。 台儿庄“逢集”贸易主要经营粮食、果蔬、木料、石料、牲畜、家禽、鱼类以及其它生产生活用品。粮食市场设在界于台儿庄东关和北关的一个中间广场,赶集的人们在此进行小麦、大豆、高梁、稻米、谷子等粮食买卖。青菜市设在小北门,人们在此根据季节不同进行白菜、萝卜、辣椒、丝瓜、豆角、南瓜、韭菜等各种蔬菜的交易。由青菜市向南为鲜肉市,主要经营猪肉、羊肉、牛肉、骡马肉等刚刚宰杀的牲畜肉。由鲜肉市再往南便是鱼市、水果市等。牲畜家禽市设在小北门外的大路两旁,主要经营鲜活的猪、羊、牛、马、鸡、鸭、鹅等家畜家禽。木料市设在西门,即“台城旧志”门外的一片杂树林子处,主要经营建筑木料、木制农具和桌、椅、床、柜等各类家俱。石料市设在运河滩上,主要经营磨盘、碌碡、碓窝、碓头、磨石、石雕等石料制品。黑白条市设在西门里的后大路西段,主要经营簸箕、筛子、抬筐、粪箕、鱼笼等各类条编、柳编制品以及其它竹木制品。贯穿台儿庄城镇的车大路两侧主要经营布匹衣帽、烟酒糖茶、笔墨纸砚等各类日用百货。台儿庄明代的集市贸易管理比较规范,由城内驻军“兼领市司”,主管其事,然后由“集头”具体操作,负责巡视检查各项市规的执行情况。集市上设有牙行,诸行牙人会同“集头”、“老人”等管制物价,维护集市正常交易。贸易用的计量工具主要有斛、斗、称、尺四种。集市上使用的量具,皆经官校勘,“若在市行使斛、斗、称、尺虽平,而不经官校勘印烙者,笞四十”。
|